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3)影响尿液生成因素

合集下载

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物之一,通过分析尿液成分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代谢情况。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报告时,有许多因素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的因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1. 饮食因素饮食是影响尿液成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摄入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食物会导致尿液成分的变化。

例如,高蛋白饮食会增加尿液中的尿素氮含量,而高盐饮食则可能导致尿液中钠离子的增加。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要求,以减少饮食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水分摄入水分摄入对尿液生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人体缺水时,肾脏会减少尿液的产生,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相反,过多的水分摄入会增加尿液的产生量。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控制水分摄入,以保持尿液生成的稳定性。

3. 药物影响许多药物可以影响尿液成分和生成过程。

例如,利尿药会增加尿液的产生量,而某些抗生素则可能导致尿液中细菌的增加。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告知医生或实验室工作人员他们正在使用的药物,以便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排除。

4. 活动水平身体活动水平也会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

剧烈运动会导致大量的出汗和水分损失,从而减少尿液的产生。

相反,长时间的静坐或休息会使尿液生成减少。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尽量保持正常的活动水平,以减少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疾病状态某些疾病状态也会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

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液产量减少或尿液成分异常。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检查,以排除潜在的疾病因素。

为了减少以上因素对尿生成实验报告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 严格控制饮食: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要求,以减少饮食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可以包括限制特定食物或饮料的摄入,以及遵循特定的饮食时间表。

2. 控制水分摄入: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控制水分摄入,以保持尿液生成的稳定性。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尿液是人体代谢废物的产物,其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探究影
响尿生成的因素,并分析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我们选取了不同年龄段的实验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通过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发现年龄是影响尿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尿液生成量逐渐减少,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新陈代谢减缓,尿液生成量也相应减少。

其次,我们对实验对象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和观察。

实验结果表明,饮食中
水分摄入量与尿液生成量密切相关。

饮水量充足的实验对象,尿液生成量明显增加,而饮水量不足的实验对象,尿液生成量相对减少。

这说明饮水量对尿液生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饮水不足会导致尿液浓缩,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另外,我们还对实验对象的运动量进行了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适量的运动可
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尿液生成量,而长时间的久坐不动则会导致尿液生成量减少。

这提示我们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尿液生成量和排泄功能。

最后,我们还对实验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考察。

实验结果显示,情绪波动较
大的实验对象,尿液生成量也会出现波动。

长期的焦虑、紧张状态可能会影响尿液生成,导致尿路功能紊乱。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正常的尿液生成也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尿液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调整生活方式,保持正常的尿液生成量,维护身体健康。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尿的生成过程:血液流入肾小球入球i小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网,滤过后形成的原尿进入肾小管中,由于肾小管有重吸收的功能, 可以把很多一部分水和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氯化钠等重吸收回血液中,之后肾小管还有排秘功能,能排酸,排钾.形成尿液尿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三个环节: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一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凡能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因素都能影响尿的生成。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滤过膜上有许多裂隙,形成大小不等的小孔,滤过膜的通透性就是以物质分子量大小是否能通过小孔来决定的(图6 -2)。

由于血浆中小分子的葡萄糖、尿素、尿酸、肌肝和各种离子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因此,滤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都与血浆内的浓度近似。

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分子量为6.9万)极少滤过。

分子量超过7万的物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则不能滤过。

一般以分子量7万为滤过膜通透性的界限。

Hb(血红蛋白)的分子量虽6.4万,但它和血浆中的结合珠蛋白相结合,成为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所以也不能滤过。

只有当Hb大量被破坏,产生溶血,Hb浓度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时,末结合的Hb才能进到滤液中,从尿中排出,这种尿液称为血红蛋白尿。

在一般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是比较稳定的。

2.有效滤过压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推动血浆通过滤过膜的主要力量,用微穿刺法直接测得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平均为45mmHg。

②肾小囊内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力量,平均为lOmmHg。

③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主要力量,在入球端约为2OmmHg,随着水分滤出,胶体渗透压不断上升,在出球端约为35mmHg。

实验报告(3)影响尿液生成因素

实验报告(3)影响尿液生成因素

实验报告(3)影响尿液生成因素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尿液生成量,得出影响尿液生成的主要因素。

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小白鼠、蓝色染料、水和食物。

2.实验方法:
(1)将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只,分别放置于相同的饮食和饮水条件下。

(2)组1不给予蓝色染料,仅供水和食物。

(3)组2给予适量的蓝色染料。

(4)组3不给予水,仅供食物。

(5)组4仅给予水,不提供食物。

(6)所有小白鼠的体重和尿液量均记录在实验过程中。

(7)在实验结束后,收集小白鼠的尿液并记录其颜色以及相对的饮食与饮水条件。

实验结果:
1.组1和组2的尿液量总体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组2的尿液颜色比组1深。

2.组3和组4的尿液量明显减少,且颜色更加浓郁,而组4的尿液量比组3的尿液量稍微多一些。

3.组2和组4的小白鼠体重增加更快,而组1和组3的小白鼠体重增加较慢。

分析和讨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尿液颜色与饮食和饮水对尿液生成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与水相对应的饮食条件下,尿液生成量明显减少,而浓缩度显著增加。

同时,给予蓝色染料会使尿液变深,由此可以得出水和食物是直接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在所有条件下,尿液生成与小白鼠的体重增长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即体重增长越快,则尿液生成越多。

结论:
饮水和饮食是影响尿液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的摄入量是尿液生成的重要标志,食物会改变尿液的浓度,而体重与尿液生成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以上结论有助于我们对尿液生成的机理、疾病及相关检测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概述: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物之一,它的生成和排泄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机制。

实验一:饮水量对尿量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控制饮水量,观察尿液产量的变化,以验证饮水量对尿量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组每人饮水量为2000ml/天,对照组每人饮水量为1000ml/天。

3. 每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开始前3天不进行任何特殊饮食或运动。

4. 分别记录两组实验对象的尿液产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组的尿液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是因为饮水量的增加导致体内水分增加,进而刺激肾脏排尿。

实验结果表明,饮水量是影响尿液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二:饮食成分对尿液成分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调整饮食成分,观察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以验证饮食成分对尿液成分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组饮食中添加高蛋白食物,对照组饮食保持常规。

3. 每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开始前3天不进行任何特殊饮水或运动。

4. 分别收集两组实验对象的尿液样本,并进行尿液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组的尿液中尿素氮、尿酸等成分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是因为高蛋白饮食会增加氮负荷,肾脏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排泄代谢产物。

实验结果表明,饮食成分的改变会影响尿液中各种成分的浓度。

实验三:运动对尿液成分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控制运动量,观察尿液成分的变化,以验证运动对尿液成分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组进行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照组保持常规生活方式。

3. 每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开始前3天不进行任何特殊饮食或饮水。

4. 分别收集两组实验对象的尿液样本,并进行尿液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组的尿液中乳酸和尿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是因为运动时,肌肉代谢产生的乳酸和尿酸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尿生成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尿生成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尿生成的各种因素,包括神经体液因素、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

通过对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尿生成机制,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3kg)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肝素、氨基甲酸乙酯等3. 实验仪器: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压力传感器、注射器、膀胱插管、输尿管插管等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神经体液因素组、药物因素组和环境因素组。

2. 实验操作:(1)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尿生成情况。

(2)神经体液因素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并注射神经体液因素(如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等),观察尿生成情况。

(3)药物因素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并注射药物(如呋塞米、甘露醇等),观察尿生成情况。

(4)环境因素组:将动物置于不同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观察尿生成情况。

3. 数据收集:通过膀胱插管或输尿管插管收集尿液,并记录尿量、尿比重、尿pH值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尿量为100-150ml/24h,尿比重为1.015-1.020,尿pH值为5.5-6.5。

2. 神经体液因素组:- 去甲肾上腺素组:尿量显著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 呋塞米组:尿量显著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 垂体后叶素组:尿量显著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3. 药物因素组:- 呋塞米组:尿量显著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 甘露醇组:尿量显著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4. 环境因素组:- 高温组:尿量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 低湿度组:尿量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五、讨论与分析1. 神经体液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等神经体液因素均可通过调节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影响尿生成。

【报告】实验3: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 PDF

【报告】实验3: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 PDF

【报告】实验3: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 PDF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尿液生成情况,探究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2. 实验原理人体的尿液生成是由肾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器官合作完成的。

尿液生成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滤过、重吸收和分泌。

滤过是指血液中的液体和溶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小管内,形成初步的尿液。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将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回体内,如水、糖、氨基酸和电解质,这是维持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环节。

分泌是指肾小管将身体不需要的物质,如药物、代谢产物和毒素等,从血液中分泌到尿中,将其排出体外。

尿液生成的量和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的摄入量、饮食、药物、身体活动等。

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不同条件下尿液生成的情况。

3. 实验材料1)实验室小白鼠3只;2)注射器;3)计时器;4)食物和水。

4. 实验方法1)准备工作:将实验室小白鼠放在一间自然光照的房间里,室温保持在20-25摄氏度之间。

给每只小白鼠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并在笼子里放置一个尿液收集器(如图1所示)。

2)饮水量对尿液生成的影响:将三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三个笼子里,在第一个笼子里只提供少量的水,第二个笼子提供充足的水,第三个笼子不给水。

在接下来的6个小时内,每隔两个小时记录一次每只小白鼠的体重和尿液产量。

5. 实验结果1)饮水量对尿液产量的影响(图2):提供充足的水可以促进尿液的产生,减少喝水量可以减少尿液的产生,完全不给水可以使小白鼠停止尿液生成。

高蛋白饮食能够促进尿液的产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尿液的产生影响不大,不给食物可以使小白鼠停止尿液生成。

利尿剂可以显著增加尿液产量,尿素可以轻微增加尿液产量,没有注射药物的小白鼠的尿液产量较少。

4)人体尿液生成不仅受到水的摄入量和饮食的影响,还受到药物、代谢产物、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尿液生成的机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尿的生成过程:血液流入肾小球入球i小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网,滤过后形成的原尿进入肾小管中,由于肾小管有重吸收的功能, 可以把很多一部分水和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氯化钠等重吸收回血液中,之后肾小管还有排秘功能,能排酸,排钾.形成尿液尿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三个环节: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一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凡能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因素都能影响尿的生成。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滤过膜上有许多裂隙,形成大小不等的小孔,滤过膜的通透性就是以物质分子量大小是否能通过小孔来决定的(图6 -2)。

由于血浆中小分子的葡萄糖、尿素、尿酸、肌肝和各种离子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因此,滤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都与血浆内的浓度近似。

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分子量为6.9万)极少滤过。

分子量超过7万的物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则不能滤过。

一般以分子量7万为滤过膜通透性的界限。

Hb(血红蛋白)的分子量虽6.4万,但它和血浆中的结合珠蛋白相结合,成为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所以也不能滤过。

只有当Hb大量被破坏,产生溶血,Hb浓度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时,末结合的Hb才能进到滤液中,从尿中排出,这种尿液称为血红蛋白尿。

在一般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是比较稳定的。

2.有效滤过压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推动血浆通过滤过膜的主要力量,用微穿刺法直接测得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平均为45mmHg。

②肾小囊内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力量,平均为lOmmHg。

③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主要力量,在入球端约为2OmmHg,随着水分滤出,胶体渗透压不断上升,在出球端约为35mmH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家兔尿液生成的因素
一、目的:学习输尿管插管或膀肮插管技术和尿的收集方法。

观察刺激迷走神经和静脉注射
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对尿量及尿中某些成分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
的作用机制。

二、原理:尿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而有效滤过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肾
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

正常情况下,囊内压不会有明显变化。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主要受全身动脉血压的影响,当动脉血压为80~180mmHg时,由于
肾血流的自身调节作用,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均能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但当动脉血压
高于l80mmHg或低于80mmHg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就会随血压变化而变化,肾小球
滤过率也就发生相应变化。

另外,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会使有效滤过压增高,肾小球
滤过率增加。

影响肾小管、集合管泌尿机能的因素,包括肾小管溶液中溶质浓度和抗利
尿激素等。

肾小管溶质浓度增高,可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因而使尿量增加;抗利
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三、关键词:
家兔泌尿系统调节
四、材料和方法
1材料:家兔、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赛米松(速尿)、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膀胱插管,压力换能器。

2方法:
2.1手术准备
2.1.1.1麻醉固定按1g/kg体重剂量兔耳缘静脉注射200g/L氨基甲酸乙
酯。

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2.1.1.2腹部手术从耻骨联合向上延中线作长约4cm的切口,沿腹白线
打开腹腔,将膀胱轻拉至腹壁外,先辨认清楚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位
置,用止血钳提起膀胱前壁,选择血管较少处,切一纵行小口,插入
插管后结扎。

使插管的引流处低于膀胱水平,用培养皿承接由引流管
流出的尿液。

如膀胱容积仍较大,可用粗线将膀胱扎掉一部分,使膀
胱内的储尿量减至最少。

用线结扎膀胱颈部以阻断膀胱与尿道的通路。

术毕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腹部创口。

2.2实验观察
2.2.1.1连续记录尿流量(滴/min)
2.2.1.2按6~9ml/kg体重剂量快速静脉注射37~38℃的生理盐水,记录
尿量最多时的数据。

2.2.1.3待尿量恢复稳定后静脉注射200g/L葡萄糖5ml,记录尿量最多时
的数据。

2.2.1.4待尿量恢复稳定后静脉注射0.1g/L的去甲肾上腺素0.3ml,记录
尿量最少时的数据。

2.2.1.5待尿量恢复稳定后按5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10g/L呋塞米,记
录尿量最多的数据。

2.2.1.6按0.75U/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1000U/L垂体后叶素,记录尿量最
少时的数据。

五、结果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注射前注射后
生理盐水 2 6
葡萄糖 3 8
去甲肾上腺素 3 1
呋塞米 3 32
垂体后叶素 3 1
六、讨论
1.静脉快速注射生理盐水后,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当血压升高超过
肾血流的自身调节能力时,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且血浆稀释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二者均可使肾小球滤过滤升高,尿生成增多,继而尿流量增大。

2.耳缘静脉注射 38℃的 20%葡萄糖溶液, 加入后,肾中滤过的葡萄糖超过了肾
的肾糖阈, 经肾小球滤出的大量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全部重吸收, 致使小管液中出现较多的葡萄糖,使肾小管液中的渗透压增加,防碍水和氯化钠的重吸收,尿量增加,尿速再次变快。

3.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使肾小球收缩,使肾小球毛细血管
血压降低,有效率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的生成减少,尿量减少。

4.因髄袢升支粗段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主动吸收是外髓部渗透梯度形成的动
力,所以,该段氯化钠的重吸收直接影响尿的浓缩和稀释。

呋塞米等利尿剂能抑制髓袢升支粗段上皮细胞管腔膜的载体转运功能,使其对钠离子、氯离子的重吸收受到抑制,影响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从而干扰尿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5.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抗利尿激素) ,其增加了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
水的通透性,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七、结论
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管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通过本实验我们知道,凡是影响尿生成过程的因素均可引起尿量的变化和质的改变.
八、参考文献
1、陆源,林国华,杨午鸣主编。

机能学实验教程。

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2010。

2、张志雄主编。

生理学。

第七版。

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