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 缺乏监护人:由于父母在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监护人的关爱和照顾,易受到诸如同伴压力、网络游戏等不良影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
2. 交往环境不良:农村留守儿童往往与亲友关系疏远,社交网络较差,易受到坏人的诱导和引诱,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3. 教育缺失: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较低,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4.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这些心理问题也更易坠入犯罪的泥潭。
1. 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照顾,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综合性的关爱服务,包括心理辅导、学习辅导、生活照料等,同步建立监护人制度。
2. 加强家庭教育: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改善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家庭的和谐发展。
3. 提供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降低其犯罪的可能性。
4. 增加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让他们了解和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确保自身的安全。
5. 建立法律援助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法律问题,有效减少其涉及犯罪的可能性。
6. 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加强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共同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共同打造一个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三、结语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完善的关爱机制、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加强家庭教育、增加安全防范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的发生,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由此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孩子无人照管,留在农村家中生活和学习的儿童。
这些孩子生活条件艰苦,教育资源匮乏,他们的健康和成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有些孩子甚至无法接受规范的教育。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问题1.1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学校和教育设施相对落后。
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学前教育机构,小学教育质量不高,中学教育条件艰苦,更别说高等教育了。
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无法得到规范的教育资源,导致了知识水平的滞后和认知缺陷。
1.2 学习环境贫困由于家庭贫困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也十分贫困。
他们在没有家庭监督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地完成学业,甚至有可能完全放弃学业,导致教育水平低下。
1.3 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些孩子可能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问题,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极端行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二、解决方法2.1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当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设施的支持,提高教育质量,力求使农村留守儿童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2 加强家庭教育辅导政府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辅导。
针对这些家庭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引导父母正确教育孩子,增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
2.3 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成立专门的机构或者社会组织,提供专门的关爱服务。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让这些孩子在心灵上也得到应有的关怀和疼爱。
2.4 拓展教育渠道在农村地区拓展教育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的方式让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到教育。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长期在家独自生活,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容易陷入不良社会环境,甚至出现犯罪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表现1. 肇事肇祸。
由于长期缺乏监护和教育,留守儿童缺乏遵守道德和规则的意识,容易在社会交往中发生冲突和矛盾,甚至卷入违法犯罪活动。
2. 迷恋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容易受到网络暴力和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攻击性、侵犯性行为。
3. 早恋堕胎。
长期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和情感支持,容易陷入早恋,甚至导致未成年怀孕和堕胎事件。
4. 受骗上当。
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辨识能力的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传销组织和网络诈骗的侵害,轻则财产损失,重则受到身体伤害。
1. 家庭缺席。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甚至丧失家庭安全感。
2. 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留守儿童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3. 社会封闭性。
部分农村地区社会交往相对封闭,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社交和沟通,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心理压力大。
留守儿童长期独自生活,缺乏家庭支持和情感交流,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1. 加强家庭教育。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关爱和扶持力度,帮助父母提高育儿水平,减少家庭矛盾,构建和谐家庭环境。
2. 完善教育体系。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师资配备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
4. 增加社会关爱。
社会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力度,通过志愿者、公益组织等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生活扶持等服务。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解决对策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解决对策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乡村,而自己走向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些留守儿童在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教育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解决对策。
1、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差异很大,很多乡镇小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有限,更不用说综合实力强的初中和高中。
因此,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这将极大地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2、家庭教育不足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怀和教育。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缺乏精力和时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
3、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着与父母分离的痛苦和不安,他们很难找到一个稳定的情感归属感,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他们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困难,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表现。
政府应该增加对乡村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乡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设施和教学条件。
这不仅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水平,还可以带动整个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加强家庭教育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通过举办各种亲子活动,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向他们提供有关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
3、建立心理辅导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该在乡村教育系统中建立心理辅导和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加强他们的心理康复和成长。
同时,家长也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注与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设法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教育资源、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建设,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保障。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独自在农村留守,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出发,对其进行浅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一、心理问题分析1. 孤独与无助感农村留守儿童通常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导致孤独感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问题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对外界的不信任感,缺乏安全感。
2. 情感缺失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缺乏家庭关爱和温暖的情感,容易产生情感缺失的问题。
他们很难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3. 情绪不稳定长期的孤独和无助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4. 社交问题由于长期独自在家,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和沟通,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容易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表现为内向、孤僻等。
二、应对策略1. 家庭关爱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最重要的是获得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关爱力度,鼓励父母亲回乡创业或就近务工,尽量减少与孩子的分离时间,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
2. 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共同合作,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问题,树立积极的心态。
3.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组织志愿者进入农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4. 扶持教育扶持农村教育,提高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是留守儿童走出心理困境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技能。
5. 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和关爱留守儿童。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留在农村的孩子。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我国有数百万留守儿童,他们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家庭分离和监护缺失。
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监护和关爱,生活上的困难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在学习、情感、社交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原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帮助这些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00字】1.2 问题意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关爱和监护,他们通常生活在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顾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教育指导。
这种缺失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依恋感,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
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教材、学习工具和课外辅导,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教师水平和教学设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无法接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水平的教育,导致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存在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意识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提升其学习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2. 正文2.1 原因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1. 家庭经济困难:许多农村家庭由于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给予孩子保障良好的教育条件。
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家照顾弟妹或自己独自生活,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分析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将他们的子女寄养在城市中,以便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这些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孩子们在父母的缺席下在农村生活,面临着安全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缺乏家庭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工作,常年不在身边,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关爱,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问题。
2. 安全意识薄弱:由于缺乏家人的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对于自身安全的意识较弱,容易受到各种安全威胁。
3. 缺乏安全教育机会:农村留守儿童多数生活在较为贫困的农村家庭中,他们往往无法接触到良好的安全教育资源,缺少了解和应对各种安全风险的机会。
4. 信息知识落后: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经验主要来源于农村环境,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信息知识了解较少,容易受到网络诈骗、交通事故等问题的困扰。
1. 缺乏安全教育意识:农村地区的家长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的意识。
2. 经济困难: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多数较为贫困,缺乏经济条件提供良好的安全教育资源。
3. 社会关注度不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缺乏社会关注和支持,导致相关教育资源和政策的缺失。
4. 缺乏监管: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多由长辈或村民负责,但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做到对他们的全面监管。
1. 增强家庭关爱: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2. 提供安全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中心或社区学习站,为他们提供安全知识的学习机会,传授各种应对安全威胁的技能。
3.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在农村学校中增设安全教育课程,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建立社区监护体系:加强社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督和管控,建立健全的社区监护体系,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 缺乏优质教育资源。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而言,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设施相对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方面存在困难。
2. 学校设施条件差。
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普遍较差,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设施缺乏,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课堂学习效果。
3. 家庭教育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父母由于务工外出或其他原因,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指导,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4. 孩子情感上的空虚。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面临着与家庭成员的情感疏离,他们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不安。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提升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包括教师培训、学校设施的改善等方面。
要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建设良好的学校设施和环境。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提供充足的图书、实验设备等,让留守儿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3.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信息登记和监护制度,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
4.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政府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员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
5. 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减轻情感困扰,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要加大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益,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浅析一、本校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超过1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通过统计,我校281名同学中有136名留守儿童,他们来自各个年级,年龄主要分布在6到12岁的学龄期。
其中,女生82名,男生54名,父母主要在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务工,最短一周、最长一年回来探望一次。
除少数几个托付给邻居或者亲戚照看的儿童以外,多数的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看。
由于较长时间和父母的疏离,这些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依恋类型也不相同,总体上体现出,年龄较小的儿童依恋程度较高,年龄较大的儿童依恋程度较低甚至有一些由于依恋缺失产生了较轻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较重,在最初的接触中,对陌生人警惕性较高,通过一段时间共同生活学习,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以后,他们对老师的依恋程度较高,希望从我们这得到关爱的需求度明显提高。
除了由亲戚或者邻居照看的高年级儿童住在学校里,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住在家里,且离学校的距离都不太远。
处于学龄期的儿童,通过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获得勤奋感,从而形成自信心。
纪子炫与纪梦怡分别为5岁和8岁的姐弟俩,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每天早上7点半由奶奶送到学校,中午在学校和大家一起吃饭,晚上5点半左右到家,然后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写作业。
由于纪子炫年龄比较小,独立吃饭都成问题,每天都是他的姐姐和他一起吃。
他们的父母一般一个星期会打一次电话回来问家里情况,在电话中教导子女学习和生活的事情。
类似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意识,独立自主能力强,但学习成绩差,注意力集中水平较低,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监督能力不强。
在生活方面,他们缺乏父母的教导与关爱,自理能力强,但情感需求强烈,容易出现冷漠、烦躁、情绪反应略微迟钝等问题。
二、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1.学习问题我们学校留守儿童总体上成绩较差。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监督,使许多孩子自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况,久而久之,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二是和留守老人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还要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劳动。
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则需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三是父母和老人从心理上对孩子有亏欠感,因此对于孩子习惯的形成,没有严格要求,一味的放任自流。
因此,许多孩子回到家就看电视和玩游戏,学习兴趣不浓。
2.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产生种种心理烦恼,较突出地表现为焦虑、抑郁、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稳定等,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而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代养人往往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与留守儿童存在心理上的代沟,对儿童的照顾往往只局限在生活上,而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不知如何去理解他们。
这样,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郁积,得不到缓解,极易引起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甚至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
3.安全问题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至关重要。
对留守在家的儿童来说,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存在管理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相当一部分抚养人又缺乏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事件屡有发生。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4.社会关爱不足问题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中表现出某方面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
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一些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
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三、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课堂教育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爱,社会支持网络也不健全,在加上其正处于个体人格和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因此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社会的支持。
作为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我最近进行了三次专题小组工作,其主题分别是“父母之爱”、“友爱”与“安全”。
三次工作的效果较为理想,许多留守同学在活动后心态更加平稳,该校教师也表示在活动中收获很多。
笔者认为三次活动的课堂设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将我们的过程展示出来,希望得到学界的交流与指正。
1.“父母之爱”心理疏导课堂设计:第一阶段:激发。
课堂开始时,所有学生将课桌拉开,空出中央空地,辅导员站在讲台上,以较低音频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留守儿童每人分发一张纸,辅导员请大家在纸上画出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全家福。
在留守儿童画图的过程中,辅导员带领孩子们进行回忆,包括“还记不记得妈妈做早餐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还记不记得生病的时候爸爸是什么表情”,通过画图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第二阶段:疏导。
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因为对父母的思念长期郁积而成,因此在本次活动中,需要诱导孩子们将这种情绪释放出来。
在画图完毕后,辅导员要求孩子们按顺序一个一个站在空地中间,说说自己对爸爸妈妈最想说的话(在活动中,许多儿童只说出一两句话之后便嚎啕大哭,辅导员此时需要及时向该孩童表示表扬与赞美,如“你都说出来了,真了不起”,然后对孩子进行安抚,让该孩童回到座位上舒缓情绪)。
活动的预期要求是,所有留守儿童长期郁积的心情能够得到发泄,哭是他们发泄情绪的方法,大哭之后,心态将变得略微稳定。
第三阶段:矫正。
疏导的目的是发泄孩子们心中的情绪,在疏导之后,需要对孩子们的心态进行矫正。
有许多儿童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对父母甚至社会产生了冷漠、不满甚至怨恨。
辅导员鼓励孩子们思考,为什么爸爸妈妈会不在身边,并鼓励孩子们发言,逐步引导孩子们考虑父母的难处。
最后,请事先邀请的一位留守孩童的家长(在深圳打工,请假一天来到现场,由学校报销部分费用)登台发言,向孩子们讲述外地打工路上的艰辛,以及自己对孩子的思念。
辅导员首先请这位家长的孩子上台,与家长拥抱,接下来,辅导员号召孩子们都去与该家长拥抱,就像她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告诉她自己最想和父母说的话(这个环节中,留守儿童都很踊跃,部分儿童甚至拥抱了辅导员)。
最后阶段,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孩子们朗诵了我们团队创作的诗歌《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心理的疏导与发泄,因此对于辅导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几个人配合完成,对场面控制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2.“友爱”心理教育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特别设计“友爱”为主题的心理教育,原因在于,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下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缺乏可行的措施,不存在足够多的外部关爱的输入,唯一的办法是形成留守儿童内部的互相关爱、互帮互助的习惯,在长辈与外界之爱缺乏时,用友情友爱作为补充。
本次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摸索。
事先为课堂上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不透光的眼罩,准备一间完全空阔的教室,并尽量用报纸挡住光线,造成昏暗(但不能完全漆黑)的教室环境(在实际操作中,农村学校很难提供足够的教室,因此本次活动是在学校旁一个空仓库中进行。
教师中事先有一名辅导员在内,负责保护学生安全与维持秩序。
学生们戴上眼罩后,要求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教室。
当学生们都进入教室后,辅导员指导学生们互相摸索,握住能够遇到的人的手,最终要求所有学生互相手拉着手,形成一个大圈子。
此时,灯光打开,但学生们的眼罩不出去,辅导员引导学生们思索,“刚进来时,什么都看不到,怕不怕”、“现在和同学们手牵着手,怕不怕”、“有没有觉得比刚才更有安全感”等,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就算再黑暗,团结起来就不怕”。
第二阶段:倾诉。
学生们站在原地,放开手,除去眼罩。
要求每个学生分别和自己左边和右边的同学拥抱,并对他们说“谢谢你让我不害怕”。
辅导员播放轻音乐,向学生们提问,有没有曾经受到过同学的帮助的,如果有,请向他/她大声表示感谢。
感谢完成后,被助者与助人者要一起拥抱。
辅导员将在黑板上记录助人者与被助者的编号,如果最终有人没有被人帮助过,请他走到圆圈的中央,请所有的孩子们向他表示慰问,引导孩子们思考应该如何帮助这名学生,引导学生们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团队精神。
最后,请没有被帮助的学生与其他学生拥抱。
最后,学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一起手拉着手唱歌。
第三阶段:友谊。
学生们转移阵地,进入正常的教室中并坐下,辅导员走上讲台,向学生们提问,请大家说说刚才游戏之后的感受,引导大家爱自己身边的人,关心自己身边的人,最重要是在学习上与自己身边的人共同监督。
最后,请大家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封十年后的信,信件由各班班主任收起,交给学校我保管,学生互相拉钩钩,表示十年后会一起回来看信。
本次活动的成功点在于身体接触与活动形式。
儿童天性有获得他人抚摸的需要,因此引导学生互相拥抱,儿童对仪式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因此请他们写下十年后的信,这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本次活动的效果会维持下去。
3.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主要是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安全知识的讲座。
在活动中没有太多新颖的成分,主要是进行案例分析与多媒体应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在幻灯片上用漫画的形式模拟了火灾、溺水、骗子拐卖等许多场景,请学生们参与互动。
多媒体的制作中,我们采用了“多选择—多结果”的方法,每到一个案例拿出,就会像学生提供三至四个应该采取的选项,而每一个选项后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例如在遇到有人溺水后,会给出三个选项:A,找人求救;B,下水救人;C,找道具救人。
A选项,溺水者获救;B选项,两人一同溺亡(出现两个鬼魂的样子);C选项,则进一步要求孩子们在道具中进行选择,如A,竹棍;B,茅草;C,自己的手与脚等。
针对女童的生理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在安全教育后单独增加了一场针对女童的生理卫生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的成功点在于讲授方式的新颖性,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的优越性是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
总结而言,笔者以及所在团队通过三次教育,分别针对性地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之爱”活动)、安全问题(安全知识教育)以及学习和关爱问题(“友爱”心理教育)。
三次活动的过程非常顺利,反馈良好,笔者认为这是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四、留守儿童教育活动的心得体验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记录我有以下心得体会:1.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水平非常重要在三次教学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比较具有挑战性,需要能够引导孩子们的思路,也需要控制场上气氛,尤其是第一次活动中,当孩子们开始一齐痛哭失声时,要有效地控制环节,但又不能随意打乱孩子们心情的发泄,这需要辅导员很强的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