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合集下载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仁篇是孔子关于仁义道德的思想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读完《论语》仁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而孔子所强调的仁,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仁的品质,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关爱和尊重。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到了仁的具体表现。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诚实待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以宽容对待他人,以诚信对待他人。

这些品质正是仁的具体表现,是仁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些品质的重要性,而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

然而,孔子所强调的仁的具体表现,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诚实、礼貌、宽容和诚信的品质,以此来表现我们的仁心。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还谈到了仁的实践。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行动来实践仁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达。

然而,孔子所强调的仁的实践,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行动来实践仁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通过阅读《论语》仁篇,我对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仁的品质,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关爱和尊重。

同时,我也认识到,仁者应该以诚实待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以宽容对待他人,以诚信对待他人。

这些品质正是仁的具体表现,是仁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1《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仁”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这篇文章对仁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也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重,而不是以利为重。

这就是仁者的精神所在,他们不图名利,只图天下太平,民众安宁。

他们不为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个人利益,忽略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利己主义的思想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另外,在《论语》中,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这也是仁者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行为准则,尊重他人的感受,善待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仁者还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德为重,而不是以物质为重。

他们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这种品德修养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这种追求物质享受的行为会导致人的道德沦丧。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品德修养,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仁”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尊重他人的感受,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仁篇,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仁。

阅读论语里的仁篇,我深感到对待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论语》里仁篇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论语》里提到了很多关于仁的论述,比如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曾子)。

这些论述表明了仁者对他人的爱和关怀。

仁者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更注重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仁与道德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论语》里,孔子说:“恕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表明了人性的善良和相互关联。

仁是人们内在的善良之心,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基础。

只有通过发扬仁爱之心和理解他人之善,才能真正做到待人宽容和谦逊,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仁与修身仁是一种修身的方法和准则。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培养自己的仁心。

《论语》里有关于仁的论述提醒我们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做一个修身养性的人。

比如,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公冶长),告诫我们要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朋友的帮助和指导,共同追求仁的境界。

四、仁与和谐社会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论语》中,孔子讲到了很多关于仁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告诫我们不可以加害他人,应该尽力帮助和体谅他人。

只有通过实践仁的理念,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五、仁与教育仁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颜渊)。

这句话强调了榜样的力量。

仁者通过自身言行的榜样效应,对他人进行教育。

通过教育他人,我们将培养更多具有仁心的人,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你认为一篇论语读后感怎么写才优秀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论语》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篇2《论语》,一部中国人的圣经,一条古老而又永远不朽的龙脉,一条浸透了中国人血脉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仁篇》是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载有孔子的言行和他对于仁的理解。

阅读完《论语·仁篇》,我深感孔子对于仁的思考和追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首先,《论语·仁篇》围绕着“仁”的概念展开了探讨。

仁者,是孔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表述,是他对于心灵、品德的要求,也是他希望能够通过仁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心感受,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善待,是基于道义和责任感的行为方式。

同时,他认为,仁德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对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强调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努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论语·仁篇》让我明白了仁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态度,它不仅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更是一种自我约束和修养。

仁者,不仅要有善良的品德,更要有一颗良好的心态,待人以诚、宽容、善意,尽力践行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

另外,《论语·仁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经典语句都告诉我,对于仁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只有不断汲取知识、增强修养,才能更好地实施仁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美德和情操。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论语·仁篇》让我认识到,人的修养和行为方式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和顺和孝顺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基础。

同时,他也非常关注社会的公正和人民的福祉,在他看来,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幸福为根本目标,通过仁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上好政,其次劳”,也就是说,要通过行善良政,从而使人民有更好的生活。

这一思想对于我来说,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还要关心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导读: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文/范滋财《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的仁篇是关于仁义道德的重要篇章。

通过学习《论语·仁篇》,我深入思考了仁的内涵与意义,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使我们对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仁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应当具备的品质。

《论语》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说明君子之所以受人敬仰,关键在于其具备了仁义道德的品质。

而仁的具体表现则包括:爱人、善行、宽容、礼让等。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真诚、圆融的仁心。

其次,仁是一种行为原则,是人们应当遵循的准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行为上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即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和对待问题。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箴言告诉我们,只有在以仁为指导的原则下,我们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起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再次,仁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仁人,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记载:“修己以安人,尉曰仁。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提升,才能对他人有所贡献,体现出仁德之风。

仁心浩然,舍己为人,是仁者无可替代的品质。

最后,仁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人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者应该尽己所能为社会谋福祉。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意味着只有倡导并践行仁道,才能带领他人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仁者不仅关心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阅读《论语·仁篇》,我深切感受到仁的价值与意义。

仁作为一种品质、一种准则、一种境界和一种责任,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践行仁爱之心,并以此为指导,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时,仁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第三章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此句须反复诵读,方能真正体悟圣人之殊胜意。

“仁者”是儒家价值的中心,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觉、自尊的必然选择。

贤人、圣人、天人构成了儒家价值的果位次第,层层递进。

发什么心,成什么果。

孟子说过一段话:“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

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如此看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自有大义在那里,大义就是仁者爱人、恶人的标准。

进一步解释,“惟”是“只有”、“仅仅”的意思,有强调的语气。

“能”是“能够”的意思,指有能力做。

“好”、“恶”是动词,分别指“喜欢”与“痛恨”。

“人”与“仁者”相关,这句话就是:只有仁者能够喜欢有仁的人,能够痛恨无仁之人。

联系里仁一章、二章之句义,仁是内在于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

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仁者。

仁外化为天地万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万物之生,仁内化于社会文物制度就是礼义廉耻,在孔子的政治世界里就是克己复礼了。

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够根据儒家知礼义廉耻之大义喜欢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游酢的话:“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

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朱熹根据一般人的好恶突出仁者的好恶,仁者有其正,这个正就是那个大义吧。

针对宋代士大夫的生活风气,朱熹与游酢所指的宋代的那个仁者就有无私心的大正大义了。

其实,仁者能够好人恶人不仅会随着时代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关键还在于对仁义这一话语的再阐释罢了。

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公民,也未免不至于是了。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第四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第三章孔子说仁者能好人恶人。

那么,如果自己仁的还不圆满的话,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这个语境还原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孔子认为即使自己的仁不圆满,但是如果志于仁,则做事为人就不会作恶了。

什么是志呢?根据《汉语字典》,志作名词,属于形声结构。

从心,士声。

战国时“志”从心、之,之亦声。

意思是心之所往。

其本义为志气、意愿,亦谓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且大的打算。

《说文解字》解释“至,意也”;《国语·晋语》释志为“德义之府也”。

《论语·学而》说“父在观其志”。

《孟子》则曰:“夫志,气之帅也。

《荀子·解蔽》说》“志者,臧也”。

《毛诗序》又说:“在心为志。

”志作为动词,意思是有决心、有意志于什么,专心于什么。

《论语·为政》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处志于仁与志于学属于同一用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决心以仁为本,把仁道作为处事做人的根本,那么,就不会做恶事了。

”什么是恶呢?《说文解字》说“恶,过也。

”《周易·象传》有“君子之遏恶扬善”语;《荀子·王制》则说:“元恶不待教而诛”。

古代有十恶不赦之罪。

仔细体悟孔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思想,其意义就应该是:“如果一个人有决心行仁道,则不可能犯什么大恶之罪了。

”其实,生活中行仁道、做仁事才可能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康幸福,否则的话,人人无仁道可行,仁事可做,世弊就会丛生。

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正因为有多元价值存在的可能,甚至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样态,所以儒家不求人家报德,以直报直即可,人人行仁道,生活中可能因无知而有过,却不至于主观生恶、戕害生命。

如果说某高校大学生药某开车撞人致伤是过,但是拔刀杀人就是恶,无论药某说什么,都不足以抵命。

甚至药某的某些同学还联名保药某,足见这些人多么麻木不仁,多么不义,违背社会公正的大义试图维护个体的江湖义气即是不义,何有仁在?正因为药某寡仁少义才使得类似“他爸是李刚”的悲剧一再上演。

这不是西学心理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解释的问题,而是从家庭到社会学校缺失“以仁为本”的教育所致啊!朱熹说:“其心诚在于人,则必无为恶之事矣”就是这个道理!朱子引杨时的话“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古今同理,学校不教育学生做人的道德底线,家庭缺乏道德关怀,社会以缺乏道德的做法为个性,以唯利是图为创新。

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会兴仁感恩呢?感恩教育不是徒具形式,而是要发明人的仁性啊!《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主旨在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第二层次是“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第三层次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第一层次是陈述句,孔夫子讲了一个事实即他没有看到自我标榜好仁、恶不仁的人。

这里的好和恶是动词,表示喜欢和讨厌。

其实自我标榜某某某某的人,往往不是某某某某的人,往往那些不标榜什么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这句话就是说“我没有看见过喜好仁道,厌恶不仁的人。

”现实中人人都是平常,人们也无法直观地看见这个人人格高尚,那个人人品低下。

事实上判断一个人关键在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判断者的价值标准。

儒家的价值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等等诸方面的儒家精神。

儒家在承认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高扬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身体力行地为民服务。

所以在第二层次上,夫子就说好仁者,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高尚的了,没有什么比好仁更好了。

君子成仁这是人的最高境界,而恶不仁就是为仁,不要使不仁的一些做法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个层次说明了儒家的价值诉求在于日常的行动,以仁道指导人生实践。

第三个层次是孔子的谆谆教诲,耐心的鼓励。

意思是说:有朝一日人们决心致力于仁道的生活,我还没见到没有足够的力量的人的。

也许有力量不够的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啊。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颜回三月不违仁,普通人如果一日不违仁,还是可以做得到吧!孔子的两个“未见”解释了仁者如众,长于生活,不离生活,提升生活的个人努力。

仁者爱人是需要身心功夫的。

今天为人者、为官者如能守仁如即,爱仁如身,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就容易实现了吗?所以,朱熹说:“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

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

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

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

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盖,疑辞。

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

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

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

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

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第十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章重点在于说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的标准就是一个义字。

谁是君子? 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属于士了。

可是在礼崩乐坏的那个时代,传统意义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礼处事待人吗?不一定!所以身为君子,其处事标准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首先关注的是天下,“君子之于天下也”,也就是说,君子所作所为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

《说文解字》说:“适,之也”,是宋国、鲁国的话。

清儒段玉裁曰:“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到言之。

”《尔雅》解释:“适,往也”。

此外,适还有其他的意义,如嫁等意思。

按照“无适也,无莫也”这个句式结构,“适”与“莫”相对,相反相成。

“莫”作为副词是否定的意思,如: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莫能守(《墨子·公输》)。

莫还可做名词、动词用,如羡慕等意思。

尽管“适”和“莫”可以互文见义,然而由于词义的歧义性,在《论语》成书后这句话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了。

而“比”字义变化不大,如比肩之比。

更民间说法更为亲切,如:比一比,看一看,即是拿什么做标准比量的意思。

朱熹《集注》说:适,专主也。

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

莫,不肯也。

比,从也。

谢(谢良佐)氏曰:“适,可也。

莫,不可也。

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

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明儒蔡清沿用谢氏之说,说:“言君子于天下一切之事,初无必为之心,亦无必不为之心,顾义之所在。

何如而惟义是从耳?如理果当为则为之,理果不当为则不为。

义者,事理之所宜也。

义果当行则行,其行也以义,非吾有心于行也。

义果不当行则不行,其不行也亦以义,非吾有心于不行也。

若有心于行则是适也,有心于不行则是莫也。

此三句语势要相连说,言无此二者只有一义耳。

无适无莫不是住语处。

若无下一句,亦不成说话。

无适无莫不必言先有云云。

只是应事时节?事之理合。

如何便依道理处之?吾一无容私耳。

适是偏这一边,莫是偏那一边,义之与比。

又不是两边都要有,看理在何边?理在这边便一向这边去,不复顾那边。

理在那边,便一向那边去,不复頋这边。

若从两边取,便是子莫之执中矣。

此正所谓时中者也,此正是不任情而任理。

比,从也。

与比者,与义比也。

谓只倚在义一边去,如倚靠之倚。

义之与比,事事到面前都元自有一个义在,不用外面讨一个义来应他,但吾以心制之而已。

清代刘宝楠《正义》曰:此章贵义也。

?(适),厚也。

莫,薄也。

比,亲也。

言君子于天下之人,无择于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相亲也。

其实,这个义只是知止后的一种符合礼制的关系,如君臣有义。

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在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也存在着一种义,这个义首先是人人自由平等,在国家法制面前人人应当具有的契约精神。

其次,在遵守法律、维护社会正义的前提下,人与人相互应有的一种担当和信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