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解读: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
历史观的哲理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观的形成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哲学思想下形成的历史观各不相同。
以下是一些历史观的哲理: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或英雄人物。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精神和观念是最重要的,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伟大人物和思想所推动的。
3.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领袖所主导的,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4. 文化史观: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发展是由文化传承和创新所推动的。
5. 全球化史观:认为全球化的进程是历史的主题之一,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
6. 生态史观: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历史的主题之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历史观有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方式,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历史八大史观历史是一本永远无法翻篇的书,它承载着人类漫长而复杂的过去,对于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历史的理解往往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历史八大史观是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广泛讨论和引用的八种历史理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学家们对历史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将以紧密复杂版的形式,一一介绍这八大史观,以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
一、万物有灵万物有灵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史观,它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灵性。
在这种史观下,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意义。
人们将历史事件与神秘的力量相联系,相信命运和神明的干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是一种强调意识形态和精神活动在历史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因素对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唯心史观强调个人和集体意识形态的力量,将历史解释为人们对于世界的想象和再创造。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种强调物质制度和经济基础在历史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作用,将历史解释为物质利益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四、进化论史观进化论史观是一种强调历史发展是演化的结果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一种有序而逐渐演变的过程,各个历史阶段通过演化相互联系,向着更高的形态发展。
进化论史观认为历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五、社会历史学派社会历史学派是一种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历史的影响的史观。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历史的演进。
社会历史学派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阶级对历史进程的塑造作用。
六、文化史观文化史观是一种强调文化和思想对历史演变的重要影响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文化是历史的核心,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史观简介

四、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将社会发展的诸因素条分为:生 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 会矛盾、私有制、阶级、领袖、人民群众等 等,为人们在史学研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 供了思维依据。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
影响
环境污染的分 水岭——大气 水质、大气污染 污染源增多 污染范围广 污染事件扩大
第二次工 业革命
煤、石油
美德煤烟污染; 1892年,汉堡水污染 导致霍乱; 日本足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第三次工 业革命
煤、石油、 核能、 太阳能
赤潮; 美国核电厂放射性物 质外泄; 日本广岛、长崎幸存 者中的“原子病”
认为人类应更加注重和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问题正逐渐成为人类的共同危机。
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 革命、能源的消耗与污染、赫鲁晓夫改革(垦荒运 动、玉米运动)、大跃进、罗斯福新政等
用生态史观整合工业革命 阶段 第一次 工业革命 主要能源
煤
主要污染事件
伦敦烟煤污染 加重、雾都
• 全球史观
“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 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 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 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的含义: 亦称近代化。指的是从农业文明专制 社会向工业文明的演进变化的过程,包括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 深刻变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走向高
高三总复习历史五种史观历史知识

• 如:对中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 • 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争取民 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 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 势
社会史观
• 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 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 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 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当前复习注意两点:
1.落实主干知识,构建体系(过知识关)
要求: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主干知识。
★如何学会运用知识,死记硬背不适应新的课 改要求和高考要求。高考试题的有效答案是学生 对教材理解和对材料信息解读的结合体。
2.掌握史观(过理论关)
史观: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
不一样的史观,不一样的解读
内涵 横 向
政治文明(从人治、专制到民主、法治)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文明
(从迷信、愚昧到科学、解放 ) 精神文明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范围 中华古代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社会主义文明……
纵 (新石器、青铜、铁器) 向 工业文明时代
渔猎采集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
(手工工场、蒸汽、电气和信息)
• 3.(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5题)历史学家吴于 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 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 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 巴勒克 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 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 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 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多元化解读历史

这一过程是: 开始: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 基本完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的形成; 深入阶段: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 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 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承认文明的多元化,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 的关系。
四、社会史观 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其研究领域主要 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 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 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 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例: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 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 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 B A 唯物史观 B 社会史观 C 全球史观 D 革命史观
三、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 它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 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文化上 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 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中国近代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启动 中国近代化(经济工 业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政治民主化 新文化运动——思 想科学化
五、生态史观 研究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 关系。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多元史观运用——典例分析
1、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 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2、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 义世界殖民体系。 整体史观 3、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 文明史观 地方。 4、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 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 社会史观 大变化。
多元史观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 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人物”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2007全国文综Ⅱ)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 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 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 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 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 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 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革命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社会史观
近代化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 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从革命史观看, 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 制度和纲常名教。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自救 从现代化史观看, 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 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全球史观看, 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总理衙门的设 立使中国跟世界的联系更强了 从文明史观看,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次碰撞,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反映 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 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 从社会史观看, 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在作息方式 、衣着服饰 、 饮食习惯 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大众化和西洋化的特征
庄子的历史观与历史解读

庄子的历史观与历史解读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于历史的观点和解读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的历史观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得到深刻的理解,他对历史的解读也影响了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庄子的历史观和历史解读,并对其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
首先,庄子的历史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
庄子认为,历史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按照自然法则进行的。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不可预测的,人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历史的走向。
庄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它。
因此,庄子的历史观与自然观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自然法则的体现。
其次,庄子对历史的解读强调了“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人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历史的走向,因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自然法则进行的,人类的行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历史的发展,不要过分干预。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功利心和私欲,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认为,只有通过无为而治,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的这种历史解读对后来的思想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后来的儒家学派也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理念。
他认为,人类社会应该追求和谐共存,而不是争斗和冲突。
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个人的私利,追求整体的利益。
庄子认为,只有在大同世界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历史观对于人们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关注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私欲。
庄子的历史观和历史解读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思想在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尤其是他对历史的解读,强调了无为而治和大同世界的理念,对后来的儒家学派和其他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庄子的历史观和历史解读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对于人们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多种史观

(3)根据上述材料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 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 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4分) 4、全球(整体)史观: 将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 1)概念: 史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 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 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也被称之为全球史观。 2)线索: 开始: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完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深入: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 现。(4分)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 务运动的主要原因。(3分) 超越:目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原因: A、民族危机的加深;B、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政的领导力量; C、西学的进一步传播。(3分)
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一、史观概念: 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场、何种意 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 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会有差异, 甚至对立。 二、主要史观解读: 1、唯物史观: 理论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理论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理论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理论四: 阶级、国家、革命、民族 理论五: 矛盾 理论六: 量变与质变 理论七: 否定之否定等等
3)一条主线两个视角: 主线: 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 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 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 发展的决定因素。 视角: ①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 ②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4)正确认识(观点): A、树立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 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B、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及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 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 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C、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求 同存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现代化准备或酝酿阶段,西欧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一 个共同的指向,即不断瓦解农业文明。”列举当时“瓦解农业文 明”的事件。 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圈地运动等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通商口岸的影 响?(1分) 并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2分)
革命史观 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小明今年暑假到北京旅游,他在某一景点看到了下列一段文 字:……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 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 英雄们永垂不朽!你知道他最可能参观的景点是
(2008年广东卷)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 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历史加以解 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 态更替的根本原因,在阶级社会里,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阶级斗争,不同 利益的集团通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斗争形式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阶级 斗争就成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环节》 (1)按照材料一的观点研究世界近现代史,应该对哪些重要历史事件评价 较高?
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就 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 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它既是 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 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必修一教材中, 反映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主题中,农民阶级、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先后领导了革命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最 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渗透了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推动社会 的演进,中国近代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比如,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蕴含的革命史 观其实也是渗透了文明史的演进。 关键词:
《历史高考考试说明》对学习技能的要求
1.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2.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 3.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 4.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
一样的历史, 不一样的解读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2
一、认识多元史观
什么是历史史观? 1、史观概念: • 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 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 • 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 会差异,甚至对立。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 变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 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 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 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全球化、区域化等
•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 转折主要是指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世界个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C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的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历史发展的重心
• (2011海南卷)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 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 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现代化,全球化
农耕 文明
新石器时代 青 铜器时代 铁器 时代 手工工场时代 蒸 汽时代 电气时 代 信息时代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 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 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24
经济上---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 等内容;
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或理性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 社会生活上----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习俗的演进、城市化、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它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 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D
(2008上海高考16题)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 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 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 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 (2)农耕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 海洋文明:民主政治。 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 (3)全国听命于国君(皇权的至高无上),有庞大的官僚 机构,各地官员由中央或国君委任(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2分) (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分)
D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
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 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 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 斗争(革命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认识多元史观
2、主要史观解读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 一部人类社会 发展史,从本 纵向 工业 质上说就是人 文明 类文明演进的 文 物质生产文明史 历史。文明史 物质 物质交流文明史 物 观承认历史发 明 质生活文明史 文明 展的多样性和 史 政治观念文明史 政治 统一性、尊重 横向 政治 制度文明史 政治组 各文明单位的 观 织文明史 政治行为文 文明 价值取向并不 明史 断交流融合, 精神 科技文明史、 它是一种更为 学术思想文明史 文明 宏观的历史观, 文学意识文明史 基本涵盖了现 和宗教文明史 代化史观和全 关键词:传承、交流、融合 球化史观。
关键词:工业化
市场化 民主化 法制化 科学化、理性化
• 材料一:以现代化为主题,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 离现在约六七百年。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的起动阶段,即现代 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在这个阶段,由于西欧的某一个角落 开始现代化,整个世界都被拉进了一个新时代。历史的主流逐 渐被调整到新的方向上来,一个“现代”世界注定要出现 了。……第五个阶段是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这个阶段 大致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算起,西方发达国家则出现了 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新的社会转型正在发生,标志着“现代 社会”可能正在发生质变。
生产力,革命,阶级斗争
侵略,反抗等
13
材料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 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 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 “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 “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 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道光皇帝,认为 签订《南京条约》“国威自此损矣,国 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 自此多事矣”。结合《南京条约》签 订对中国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评议 董宗远的观点。(11分)
• 董宗远认为签订《南京条约》将会招致多方面的严重后果 ,他反对签约。(1分) • 鸦片战争后,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一步一步 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 领土主权,“边境自此多事矣”,中国边疆出现危机;( 2分)巨额赔款,开放五口通商,中英协定关税,严重破 坏了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摧残 了中国经济,“国威自此损矣”, “国脉自此伤矣”;(2 分)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终汇 成太平天国运动的洪流。董反对签订《南京条约》,这是 正确的。史实证明签约的后果十分严重。(2分) • 但是,董宗远是从维护封建秩序着想,他不仅害怕对外 有损封建统治的“国威”,而且更害怕对内难以控制人民 ,担忧“乱民自此生矣”,所谓乱民,是他站在封建统治 阶级的立场上对人民的诬称。(2分)董宗远的观点反映 了一部分已深感危机的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面 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所产生的无穷忧患。(2分)
• •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09全国卷)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 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 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 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 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 是,20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共产 党宣言》、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 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 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 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也被称之为全球史观。
关键词:分散到整体;世界市场;
B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 C.国王受法律制约,只能依法行事 D.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成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