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是根据藏历推算而来据记载
藏族有什么节日和风俗

藏族有什么节日和风俗藏族是中国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和独特的风俗。
本文将介绍藏族的一些主要节日和风俗。
一、藏族的传统节日1. 达藏节(大年节):达藏节被认为是藏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新年(每年的正月初一)举行,为期十五天。
达藏节包括祭神、祭祖、拜年、舞蹈、唱歌、摔跤等一系列庆祝活动。
节日期间,家人团聚,互相祝福,传统服饰和民族舞蹈也是达藏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藏历新年(洛桑节):这是根据藏族传统历法来决定的一个重要节日。
通常在每年的藏历正月初一,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访亲友、赠送礼物等。
此外,藏族传统的舞蹈表演和藏戏演出也会让整个节日更加热闹欢乐。
3. 鲁山葬(天葬):尽管鲁山葬并不属于传统的节日,但它是藏族重要的一种丧葬仪式。
在传统观念中,人体死后应该回归自然,所以将尸体运送到高山上供给食肉飞鸟也是一种尊重死者的方式。
这种特殊的葬礼仪式带有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也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的兴趣。
二、藏族的传统风俗1. 藏式婚礼:在藏族传统婚礼上,一般会有盛大的仪式,比如洗头、簇拥等。
新娘通常会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婚纱,而新郎则会戴着帽子,穿着藏族传统服装。
婚礼期间,还会有传统舞蹈、唱歌和丰盛的宴席,使整个婚礼更加隆重而喜庆。
2. 家访:在藏族社区中,家访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
人们通常会去拜访亲朋好友,并互相交流问候。
在家访期间,主人会热情地款待客人,并提供茶水、糕点等。
这种传统的社交习惯是藏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3. 藏戏:藏戏是藏族民间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通常通过面具和服饰的变化来表达不同角色的性格和特征。
藏戏是受到当地居民热爱的艺术形式,每逢节假日,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看藏戏演出,以此庆祝节日,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以上介绍的只是藏族传统节日和风俗的一部分,藏族社会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和特殊的风俗习惯。
这些节日和风俗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宗教信仰,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
藏历是指中国藏族的传统历法。
史料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
几百年过后,本教徒(西藏的原始佛教)又能精确推算出冬至日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初始,形成了节日及各种仪轨。
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
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
现有史可证的藏族历书,最早出现在13世纪(元朝),到19世纪,藏族历书的编定已经趋于完善。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但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差异。
2010年的藏历新年是2月14日,和农历春节是一天,2009年藏历新年是2月25日,春节是1月26日,所以时间上较春节晚1个月。
2008年、2015年藏历新年和春节是同一天。
从有关文献史料及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经拥有历法。
从上古藏族物候历中观察,吐蕃统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历法有阴历成分也有阳历成分。
《山南雅拉香波纺织老妇人之月算》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计时的阳历。
其中提到的句天”(7天为一周)计时段对藏族天文历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历法中最重要的数据。
除阴历之外,当时还有阳历推算法。
《象雄老人口算法》就是比较典型的阳历,一年共计365天,当然它还处在自然历阶段。
藏历年的来历和风俗作文

藏历年的来历和风俗作文
嘿,朋友们,最近大家过年了吗?那我就来给你们讲讲关于藏历新年的故事。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之一,藏历新年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和传统哦。
藏历新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
当时西藏地区接受了印度的阴阴历制,并根据藏族的农牧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藏历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都有自己的名字,分别是:正月、杂月、苦月...听起来就很有趣味吧?藏族人根据月球的运行来决定新年的时间,通常在阳历的2-3月份。
藏历新年可以说是藏族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了。
从新年伊始,藏族人就要开始准备美味的食物,像酥油茶、酥油糌粑、牛羊肉等,让家里充满年味儿。
大家还会佩戴最好的衣服,互相拜年问好,祝福来年平安吉祥。
藏族的寺院也会举行隆重的法会,为人们祈福消灾。
藏历新年最有趣的仪式可能就是"更年换酥"了。
每年藏族人都会在新年到来前,把家里的旧酥油全部倒掉,换上新鲜的酥油。
这不只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也寓意着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要重新开始了。
多有意思的习俗啊!
藏族人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来庆祝新年,比如藏戏、射箭比赛、赛马等等。
年轻人会相约一起跳锅庄舞,尽情欢庆;长者们则会讲述神话故事,祝福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藏历新年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家庭团聚"
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嗯,讲到这里,你们是不是也被藏历新年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了呢?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瑰宝,藏历新年承载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让我们一起努力,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吧!。
藏族传统节日的风俗

藏族传统节日的风俗藏族与汉族不同的是,藏族使用的是藏族日历。
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着自己民族特别的传统节日。
那么藏族都有着哪些传统节日呢?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藏族传统节日的风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蔵族传统节日的风俗1、藏历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藏族开始了藏历年。
藏历年是一种节日习俗,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
在藏历年中,其饮食风俗习惯,虽然吃的东西不同,但是过的习惯跟汉族是一致的,如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吃年夜饭,出息晚上,大家人再聚到一起,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
年初一要预祝新的一年好运气,分别再拜年。
初二回礼,相互送礼物,并且穿新衣服。
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
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
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2、上九节(农历正月初九)流行于宝兴县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
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
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3、谢水节(农历三月初六)流行于冕宁县一带。
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
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
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
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
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
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
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
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
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藏族藏历新年的传说

藏族藏历新年的传说藏历就是流行于藏族人民的历法。
现在的藏历起源于公元1027年。
那么藏历的由来是什么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藏族藏历新年的传说吧!藏历新年的传说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前藏雅隆地区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推算出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后人称之为《噶莫帕玛历算法》。
历法的制定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后来,当地藏民要在每年庄稼成熟、收获后举行一次庆祝丰收的活动,这种习俗在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
此后,每当麦子成熟,人们就认为新的一年到来了,开展一系列盛大、热闹的活动来庆祝丰收、迎接新年。
今天西藏林芝地区举行的秋后麦收庆典,便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藏族人民过新年的习俗虽然源于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但在今天盛行于藏族地区的藏历新年却是始于1027年。
当时的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赞贝桑等人,以中原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及噶莫帕玛历为基础,制定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动物生肖来计算年、月、日的藏族传统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周期。
1027年是藏历的阴火兔年,印度的时轮经被译成藏文传入西藏,为表纪念,人们把这一年设定为第一个周期纪年的元年,意为难胜法王传法(事见《时轮经》)第一年。
自此,藏历新年才成为有确切历法纪年可依的节日。
介绍藏历(藏文:ལལལལལལ,威利:lo-tho)是流行于藏族人民的历法。
现在的藏历起源于公元1027年。
藏历纪年基本和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一致,只是用阴阳五行代替天干,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用十二生肖代替地支。
也是60年一轮回,不过不叫甲子而称为绕迥,第一绕迥从公元1027年开始,当时农历正是丁卯年,藏历为阴火兔年。
藏历纪月和农历略有区别,不是以朔日为初一,而是以月圆的望日固定为十五,所以有时和农历相差一两天。
特点藏历的特征之一是,由于藏地地域广阔,各地观察天文的方法、条件以及传说等都有所不同,所以也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谚语,而藏历都尽可能地将这些谚语收入自己的历书中,丰富了藏历的内容。
少数民族节日藏历新年

少数民族节日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西藏地区的传统节庆,也是我国国家法定假日之一。
藏历新年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庆祝,历时十五天,是藏族同胞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的时刻。
本文将介绍藏历新年的来历、传统习俗以及现代庆祝方式。
一、来历藏历新年,又称“洛桑扎西节”,起源于公元七世纪。
相传在当时,赞普松赞干布与封石碑的经文嫔妃文成公主结婚时,封赏皇族以及百姓并设宴庆贺。
从那时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被定为藏历新年。
这是一个为期15天的盛大节日,代表着辞旧迎新、祈求丰收和平安的美好寓意。
二、传统习俗1. 祈福祭祖:藏族同胞会前往寺庙或家中进行祭祀,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2. 贴对联:家庭会在门楣上贴上红色的对联,对联上一般写着吉祥的寓意,如“福满堂兴旺发财”等。
3. 舞蹈表演:人们穿上盛装,载歌载舞,表演独具特色的藏族舞蹈。
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和婀娜多姿的舞姿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4. 家庭聚餐: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这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刻,也是表达对美好生活期望的时刻。
5. 点燃烟火:人们在藏历新年夜点放烟火,燃放烟花爆竹,象征着驱逐邪灵,迎来吉祥的新年。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藏历新年庆祝方式已经丰富多样。
在城市地区,人们会参加各种活动,如文艺演出、舞龙舞狮、民俗展览等。
此外,游戏和运动也逐渐成为藏历新年庆祝的一部分。
人们会组织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增进团结和友谊。
另外,网络和手机应用的普及,也为藏族同胞提供了新的交流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互相祝福,分享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这种现代方式的庆祝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促进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交流。
综上所述,藏历新年是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通过祭祖、贴对联、舞蹈表演等习俗,藏族同胞共同庆祝这个欢乐的时刻。
同时,现代庆祝方式如文艺演出、运动比赛、社交媒体的应用等也使得这个节日更加丰富多样。
藏历新年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契机。
藏历年

作业
我们班还有哪些少数民族? 你们有哪些节日?又是怎样过的呢?
再 见
自由组合,分别参加到为过藏历年而 准备露一手的热闹场景当中-----揉糌粑 包包子,包古突。 展示作品,讲述制作过程。说说其中 蕴含的意义。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 你们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
拓 展 复习巩固:
藏民族还有很多节日,你还知 1 、藏历年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 道哪些?这些节日又是怎么过的呢?
么时候结束?共持续多少天?
我们班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你们的 2、藏 展
我们班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你 们又有什么节日?又是怎么过的 呢?
教师总结升华
拓 展 回家了解其他民族的节日和 藏民族还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你知道 他们过节的方式。
哪些呢?又是怎么过的?
谈话导入
藏 历年
阿坝县城关一小 00 mo98
切入主题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 重的传统节日,与中华民传统的农历 新年大致相同。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 的,从藏历一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 结束,持续十五天。
谈一谈: 你们家是怎样过藏历年的?
你对藏历年的哪项活动最感兴趣,为什 么?
学生展示自我
西藏的固定节日走进藏历新年的欢乐氛围

西藏的固定节日走进藏历新年的欢乐氛围西藏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在西藏的固定节日中,藏历新年是最重要和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西藏人民迎接新年的日子,也是传承和弘扬西藏文化的重要时刻。
走进西藏的固定节日,我们将会感受到浓厚的欢乐氛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藏历新年,又称“洞爷节”或“贡日”,是西藏人民最重要和最隆重的节日。
它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为期十五天。
藏历新年是根据藏历历法进行计算,每年开始时间不同,一般在阳历的一月或二月份之间。
在洞爷节的前几天,西藏各地的寺庙会陆续开始放响鞭炮,拉响庆祝的号角。
人们开始忙碌准备祭祀和庆祝活动,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洗涤一年的疲惫和陈旧。
同时,还会准备各种美食和传统的节日装饰。
正月的初一是洞爷节的重要日子,被称为“发贡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灵,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风调雨顺。
同时,家人互相拜年,许下美好的祝福。
人们身着传统的西藏服饰,佩戴鲜艳的装饰品,摆放各种吉祥物和贡品,场面热闹而喜庆。
除了家庭祭祀,西藏各地的寺庙也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和活动。
在寺庙里,信徒们沉浸在庄严神圣的氛围中,听取佛经的诵读和寺庙高僧的布教。
此外,寺庙还举行各种游艺和集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参与。
在洞爷节期间,西藏还会举行传统的舞蹈、唱戏和摔跤等民俗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藏戏”,它是藏族人民最喜爱和擅长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藏戏经常在节日期间上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此外,摔跤比赛也是洞爷节期间的一大亮点,各地的选手会前来比拼身手,展现勇敢和力量。
洞爷节期间,西藏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也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人们会制作和展示各种艺术品和手工制品,如藏式唐卡画、饰品和手工编织品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的藏艺爱好者和收藏家。
总之,西藏的固定节日——藏历新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可以感受到西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历新年是根据藏历推算而来据记载藏历新年是根据藏历推算而来。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100年,藏族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当时是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
到了元代,藏族已形成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历法,并吸收蒙历的做法把每年的藏历元月一日定为新年。
是藏族人民在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有全民意义的节日。
但是,各地藏历年的过法有所不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年节文化。
对于木雅地区而言,新年是从藏历二十九开始的。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团聚吃“古
突”(面团肉粥)。
各家打扫房舍、做好个人卫生。
在正中的墙上用干面粉绘“八吉祥徽”,以示辞旧迎新。
到了除夕晚上,就开始正式过年。
每户的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符号,在打扫干净的室内铺上新“卡垫”。
在正房的佛龛前叠放各式油炸果子和各种水果以及酥油、茶砖、干果等供物。
家人都到齐后,一家老小团团围坐,到室外抛出烧红的树叶火炬,以示鸣放鞭炮,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祛除旧年的邪气。
随后,便吃团年饭。
初一这天,与当年属相相符的人第一个起床说一些吉祥的祝词,生起新年的头火。
当启明星升至东方山顶时,说明这时地球刚好转了一圈,新年的头水刚好流至,属相相符的人就去抢头水。
紧接着人们陆续起床,穿上新衣后,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酒互相拜年,接下来开始喝头水做的茶、吃麦子稀饭。
当太阳升至东方山顶时,属相相符的男人在房顶挂经幡,以求新年平安。
这一天,一般人们都是不出门的,以示新年第一天团聚及齐心协力之意。
藏历新年真正热闹的活动是从初二开始的,这天亲友开始互相拜年。
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走街串巷,拜亲访友,城乡各地变得歌声阵阵、各种服饰异彩纷呈。
在木雅地区,初三这一天小伙子们会早早起床,祭祀神山。
祭拜神山后,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举行赛马、跳锅庄等活动。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活动,会一直持续到藏历十五。
为了弄清藏区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笔者有意查阅了一些有关藏族过年的史料,其中迎新年的习俗是大同小异的。
在西藏拉萨,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滑稽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
而后藏日喀则地区是西藏粮食主产区,为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事安排,人们在藏历十二月一日过新年。
与拉萨地区不同的是,人们在初一吃羊头、灌肠,喝麦片粥、饭后酒。
西藏东部的林芝工布地区,新年是在藏历十月一日过的。
工布地区森林密布,狗是当地人最好的伙伴,因而工布新年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请狗赴宴。
除夕晚上,主人把过年的食物摆好,请狗来品尝。
据说有经验的狗这时显得非常庄重,把糌粑、肉、奶渣等食物都嗅嗅,然后决定吃什么。
据说,狗吃什么预示着来年农牧业丰收的情况。
西藏阿里、昌都地区以及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藏区的藏历新年的时间虽然一样,但是风俗、习惯却具有浓郁的牧区特色;其藏历新年也各有特色,反映出藏民族传统年节文化的丰富内涵。
“糖
瓜祭
灶,新
年来
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老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
旧时北京的一首民谣中说: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
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
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之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
家家都要彻底清扫,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
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内窗上贴剪纸,墙上贴年画。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
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
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
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
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
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
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
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喜气洋洋的气氛,五颜六色的年画,劈啪做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
老南京过春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
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
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
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
初一吃饺子不是南京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
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
江心洲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了。
炸萝卜圆子、豆腐圆子,做年糕、蒸馒头、准备各种菜肴,一直忙到年三十。
在江心洲过年,鱼是每家必备的。
三十晚上要烧两条鲫鱼两条鲢子鱼。
烧好的鱼放到家里的箱几上,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
能吃。
此外,每家至少还要买8条活鲫鱼养起来,以此寓意年年有鱼(余)。
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
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每乡每镇都有跑龙灯
芮经贵(溧水县洪蓝镇何林坊村龙灯会成员):在我们溧水,过年时,每乡每镇都有跑龙灯的习俗。
我们有一条龙灯,长40米,共18节,需要60个人一起舞。
这60人,村上每家都有,都是从上一代传下来的。
王涌坚:溧水是南京的龙灯之乡,有几十条龙灯,其中最大的龙灯有数百米,是江南第一大龙。
这条龙灯要等石臼湖水干了,在湖床上才舞得起来,场面非常壮观。
按照习俗,初七不出(龙)灯,初八才上灯,十八下灯
南京人对过春节是极重视的,尤其“老南京”人,千百年来,传统风俗习惯代代相传,不少习俗至今仍然存在。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物质文明的提高,南京人的风俗习惯,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过去年前除夕,各家还有祭祖习惯,而今逐步减少,目前南京城南“老南京”也与清明节合并了,到清明节前后上坟,怀念祖先,寄托哀思。
如今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在夫子庙灯会这一“重大节目”依然保留,灯的花样也日渐增多、品种变化极大,家挂几盏红灯,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的。
过去我们小时候玩兔子灯,里面点小蜡烛,不小心,一歪便会让火苗烧到纸上,“吃了兔子肉。
”(指灯被烧了)而今内装小电池,则无被燃之虞。
南京人过大年还有个习惯,十分良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春节”,年前必彻底打扫卫生,过去称之为“掸尘”。
过去旧宅,屋梁高,横梁上落灰极多,要用鸡毛掸帚捆在竹竿上掸灰,工程不小。
而今住单元房,打扫容易多了。
南京人过去历来有烧素什锦的习俗,今天不少饭店都有现成的卖,小夫妻不会费那么多事,一件一件地买来,择好洗净,只到超市便可称到现成的熟什锦了。
但城南有老人的家庭依旧在炒,且十分讲究,什么荠菜、黄豆芽、藕、针菇、金针、
木耳、芹菜、菠菜、胡萝卜丝……有十几种之多,炒是一样一样地炒,然后汇总搅拌。
黄豆芽像“如意”,“荠菜”与“聚财”谐音,所以是必不可少的。
正月里的习俗,南京人的“节目”很多,年初一到初三,是大年,除夕夜是辞旧迎新,过去要用火盆取暖,火烧得旺旺的,表示“兴旺发达”。
初五接财神。
这类“节目”早已逐渐淡薄了,如今普遍用空调、取暖器,谁还用“火盆”呢,再说财神爷光请是“请”不来的,要靠自己勤劳致富。
不过正月十五为“小年”,大家团团圆圆吃元宵还是有的。
而且目前还很盛行。
正月十六爬城头,也是有的,而今多是爬中华门城堡、台城、武定门一带了。
正月肚里油多、爬爬城头,活动活动可以助消化去疾病,正所谓“走百病”。
不过,今天老人重视保
健、锻炼,“走百病”早已不限在正月十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