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
第三章 行政法律关系重点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了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包括(1)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2)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3)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分类;(4)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5)行政法律关系的运动,包括行政法律关系运动的条件和原因,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一节行政法律关系界说法律是用以调整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一经法律调整必然形成相应的法律关系,不同的部门法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据此形成不同的部门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规范的社会形式,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进行行政法研究的客观基础。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①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关系一经行政法律规范调整,便在当事人之间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政法律关系。
因此,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基于行政法律规范的调整和确认,而在行政关系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由此可见,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涵义:第一,行政法律关系是在实现国家行政职能过程中发生的,与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并非全部都是行政法律关系,只有那些受行政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行政关系才能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所以,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规范与行政关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第三,行政法律关系是发生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法律关系的一般特征,即包括权利义务的主体与客体和法律关系之间的权利义务等基本要素。
行政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规范调整行政关系的结果,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行政关系并不等同于行政法律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区别:首先,两者的性质不同。
行政法律关系属于思想意识范畴,体现国家的意志,而行政关系属于物质社会关系。
什么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二)2024

什么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二)引言概述: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行政活动中,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它是行政法的核心概念,对于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展开,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 行政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特点与职能2. 行政对象: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3. 行政行为: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必要条件与合法性要求4. 行政法律关系的时间性与地域性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与特点1. 上位性与强制性:行政法律关系与合同法律关系的区别2. 公益性与公序良俗:行政法律关系的社会意义与法律保障3. 法定性与自治性: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与行政自主权的平衡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与效力1. 行政法律关系的具体形成方式:行政许可、行政监管、行政裁决等2. 行政法律关系的效力类型与适用范围3. 行政法律关系的生效与失效条件与程序四、行政法律关系的维护与救济途径1. 行政法律关系的维护主体与方式2. 行政法律关系的争议解决方法与程序3. 行政法律关系的救济途径与程序:行政申诉、行政诉讼等五、行政法律关系的发展与变革1. 法治化进程下的行政法律关系变革2. 信息技术对行政法律关系的影响与挑战3. 国际合作与行政法律关系的趋同与差异总结: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它构成了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基础,具有上位性、强制性、公益性等特点。
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与效力、维护与救济途径以及发展与变革都在不断地演变和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
了解和把握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和特点,对于规范行政活动,保障行政主体和行政对象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法名词解释与问答

1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3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
3)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4)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
5)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
4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1)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由行政主体和行政向对方或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与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构成。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3)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主要有:行政规范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处理权、行政执行权、行政司法权等。
5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
行政法律事实可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大类。
6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除了必须存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内容以外,还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的条件:1)具有相应的行政法律关系赖以发生的法律根据,即有相应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村子。
2)具有导致行政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
7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依据。
2)法律。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均有权制定法律。
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地方性法规,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的经济特区市(深圳、厦门、汕头、珠海)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情况下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行政案件的法律关系(3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案件的法律关系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因行政行为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案件的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行政法律关系的本质和特征。
本文将从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权利义务等方面对行政案件的法律关系进行阐述。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关系1. 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权力、承担行政责任、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
在我国,行政主体主要包括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等。
行政主体在行政案件的法律关系中具有以下法律地位:(1)行政权力的行使者: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行为。
(2)行政责任的承担者: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如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行政诉讼的被告:在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作为被告,应依法承担举证责任。
2.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行为直接涉及的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案件的法律关系中具有以下法律地位:(1)行政行为的接受者: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如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2)行政争议的参与者:在行政争议中,行政相对人有权陈述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参与争议的解决。
(3)行政救济的申请人:行政相对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寻求救济。
三、行政行为的法律关系1. 行政行为的定义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为实现行政目的,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单方面、具有强制力的行为。
2. 行政行为的法律关系行政行为在法律关系中具有以下特点:(1)单方面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单方面作出的,无需征得行政相对人的同意。
(2)强制性:行政行为具有强制力,行政相对人必须服从。
(3)效力性:行政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对行政相对人和其他相关方具有约束力。
四、行政案件的权利义务关系1. 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1)权利: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对行政相对人的调查、检查、处罚等权利。
行政法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5分)1 .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2.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
3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和行政职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4 . 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5 .我国《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6 .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 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7 .行政合同缔结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题目中,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选出并且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里。
每题2分,共10题,20分)1 . 关于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
A . 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普通公民B . 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双方协商拟定C . 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D .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具有统一性2 关于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
A.两者是径渭分明的B .合理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是否适当问题C .合法性原则适用于自由裁量领域D . 合理性原则适用于一切领域3 . 以下不属于行政职权的是( A ) 。
A.行政调解 B .行政立法 C .行政奖励 D .行政处罚4 .以下主体不属于行政机关的是( B ) 。
A.国务院 B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C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D .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办事处5 . 行政授权的依据是( C ) 。
A.法律 B .法规 C . 法律法规 D . 规范性文件6 . 以下不属于行政相对方义务的是( C ) 。
A.服从行政管理 B .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 C .参与听证 D .遵循法定要求7 . 以下行政行为属于双方行政行为的是( D ) 。
A . 行政处罚B . 行政监督C . 行政许可D . 行政合同8 .以下监督检查,不属于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的是( D )A.层级监督检查 B .书面检查C .抽样检查D .自检制度9 .行政指导制度最典型、应用最普遍的国家是( B )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复习重点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复习重点名词释解释:1、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中,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称为行政关系.2、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3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
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4、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5、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行政职权只能由行政主体来行使,行政管理相对方不享有行政职权。
6、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任何行政主体在享有或行使行政职权的同时,必须同时履行职责.行政职责随行政职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而在相应变化.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7、行政机关: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用权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国家行政机关也叫国家管理机关,简称政府8、首长制和委员会制凡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力和责任赋予一人承担者,称为首长负责制,简称首长制;而赋予委员会议集体承担者,称为委员会议负责制,简称委员会制9、层次制与职能制层次制又叫层级制、分级制,是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层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
职能制又叫分职制,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体相同。
10、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有自主权,一切均需按照上级机关的指示去办。
分权制指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自主决定权.上级机关对其权限内决定的事项不加干涉。
11、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法律基础与实务之行政法

行政主体
国家行政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国家组织(非行使职权状态下)
社会组织
行政相对人
中国公民
外国组织和外国公民
实践与思考:
行政执法人员大多身着制服,这与他们执行 职务的行为有关,代表着他们代表国家行使职权 的身份和权力。执法人员张某,身着制服,来到 李某开的发廊理发。理完发,张某示意李某不要 向他收费,李某不允,并因此与张某争执起来。 张某一时火起,竟然出拳将李某打伤。
法律基础与实务之 行政法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代表国家,并以自己的名
义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组织。在我国,行政主体的范 围除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机构外,还包括法律、法规授 权行使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二、行政权力的概念 ——行政权力,或称行政权,是指国家宪法、法
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 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的行为,如行政立法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结果不具体涉及某人某事,而是普遍适
用于其欲规范的所有对象。由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 具有抽象性,所以,抽象行政行为可以长期地、重复地 发生法律效力,因而具有普遍约束力。
2、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特定人或特定事采取具体 措施进行处理的行为。此类行为针对特定的对象,其结果直接 影响行为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但只能一次性发生法律效力。
三、行政处罚 1、概念:行政处罚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是指特
定的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律规 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 行政行为。
2、行政处罚的种类 《行政处罚法》将行政处罚分为以下七类: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题

填空题1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行政相对方)申请为前提。
2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3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4机关的民事行为同公务行为可以根据各自行为的特征来确认:具有纵向管理性质的行为属于(公务行为),具有平等有偿特点的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
5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民主原则)(效率原则)。
6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
7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
8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
9(行政侵权行为)是构成行政赔偿责任的首要条件。
10行政诉讼参与人包括(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11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有不同的称谓。
在第二审程序中,称为(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12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原告。
13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得以调解为必经审理程序及结案方式。
但是,(行政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14行政判决分为(维持判决)和(依法改判)。
15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16行政职务的产生主要有四种程序:(选任)(委任)(调任)(聘任)。
17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是通过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来的。
18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民主原则)二是(效率原则)。
19行政合同的缔结方式主要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直接磋商)等方式。
20根据强制执行的对象分为(对财产)(行为)(人身)三种执行方式。
21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22申戒罚的具体形式有(警告)和(通报批评)。
23行政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危险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