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语⽂论述类⽂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定义“论述类⽂章”是指研究各种⾃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

⼆、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的概念。

)(2)理解⽂中重要句⼦的含义。

(指对⽂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的句⼦。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中的信息。

把握⽂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中主要内容。

(2)分析⽂章结构,把握⽂章思路。

(指理清⾏⽂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然科学类⽂章,是指研究⾃然科学及技术⽅⾯的⽂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学、地质学、医学、⽣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章。

(2)⾃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学、⽂化学、⽂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从所考查的⽂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考论述类⽂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艺学等,所选⽂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的⽂本,具备了论述类⽂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五脏俱全”,我们甚⾄可以把它看做⼀篇完整论述⽂的缩影。

所选⽂本的论点很鲜明,⼀般是在⽂本的⾸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论证等。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

2019届高中语文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美学骆冬青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

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

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

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

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

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

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

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

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

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

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

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

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

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②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

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新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

新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

新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司法的疑罪从无、从轻李竞恒传统中国司法制度的主流,尤其重视审慎,以避免冤案的出现。

先秦时期司法精神的主流,主张司法的审慎与宽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主张“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作“教过与辜”,《周礼·秋官司寇·司刺》也主张赦免幼弱、老耄与蠢愚这三种人。

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引《夏书》“与其杀不喜,宁失不经”,即从夏代的司法精神中,便强调与其造成冤案,宁可达不到执法效果,即宁纵母框。

周人的《尚书·吕刑》记载:“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

汉代孔安国的注解认为,刑狱有疑点的,应该改为较轻的处罚,小惩罚有疑点的,应该完全赦免。

按照孔安国的解释,这一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

秦朝的司法思想以有罪推定为基本底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两件事。

一次是有人在东郡的陨石上刻诅咒秦始皇的文字,秦始皇便“尽取石旁居人诛之”,陨石旁边所有的居民都被进行了有罪推定,所以杀无赦。

类似的例子,秦始皇在梁山宫怀疑身边的人将信息泄露给了丞相李斯,于是便将“时在旁者”全部杀掉。

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秦法对于犯罪嫌疑人,“无解词,讯某”,·即一边刑讯逼供,一边要嫌疑人自证清白。

这种有罪推定的司法,很容易产生冤假错案,如张家山出土竹简《奏献书》中,就记载了一个秦代冤案,一个叫“讲”的人,被怀疑偷牛,在严刑鞭打下最终屈打成招,惨遭冤狱,全家遭殃。

正是秦朝的这种严酷司法,最终导致“赭衣半道,群盗满山”,路上遇到一半的人都被判定犯罪,漫山遍野都是逃跑的亡命者。

汉儒继承了先秦主流的司法思想,反对秦朝法律文化。

《礼记·王制》:“凝狱,把与众共之,众疑,放之”,即有疑点的案子要拿出来众人讨论,如果大家都认为存疑,便作放免处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考语⽂论述类⽂本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论述类⽂本阅读是⾼考语⽂阅读常考的,只有多做题才能总结⽅法,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考语⽂论述类⽂本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希望⼤家喜欢!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龙真正热爱阅读的⼈是不需要理由的,从收本中获得的巨⼤愉悦,⾜以让⼈废寝忘⾷。

⼀个⾓落、⼀本书,就能筑起⼀个完整⽽缤纷的世界。

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度个⼈化的精神活动。

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相处,并在这种周⾏⽽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益丰富。

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必须进⾏的精神刷新。

在⼀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将逐渐成长为⼀个有着丰富⼼灵层次、⼼智成熟的现代⼈。

古⼈讲“三⽇不读书,便觉⾔语⽆味,⾯⽬可憎”。

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那些带着墨⾹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深⽞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华美的⽂字城堡。

我们⼿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个⾃我教育、⾃我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这也正是“⼈⽂⽇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相处是⼀项必备的社会能⼒,那么与⾃⼰相处则体现⼀种可贵的精神定⼒。

太多⼈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法和⾃⼰平静地相处⽚刻。

只有阅读才能给⼈这种能⼒。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对⼈⽣⼀样。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刻的凝望。

⽽这,正是精神⼈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

我们提倡阅读,并⾮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

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

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尚⼈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包括⼈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

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与世界,更具包容⼼和同理⼼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

论述类文本阅读11——专题训练:论证类(深刻、严密、说服力)(训练+答案)-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

论述类文本阅读11——专题训练:论证类(深刻、严密、说服力)(训练+答案)-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类(深刻、严密、说服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对大学教育和职业的关系有四点看法。

第一,我认为大学就业难,确实暴露了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造成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我认为,大学应该进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的更新调整。

这是大学教育改革必须有的一个内容。

第二,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大学生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精神素质的问题。

我仔细注意了一下现在很多就业单位对现在大学生的批评,我觉得你们应该听一听。

他们的批评主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是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一个是缺少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还有知识面太狭窄,再一个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不足。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精神素质问题,是应试教育的后果。

所以正是因为这样,大学教育应该补这个课。

第三个问题,我们对就业问题的看法,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

怎么讲呢?我们常说未来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个社会就是每一个职业变化很快,很少有固定一个职业的人,因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不断有一些新的专业、新的课题、新的职业出现。

这使得每个人必须不断变换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那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呢?它要求两种能力,一是应变能力,一是创新能力。

两种能力都要强,这是新的人才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一个素质的竞争、学养的竞争、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竞争。

因此仅从职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为自己设计一个全面规划。

在我看来,大学里,除了我刚才说的要有现代公民所具有的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外,至少还应该具备三大能力:第一,终身学习的能力,这里包括中外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利用文献、工具书等能力。

第二,研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实验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第三,思维能力,具有开阔性、广泛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的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者的本分胡成①学术研究的要旨,在于知识创新意义上的发现和发明。

就其成败得失来看,如果套用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那么似可以说成功的学者都很相似,不成功的学者各有各的烦恼和伤心。

一般说来,学术上能够成功之人,是在正确的时间里研究正确的问题,需要天赋、训练、勤奋,当然还要有点运气。

这就注定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学术研究的佼佼者。

毕竟,在未知世界里的探索,前面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大多数人终生只是在黑暗中跌跌撞撞,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却不见得能有收获。

②当然,有幸做出点成绩者大有人在。

不过,倘若不能进入学术史意义上的“发凡起例”,或者说带来科学革命意义上的“范式转换”,那点成绩也只是为他人建造巍峨大厦增砖添瓦。

这就像吾人进到北京故宫,首先映入眼帘而赞叹不已的,是炫丽的房顶、威严的大殿、堂皇的拱门、挺拔的圆柱;不会有多少人注意修造这些建筑所用的青砖绿瓦。

好在,终生以学术为业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态的自恋情结。

即使生不逢时、身处逆境,也没有太多想到知难而退。

③由此说来,学术生涯确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多数人注定一无所获,失意而归。

韦伯语重心长地质问那些年轻学生:“你能够年复一年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既不怨怼也无创痛吗?”在他所谓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的讲述里,很难说没有自己心理不平衡和受挫感的投射。

④韦伯的这一质问怕还有实实在在物质生活上的羞涩和失落。

目前很多大学的薪酬制度,采行的是“竞赛制”,教授分为“基底工资”加“岗位津贴”。

就基底工资而言,几乎所有学者都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

作为补偿,基底工资之上加了一定数量的“岗位津贴”,评定标准是所谓数字化的业绩考核。

所以,当下“不成功”的学者,最终如果能够坚持下来而不至于魂不守舍,一定比当年的韦伯更能经受住各种“折腾”。

高二语文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二语文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二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

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

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

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

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

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

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

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

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

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

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

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北京作为一个历经千年之久的古都,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积聚了中国传统城市的人文精髓,同时其城市样貌又是由辽朝的契丹、金朝的女真、元朝的蒙古、明朝的汉、清朝的满等诸多民族汇集、交融形成的。

可以说,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气息。

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由不同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建造的都城,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儒家的“礼”制,并在“礼”的规范下打造了城市的空间。

即便是今日已不复存在的辽、金、元都城,我们仍可以从历史中依稀辨别出儒家文化的印迹,其已经形成规制的“方形城”俨然是一个模板,而自宫城、皇城,到内外城(包括子城)的空间等级序列,正体现了“礼”对权力及其等级序列的赋予。

这既是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文化交融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文思想中“道统”的体现。

街道布局一向是城市规划的重点,也是构成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关键。

所谓“平治道路,王者所先”,可以考诸历史资料的元大都就是以《周礼·考工记》为蓝本构建的城市。

在街道规划上,元朝的蒙古人遵照了“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设计,形成了纵横交错各九条大街的格局。

在此基础上,明朝在修建北京时增加至十六条大街,南北纵横,构成了城市交通网络的干道。

而清承明制,在城市道路规划上未做改动。

此外,北京城还有许多的“胡同”经纬交错。

这些胡同同样也形成于元朝。

《析津志》中记载,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

它告诉我们,元朝时“衖通(胡同)”有29条,明人张爵于《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中列举的近1200条街巷中,称“衚衕”(胡同)者有464条,相对于元朝已多出15倍。

可见,明朝沿袭了元朝的街道建设风格,进一步增建胡同。

进入清代,称“衚衕”者又较明朝增加一倍多,为1121条。

由此不难看出,在北京城的规划及建设中有着多民族人文元素的存在,并有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

但最重要的还是这些胡同的名字,它既是历史上的一个符号,也是人文在地域空间的印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

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

看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发表政治时评极少,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

但是,鲁迅与权威话语的冲突还不仅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而是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里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

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

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

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

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

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

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几千年历史上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示着他们的骨气。

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

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常态而不是偶然,因为古代帝王不仅多是圣人之徒,与读书人本是同门弟子,而且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在统治国家时也决不拒绝孔孟之道。

儒家学说的命运历来如此: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

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它有助于使人做稳了奴隶。

正因为这样,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

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从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

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敏感,但有他那种感觉的大概不多。

鲁迅总有一种压迫感,总感觉自己是奴隶。

仔细想想,社会并未对鲁迅特别过不去,压迫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根本没有感觉,鲁迅却为之痛心疾首。

然而,正是这种感觉分出了觉醒和麻木,分出了甘于做奴隶和不甘做奴隶。

在文坛上,则从帮忙与帮闲的文学中分出了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

这种感觉使他与权势者格格不入。

他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

这与鲁迅对权威的反抗是一致的,是鲁迅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反对奴性之举与社会统治者制造奴隶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好的奴隶。

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背离了传统的康庄大道,而走上了孤独的险途。

这是一切有奴隶主思想的人都不欢迎的,然而,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摘编自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关系对立,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

B.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鲁迅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捍卫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C.因为古代帝王多是圣人之徒,在统治国家时决不会拒绝孔孟之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道”与“势”统一是常态。

D.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是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运用比喻的论证手法,把鲁迅对政治权威的反抗比作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宴席的厨房。

B.文章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C.文章以鲁迅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为前提,论证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的观点。

D.文章首先指出鲁迅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接着阐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最后归结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儒家学说是不利于团结的,科举制没有弥合“道”与“势”的裂缝,古代文人就能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去探寻新“道”。

B.因为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所有新秩序的建设者都要尊孔,所以儒家学说成了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学说。

C.鲁迅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身份,但他在精神上已经不是奴隶。

他的这种反抗态度和立场使他与权威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

D.社会统治者希望制造奴隶,而鲁迅反对奴性之举与此相矛盾。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而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

答案:1.A “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应是政治家欢迎的,而不是政治家反对鲁迅的原因。

2.B 应是以“道”与“势”的统一,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3.C A项判断绝对化;B项颠倒因果;D项由原文“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可看出这是统治者的一种希望,而D项表述“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则将其变成了事实。

二、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宋代年间,广州的外商聚集区——蕃坊之繁荣。

主要为外商服务的翻译也逐渐增多,但据史料记载,在京城礼宾院(宋代专为接待各国使节设立的机构)服务的译员,身份地位很低,逢年过节接受朝廷赏赐的时候,不过与奶酪匠同列。

但由于翻译与外商甚至外国使节打交道,时有突然发达的机会。

据史料记载,当年有个名叫王元懋的人,因家境贫困,到庙里打杂谋生,遇见了一个通晓“南蕃诸国”文字的老僧。

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将自己通晓的外语渐渐传授于他。

后来王元懋逮了个机会随船出海,来到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当时占城古国正急着跟大宋朝廷“攀亲戚”,以获得保护,通晓两国语言的王元懋很快成了国王的座上宾,充任翻译之职,后来又娶了公主,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变身“驸马爷”。

像王元懋那样靠外语技能改变人生的平民并不罕见。

据不少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宋代,广府地区已有很多有胆识的商人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多古国“闯世界”去了。

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

广州是外贸大港,市舶司雇有专业译员,位于西城的蕃坊及中外居民杂处的扶胥港还有不少民间翻译。

这些翻译不可能个个正派,欺负外商语言不通,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并不少见。

一旦外商之间出现诉讼,地方官不得不依赖翻译提供的证词断案,翻译甚至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请托,提供伪证,为此,《宋刑统》还有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广府有两个外商因债务纠纷闹上公堂,翻译收了欠债人的好处,胆大包天,居然跟地方官说,听原告的意思,不是因债务纠纷才上公堂,而是因天气久旱,愿自焚献祭,向老天祈雨。

地方官难辨真相,居然命令皂吏把告状的外商推出去烧了,以完其心愿.,陈郁感叹说:“生死之机,发于译者之口。

”不过,愿意啃硬骨头的官员也还是有的。

南宋名臣向子锺在广州任职期间,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

他命人找来朝廷培养皇家翻译使用的蕃书《千文》以及其他几种外语教材,自己一一看完。

此后,他向蕃商发布的命令告示以外文书写,外商因纠纷闹上公堂,翻译一看判官老爷懂外语,不敢再随便糊弄,诸外商欢欣鼓舞.向子诬“清明之声,播于海外”。

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

这样的做法也使无良翻译收敛不少。

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这不得不让人在钦佩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地方官的同时,难免又发出遗憾的叹息了。

(摘编自《宋代广州就有翻译了,然而这个行业说起来很心酸》2019年2月22日《广州日报》,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翻译身份地位虽然都很低微,但他们时常有突然发达的机会。

B.有胆识的翻译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国,他们的地位就会比在国内高很多。

C.广州有一些不正派的民间翻译常常有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

D.清正廉明的地方官为了能够公正断案常常会自学外语,深受外商的好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本文先交代宋代翻译增多的背景,再摆出事实,从而说明当时翻译地位不高。

B.本文的例证比较丰富,如王元懋、陈郁、向子諲、清正廉明的地方官等。

C.本文采用了引用例证,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D.本文论证使用的语言既准确明了义充满现代感,既严谨科学义生动活泼。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在宋代,既有官府的译员也有民间的翻译,两者并不都足为外商和外国使团服务的。

B.《朱刑统》中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说明宋朝足比较注重保护外商权益的。

C.当时宋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朝廷和民间的对外贸易往来也很频繁。

D.在宋代,翻译的地位比较低主要足因为当时的人们更看重读书取上和农工商发展。

答案:4.C(解析:A项,扩大范围,结合第一段“宋代年间”可知,本文说的是宋代的翻译身份地位低,并未涉及其他时代;B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D项,扩大范围,原文是“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

)5.B(解析:由原文“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可知,陈郁所著的书中记载的案例才是例证,陈郁本人不是例证。

)6.D(解析: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文章并没有解释翻译地位低的原因。

原文只是说“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对现代精神最有力的推动之所以往往来自传统文明,是因为古代文化本来就根深蒂固地包含在现代精神当中。

我们知道,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经济增长、政教分离等等,是现代性的一些基本内涵。

但这些现代文明的外壳并不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全部内容,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内容。

它们都只是为美好生活提供了最好的外在条件,并不等于美好生活本身。

美好生活,还必须有更实质的内容,而这些,正是靠古代的德性和基督教的信仰来填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