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欣赏
100幅敦煌绝美线描:感受律动之美!高清收藏版

100幅敦煌绝美线描:感受律动之美!高清收藏版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它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在敦煌壁画中,最广泛的题材有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和佛教史迹画等等。
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
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但是,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以后,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就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2010-4-19 00:00 |来自: 佛缘资讯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鲜卑族统治者拓跋氏的努力下,曾经一统中国北方,为隋代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439年,拓跋焘攻占姑臧,沮渠牧犍投降。
北凉政权业已灭亡,仅凉王诸弟仍在河西西部抵抗,其中沮渠无讳据守敦煌。
442年,无讳撤离敦煌,率万余家西渡流沙,占据鄯善,后入高昌,仍号“河西王”。
北凉王族的这次撤退,带走了大批的敦煌户口,其中绝大部分是因北魏从东向西进攻而聚集在敦煌的河西精英。
在北凉灭西凉和北魏灭北凉的两次兵祸之中,敦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442年,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乘沮渠无讳撤离之机,占据敦煌,并派李怀达入魏归降。
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敦煌公。
444年,北魏召李宝入平城,直接控制敦煌,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北方的柔然,在这里建敦煌镇。
445年,北魏太武帝派成国公万度归发凉州以西兵,出敦煌,西击鄯善,后更破焉耆和龟兹。
此战使西域大部分地区都受北魏控制,丝绸之路再次打通,西域商人纷纷前来贸易。
但好景不长,北方的柔然很快控制了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并直接控制了与敦煌最为接近的吐鲁番盆地。
472~474年,柔然连犯敦煌,多者至三万骑。
敦煌军民在镇将尉多侯、乐洛生的率领下,几败敌军,保住了敦煌。
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北魏上层对是否要继续保有敦煌发生了分歧,不少人建议后撤凉州,放弃敦煌。
给事中韩秀则认为,如果放弃敦煌,不仅凉州不保,关中也无宁日。
孝文帝支持韩秀的意见,为加强敦煌的守备,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
485年,穆亮任敦煌镇都大将,他为政宽简,并赈恤穷乏,敦煌经济得到恢复。
492年,北魏出兵十万,击败柔然,敦煌从此得到安宁,但长年的征战和人口的流失,造成了这一地区“空虚尤甚”的局面,很难迅速恢复。
524年,北魏的北方边镇爆发六镇起义。
八月,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名之为“瓜州”(一度易名为“义州”),辖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治所敦煌。
敦煌壁画欣赏知识讲解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
其
他
艺
术
形
式
反飞
的
弹天
传
琵
承
琶
文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
化
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
的
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
传
年来的文化内涵。
承
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
——
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
其
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
他
中。
艺
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
术 的 传 承
窟 陈 通 顺 临 摹
第 窟 娄 婕 临 摹
窟 陈 通 顺 临 摹
130
——
文 化
都 督 夫
的 传
人 太 原
承
王 氏
供
养
像
绘
画 艺 术 的 传 承
唐
段 文 杰 临 摹
代 莫 高 窟
窟
文
化
的
传
观 无
承
量
寿
经
变
172
——
绘
画 艺 术
莫 邵高 芳窟
的
临
传
摹窟
承
文
化
敦煌壁画所表现的大都是佛教内容,如经变、本生、佛传、供养
——
文 化 的 传 承
壁 画 的 临 摹 复 制
——
文 化 的 传 承
壁 画 的 临 摹
——
文 化 的 传 承
壁 画 的 临 摹 复 制
文 化 的 传 承
敦煌壁画欣赏ppt课件

西 斯 廷 教 堂 内 景 壁 画
.
震撼的写实风格
.
敦煌壁画
.
富有韵律与节奏的东方线条
.
.
学 校 体 育 馆 壁 画
校 园 围 墙 壁
.
——
文 化 的 传 承
壁 画 的 临 摹 复 制
.
——
文 化 的 传 承
壁 画 的 临 摹
.
文 化 的 传 承
——
壁
画
的
临
摹
复
制
.
文 化 的 传 承
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 我们中国美术的发展史。
——张大千
.
文
同学们:
化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代表着宗教文化,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
的
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
传
流史的珍贵资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石窟艺术又是佛教
承
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曲折地反映
天 飞
.
画 里 的 故 事
——
古
人
的
生
张议潮出行图 第156窟南壁 晚唐
活
.
——
画 里 的 故 事
古 人 的 生 活
.
——
文 化 的 传 煌承
艺 术 家 和 敦
.
3 3
3
——
承文
化
的
顺吉
传
临祥 摹天
承
女
元 代
绘
莫 高
画
窟
艺
第
术
窟
的
陈
传
通
.
娄千 婕手 临千 摹眼
观 音
敦煌壁画欣赏PPT课件

.
2
千 年 的 历 史
.
3
——
画 里 的 故 事
鹿 王 本 生 故 事
.
4
——
画 里 的 故 事
鹿 王 本 生 故 事
.
5
——
画 里 的 故 事
鹿 王 本 生 故 事
.
6
——
画 里 的 故 事
鹿 王 本 生 故 事
.
7
画 里 的 故 事
——
鹿 王 本 生 故 事
九色鹿 第257窟西壁 北魏
临
摹
.
千
手
千
婆
眼
薮
观
山
音
元
元
代
代
莫
莫
高
高
窟
窟
第
第
窟
窟
陈
娄
通
婕
顺
临
临
摹
摹
13
130
——
文 化 的 传 承
绘 画 艺 术 的 传 承
.
窟都 督 夫 人 太 原 王 氏 供 养 像
段 文 杰 临 摹
唐 代 莫 高 窟
14
172
——
文 化 的 传 承
绘 画 艺 术 的 传 承
.
观 无 量 寿 经 变
邵 芳
——
绘 画 艺 术 的 传 承
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
油画《供养菩萨》 靳尚谊
.
32
文
化
千手观音
的
传
承
——
其 他 艺 术 形 式 的 传 承
.
33
文 化 的 传 承
——
其
他
第一讲:沙漠中的瑰宝——敦煌壁画艺术概述

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 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 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 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顶 光
五、装饰图案
(
盛
唐
)
敦煌石窟中的图案画主要装饰在石窟建
团
筑上,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
花
藻 井
等。这些装饰图案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
隋 代 菩 萨
四、鼎盛时期(唐朝前期)
1.人物造型:人体比例适度,神情凝练,体格丰满健康。菩萨的姿态有多种, 一种肢体修长,亭亭玉立;另一种身姿扭曲,“ 一波三折” 如“S ” 形。 唐代的菩萨大多头束高髻, 戴宝冠,“ 素面如玉” , “ 长眉入鬓”。 佛 弟子也由梵僧而为汉僧形象。
2.构图:不断创新, 打破了“ 人大于山” 、“ 水不容泛” 的格局, 以鸟 瞰式或散点式的透视, 营构了多种多样气势磅礴的巨型经变, 开拓了意境创 造的新领域。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 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 壁画虽然在敦煌石窟中 对建筑只起一个装饰和 美化的作用,对雕塑起 一个补充和陪衬的作用, 但却是敦煌艺术的主要 组成部分,其规模巨大, 数量最多,艺术技艺最 精湛,内容最为丰富, 有“当今最大的美术博 物馆”之美誉。
一、佛像画
佛像画,就是表现各 种佛像,如三世佛、 七世佛、释迦等;各 种菩萨,如文殊、普 贤、观音等;以及佛 教传说中的天龙八部, 即天王、龙王夜叉、 飞天等等各类不同等 级的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敦 煌 郡
灿烂的佛宫:佛教入华流布的第一站
酒
泉 郡
敦煌壁画课件PPT

• 敦煌壁画简介 • 敦煌壁画的内容与主题 • 敦煌壁画的绘制技术与材料 • 敦煌壁画的传承与影响 • 敦煌壁画的参观与学习 • 敦煌壁画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敦煌壁画简介
起源与历史
起源
敦煌壁画起源于公元4世纪,是随 着佛教传入中国而兴起的宗教艺 术形式。
历史沿革
敦煌壁画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 包括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 特点。
数字技术与虚拟现实的应用
数字技术
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敦煌壁画进行高精度的 扫描和记录,为保护、修复和研究提供详细 的数据支持。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用于制 作虚拟展览和互动游戏,丰富游客的参观体 验。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敦煌壁画的原始环境 和创作过程,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古代壁画工 坊中。通过头戴式设备,游客可以在虚拟环 境中自由行走、探索和学习,提高对敦煌壁
文化旅游的融合与创新
融合
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 来参观。通过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可以推 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 。
创新
在文化旅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展 示方式和讲解内容,以吸引更多游客并提高 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例如,利用数字技 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参观 体验。
风景名胜
敦煌壁画中也有很多描绘风景名胜的 画面,如山水、花鸟等,这些画面反 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 。
动物与植物
动物形象
敦煌壁画中有很多描绘动物的形象,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动物形象在敦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植物图案
敦煌壁画中也有很多描绘植物的画面,如花卉、树木等,这些植物图案在敦煌壁画中常被用作装饰和象征。
《敦煌壁画》教学课件

通过欣赏敦煌壁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增强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敦煌壁画》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敦煌壁画的基本特点、风格、题材等,能够正确辨识不同类型的敦煌壁 画。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敦煌壁画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探究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 响。
《敦煌壁画》的教学计划与安排
05
《敦煌壁画》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国内《敦煌壁画》的研究现状
综合性研究
涵盖了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 ,对不同时期的壁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专题性研究
针对敦煌壁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题材进行深入探讨,如对敦煌壁 画中的佛像、服饰、色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地域性研究
以敦煌为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壁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地区 壁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敦煌壁画》的传统传承方式
临摹学习
通过临摹经典敦煌壁画 作品,学习古人的绘画 技巧和风格,传承壁画 技艺。
家族传承
古代敦煌壁画的传承多 依赖于家族传承,家族 中的技艺传承往往通过 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
宗教传播
敦煌壁画与宗教紧密相 关,通过寺庙和僧侣的 传播,使得壁画技艺得 以传承。
《敦煌壁画》的创新发展路径
教学计划
本课程共分为八个课时,每个课时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 和方法。
教学内容安排
从介绍敦煌壁画的基本知识入手,逐步深入到不同类型 的敦煌壁画,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学方法选择
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学生互动等多种方式,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04
《敦煌壁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崇高与优雅
在敦煌艺术中,最能体现优雅美学风格的是伎乐飞天、反弹琵琶、菩萨。如果说“伎乐飞天”汲取了多元文化特点而成为华夏艺术的乐舞精神在敦煌的典型体现,那么“反弹琵琶”乐舞形象在敦煌石窟中的出现则提供了遥相呼应的艺术美神,她们共处一窟,传达出天上人间的整体共鸣,从而表现了“天籁”与“人籁”的互通效应。在“反弹琵琶”因其优雅动人的音乐舞蹈艺术所唤起的视觉美感外,还与画面的主体——人体美紧密相关。如果说,“伎乐飞天”是糅女性身体的阴柔之美与男性躯体的阳刚之气合二为一的话,那么,到了中唐则以“反弹琵琶”的舞姿集中表现了女性之美的艳影:如果说“伎乐飞天”因带有西域的野性之美而保留有几躯裸体飞天而露出了赤足和丰乳肥臀,从而张扬出一股清新野逸之风的话,那么,中唐时期塑造出来的大量优美人体则是人类理性之美的集中表达。总之,有性而无性的发展演变无疑本真的传达出对生命的礼赞,从天上到人间的转移则是人性贯通佛性的依据。
和谐,是中华审美文化之魂的经典表现,亦是中国艺术美学的典型特征,敦煌艺术作为融多门艺术类型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最为直观的美学理念即追求一种“多样统一”的和谐美。
敦煌壁画艺术以其形式上的和谐、色彩上的搭配、音韵感的调动、构图上的圆满和布局上的巧构等,使不同艺术类型彼此融合,并相互补充,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了一种气象万千、形式完美的和谐场景,信仰与审美、理想与现实在此达到了审美的统一。最终,它为中华艺术和人类文化建立了和谐美的典范。
三阳刚与阴柔
敦煌乐舞文化也体现出阴柔与阳刚的美学风格,其既有中原风格的温婉妩媚(东),又有西域龟兹乐舞的万种风情(西),更兼西凉乐舞的婀娜多姿(本地),三者在相互借鉴的条件下共同创造出敦煌舞蹈的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舞蹈风格。同时早期造窟历史的美学特点总体上也以“阴阳相济”为特征,既体现了北凉、北魏的浑朴与厚重,又凸显出西魏、北周的秀逸与圆融;既达到了贯通中西的思想内容,又突出了自身的主体特色,从而由娱佛开始逐步迈出了娱神、娱己和娱人的雍容步履。
莫高窟的壁画可以看出宗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如何在奇妙的结合,是需要多方面来加以理解的。莫高窟壁画中的一些大型经变,在构图、色彩及线纹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些经变构图都是宗教的主题,但更以发挥富有创造性的浪漫想象见称。维摩经变中对于运用理性探讨真理的论辩所引起的种种令人兴奋的异象,劳度叉斗圣变中对于敌对的不能调和的斗争等等,都是通过宗教的主题,用淋漓尽致的动人的浪漫想象创造了惊心动魄的构图,而表现了多方面的生活的知识。于是,佛性彰显出菩萨的庄严,而人性舞动出飞天的浪漫!
四悲壮与英勇
敦煌壁画从内容上看,主题性壁画中既有悲剧性的场面,如舍身饲虎、守戒自杀等,也有喜剧性的内容,如释迦降魔、须摩提女请佛等,动静结合,悲喜交集,多种审美情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悲壮与英勇的意境。
五 庄严与浪漫
敦煌壁画艺术作为宗教的艺术已随宗教的远遁而衰落,而艺术本身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存在,却犹如人类的终极关怀一样长存。例如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其宗教性法衣虽然仍存,但作为佛教教义上的那个菩萨早已荡然无存。产生之初的宗教之场早已不复存在,可观音菩萨在中土早已超出了宗教信仰的局限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打上了浓重的生活烙印。在这里,中国人的实践理性与礼教决定了现实“宗教”的阙如,而只能求助于外置的文化形态。既然现实中崇尚美的终极观念,不妨将对宗教的渴望与现实的追求结合起来,于是最终诞生了中国式的“美神”——观音。在敦煌壁画艺术中,观音不再仅仅是佛教中的一尊菩萨,更是能够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的救世主,形式上则是一个慈眉善目,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美神形象。可以说,作为中国美神的观音既真切的表达了佛性的奥妙,又巧妙地传达了世俗的主题(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让人们咀嚼和回味庄严与浪漫融于观音菩萨一身的奇妙现象。
“伎乐飞天”是糅女性身体的阴柔之美与男性躯体阳刚之气合二为一的典范。敦煌飞天,自从十六国北凉开窟以来,历经了十多个朝代的千余年时间,现存六千余身。早期十六国北朝时期,带有典型的西域样式和风格,显得有些健壮而笨拙,有男性的特征,飞动感不强。而到隋唐时期,是敦煌飞天发展的高峰,完成了飞天中国化、民族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历程,表现了空灵、欢乐的精神境界和雍容华贵的民族风格。
二 对称与和谐
对称的特征在敦煌壁画中处处都有所体现。首先从洞窟整体布局来看,敦煌壁画确实严格遵循了对称法则。一般说来,主要是以洞窟西壁为中心,南、北两壁相向的壁画之面积、位置等呈对称均衡状。
对称能产生整齐、稳定的形式美,但严格的对称也容易造成呆板,敦煌壁画中巧妙运用于对称中求不对称的艺术手法,在敦煌壁画中,大凡出现对称特征的地方,几乎都同时存在一种竭力追求不对称的情况,这就使石窟的每幅画充分满足了人们既希望在心理上建立秩序的终点,给心理一种归属感,但又希望不单调,有变化的心理需求。因此,敦煌壁画中大量运用对称含不对称的艺术手法,使宗教画变得更具有艺术魅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