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涉及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对生理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学科的核心内容。
一、细胞和组织的生理学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内质网,其功能是合成能量和蛋白质。
2. 组织的分类和特点: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包括表皮和内脏上皮,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结缔组织包括血液和骨骼,具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肌肉组织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具有收缩和运动功能。
神经组织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具有传递和调节功能。
二、神经生理学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部分。
神经元的功能包括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通过突触将电化学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2. 神经传递的机制:神经传递是指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它涉及到突触前膜的电位变化、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突触后膜的反应等步骤,具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模式。
三、心血管生理学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泵血器官,由心房、心室和心瓣组成。
它的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2. 血液循环的机制: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循环的过程。
它由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血液的流动和压力的调节等多个步骤组成。
四、呼吸生理学1. 呼吸的机制和过程:呼吸是指将氧气吸入肺部,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它包括呼吸道的通气、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控制呼吸的中枢神经系统。
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氧气通过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结合,运输到组织和器官中供氧。
而二氧化碳则通过溶解、与血红蛋白结合和转化为碳酸盐的方式在血液中运输。
五、消化生理学1.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消化系统由消化道、消化腺和消化神经组成。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体内部机能的科学。
下面是生理学重点知识的总结。
神经系统
-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信息。
-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传递信息到身体各个部分。
-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内分泌系统
- 内分泌系统由各种内分泌器官组成,如甲状腺、肾上腺和胰腺。
-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合成并释放到血液中的化学物质。
- 主要的内分泌腺体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和胰腺等。
呼吸系统
- 呼吸系统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 氧气通过呼吸进入肺部,经过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 二氧化碳由血液载到肺部,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控制呼吸的速率和深度。
循环系统
-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泵,将血液循环到全身。
- 心脏有四个腔室: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 血液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达身体各个部分,并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消化系统
-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到血液中。
- 肝脏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制造胆汁以帮助消化。
-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酶,帮助消化食物。
以上是生理学的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学习和理解生理学有所帮助。
生理知识点总结期末

生理知识点总结期末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其生命活动的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上的规律的学科,并试图揭示其机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生理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细胞生理学1.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屏障,能选择性地允许物质进入和离开细胞。
细胞膜中的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起到了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细胞呼吸作用: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 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和生长的基本过程。
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类型。
4. 细胞信号传导:细胞通过细胞信号传导网络来接受和传递信息。
包括细胞表面受体和内在信号转导途径。
二、神经生理学1.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电信号和传导信息。
2. 神经传导:神经传导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其它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包括化学传导和电传导两种方式。
3. 突触传递: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在突触间隙中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来传递信号。
4. 大脑:大脑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控制着思维、感觉、运动等功能。
三、心血管生理学1. 心脏:心脏是泵血器官,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2.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人体内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循环的过程。
方向有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
3. 血压调节:血压通过血管阻力和心脏泵血量的调节来维持稳定。
4.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机体停止出血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四、消化生理学1.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负责食物消化和吸收。
2. 食物消化:食物在消化道中通过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来分解和降解成更小的分子,便于吸收。
3. 肠道菌群:肠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如帮助消化和合成维生素等。
五、呼吸生理学1.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和肺等器官,负责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2. 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通过扩散来完成。
生理学_生理_重点考点总结

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阈强度:指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阈电位:指恰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兴奋性:指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转、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又称每分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心指数:在空腹的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又称静息心指数心力贮备:又称心泵功能的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0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气体进出肺的过程用力呼气量:指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尽快呼气,计算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其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也称时间肺活量。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血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简称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100%波尔效应:指pH降低或pCO2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反之,pH升高或pCO2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的这种酸度对氧亲和力的影响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生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内容:1. 生理学的定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及整合概念;3. 内环境与稳态;4. 生理功能的三大调节系统;5. 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理论。
二、问题3. 简述人体机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三、双语词汇: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自身调节(auto regulation)反馈(feedback)反射弧(reflex arc)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重点内容:1. 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及其机制;2. 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4. 局部兴奋和动作电位的引起机制;5.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影响因素;6. 肌肉收缩机制。
二、问题:3. 试述主要的信号跨膜转导路径,并简述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三、双语词汇:通透性(permeability)化学门控通道(chemiscally-gated 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载体(carrier)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跨膜信号转导(trasmembrane signal tranduction)跨膜信号传递(trasmembrane signaling)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配体(ligand)受体(receptor)G 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 receptor)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原癌基因(cellular proto-oncogene)刺激(situmlus)膜电位(memgrane potential)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第三章血液生理一、重点内容1. 两个渗透压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2. 红细胞与血小板生理特性;3. 生理止血的概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4. 血液凝固过程;5.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机能的科学,涉及到人体各个系统的运行机制。
了解生理学的重点知识,对于理解人体功能以及健康维持至关重要。
本文将归纳生理学的重点知识,从细胞生理、神经生理、心血管生理、消化系统生理和呼吸系统生理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概述:1.细胞生理:- 细胞膜构造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选择性。
- 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细胞膜对物质的吸收、排泄和运输的机制,如扩散、主动转运、被动转运等。
- 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产物和调节。
- 细胞分裂和增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和调节。
2.神经生理:-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不同部分(树突、细胞体和轴突)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神经冲动的传导。
- 突触传递:突触传递的机制,包括突触前后膜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等。
-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和调节物质,包括神经调节的传递途径和调节物质的作用机制。
- 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
3.心血管生理:-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心房、心室、心瓣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
- 血液循环:血液的输送和循环机制,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血液的成分和体循环、肺循环。
- 血压调节:血压的调节机制和调节因素,包括神经调节、体液平衡和荷尔蒙的作用。
- 血液成分:血浆和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4.消化系统生理:- 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 消化液的分泌和功能:胃液、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分泌和功能,包括消化酶的作用机制和消化液的调节。
-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和代谢机制,包括各种营养素的转化和利用。
- 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包括有益菌和致病菌的作用和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的一门学科,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生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的总结笔记。
一、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构成,具有半透性特点,起到细胞的物质交换和保持内外环境稳定的作用。
2. 细胞膜上存在许多膜蛋白,其中包括通道蛋白、受体蛋白等,调控物质的运输和信号传导过程。
3. 细胞膜的流动性可以通过调节脂质的组成以及调节温度来改变。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
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进行信息传递。
2. 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是神经信息传导的基本原理,其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来调节。
3.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节等。
三、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器官,通过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来泵血。
心脏的工作分为舒张期和收缩期,由心电图可以监测心脏的电活动。
2.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富含氧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将富含二氧化碳的血液返回到心脏。
3. 血压是衡量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由收缩压和舒张压组成。
血压的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完成。
四、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
呼吸的过程分为吸气和呼气,通过肺泡的表面积增大来增强气体交换。
2. 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经过肺泡排出。
3. 呼吸的控制由呼吸中枢和化学感受器共同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激素的信号传导来实现。
五、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肝胆系统等。
食物在消化道中经过机械和化学过程进行消化和吸收。
2. 食物的消化开始于口腔中的咀嚼和唾液酶的作用,然后经过胃酸和胰腺酶等消化液的作用进行进一步消化。
绝对的精辟精湛!生理学重点总结 (自己整理)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
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被动转运: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
如O2、CO2、NH3等。
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
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消耗能量。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
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被动转运: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
如O2、CO2、NH3等。
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
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消耗能量。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二.细胞的跨膜电变化1.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与与阈刺激:反变关系,阈刺激增大表示细胞兴奋性下降。
刺激的三要素:刺激强度(衡量兴奋性的客观指标)、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2.静息电位RP:⑴概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
去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超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⑴形成条件: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⑵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AP⑴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
⑸兴奋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锋电位,兴奋性降至0,多大刺激也不兴奋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兴奋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兴奋性超过正常,阈下刺激即兴奋低常期:正后电位,兴奋性低于正常⑹.局部电位: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变化。
特点:①不是全或无;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⑺.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
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耦联因子Ca2+、结构基础三联体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③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⑵神经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是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④一对一关系;⑤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2.肌肉收缩过程: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末池终末池钙离子释放肌浆钙离子浓度增高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变构原肌凝蛋白变构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 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3.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4.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①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②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③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第三章:血液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1.血液:血细胞和血浆。
血浆蛋白可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类。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三类。
各类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运输、缓冲、参与机体免疫、参与血液凝固及纤溶、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
正常人血浆的PH:7.35-7.452.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二.血细胞生理1.红细胞男4.5-5.5Hb120-160 女3.5-5.0Hb110-150生理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缓冲体内的酸碱物质。
生成原料:蛋白质、铁促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叶酸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严重的肾脏疾患的患者易出现贫血。
血沉的增加是由红细胞叠连形成,而这种叠连和红细胞本身没有关系,主要是和血浆的成分有关,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2.白细胞:成人4.0-10.0 分类: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
急性感染时增多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和肥大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3.血小板:成人100-300 当减少到50以下时,可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00时,有血栓形成。
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生理作用:参与止血、促进凝血、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三.生理性止血1.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实质: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血清和血浆的本质区别:血清无纤维蛋白原。
2.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由于因子X的激活有2种途径,因而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机体组织损伤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作用互相促进的结果。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同。
内源性:因子12;凝血因子全血浆中;参与的凝血酶多;慢。
外源性:因子3;凝血因子在组织和血浆中;参与的凝血酶少;快。
肝素的作用:增强抗凝蛋白质的抗凝活性。
凝血因子的特点:①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②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③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④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且需Vit 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或Vit K 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⑤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四.血型与输血原则1.血型:是指红细胞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其实质是糖蛋白和糖脂。
2. ABO血型和Rh血型抗体本质的区别: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Rh血型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要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3.输血原则:首先必须鉴定血型;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次侧: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主侧: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两侧均无凝集反应:可以输血;主侧凝集,不管次侧是否凝集:绝对不可以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可少量缓慢输血。
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Rh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第四章:血液循环是生理学考查的重点章节之一。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
心率:60-100次/分,平均75次/分,心动周期0.8S.心率和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动周期和心率成反比,心率增加,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2.心脏泵血的过程心脏泵血:①射血与充盈血过程(以心室为例)可以分为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心室收缩是射血的动力;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是充盈的主要动力。
②特点: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收缩和舒张是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③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比左心室的小得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的1/6;④左右搏出血量相等;⑤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内压最高是快速射血期。
心率加快时主要缩短的是舒张期,舒张期缩短到一定程度会使心搏出量下降。
3.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正常人70ML.射血分数: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人约55-60%。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健康成人男性静息下约为5L/min.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