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授课区别

合集下载

语文略读课文策略

语文略读课文策略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区别:(一)课型比较:略读课文是练习课课型。

精读课文好比数学的例题,略读课文好比数学的习题。

(二)特点比较:精读课文教学:学习新的阅读方法,基于教师指导的阅读。

略读课文教学:尝试运用阅读方法,基于学生合作的半独立阅读。

(三)教学目标比较精读课文教学:知识:明其含义;能力:学习和渗透;过程:学会;方法:朗读、范读、研读。

情感:渐进、内化。

略读课文教学:知识:观其大略;能力:运用和迁移;过程:会学:方法:默读、速读、批注;情感:体会、感受。

(训练型的课文,不是讲读型的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策略三:精心设计,简化教学策略四:略中显精,领悟方法策略五:内外结合,拓展积累★★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激发兴趣,明确目标——检查预习,初读课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总结提升,积累拓展”(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1.可以尝试运用披文入情、设置疑问、形象故事、创设情境)、演示练习、幽默语言等方法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2.阅读导语,让学生读懂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明确本课阅读重点和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1.检测生字词检测生字通过这一环节来检测预习的实效,主要是看生字认识了没有,词义大致理解了没有。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了解大意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大意。

(三)自主阅读,讨论交流1.学生个性阅读将自读自悟中的遗留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2.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3.全班交流感悟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4.教师小结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精华部分,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再辅以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精读与略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精读与略读

标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精读与略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了重要地位。

教师常常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略读这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理解和欣赏文章,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素养。

首先,我们来谈谈精读。

精读是一种深入细致的阅读方式,它要求读者对文章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和理解。

在精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主题、段落、句子以及词语的含义。

精读通常包括朗读、分析、理解和反思四个步骤。

在朗读阶段,学生需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通过反复朗读来熟悉文章的语言和结构。

在分析阶段,学生需要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段落,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在理解阶段,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反思阶段,学生需要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和收获,总结阅读经验和方法。

通过精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素养。

精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和语言知识,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同时,精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然而,阅读并非只有精读一种方式。

另一种阅读方式是略读。

略读是一种快速、粗略的阅读方式,它主要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而不太关注文章的细节和具体内容。

略读通常用于快速获取信息或了解文章的大意。

略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扫描式略读、跳跃式略读等。

在扫描式略读中,读者需要快速浏览文章,抓住关键信息,如主题句、结论句等,以便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跳跃式略读中,读者只需要关注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不必仔细阅读全文。

略读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在快速获取信息或了解文章大意时,略读是非常有用的。

同时,略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但是,略读也有其局限性。

由于略读主要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而不太关注文章的细节和具体内容,因此它可能无法提供对文章全面、深入的理解。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精读和略读的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异同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异同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异同双柏妥甸小学:鲁先丽摘要: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

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

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要使课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应是“教”略而“学”丰。

这个“略”度应该介于精读与独立阅读之间,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走,同时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又不失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精略相辅”的幸福之旅!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也没留下多大印象。

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

以下是我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采取的策略。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

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一)基本模式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2、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二)主要特征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精”“细”;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方法略读课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的教学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是拓宽学生知识的纽带、桥梁。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提示,自主阅读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

例如,《找骆驼》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

教学略读课文要与精读课文区别开来

教学略读课文要与精读课文区别开来

教学略读课文要与精读课文区别开来,不可像精读课文一般字斟句酌,也不可如浮影掠光般一带而过。

略读课文的学习是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与象共舞》一课可以抓课题为突破口,首先让学生质疑:谁与象共舞?与象共舞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将目标直接锁定在第五自然段,通过师生反反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渲染再现那热烈、难忘的场景。

在学生将这一“天地间美妙的奇观”深深地留在脑海后,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快速理清其他自然段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朗读体验等方式感受人和象的关系。

最后再抓课题质疑: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人和象的密切关系,为什么文章要以“与象共舞”为题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畅谈学习感受。

在学生的自读自悟和老师的点拨引导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与象共舞是泰国人象和谐相处的极致表现,人与象不仅共舞,甚至共生共乐,从而提升课题。

二.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在课堂上,我也尝试授以学生方法:透过二、三自然段不同角度的描写方法,第四自然段先总起后分述的表达方法,以及全文大量词语的拟人手法等表达出人象共处的和谐景象。

但这些方法的渗透总显得呆板、生硬。

以至整节略读课上仅有学法的牵引,而没有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运用过程。

“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应是略读课上教师为培养学生读书能力所追寻的途径。

细想,尊重编写意图,本课学习可联系上一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通过比较学习,从而既了解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更大发挥。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与象共舞》是篇略读课文,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

我在教学中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1至3 自然段,让学生在学完前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总结出研读本文的方法——抓关键词品读,接着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4至5自然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方法去理解课文。

精读课文、批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批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

关于精读课文、批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1)精读课文、批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的辨证关系西南师大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把阅读课文分为三种类型课文。

即:精读课文、批读课文、略读课文。

这是从语文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划分的。

三种课文的相互联系及教学定位:“精读课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阅读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获悉文本传递的信息。

教学策略上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法上落实一个“教”字,侧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批读课文”的课型定位为“精读课文。

它是在“精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要领,学会读书,学生独自边读边做注解地理解课文。

教学策略上是以课文批注语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法上落实一个“扶”字,侧重让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形成的阅读能力、习得的阅读方法、养成的阅读习惯尝试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自主阅读,既让老师慢慢放手,也培养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

“略读课文”则是在“精读课文”与“批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独立阅读。

教学策略上以学生为主体,教法上落实一个“放”字,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阅读,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阅读情况,紧扣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能力、方法、习惯等),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或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

这样学生阅读经历了一个由“教”到“扶”、由“扶”到“放”的过程,达到一个“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教学境界。

(3)关于批读课文的教学本册在五册的基础上,批读课文的关注点有扩展和提升。

⑴正确认识批读的侧重点每篇课文的批注内容既有侧重,又把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体现精读课文中的某一个读写知识、学习方法、人文情思,旨在引导学生根据批准内容,试着自己阅读学习体会,自己动手批读学习体会,悟到的表达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精读课与略读课的区分

精读课与略读课的区分

精读课与略读课的区分:1、精读课文关注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和均衡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基础。

而略读课供学生开拓、深化,使学生通过有选择地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所以说,精读是基础,略读是发展,是提高。

2、精读课文传授方法、教给策略,略读课文迁移方法,举一反三。

3、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4、在教学中,精读文章强调老师导、略读文章强调学生自主学。

每组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是单元主题内容,读写训练的关键一课。

应紧扣单元读写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构建新知,夯实基础;品味语言,发现学法和写法。

积累语言,进行练笔。

精读课文要做到以下四个字:精、实、法、用。

精:全面、精细、深入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写作方法。

实:基础知识(字、词、句、段)要夯的扎扎实实;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要训练到位。

法:精读课文要在学生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中体会读书的方法和写作手法。

如在细读课文处,采用的方法是围绕中心问题,读---画---思---悟,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为略读课文打好基础。

用:在分析写法的基础上,有机的进行拓展练笔,进一步深化、理解语言的精妙。

略读课文,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围绕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运用精读课文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

教师从中引导、点拨,巩固学习方法,学生在“读思议悟”中初步形成一定的读写能力。

略读教学也要做到四个字:简、放、拓、用。

简:就是教师讲的要简。

不要逐句逐段的分析。

应抓重点,提纲挈领把握基本内容,主题思想。

放:运用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步形成阅读能力。

拓:略读课文的作用是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一个单元的学习,仅就课内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内容,适量的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独立阅读。

小学语文精读与略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精读与略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精读与略读教学策略一、精读与略读的概念精读和略读是两种基本的阅读方式,精读要求对文本仔细阅读,深入理解,能够全面掌握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如生字、生词、短语、句型、语法等。

精读注重阅读的质量,要求学生完全理解阅读的内容。

精读的目的在于培养阅读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适合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略读则是对文本进行快速阅读,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文本的大意,获取文本中的主要信息,而不太关注细节。

略读更注重阅读的速度,对阅读者的要求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抓住文本的关键信息。

略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阅读者更有效地进行下一步的阅读或任务。

二、小学语文精读与略读的教学策略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习惯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充分利用眼睛的运动能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时间来获取文本中的信息。

在精读和略读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正确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克服出声阅读和反复阅读的习惯。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预测和理解文章的发展脉络。

2.精读教学策略在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精读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逐段逐句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此外,教师在精读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

3.略读教学策略在略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如限制时间、增加阅读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区别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精读课文的编排占据主体地位。

就其涵盖的内容而言,包含了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本功训练项目,范围十分广泛,知识含量极高,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

由此可见,精读课文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它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但是,就篇幅而言,略读课文在小学中段所占比例较小,但到了高段则是二分之一。

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同样不可忽视。

下面我就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谈谈区别。

精读。

特级教师林润生是这样说的:"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经历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自悟与交流,思考与想象,课文阅读与资料收集利用,感知内容与领悟感情,理解与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

以此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阅读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应采取读几遍的方法。

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一读,读对读通,口诵新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略读教学不等于略学。

略读课文就是让孩子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要敢于放手,不要将课文"嚼"得过烂再"喂"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适当点拨和引导。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严的要求,我们要注意讲读与自读的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的衔接,完成"教"向"学"的过渡转化,还要加以充分恰当的引导和适度的调控,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

但这里所说的"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总之,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紧扣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协调好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整体感悟和重点探究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而略读课文首先是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

如叶老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

我们应该把"略读"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张课堂,拓展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