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寻梦者,教案

合集下载

寻梦者 教案,DOC

寻梦者 教案,DOC
《寻梦者》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形象写照,也是一个群体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自白。它用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这支美丽的歌告诉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你的梦“开出娇艳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诗歌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象征本体是诗人自己,能开出“娇妍的花”的美丽的梦是象征的中介物,象征喻体则是那“金色的贝”吐出的“桃色的珠”。诗人找到了这个理想的象征物,在它身上寄寓了人生追求的一切美好东西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本文
学生了解作者,指导学生看注释和课件上的作者资料
引入本文所学
讲授新课
(35分钟)
1、朗读诗歌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目标
(1)读准字音,注意诗歌音韵美。
(2)读出节奏,标出停顿和重音。
(3)读出情感,把握诗歌的基调。
2、课堂探讨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诗歌的引子。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节):寻梦的过程。
教材分析
《寻梦者》是戴望舒所作的一部诗歌,全文感情真挚,艺术精熟圆润,唱出了诗人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光明、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教学条件
教材,教师用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诗歌线索,把握抒情脉络
2、理解诗歌意象、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情感教育
诵读经典、感悟人生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
作品运用多种意象,构成诗歌独特的意境。请找出诗歌中与“梦”有关的意象,并体会其含义和作用。
示例:第一部分中的诗歌意象是“娇艳的花”,象征梦的美好绚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充满对梦的向往。

9.《寻梦者》导学案

9.《寻梦者》导学案

9.《寻梦者》导学案戴望舒【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清诗歌线索,把握抒情脉络。

2.理解诗歌意象、象征手法的运用。

3. 诵读经典、感悟人生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

【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出版的诗集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37)、《戴望舒诗全编》(1989)。

一、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娇妍( ) 瀚海( ) 开绽( ) 鬓发( ) 斑斑( )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1.“梦会开出花来”,“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这样的梦给你怎样的感受?又激发你怎样的欲望?2.“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两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梦呈现给我们怎样一种姿态?3.“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寻梦是怎样的一种历程?4.这个梦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值得我们去追寻?5.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需付出怎样的努力?6.何时梦才会降临?7.这“桃色的珠”还需如何呵护?8.经历了重重艰辛,付出了滴滴呵护,“桃色的梦”会让我们获得怎样的心灵震颤?三、仔细赏读,找出与梦有关的意象并体会含义。

娇妍的花青色的大海金色的贝桃色的珠冰山、潮海海水、天山云雨声、风涛声两鬓斑斑、眼睛朦胧。

寻梦者-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寻梦者-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寻梦者-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讲解和分析《寻梦者》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1.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包括情节分析、人物分析、语言表现和主题阐述等方面;2.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写作技巧,如叙事手法、描写技巧、语言运用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本节课的标题是《寻梦者》,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

请自由讨论一下以下问题:•你们梦到过什么?有没有一个梦境特别深刻?•你们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记录自己的梦境?•你们觉得梦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分析文章情节(20分钟)1.先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寻梦者》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背景是什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梦想?•故事的结局是什么?2.在同学们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可以让同学们开始详细分析情节。

可以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或者通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同学们分析:•故事的起点是什么?主人公经历了什么?•在主人公寻梦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困难?•主人公在经过一番探索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人物分析(20分钟)1.分析主人公: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安迪是怎样一个人?他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安迪为什么要寻梦?他的梦想有何意义?•安迪在探索梦境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他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2.分析其他角色: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问题,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进行分析。

语言表现(20分钟)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将会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表现方式:1.文章中有哪些描写形象的语言?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烘托气氛?3.文章中用词有哪些特点?主题阐述(20分钟)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将会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1.故事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故事中主人公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与你有何关联?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同学们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册第课《寻梦者》教学设计 (一)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册第课《寻梦者》教学设计 (一)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册第课《寻梦者》教学设计 (一)本次教学设计针对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二册第三课《寻梦者》的教学,旨在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梦想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让学生在未来寻找自己的梦想时能够勇敢前行。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概括《寻梦者》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2.学生能理解作者通过身边的小人物反映挫折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3.学生理解梦想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让学生在未来寻找自己的梦想时能够勇敢前行。

二、教学内容:1.导入:老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梦想?为什么人需要有梦想?2.展示:推广影片《寻梦环游记》。

在观看过后,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3.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寻梦者》。

4.分析:分别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小人物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5.整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梦想,并思考实现梦想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需要具备的能力。

6.归纳:学生在团队里分享自己的思考,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梦想,并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7.反思:老师围绕主题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与总结。

三、教学方法:1.口头讲解和讨论: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方式,达到知识的互动。

2.阅读:通过阅读《寻梦者》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梦想的力量。

3.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励同学们互相交流想法,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4.个人分享:通过分享,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

四、教学重点:1.理解《寻梦者》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2.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小人物进行分析,并解释作者的用意。

3.培养学生勇敢追梦的决心,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自信心和勇气,让学生在未来寻找自己的梦想时能够勇敢前行。

五、教学评价: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寻梦者教案2

寻梦者教案2
4、这个梦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值得我们去追寻?
它有天上的云雨,有海上的风涛,会让人心沉醉。喻示着贝的丰美与价值,描绘了一个令人心醉的美好世界。
5、但艰苦寻求的获得并非就是寻梦的终点,还需继续寻求,即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需付出怎样的努力?
“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如此精心呵护,才能在“一个暗夜里开绽”。
2、意象异彩纷呈、意境高远
诗人善用多种意象构成诗歌独特的意境。
3、结构重叠复沓、一唱三叹
诗每节三行,节奏大体整饬,每节一二句或重复、或排比,先起后承,第三句则做一升华。形成全诗每节中起势---蓄势---升华的诗格形式,不仅有意象纷沓而至的美感效果,也有和谐而富于音乐美的听觉境界的满足。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实践(语文)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师生互动
情境导入
暮春的江南,在一条修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雨巷,走近这位《寻梦者》。
唤醒学生情绪,导入新课。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
探究新知
1、作者介绍
原名:戴梦鸥,笔名:戴望舒,浙江杭州人。是30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20世纪著名诗人。其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中学毕业就开始文学创作。最早的创作是小说,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1924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春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1941年底,日本侵占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2月25日,逝世于北京。

寻梦者

寻梦者
作者介绍
课文探讨
暮春的江南,在一条修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雨巷,走近这位《寻梦者》。
1、作者介绍
原名:戴梦鸥,笔名:戴望舒,浙江杭州人。《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
二、写作背景介绍
“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意象的含义与作用
四、结构和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诗歌的引子。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实现美好梦想时的幸福与快慰。
寻梦历程艰苦而且漫长,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4、这个梦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值得我们去追寻?
它有天上的云雨,有海上的风涛,会让人心沉醉。喻示着贝的丰美与价值,描绘了一个令人心醉的美好世界。
5、实现美好梦想时有什么感觉?
第7、8节写了实现美好梦想时的幸福与快慰。
6、经历了重重艰辛,付出了滴滴呵护,“桃色的珠”会让我们获得怎样的心灵震颤?
学生分工探讨,完成任务,小组间互相补充
2、开篇写“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为全诗作出铺垫。这梦是什么?“
“娇妍的花”,象征着梦的美好绚丽,读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对梦的向往。梦,美丽,甚至绚丽。如无价之宝般珍贵,值得人一生去寻求。
3、这样美丽的梦到哪里去寻找?寻找“金色的贝”有怎样的历程,要经历什么?
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资源
PPT
板书设计

寻梦者十分钟试讲稿

寻梦者十分钟试讲稿

寻梦者十分钟试讲稿学习目的1、学生能利用已知,调动储存,初步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美。

2、学生能把握好停顿、重音、节奏等,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用心感受“寻梦”的历程。

3、学生能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展开联想与想象,初步品味诗情,理解“寻梦者”、“寻梦”、“梦”的内涵。

4、学生也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所经历的寻梦故事。

学习重点能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展开联想与想象,初步品味诗情,理解“梦”、“寻梦”、“寻梦者”的内涵。

学习方法:诵读吟咏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你有梦吗?有过什么样的梦呢?你的梦实现过吗?你为了寻梦付出怎样的努力?描绘一下梦实现或破灭时的心情吧。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一首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办工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1932——1935年留学法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名篇。

解放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

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者”群。

从鲁迅无数痛苦的梦结出的果实《呐喊》,到何其芳在精美中浸满了热情的《画梦录》,虽然个人的心同现实的距离有远有近,但是,寻求1美好的梦境变为现实的愿望与他们执著艰辛的寻求精神,却大体是一致的。

寻梦者学案及答案

寻梦者学案及答案

寻梦者【学习要求】1.了解“雨巷诗人”戴望舒,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仍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3.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含义和作用;学习诗人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含义和作用;学习诗人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

【学时安排】2学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了解作者;熟读全诗,标出停顿及重音,反复诵读,体会感情;理清结构。

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了解戴望舒及其作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结合内容理解其思想感情。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全诗,把握诗文感情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作铺垫。

(二)尝试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词:娇妍.注音:释词:瀚.海注音:释词:开绽.注音:释词:鬓.发斑斑注音:释词:2.文学常识填空:(1)戴望舒(1905—1950),原名,又名,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

1929年4月,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其中《》一首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被称为“”。

代表诗集有《》、《》、《》等。

(2)《寻梦者》发表在1932 年11月出版的《》第卷第期上。

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直笼罩着戴望舒敏感的心灵。

3.思考答问(1) 题目为“寻梦者”,谁是寻梦者?寻找什么梦?(2)根据抒情脉络本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归纳层意。

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反复朗诵诗歌,标出诗歌朗读的停顿和重音,体会其思想感情。

(划在书上)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抒情脉络是什么?3.根据抒情脉络本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归纳层意。

(二)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娇妍.(yán)瀚.海(hào) B.鬓.发(bìng)苍穹.(qióng)C.朦.胧(méng)黯.淡(àn) D.梦.想(mèng)氛.围(fèn)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风滔珍宝意乱情迷B.沉醉蒙胧丰富多采C.辫证开绽眼花缭乱D.衰老和谐荒谬绝伦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壮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分析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节奏,体会音乐美。
2、通过对意象象征的把握,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
1、诗歌时代性与主观色彩的朦胧性,
2、学会鉴赏并学会运用诗歌回环往复的艺术手法。
教材内容处理
本课位于,诗歌重在美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在本课中可以尝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让学生能自主欣赏诗歌的意象,构建诗歌的追寻理想的美好世界。
授课教师
孟林玲
授课对象
11单招
授课班级
11营销美术
授课学时
2
授课时间
授课课题
《寻梦者》——戴望舒
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与能力维度:了解作者戴望舒一生,明确其诗歌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美读诗歌,提升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维度:通过对意象的联想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思维,梳理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通过对梦的追求,涵咏人生对理想的解读。人生的过程,在于对梦的寻找,是否能够找到并不是关键,而关键在于寻找本身。
【课堂生成】
品读课文
感悟灵动诗绪
1.“梦会开出花来”,“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这样的梦给你怎样的感受?又激发你怎样的欲望?
梦,美丽,甚至绚丽。如无价之宝般珍贵,值得人一生去寻求。
2.“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两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梦呈现给我们怎样一种姿态?
大海里”已是难寻,“大海的底里”更加难寻,
朗读mp3;课件;图片资源
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行为
学生主体行为
教学资源应用
【新课导入】
所谓“梦”,就是理想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美好的,充满诱惑的,但是,又是飘忽不定,难以扑捉、易于破碎的,带有极大的悲剧气息。在现代文学中,有很多寻梦者。
可以例举学过的现代文学作家寻梦。(徐志摩)
课件
【新课讲授】
课后作业
梦想是理想,不是空想。实现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坐享其成。你未来的职业就是你最实际的梦想。
请为你的职业做一个近景或远景规划,为梦想插上翅膀,让梦想成为可能。
课后反思
见课件
6.何时梦才会降临?
见课件
7.这呵护,“桃色的梦”会让我们获得怎样的心灵震颤?
见课件
课堂总结
鉴赏艺术手法(现代诗歌)
教会学生认知本诗歌的象征、及回复的艺术手法
课堂拓展
每个人都是有梦想的,有梦想,人生才不会苍白无力。
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用什么态度去追寻?
层层递进,可见梦是“深藏”的,不易寻找的。
3.“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寻梦是怎样的一种历程?
——九”这个数字并非实指,只言岁月之久长,“冰山”“瀚海”则指道路之艰难,可见寻梦要付出巨大的艰辛。
4.这个梦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值得我们去追寻?
见课件
5.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需付出怎样的努力?
1、了解作者戴望舒。简介他的一生,重在介绍他的代表作;
2、播放朗读,营造诗歌气氛。
诗每节三行,节奏大体整饬。
每节一二句或重复、或排比,甚至各句大部重复。读来,不仅有意象纷至沓来的美感,也有和谐而富于音乐美的视听满足。
通过对作者的介绍,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观情绪。
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朗读、图片
教学对象分析
心理特点:学生正处于追求梦想的年龄,他们能够与文章表现的梦想产生共鸣。
存在不足:学生由于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对诗歌的赏析有一定的难度。与现代文学诗歌的大背景存在一定的隔阂。无法真正主客观融合。
教学策略设计
1、听——读——品——想、说——写
2、归纳、总结、拓展
教学资源应用
《语文拓展模块》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