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_1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以为《论语》中交友的章句并不是很多,但读之最“切己”,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浅见。
下面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篇一浅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
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又有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本学期吾选修了《文史要籍导读》之课,得有机会学习了解《论语》。
切想“终身尽多”,避做“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但终是资质有限,难以“熟读玩味”,仅作“一两句喜者”罢!《论语》博雅精深,涉及领域广泛:社会、政治、教育、人生、交友、孝道不一而足。
窃以为《论语》中交友的章句并不是很多,但读之最“切己”,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浅见。
交朋友首先要择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有善柔,友便佞,损矣。
”说的是好坏朋友的标准。
好的朋友正直、诚实、见闻广博;与之相反的损友则是善于阿谀奉承、巧言令色、见风使舵,没有好的品行,也说不上见闻广博。
从这句里,我们可看出,夫子教导自己的学生要亲益友,远损友,他非常看重朋友的作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和正直诚实的朋友交往,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和多闻的朋友相交相谈相学,才能广博自己的学识,而有所得。
我觉得这是非常朴素但很受用的道理,也深深的渗入到中国的教育传统中。
从小在父母的指导、老师的教育里我们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这种观念,只不过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益友损友的标准不甚相同罢了。
知晓了好友的标准,接下来的就是交好友了。
怎么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直、谅、多闻”的“益友”呢?换言之,怎么去了解一个人呢?夫子也给我们留下了“金玉良言”:“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孔子认为,了解一个人,需要三个步骤: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小人;要观察他做事的原由,如果做善事,并非出于善的原由,也不是真正的君子;然后进一步体察他所乐的事情。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范本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范本论语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范本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范本篇1“一则小故事蕴含着一个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
”请您和我一起走进《论语》,它会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阳光。
《论语》分为十一个部分,有《论语学而》、《论语为政》、《论语里仁》、《论语庸也》、《论语述而》、《论语秦伯》……一天,我刚看完手中的《论语》,下楼玩耍时,看见一名男子扯着一位老奶奶的衣领,恶狠狠地说:“我少给了你的钱又怎么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眼看千钧一发的时刻就要来到,我怎能不“拔刀相助”?想到这里,说时迟那时快,我三步并作两步,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先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然后振振有词地学着《论语为政》里面地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你连泛爱众而亲仁都没有做到,你还有什么希望可谈呢?”那名男子听了我的话,脸一下子红了,他对我说:“小弟弟,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应该向你学习。
”周围围观的人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就这样,一场“可怕的战争”结束了,我也一不小心“出了名”。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在平时做的还不够好,不过我也不会放弃,我们现在主要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做一名好学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范本篇2我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现在正学《论语》。
我理解最深的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思是:学到了知识后,你经常去温习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在我没学《论语》之前,我对学过的课文,很少去温习它,我把许多大好的时光都浪费了。
每天放学回家,妈妈总是叫我去读书,而我却找各种借口出去玩,还时常惹妈妈生气。
自从诵读《论语》之后,对照书中的内容,我羞愧万分。
心想:我一定要按照孔子说的话去做。
于是,我试着去做了两周。
每天放学后都温习功课,并做简单的笔记。
《交友之道》读后感(推荐5篇)

《交友之道》读后感(推荐5篇)第一篇:《交友之道》读后感《交友之道》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交友之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朋友和我们的友谊是否能天长地久,那就要看看你怎样去交友,怎样的朋友才是真心朋友呢?无聊时,拿起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随便一翻,眼前出现了四个大字:交友之道。
一看就入了迷,告诉了大家:有三种朋友对自己有帮助,就是所谓的“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也就是正直的、诚实的、见多识广的`朋友。
而千万不要交上会拍马屁、“两面派”和“光会耍嘴皮子”这三种坏朋友!读了《交友之道》后我懂得了很多,但没有亲身实践过,我还是有些疑惑,不知桃李满天下的孔老夫子说的到底正不正确,我准备交个朋友试一试。
我想了想,确定了目标:雷珺杰,她是一个正直,诚实,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的人。
老师常常表扬她。
我想和她交朋友一定会有收获的。
星期一,我来到学校,直奔向雷珺杰,把想跟她做朋友的事告诉了她,她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还说:“好啊!还需你多多指教。
我一定会成为你的好朋友的。
”有了她这句话,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以后的这几天里,我和她互相帮助,交换学习方法,成绩也突飞猛进,有了明显的进步,最大的进步是爱看书了,从书中学到知识,得到了乐趣。
这还真得感谢她——我的朋友雷珺杰。
上个期末考试,她考了很好的成绩,而我却考得很一般,朋友向我走来,得知我的成绩后,看我愁眉苦脸的样子,淡淡得笑了笑,我想她一定会嘲笑我,谁知,她不但没嘲笑我,反倒关心我,安慰我起来,她温和的对我说:“不要难过,还有一次机会,加油努力吧,胜利会向你招手的!”听了她这几句对朋友鼓励的话,我感动了,是她的鼓励和友爱让我有了动力。
我决定加油努力,勤奋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我相信,我是最棒的!正如孔子说的那样,这样的朋友才是真的好朋友,我的真心朋友!我真希望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论语交友的读后感

论语交友的读后感论语关于交友的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关于交友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论语交友的读后感篇1品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就好像是品尝一盏午后的清茶,清新淡雅而不乏回味。
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诠释着一个个已经远去的传世经典,听她用智慧将儒家思想娓娓道来,为我们架起了一座跨越2500年的桥梁,去感悟一代宗师的伟大思想。
在阅读了《论语心得》中的朋友之道后我感慨良多,正如文中提到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一样,不禁让我思考身边谁是其中的益者,又有谁是其中的损者呢。
孔老夫子口中的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即为益者三友;而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还有那些心怀鬼胎的朋友则是所谓的损者三友。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像是我们的镜子一样,照射出我们的自身。
但是又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而避开坏朋友呢,于丹教授就提到了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
在孔子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智”。
何谓仁,真正爱他人就是仁。
何谓智,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
可见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要有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朋友正像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在现实社会里,人越来越虚伪,几乎每个人都带着面纱,做着并不真诚的自己。
“朋友”这个词变的越来于抽象。
朋友的含义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一样的概念。
朋友,无论相识的时间长短,无论见面的`次数多少,只要以诚像待的,便是朋友。
有的人,用的着朋友的时候是尽量恭维,等达到目的,就嗤之以鼻,甚至在别的朋友面前嘲笑讽刺,其实,这不是朋友。
这只是你有困难时想利用的工具。
朋友,并不是每天都要联系,也不是有什么事都要向你报告,朋友,越久越真,越平淡越纯,越真诚越久。
《论语》读后感(15篇)_1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讲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优先会选择守着中庸之道行动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讲我肯定是跟狂和狷这两类人往来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愤青;“狷”是耿介、洁身自好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孤僻的人。
孔子为什么要和狂者、狷者交朋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思考问题有阴阳两面,狂者的缺点是骄傲自大,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有进取精神,狷者的缺点是比较孤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优点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原则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
我们从中可受益,一个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来往,如果没有,就和狂和狷两种人来往,这是儒家评价人的标准和交友准则。
孔子谈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也谈到刚毅木讷近仁。
刚是刚强,毅是坚定,木是呆板,讷是言语比较迟钝。
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种品德。
起初喜欢华丽动听的言语,实则易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贵简,忌烦,言简意赅就好。
猜想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名李讷,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谈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礼,提倡有知,仁,庄;厌恶四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
对照惭愧,犯过很多,须重点修八德,尤其是仁,仁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实才是功夫,当事上检验,事上磨练。
求同还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的理解是如果两个人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谈任何的问题观点都一样,那可能其中一个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为君子不追求同,允许差异,求同存异,处和谐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讳,这种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大。
对照更发觉自己的问题,经典智慧,引人深思,学而实习,受益良多。
《论语》读后感2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于丹论语交友之道观后感

于丹论语交友之道观后感
于丹老师讲论语中的交友之道,那可真是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就像在一团乱麻里突然找到了线头。
于丹老师提到在交友中诚信那是重中之重。
这就好比你和朋友约好了一起去看电影,结果你却因为睡过头放了人家鸽子,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再好的朋友也得跟你拜拜。
朋友之间要是没了诚信,就像房子没了地基,那迟早得塌。
我就想起我有个朋友,答应帮我保守个小秘密,结果转头就告诉了别人,当时我那个气啊,感觉就像被背叛了一样,这就是不诚信在友谊里捅出的大篓子。
还有啊,交友得看品德。
你要是交了个品行不端的朋友,那就像抱着颗定时炸弹。
他今天可能拉着你去占个小便宜,明天可能就干出更不靠谱的事儿,说不定哪天就把你也拖下水了。
于丹老师说的那种“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真的是交友的金标准。
友直的朋友就像一面镜子,你做了错事,他能直接指出来,虽然当时可能心里不太舒服,但过后就知道他是真为你好;友谅的朋友就是特别宽容大度的,你偶尔说错话或者做错事,他不会斤斤计较;友多闻的朋友就像个知识小百科,和他在一起总能学到新东西,感觉自己都变得更聪明了。
我还从于丹老师的讲解里感受到,朋友之间的相处也是要保持距离的。
不是说整天黏在一起就是好朋友,有时候各自有点空间,反而会让友谊更长久。
就像两只刺猬,离得太远就感觉不到温暖,离得太近又会互相扎到。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有段时间和一个朋友天天黏在一起,结果因为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偶尔聚聚,关系反而更好了。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可以分为如何择友与如何待友两个方面。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供你参考!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篇1你要好好地跟他说出你忠实的劝告,如果他不喜欢听,那你就不要再说了,不要自取屈辱。
老师就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
说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你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不见得要声色俱厉。
你好好跟他说,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
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朋友之间也不能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让你报哪个志愿你非报不可。
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间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话外音: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交的朋友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交到有益于我们对好朋友呢?于丹教授认为,人生有三个很大的坎,这三个大坎是什么,我们友该如何平安度过呢?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其实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阶段,每一段上会有一个坎。
人这一生也就是三个很大的坎。
如果你越过去的话你一生就无大碍。
这三道坎是什么呢?在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那么到晚年呢,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
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论语交友的读后感(精选7篇)

论语交友的读后感(精选7篇)读后感写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
你会写论语关于交友的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关于交友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论语交友的读后感篇1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
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
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开《论语》这本书,我发现里面的话语虽然简短,但是都充满了哲理,这让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三名话,也是《论语》中比较著名的句子。
从小,妈妈就经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话来教育我。
学过的功课一定要时常加以温习,不要学一点儿忘一点儿,到最后不就是什么也没有学到吗?如果经常回顾复习过去的知识,那么所学的所有知识都会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这样不是很快乐吗?是呀!在复习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把所有学过的东西都熟记于心,的确是很快乐的事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了这句话,我的感触很深。
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很好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
所以,我们要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发现他们的不足,并且借鉴改正自己的不足。
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吗?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两小儿辩日》。
讲述的是孔子向东游学时,遇到两个小儿在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为此,两个小儿争论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后,十分诚实地告诉了两个小儿,他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读到这儿时,我想到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自己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在两个小儿争辩时,孔子没有卖弄自己的学问,依然实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篇一: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古往“交友之道”今来“绿色交往’《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一个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论语·交友之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在现代社会中,交往,特别是“绿色交往”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道德行为规范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
在美学意义上,绿色意味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与绵延的生命,意味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与美好。
“绿色交往”就是摒弃了庸俗化、功利化的交往观,杜绝了铺张浪费、腐化堕落的利益关系,富有生机与活力、可持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友爱、互相促进、整体动态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机关公务人员只有学会“绿色交往”,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交际质量,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健康纯洁,使自己的工作氛围清正和谐。
一是择友有标准——多而不滥。
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
“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
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是肯定的。
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
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
朋友多了,学习、工作、生活等诸方面都可以得到有益的帮助,当然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
特别是公务人员,通过“绿色交往”,充分利用友情资源,加强横向联络和上下沟通,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个人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之处颇多。
不过,孔子提倡的是多“贤”友,不是滥交友。
“无友不如己者”,姑且不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对不对,孔子的真实意思是强调择友的标准要高一点、严一点。
对不如自己的人,可以“容”,但不一定“交”。
“交”和“容”是两码事,并不矛盾。
现在,社会上认为朋友越多路越宽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出现了“职业交友者”,整日游走于官场商界,上下其手,左右逢源,遇事帮人穿针引线,铺路搭桥。
当然,其中也不乏顺手牵羊、捞取好处者。
一些公务人员因交友不慎,被所谓的朋友模糊了视线,热衷于和“老板”、“大腕”称兄道弟,成天与他们吃喝玩乐,堂而皇之地出入声色场所,毫无顾忌地享受奢侈“服务”,腐蚀了思想,甚至陷入圈套,可以说就是被“朋友圈”给“圈”进去了。
因此,交友还是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坚持一定的标准,有所交,有所不交,最好是多而不滥,贤而有益。
二是交友有目的——偲而不侫。
为了什么交朋友,交了朋友干什么?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朋友是为了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绿色交往”而结成良好的朋友和珍贵的友谊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剂”。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就是说,朋友在一起,应当有高尚的目标,做高雅的事情。
如果“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聚在一起只是东拉西扯侃大山,张长李短嘀咕人,甚至晒人私密、传播小道消息,那就是庸俗的朋友关系。
孔子慨叹这些人真是“难矣哉”。
他还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特别是对于“侫”,孔子最讨厌,坚决反对“巧言令色”、“巧言乱德”,并且直说“焉用侫?御人以口给,屡僧于人”。
现在,一些人对朋友净说好听的,甚至在领导面前逢迎献媚、奉承恭维、巧言令色。
什么“头呀”、“老大呀”,领导者如果对朋友的好听话不加分析,全盘笑纳,就会被捧得飘飘然、晕乎乎,发现不了缺点,掌握不了实情,实际是收了“语言贿赂”,最终可能被花言巧语击倒。
孔子把这些没有原则标准,只会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称为“乡愿”,说他们是“德之贼也”。
孟子称孔子“恶侫”、“恶利口”、“恶乡愿”。
朋友有了缺点、失误乃至错误,到底应该怎么做?孔子也有明确的表述。
他说:“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就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监督鼓励,兄弟之间要快快乐乐、和和气气。
朋友和兄弟相处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兄弟讲快乐和睦,朋友讲勉励监督。
敢于批评、直言缺失,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三是亲近有原则——周而不比。
朋友志同道合,互相之间亲近一些是很自然的事。
但亲近到何种程度?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强调人要合群,但不能勾结,不能因为是朋友关系,就无原则地拉小团体,搞宗派主义。
一些机关公务人员以老乡、同学乃至姓氏等为纽带,结成所谓的朋友关系,遇到诸如民主评议、干部选拔、绩效考核等问题,事先谋于密室,统一意见,干扰测评结果,谋取团伙私利,有时甚至依仗人多势众左右领导意志,影响领导决策,成为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绊脚石”。
对于公务人员来讲,要“绿色交往”,交朋友要心胸宽阔,待人要五湖四海而不拉帮结派,处事要出于公心而不囿于私利。
孔子还有与“周而不比”意思十分相近的一句话,叫“群而不党”。
做到“群而不党”,对公务人员来讲尤为重要,也更不容易把握。
在思想见解、政治利益等方面,一部分公务人员容易结党而争。
历史上诸如晚唐的朋党之争、北宋的新旧党争、明朝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等,表面上看是为国为民、大义凛然,但实际上都把集团利益、个人恩怨、权力争斗掺杂其中,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大到国家、小到机关,领导者如果“党同”,群众就会“党附”,最终都会发展成为“党争”。
所以,孔子提倡“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借鉴意义至今仍然十分深刻。
朋友之间的“周、群”与“比、党”问题,实际是个亲近的程度与团结的原则问题。
究竟该如何正确把握?正如朱熹在诠释孔子这一思想时所说:“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朋友是朋友,公私当分明。
净化“交往圈”,管好“生活圈”,要始终把是否“绿色交往”、是否“出于公心、为了公事”作为团结与处事的原则,只为事业而合力,不因私利而结伙。
四是帮忙有分寸——诚而无过。
朋友之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
孔子提倡“信于友”,处朋友要诚心诚意,帮朋友要尽心尽力,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光说好话、不使真劲儿。
但同时他也强调帮朋友要适度,要恰到好处。
《论语》中记载了关于孔子“帮忙”的两则故事。
一是说孔子最心爱的学生颜回去世,颜回的父亲颜路想请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椁,孔子觉得颜路的要求有点过分,所以不答应。
二是说孔子的弟子公西赤出使齐国,另一个弟子冉求为公西赤的母亲向孔子支借粮米,孔子认为公西赤出使齐国“乘肥马,衣轻裘”,家里并不穷,给得够用就行了,结果冉求擅自提高标准,由八斗八升涨到八百斗,超了近百倍,孔子便很不高兴。
不答应帮颜路的忙,是因为孔子觉得他的要求有点“越规”,不合礼数;不赞同冉求的做法,是因为孔子认为他做得有点“过分”,帮忙失度。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帮助朋友要讲究尺度,把握分寸,尽力而不过头,合理而不违规。
孔子说“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实际上就是提倡为朋友雪中送炭的事一定要做,锦上添花的忙未必去帮。
朋友有了困难,要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尽力帮忙,但也要辩证、理性地看,不能过分强调“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意气用事,不顾一切。
对于公务人员来讲,特别要注意“绿色交往”,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违法帮忙、帮违法的忙。
孔子还强调要提升助人的境界。
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显然,孔子认为,仅在物质利益上为朋友提供一些帮助是低层次的,要通过普施仁爱,创造老少皆安、老少皆怡的理想境界。
由此看来,公务人员的助人之心要更加宽阔、更加厚重,注重“绿色交往”,跳出狭隘的“友情圈”,把眼光和精力更多地放在单位的进位与争先上、放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上,尽力推动和实施人间大爱。
五是往来有疏密——淡而不数。
朋友需要天天在一起吗?需要有事没事都凑到一块儿吗?孔子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意思是说,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看起来很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也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朋友处在一块儿,看起来亲密,但离疏远也就不远了。
这就像老百姓平常所说的:“好得很,臭得准”、“有一好必有一恼”,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掌握好往来的次数,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天天泡在一起,吃喝玩乐不分家。
要本着理性的态度,坚持“绿色交往”,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隙,留一点余地。
保持一种纯美理智、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正如禅宗所推崇的那种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全圆”。
花全开了,面临的就是凋谢;月全圆了,迎来的将是缺损。
有所缺憾,就会有新的期待,新的憧憬。
上下级之道,朋友之道,亲人之道,无不如此。
最知心的朋友,应该是内心亲近而往来适度的朋友。
做到“三不”:一不矜持,登门拜望,交心谈心;二不弄虚,理解支持,排忧解难;三不自恃,未面虚襟,学而不厌。
平时交往淡一些,关键时候能够想得到、用得着,有了心事,敞开心扉说一说,有了难事,真心实意地帮一帮,还是那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篇二:读论语论交友之道读《论语》---论交友之道怀集县永固镇中心小学梁育颖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是我无形之中所熟悉的话,因而结交“益友”潜移默化中也美化了自己的人格,并在自身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便也是这样来的。
孔子说要想交好朋友:一是意愿,二是能力。
第一是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即正确的择友之道。
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这就是所谓,你交什么样的朋友,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朋友正像一面镜子,从它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交好朋友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在生活中添加光彩。
交友有何之道呢?一、结交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