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科学与迷信
自然辩证法 摘要

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他讨论的是地地道道的莱布尼茨问题,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的概念也有漫长的历史,与莱布尼茨的自然哲学、马克思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关。
(3)哲学问题的探讨促进科学问题的解决
如现代哲学和科学关于“时间”问题的讨论。牛顿可逆时间、柏格森时间(创造进化论)、普利高津讨论时间。
辩证唯物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的自然图景)
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物质系统
人化的自然的思想
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大自然的思想
辩证唯物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1.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所揭示的自然观包括了人化的自然界,体现了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3.将自然、人类与社会历史统一起来,将其看成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体现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内在动力
1、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
科学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之上
不论在哪里,实验方面的研究总是理论认识的必要前提,而且理论方面的主要进展只是在实验结果的压力下而不是依靠思辨来取得的。海森伯
科学实验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
2、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悖论
理论矛盾(1)理论矛盾(2)悖论
高技术
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的工艺技术基础
中世纪的光辉
中世纪的黑暗也透射着人类文明的光辉。基督教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中世纪的文化,不仅表现为庞大的神学—哲学体系的建构,而且也表现为罗马法的恢复,自然科学研究的苏醒,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更是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不仅出现了一系列英雄文学和骑士文学的光辉篇章,而且创造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哥特式建筑,它使中世纪人的精神文化理念,在视觉形象艺术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表现。基督教文化的繁荣把中世纪精神推到了顶峰,使它成为西方历史的一个卓越而独特的阶段。
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系统观、辨证观和科学观组成了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系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这些原理方法,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对顺利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学习的思想教育价值是指研究生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过程中对个体的思想意识、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的培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具体表现为,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哲学修养,进而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求真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培养。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哲学修养,使其思辨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加强研究生求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求真是科学的本质,科学实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的活动,它以揭示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本质为目标。
“求真”是指在科学中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一是充分利用科技史资源,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科技史也是一部人物的创新历史,科学家们在独特的领域独立思考,为了科学成果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对后人都是一种激励和感召,二是凸现自然科学的批判性,培养研究生的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科学创新的一个必备条件,只有在立足于事实和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质疑,只有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现有的科学成果,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推动科技的创新;三是加强科学技术方法教学,给研究生技术创新的工具。
自然辩证法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论,是立足于科学发展事实上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所以,它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使研究生的求真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回顾中医在近现代的曲折发展史:距离鲁迅先生把中医定性为“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已有80年。
再向前追溯,距离中西医汇通派的形成已有150年。
如果从近代医学史上第一个接受西医学说的医家——王宏翰(约卒于1700年)所处的时代算起,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已经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
可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将来可能也不会出现一门学科——像中医这样备受争议。
由于中医学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水乳交融,使得它始终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徘徊。
又由于人体的高度复杂性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渗透和影响,使得中医的认识充满随机性、灵活性、模糊性等不确定[1]。
有鉴于此,中医能否归属于“科学”的范畴,理所当然成为历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科学,或称为“科学理论”。
它来源于拉丁语,意为“知识”、“学问”。
科学界和哲学界目前对此词并无严格统一的定义。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科学理论”被阐释为:“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既可以是所观察到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所提出的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
”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可分为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在科学水平上存在着时代性差距。
古代科学的突出特点是:以直接观察为基础,采取直观思辨的方法,探索自然的奥秘,缺乏科学实验的论证,对自然现象只能做出猜测或主观臆测的说明[2]。
它与现代科学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但是,这种差距只是科学水平的差异。
只能说古代科学“没有达到现代科学的水准”,不能说古代科学“不科学”。
我们不否认中医更多的是立足于古代科学,相对侧重现象描述、经验总结、提出假说、研究假说。
这与现代科学的一些特征确实有不相符合的地方,但这并不是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
盲目地用“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这种二选一的判断来界定中医是欠公允的。
自然辩证法总结

绪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研究对象: 1自然界2.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3.科学技术学科内容: 1.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3.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学科性质:属于哲学学科, 二级学科, 介于纯哲学理论与科学之间, 主要以探讨科学思想理论的哲学层面为目的。
第一章2.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第二章学习的必要性: 近年来, 在我国一些迷信、愚昧活动日益泛滥, 伪科学、伪科学活动频频发生。
再者,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 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 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
以上都说明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自然辩证法是当务之急。
第三章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自然辩证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学习自然辩证法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重要保证。
第四章学习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掌握辩证唯物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及其内在的联系, 又要注意结合自身的思想情况、专业内容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学习。
第五章自然观的历史发展1、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2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 具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为什么会形成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原因: 首先,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与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其次,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还受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的影响。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这种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后期的理论综合:自然科学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 在各个领域向形而上学自然观发起了进攻, 也为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科学)3000字

论科学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
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
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现代中国人理解的科学,包括三层含义:(1)科学与迷信、谬误、绝对真理相对,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可以说,科学即实证。
(2)合乎科学的和合理的东西。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正是这层含义。
(3)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这是科学最重要的一层含义。
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
”科学发展至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
这种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星球的客观物质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也即将改变着人类未知的未来世界。
本文从科学对人类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影响以及科学发展的利弊三个方便进行概括叙述。
1 科学对人类物质世界的影响科学发展分为三个重要时期:第一个重要时期,当属古希腊的“七贤”(泰勒斯、梭伦等)到阿基米德时期。
他们开创了数学证明的先河,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即根据归纳总结出来的基本常识,用逻辑方法推导、演绎,从而构建科学的体系。
并测量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发现了勾股定理及实数开展了天文学和医学的研究。
特别是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由于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斯三位大数学家,使古希腊的科学,特别是数学达到了全盛和顶峰时期,对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阿基米德的成就出类拔萃,最具代表性。
第二个重要时期,是欧洲文艺复兴和欧洲资本主义革命时期。
科学伪科学与迷信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论科学、伪科学与迷信所在院系: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系考生姓名:张卓学号:S090020525班级:一班指导教师:李静静完成日期:2009 年12 月10 日论科学、伪科学与迷信张卓(S090020525)(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09-1班)摘要: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中形成的知识体系,能够指导人类改造客观世界。
伪科学是打着科学的旗号的非科学。
迷信是一种非理性、无根据的信仰或崇拜。
科学、伪科学和迷信是三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在现实中,只有准确地把握科学、伪科学与迷信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把握政策界限,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更好地弘扬科学,更彻底地揭露伪科学,更坚决地打击迷信活动。
关键词:科学;伪科学;迷信记得2007年元月6号晚,香港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栏目,讨论的是科学与伪科学的话题。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就问现场嘉宾一个问题:“科学是否有西方与东方之分?”几个学者纷纷回答说:“科学是没有西方与东方之分的!”是的,科学是没有西方与东方之分的!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把西方的现代科学去硬套东方的传统文化。
若套不进,就把它称之为“伪科学”,然而更有很多学者居然还相信迷信。
要想弄清楚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伪科学”与“迷信”。
一、科学、伪科学与迷信的定义和本质对于科学,人们的理解不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狭义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探索活动以及这种活动所产生的成果——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
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伪科学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传统和新生伪科学。
自然辩证法论文

对科学家行为规范的认识摘要:默顿是系统地提出和阐述科学规范的第一人,他先后提出了“科学的精神特质”和“科学的规范性结构”这两个概念。
他认为,科学的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它包含客观性和原创性这两个基本的价值要素。
科学规范系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和实现科学价值的手段,包含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等四个基本规范。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科学的“双刃剑”作用亦愈加突出。
对此,科学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建立约束科学家行为的职业规范,增强科学家职业责任感,是防止因科技的不当应用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的需要。
关键词:默顿;科学的精神特质;科学规范;道德;职业责任;科学价值;客观性;原创性;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以其巨大的历史力量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成为人类经济、政治、军事活动及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国家兴亡盛衰的根本。
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借助于科学技术获取过去无法得到的优势,谋取从前无法得到的利益,过上了过去从未有过的舒适方便的生活.然而,随着科学活动的深人,其“双刃剑”的作用亦愈加突出,人们对科技进步所存在的渴望与对科技成果应用负效应的优虑相伴而行,科学道德已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而科学家群体有其不同于其他社会共同体如政党或宗教团体的各种行为规范。
科学规范系统的确立,对于实现科学的使命——追求真理,造福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学术失范日益严重的今天,这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科学社会学之父、科学哲学家默顿是科学规范论的创立者。
他对科学规范作了最初的勾勒,提出了“科学的精神特质”这一概念,指出“包含在科学的精神特质中的各种情操表现为学术诚实、正直、有组织的怀疑、不谋利性、非个人性等”。
1942年,默顿撰文《关于科学和民主的一个评论》,发表在《法律和政治社会学杂志》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精神特质”。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911年第 一次索尔 维会议
坐者(从左至右) :沃尔特· 能斯特、马塞尔 ·布里渊、欧内斯特·索尔维、亨得里 克 ·洛仑兹、埃米尔·沃伯格、让 ·贝汉、威廉· 维恩、玛丽 ·居里、亨利 ·庞加莱。 站者(从左至右) :罗伯特 ·古德施密特、马克斯 ·普朗克、海因里希 ·鲁本斯、 阿诺德 ·索默菲、弗雷德里克 ·林德曼、莫里斯 ·德·布罗伊、马丁·努森、 Friedrich Hasenöhrl、Georges Hostelet、Edouard Herzen、James Hopwood Jeans, 欧内斯特 ·卢瑟福、卡末林-昂内斯、 爱因斯坦、保罗 ·朗之万。
这些元素共有12个方面的特征,满足了这些条件的知识领域才是科 学,而“任何不能满足上面所说的所有十二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将被称 为非科学。神学和文学批评是典型的例子。任何一个尽管本身不是科学 却自称是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叫作假科学。”
邦格作为例子的标准
典型态度和活动 承认自己无知,因而需要进一步研究 科学家 肯定 △ 伪科学家 否定 任选 肯定 否定 △ 任选
认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困难和漏洞
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取得进展 欢迎新的假说的方法 提出并检验新假说
△
△ △ △
△
△ △ △
努力找出和使用规律
希望科学的统一 依靠逻辑 使用数学
△
△ △ △
△
△ △ △
但是多元标准并不具备科学实在论者试图想达到的可操作性,也没有 真正解决划界问题。
典型态度和活动
科学家 肯定
E =(C,S,D,G,F,B,P,K,A,M)。其中E为特定的知 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共同体;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 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 景;P为问题组合;K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的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 所抱的目的或目标;M为方法论体系或E中使用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学与迷信
科学和迷信,一个有史以来被人们不断议论的话题,自古以来,在人们的议论中,科学和迷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学代表着毫不争议,正确无误的事物,而迷信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理应质疑,错误的事物。
我们很多人都一致认为科学的东西都是好的、正确的,迷信的东西都是坏的、错误的。
于是就出现了“科学与迷信”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之类的讲法。
其实这种用“科学与迷信”来表示“对与错”的观念并非是正确的。
科学本身也可能成为迷信。
对于科学和迷信的论断,我们首先需要搞清一个问题,那便是何为科学,何为迷信?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空想。
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 。
迷信,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
科学在发展中不断夺取迷信原先占领的阵地,但是,迷信不会自行退却,科学每前进一步,往往会受到迷信的阻挠或抵抗。
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科学与迷信对立问题的研究,提高人们识别真假科学的能力,营造一个学科学、信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文明社会。
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知识体系。
迷信则通常是利用超自然力进行盲目地崇拜和信仰。
科学与迷信之间,从产生和建立的现实基础看,从内容体系看,从社会动机和功利视角看,都存在着水不相容的根本对立。
一、科学与迷信在建立基础上的对立
1. 在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上的对立。
科学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
科学是自然界的客观事实和规律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以自然界的现实和科学试验为基础的理性思考。
迷信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以主观臆想和情感的自我体验为前提,它一是否认事实,二是否认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是因为,对于迷信来说,要么承认事实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基础,要么为了自己的存在,否认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2. 科学具有连续性,迷信否认连续性。
科学发展的道路是人类在继承中发展而来的,由于客观世界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成为科学的巨人。
迷信否认这些。
从远古到如今,从西方到东方,凡迷信总是否认其理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都把自己的那一套说成为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神的启示就是仙人的点化,神胎龙种、先知先觉,没有一个是运用科学理论和自然规律来作为论据的。
二.科学与迷信在内容体系上的对立 1.在普遍性和可重复性上的对立。
就科学试验而言,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做相同的实验,其结果都应该是相同的。
否则,它就不是科学的结果。
迷信总是把偶然当必然,把个别当普遍,把现象当本质。
但是,偶然不能代替必然,个别不能代替一般,现象不能代替本质,这是科学与迷信本质上的不同。
2.在能否接受检验上的对立。
一种理论在没有接受反复实验并得到证实以前,人们不会承认它是科学。
科学必须接受实验的反复验证。
与科学相反,迷信总是千方百计地逃避实践和实验的检验。
逃避实践检验是所有迷信的共同特性,任何迷信都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3.在自身是否存在局限性上的对立。
由于客观事物存在的多样性和发展无限性,人们对其客观事物及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不全面到全面的逐步认识的过程。
科学承认自身的局限性,成为科学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世界的永远不竭的动力。
迷信则总是把自己标榜为万能的造物主,并把造物主标榜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圣。
因此,人们没有必要对世界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只要对造物主顶礼膜拜,就可以得道升天,就可以上天堂。
所以,一切迷信都仇视科学、贬低科学,利用科学的历史局限性向科学发难。
4.在是否允许和接受质疑上的对立。
科学是在实践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在认识上出现不同意见和理论上的偏差甚至是错误,都是难免的。
理论上的不完善是正常的。
科学从来不拒绝批评和质疑,恰恰相反,正是这些批评和质疑,才是科学发展前进的动力。
与科学恰恰相反,迷信往往是靠欺骗、恐吓骗取群众。
各种迷信活动,都是运用人们在某些方面的愚昧无知,或者某种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或者某种不健康的心理,来威胁迷信者,制造心理恐慌,然后乘机将歪理邪说强加于人。
因为迷信缺乏实证的基础,荒诞不经、漏洞百出,经不起质疑和推敲,因此,迷信总是不敢接受批评,不敢面对任何质疑。
由此可见,科学与迷信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敢于求真的问题。
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求真,而迷信则在于盲从科学是以理服人,迷信则是不许问为什么。
所以,是否勇于探求真理是区别科学和迷信的根本方法。
三.科学与迷信在社会功利上的对立
1.科学与迷信在推动社会发展上的对立。
由于科学具有认识社会规律的功能,就通过揭示社会事物的本质规律,提高人类认识社会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科学具有认识自然规律的功能,这种功能通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发展。
迷信历来与愚昧,是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
迷信让人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寄托于救世主的拯救上,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2.科学与迷信在对待人的思想上的对立。
科学的认识功能在揭示自然和社会奥秘的同时,提高了人自身的价值,鼓舞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智慧,能够激发人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
所以,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的动力,弘扬科学精神是人类思想进步的阶梯。
与科学相反,迷信则为人人的思想套上了重重枷锁。
使人们的思想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思维,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自由。
在科学前进的道路上,总会受到迷信的阻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迷信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市场。
这是因为人类对任何事物的初期认识中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
科学迷信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而将其神秘化所形成的。
科学迷信的危害非常巨大。
它让人在不理解的前提下盲目接受一种观点从而产生固有的成见,然后带着这些成见去解释自然现象和理解别人的观点。
它的最主要危害就是阻碍科学的正常发展。
迷信相对论的人可以很自豪地向反对相对论的人这样说:“你们根本就不懂”。
然而,科学不同。
迷信对科学没有任何好处。
它不仅不能成为科学的基础,相反,只能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障碍。
科学迷信永远都是一股阻碍后人超越前人的强大力量。
那么如何破除科学迷信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神秘化”。
只要能够对自然现象清楚地回答出为什么,就能破除迷信。
迷信来自无知,无知来自不知道原因,科学迷信也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而产生出来的。
怎样才能避免科学迷信的产生呢?当然应该从教学方式和科研体制改革入手。
只要改变科学教育方式就会对避免科学迷信的产生起到很好的作用。
科学理论的教育不应该以“统一思想”为目标,而应该以“创造思想多样性”为目标。
总之,科学迷信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它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正常发展。
从科学教育和科学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势在必行。
但是,在消灭科学迷信的过程中改革科学研究体制将会是最困难的部分。
对于科学和迷信的论断,我们必须深知科学和迷信的关联以及它们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科学与迷信对立方面的研究,借以提高人们识别真假科学的能力,营造一个学科学、信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文明社会,使迷信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无处藏身。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 姓名:丁春平 学号:061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