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世界华人文学与流散文学
外国文学史1:导论与古希腊罗马文学

导论
一、外国文学的基本概念 二、外方文学的历史传统
一 外国文学的基本概念
1、外国文学的分类 西方文学→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亚非文学 ★“东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有地理的、政治的、
文化的等不同层面的。
一 外国文学的基本概念
2、欧美文学的分期
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 →中世纪文学(476年-1640年)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人文主义) →17世纪文学(古典主义) →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 →19世纪初期文学(浪漫主义) →19世纪中期文学(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后期文学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二)思想价值
从思想价值取向上看,西方文学是古代及中世纪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 神的继承和发展。尽管西方文学思潮纷繁复杂,但人道主义精神却一以 贯之。
人道主义有世俗的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之分。 世俗的人道主义,即非宗教的人道主义,起源于希腊。构成希腊文明 的重要方面之一的希腊文学,可以说是关于人的文学。希腊神话写的是 “神”,但却是高度“价格化”的,具有人类的生存欲求和思想感情。 希腊神话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统,其歌颂的英雄都是群体中最勇敢的人。因此, 希腊神话实际上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人话”。如阿喀琉斯、哈姆莱特、 《巨人传》,18世纪的启蒙主义为反对封建专政,提出了“自由、平等、 博爱”的战斗口号,实质上是把世俗的人道主义当作全人类的奋斗目标, 现代的萨特就提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在人被严重异化的 当代西方社会里,世俗的人道主义仍不失为一面战斗的旗帜,具有一定 的积极作用。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 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 人必须服从命运,但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做事,带有 个体本位意识。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 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为欧洲文学与文
华文文学

从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
从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华侨 文学”又是海外华文文学的源头及其发展 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失去了华侨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将不完整。随着时代的变迁, 尤其是20世纪6、70年代之后,出于种种考 虑,越来越多的的海外华侨,加入了所在 国的国籍,成为了海外华人。海外的华侨 社会也开始转型为华人社会。
欢迎各位同学在这里和我一 起学习和研讨——
一、为什么要学习海外华文文学?
1、认知全球化浪潮的时代特性 2、感受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 3、理解文化身份的塑造流程 4、认识文学发展的空间拓展 5、培养宽阔开放的国际视野
6、强化文学欣赏的基本功力
二、什么是海外华文文学?
流散文学(Diaspora Literature),世界各地 的跨国移民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创作出来的文学 作品。 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境外的华人依据其特 定的国际性的移徙、迁流和居住经历创作出来 的汉语文学。 北美新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中 国大陆移居美国、加拿大,或赴上述两国留学、 访学、经商、打工、陪读等的华人依据其特定 的国际性流散经历创作出来的以小说为主的华 文叙事文学。
多伦多作家群
• 由于作家大都旅居多伦多,故有“多伦多作家群”之 称。 • 他们的作品屡屡在中国大陆、台湾获奖。 • 洛夫认为:他们的作品最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加拿 大的移民生活,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可读 性甚高。 • 代表作品:由加拿大中国笔会发起,吴华、孙博、诗 恒共同编辑的小说集《西方月亮》与《叛逆玫瑰》, 共收入短篇小说17篇。 • 此外还有:张翎《女人四十》,曾晓文《网人》、 《卡萨布兰卡的百合》、《苏格兰短裙与三叶草》、 《旋转的硬币》,陈河的《夜巡》、《无花果树下的 欲望》等。 • 李彦、孙博、张翎等的小说,被多伦多大学等多所大 学列为教学参考书;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在现代社会中都面临着转型和变革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人们国际交流渠道的不断拓展,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正在经历着一场现代化的转型。
一方面,海外华文文学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成为了全球华人文学的一部分,其作家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作展现了他们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一过程中,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无论是在题材、风格还是受众群体上,海外华文文学都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些海外华文作家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中国文学的痕迹。
一些海外华文作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回应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呈现出一种共生共荣的态势。
在现代社会中,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不仅是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回应和建构。
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反映了当代华人在全球范围内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和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的现代转型,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世界范围内的华人文学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在文学领域中所体现的现代意义。
【注:如需扩展可继续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2000字】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随着海外华人社区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海外华文文学也逐渐崭露头角。
海外华文文学以海外华人为主要受众和创作对象,不仅表现了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和心灵世界,同时也融入了本地文化和语言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内容。
从内容上看,海外华文文学多以海外华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为主题,反映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承受和挣扎,同时也传承和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研究:来自日本的视角

世界 华文 ( 华人 ) 文 学研 究 : 来 自 日本 的视角
[ 日本 ] 星野幸代
摘
要 : 目前在 美国 与西欧 的中国 文学学术界 , 海 外华人 文学越来 越受到 关注 , 每年 有许 多的相
关研讨会在 召开 , 很 多大 学也 都开设 了华人文 学讲座。 然 而很遗憾 的是 , 在日 本 的大学 里这种情形还 很
作者 简介 :星野幸代 , 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 院国际语 言文化研究科副教授 , 文学博 士 。
・
1 l 2 ・ 华文文学 2 0 l 3 . 6 . ( 总第 1 1 9期 )
文 学 研 究 等 专 题 的共 3 3篇 论 文 及 3篇 书评 , 是 以神 户 大 学 名 誉 教 授 山 田敬 三 先 生 为代 表
的“ 华人文化 文学 ( 华人文化与文学 ) 国际学 术研讨会” ( 立 教 大 学 、台湾 大学 共 同 主办 ) 与 2 0 1 0年 l 0月 名古 屋 大 学 杨 晓文 教 授 发起 并 邀 请 到 中 国绍 兴 文 理 学 院 世 界 华 文 文 学 研 究 所 所 长 朱 文 斌 副 教 授 来 做 专题 报 告 的 “ 世 界 华 文 ( 华人 ) 文 学 国 际学术 研 讨会 ” ( 名 古屋 大 学 国际 言 语文 化 研究 科 主办 , 发 言 人 有杨 晓 文教 授 、 美 国文 学专业 的松下 千雅 子副 教授 及 笔者 ) 。 关于世 界华人文学 研究 的专书也 只有一 本: 《 境 外 文 化 : 瑕 太 平 洋 圈 华 人 文 学 ( 境 外 的文学 :亚太地 区的华人文学 ) 》 ( 山 田敬 三 编, 汲古书院, 2 0 0 4 ) 。这本 书 内容很 充 实 , 包 括 有 台港 文 学 研 究 、 东南 亚华文文 学研究 、 美 华
中国现代文学 第十二章 沈从文

B、小说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极其出色,以浓浓的画意显示了沈从 文的特色。 C、纯朴的、散文诗歌化的语言。
(二)《萧萧》
1、“怒而不怨,哀而不伤”的谴责方式。
2、思想题旨: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执着于生命的安乐与长久而 轻视对生命的超越这一重要特色。它造就了中国人“知足常乐”、 “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养成了中国人思维的惰性。 3、艺术特色:祥和、舒缓的风俗画,宽容、淳朴的人物心态。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 《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 《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 《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湘西》等。
2、思想主题 描写了一曲曲爱的颂歌,充满爱和美的人际关系。边城的优美首先 在于人自身的美好 。 3、艺术结构 不追求故事的完整,而是一种散文化的笔法,各种生活片断相互穿 插。作品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遐想 。 4、艺术特色
A、《边城》是沈从文供奉着理想的“希腊小庙”,是沈从文小 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是生活的牧歌和牧歌式的生活,是未被现 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也是人生形式的极致,是“神性”的 表现。
沈从文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 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 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 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 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建国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 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 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 《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 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 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 文文集》等。
华语语言与文学的国际传播研究

华语语言与文学的国际传播研究第一章:绪论华语语言是指汉语及其方言,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使用和影响。
华语文学则是指以华语为表达工具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华语语言和文学的国际化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华语语言和文学国际传播的现状、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华语语言的国际传播2.1 传播方式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华语语言在国际上的应用和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传统上,华语语言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华侨和留学生的逐渐传承,这些人群大都在海外开展商业、教育和文化活动来维持生计,也是华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保护者和传承者。
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华语语言传播最活跃的平台之一。
各大华语网站、论坛、以及社交媒体平台都成为海内外华人的信息交流和媒体消费场所,也为在海外学华语的外国人提供了便利条件。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华语语言,与此同时,华语电影、电视剧和音乐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2.2 影响华语语言的国际传播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华人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打开了华语文学的视野,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华人文化的精髓,有助于推动华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此外,满足了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华人对于与文化家乡之间联系的需求,也为其在国际社会中发展提供了条件。
华语语言的传播也为华语文化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第三章:华语文学的海外传播3.1 传播方式华语文学的海外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翻译出版和电子出版两种。
翻译出版是华语文学在国际上传播最为常见的方式,通过将华语作品翻译成外语并在国际上出版,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华语文学的魅力。
而电子出版则是指在互联网上自行出版,节省了大量的出版和发行成本,也更容易吸引国外读者的关注。
3.2 影响华语文学的海外传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交和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播华语文学可以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对提高华语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吸引更多的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韩宇'摘要:2017年4月8日至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会议以“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问题为主题展开深入探究,发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声音%本文从“世界华文文学相关概念的厘定”“世界华文文学作家及作家群研究”“世界华文文学作品研究”三方面对会议声音进行了提炼归纳,试图通过主题分类,较为全面地检阅本次大会成绩,展示学科的长足发展,展望研究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跨界发展2017年4月8日至10日,“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杭州,济济一堂,在多个视阈与问题中,对“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开拓出较大的问题场域与论辩空间°本次会议共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101名,提交论文53篇,会议期间举行主题演讲6场,论文报告44场,评论10场,使本次会议得以从不同视角多维切入世界华文文学,呈现出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学术风貌。
检阅来自会议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世界华文文学相关概念的厘定随着文学史观念的不断演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和历史存在受到了广泛关注。
世界华文文学不仅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历史源流和现实支点,也成为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生长点。
但是由于历史、现实以及学理上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世界华文文学所包含的的创作现实与文学史命名相当混乱,产生了数量诸多又相互存在复杂交错关系的子概念。
文学的语言与语言的文学——“华人文学”与“华文文学”概念辨析刍议

民” 占据 了 中心 词 汇 中较 大 的 比重 , 家 意 识 高 于 国
先生在《 想象 中国的方法》 中对于 中国现代文学时 问上 的划 分 , 国现 代文 学应 从清 末起 , 中 这一 点 在语
言上 就造 成 了文 言 文 、 白话 文 相 容 并 驱 , 华 文 ” “ 的
概念再 一 次受 到挑 战 。“ 海外 华 文 文学 ” 小 了“ 缩 华 文文 学 ” “ 界华文 文 学 ” 畴 , 与 世 范 主要 指 “ 中国 以外
“ 华人 文 学 ” “ 文 文 学 ” 念辨 析刍议 与 华 概
黄 瑶 , 颖 向
( 庆 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重 庆 重 4 13 ) 0 3 1
[ 摘
要 ]在 台港文 学进入文 学史写作之后 , 于华裔作 家作品 的 归属 问题成 为一 个新的命题 。在“ 移 民小说” 对 新 、
文学 语 言 这个 词 有 广 狭 两 种 含义 : 义 的是 指 广
在 民族 共 同语 的基 础上 经 过 加 工 的一 切 书 面 语 言 ,
狭 义 的是 指 文 学 作 品 的语 言 。 现 在 人 们 把 狭 义 的
“ 文学语 言 ” 为 文学 语 言 。文 学 语 言是 塑 造 艺 术 称 形 象 的物质 手段 , 学 语 言 具 有 描 写 、 事 、 情 和 文 叙 抒
经 过 了作 家 的再加 工 、 塑造 , 再 目的在 获得 最广 泛人 群 的接受 力 与 传 播 力 。语 言 作 为 文 学 艺 术 的助 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华人文学
是在“海外华文文学”这个概念上发展、演变 而来。指的是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或华裔用汉语 或其他语言创作、表现海外华人生活经历的文 学作品。包括了常用的海外华文文学和世界各 国的华裔文学,还包括用中文创作的港台地区 文学。
流散文学
Diaspora“流散”(离散、流离失所),又译作 “散居”(散居者、族裔散居)、“飞散”等, 源出古代犹太人聚少离多的历史文化境遇,是指 离开母体文化而在另一文化环境中生存, 由此而 引起个体精神世界的文化冲突与抉择, 文化身份 认同与追寻等一系列问题的文化现象。与民族、 族裔、身份、文化等相互关联的,其语义应是存 在于跨民族关联(transnational networks)与跨 文化语境的动态之中,是全球化和后殖民研究的 一个重要关键词。
文化身份的重构
书中的女儿对母亲说,“现在我们属于整个地球了,妈妈。如果 我们和某一块土地切断了联系,我们就只属于整个地球。你明 白我的意思吗?不管我们站在什么地方,这块地方也就属于我 们,和属于其他任何人一样。” 在文化多元的美国社会中,华裔只有借助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 才能建构有别于其他族裔的特性,形成与主流文化不同且平等 的族裔文化,在西方社会的土地上拓展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化 家园。但是这种族裔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很不相同,而 是处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或融合了两种文化的、具有世界主 义色彩的族裔文化。
“流散文学(DiasporicLiterature)”就是流散 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文学理论)。
海外华人是当今世界上人数最为众多的散居 共同体之一,海外华人移民到异邦,开始了 对自身归属和文化认同的焦虑。中国或者说 文化中国,是流散于异邦的他们生命中最重 要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在所在国主流文 化面前的“他者”身份的无奈与困惑,构成 了华人在海外具有文化身份的尴尬处境。海 外华人中通过记忆、回望、想象、传说等方 式致力于用母语的表达,以抗衡西方世界中 存在的种族偏见和文化误解乃至歧视。
木心
本名孙璞,浙江桐乡人。上海美术专科学 校毕业,历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 海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 主编、上海交大教授等。1982年移居纽 约。著有《散文一集》、《琼美卡随想 录》、《即兴判断》、《温莎墓园日 记》、《素履之往》、《巴珑》、《会 吾中》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目 前在中国内地出版的,有散文集《哥伦 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小 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
第十一章
世界华人文学与 流散文学
一、定义
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人用汉语创作的文 学作品。 余光中关于华文文学“三个世界”的划分: “华文写作的第一世界自然是中国大陆, 即华文文学的中原;第二世界是离„心脏‟ 较近些的边缘地带——台港澳地区;而东南 亚各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华人写作, 那就都是中文的第三世界了,因为在那里, 汉语并不是主流。“
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拉什迪
石黑一雄
奈保尔
世界华人文学和离(流)散文学 来自全球任何族裔和 民族国家背景、用任 何语言创作的有关中 国生活题材与中国文 化在世界范围流传、 流变情况的文学作品。 旅居海外的中国作家, 背景不同的中文作家, 客居外文作家,华裔 外文作家。
严歌苓
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 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之一。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 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 广泛的作家。 1959年生于上海。 她出国前就著有长篇小说《绿 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等。 《少女小渔》、《女房东》、 《人寰》等中长篇小说获一系列 台湾文学大奖。
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和碰撞
栩栩如生地向读者描绘了异质文化相遇、碰撞的画 面,辨认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两种文化都提出了深 刻的反思与批判。 中国鬼:男权、落后、愚昧、迷信。 美国鬼:机器社会的压抑、种族歧视对少数民族的 消声。
“美国也到处是各种各样的机器,各种各样的 鬼———的士鬼、公车鬼、警察鬼、开枪鬼…… 曾几何时,世界上充满了鬼,我都透不过气来,我 都无法迈步。”
小渔与马里奥的假结婚。大陆 女孩小渔需要一张绿卡。潦倒 的老作家马里奥需要还债。小 渔的男友出一万美金典“妻”。 马里奥在小渔的感化下由颓废 而重新找回丢失以久的尊严。 对小渔的肯定和赞 融入主流社会而付出的惨痛代 价。
扶桑是上个世纪中国乡间 女子,辗辗被拐卖到美国 从事皮肉生涯。尽管身世 悲苦,却能逆来顺受。扶 桑的魅力吸引了美国少年 克里斯,并由此展开数十 年的爱怨纠缠。同时,她 从小被许配的丈夫大勇也 以神秘的面目出现,并产 生纠葛。
说着,说着它就来了: 躲繁响 摧朝花 薄弱的欲望依稀似那年 那年愁机横展—— 三桅船下水如玉 昏鸦澎湃,逐潮而去尽 妻说,我们就开动吧 向东也好 向西也好 房舍的余烬因风 如线轴的线默默的织入 记忆的衣衫里 我们不是有海的摇篮吗 任棠儿梦入舷边的水声里 说着,妻的头发就把砰砰的战火抛在后面
快快睡,快快睡 我们有了明丽的冰雪 别怕那拾级而上的新娘 快快睡,别惊醒 虽然你已经伤残 睡着,水库坝上的瀑布滂沱 好远好远的声响,仿佛 高悬的针药,在横断的夕阳里 载着一队白衣的女子 指划着 向烟笼的弧岸 一个男子 摇着麝香的铃儿,把金波洒向焦急的人们 而琉璃的航程缓缓驶进血脉里 “风起了!快下帆!快把舵!” 轰然,流沙突变为清鉴的湖以后 亲爱的王啊,为什么你还在水边 哭你的侍从呢? 掮起你的城市,你侵入远天的足音里 不尽是你的城市吗? 亲爱的王啊,别忧伤 你在哪里,城市就在哪里
一种富有人类感情与文化表情的中国汉 字,优雅、从容、洗练、蕴藉,极为讲 究。
陈丹青说“他似乎是在没有中断的传统底 下出来的人”,我觉得很准确。有人看到他的 东西就说他用字很“深”,我一个上海朋友就 说过木心的文字太深奥,每一页都有字需要一 般读者去查字典。可这又不表示他完全很古意, 虽然他曾经用文言文翻译过一次诗经,功力很 夸张,但问题是他不是纯粹古典,说他像五四 吧,又不像五四,更不像我曾经说过的时下那 种语言污染下的散文作品,不会动不动写出来 一句什么“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种莫 名其妙让人看了就起鸡皮疙瘩的句子。
《女勇士》
日裔美国诗人加勒特· 洪果的评价 : 70年代中期对于亚裔美国作家来说,最重要的 事件也许是汤婷婷《女勇士》的出版和随后的 畅销。该作品的文学成就和热销在简短而轰轰 烈烈的亚裔美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小说副标 题“群鬼之中的一个少女的回忆”激起了大家 对在美国的一个亚裔女子个人经历的关注,画出 了神话意识,它似乎能给许多无名女子以力量, 而且可能给我们的文化的任何消声了的“他者” 以力量,不管其背景如何。
一、定义
华裔文学:指在移居国出生、长大、国籍为 移居国的作家,使用移居国语言进行写作。 即华裔用所在国的语言创作、表现他们国外 生活经历的文学作品。 华人文学指海外华人用华文或其他文字(如 英文、法文等)创作的作品。
海外/世界华文文学
新移民文学
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大陆移民海外的留 学生、学者、知识层的文学创作一种概括, 有过“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的坎坷经历或 见闻,对迁徙海外有较多的自觉性和适应性, 语言可能是移居国语言,也可能是汉语。严 歌苓、虹影。
叶维廉
当代诗人,文艺评论家,出生于广东省 中山县渔村。1948年由中山县去香港读 书,曾与人创办《诗朵》诗刊。1955年, 考取台湾大学外文系,开始用中、英文 写诗。1959年入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 所从事研究,1961年获得该所英语硕士 学位。在此期间,结识诗人纪弦、洛夫 等,常有诗作发表,并翻译了艾略特 《荒原》等诗,参加《现代法国诗》的 英译。1963年去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 任教。重要诗集有《赋格》、《愁渡》、 《醒之边缘》、《野花的故事》、《叶 维廉自选集》、《花开的声音》、《惊 驰》等。他不仅写诗,而且在汉语诗歌 和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领域贡献突出。
1、“无名女子” (No Name Woman)
2、“白虎山学道”(White Tiger): Fa Mu Lan 现代花木兰故事 3、“乡村医生”(Shaman):母亲勇兰 4、“西宫门外”(At the Western Palace):姨 妈月兰 5、“羌笛野曲”(A Song for a Barbarian Reed Pipe):蔡文姬
《女勇士》打破了关于女子属性和华
裔美国女子属性的极度沉默,在就民 间传说、家史和个人沉思所想像出来 的历史和神话的“他者”之中重新排 列了民族和性别的位置。
女性主义思想对男权中心的解构 汤婷婷笔下的巾帼英雄形象折射出的 是作者在美国现代社会求得性别、种 族上的平等生存权力的欲望。是汤亭 亭进行中西跨文化再创造的结果。 汤亭亭:“这不是中国的神话,而是 改造过了的美国寓言”。
虹影
1962年生于重庆。曾在北京鲁迅文学 院、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是一个既写诗又 写小说的作家。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 女儿》获中国台湾1997“联合报读书人最佳 书奖”。旅居英国伦敦。
本书纪实性强,是虹影的自传。主人公“六六” (我)是双重饥饿(“食”与“性”的产物 。 在没有粮食也没有爱的饥饿中,少女愿意为每 一个捧着碗的人下跪。 刘再复在序言中说:“虹影把饥饿年代的苦难 写得令人不寒而栗。而使我惊讶也是使小说艺术获 得成功的则是: 第一,作者之描写苦难人生时非常冷静,和她 以往的作品很不同。熬过大苦难的幸存的女儿,此 时身在汪洋彼岸,时间与空间均已拉开距离,一切 都变得那样明白明晰,无须浮躁,从容写下便令人 惊心动魄。 第二,作者不仅抒写了苦难现象,而且写了苦 难重压下人的心理变态。人在饥饿到极点时无所谓 羞耻屈辱。
张翎
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 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 拿大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辛辛那 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 康复学硕士。现定居加拿大多伦 多市。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表作 品,有长篇小说《邮购新娘》、 《交错的彼岸》、《望月》,中 短篇小说集《尘世》等。获第七 届"十月文学奖",第二届世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