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六国论》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1.教材:《六国论》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苏洵撰写《六国论》这篇政论文的目的是借古讽今,警醒北宋统治者。
全篇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学生: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已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字词。
因此,本设计重点在于结合文体特征,带领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以读促写,引导学生理解论说文的观点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1.通过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能翻译出“赂、速、为”等重点字词,学习推断实词意思的方法。
2.通过自主打分,讨论评析,借助“鱼骨图”,梳理出作者严密的论证思路,学习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3.通过比较阅读苏轼、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合作探究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会审视历史。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
2.难点:比较阅读多篇《六国论》,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审视历史。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具:ppt、任务卡七、课前预习:1、查阅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疏通全文,圈画出难理解的地方和适当评注出对文本内容的认识。
2、根据提供的议论文评分标准,给文章打分。
八、教学过程(一)任务一:导入,引入新课学习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
战国七雄为什么最终演变为秦国的一枝独秀?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预设1:历史课上学到过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预设2:地理位置优越,处在其它六国西部,进可攻,退可守。
(ppt顺势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地图)…教师总结点评引入课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苏洵是怎样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任务二:初步感知文本活动一:检查预习1.学生自主朗读,同桌讨论预习时标记的生字词,不能解决的或认为是重要的字词,推选代表上黑板板书,要求简明扼要清楚,句子不能整抄。
《六国论》高一语文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16.2 六国论【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2.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3.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了解他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鉴赏文章的论证艺术手法【教学难点】鉴赏文章的论证艺术手法,领会作者的观点以及借古鉴今的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
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
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言当世之要”;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议论明畅,语言锋利,笔势雄健,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二、解题六国: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论: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省略式短语:“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详见课件)2.注意断句3.理清文路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论证观点。
——总第二部分(第2、3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分第三部分(第4、5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总四疏通文意,研读文本1.疏通第1节六国破灭..(灭亡),非兵.(兵器,武器)不利.(锋利),战不善.(好)【判断句】,弊.(弊端)在赂秦..(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教学案

《六国论》教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教学设想:1.紧扣文体,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2.以读促解,通过诵读理解文本。
3.初步体会文本艺术魅力,感受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课前预习:一、预习积累1、加点注音赂(lù)暴( p ù )霜露反间(jiàn)计洎(jì)2、通假字暴(曝)霜露暴秦之欲无厌(餍)当(倘)与秦相交3、词语解释。
实词:弊在赂秦(弊端)赂秦而力亏(亏损)破灭之道也(原因)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终继五国迁灭(灭亡)始速(招致)祸焉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例)虚词: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助词,的)率赂秦耶(语气助词,表反问兼设问)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盖失强援(副词,表推测,大概)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五战于秦(介词,和)4、词类活用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5、特殊句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洎牧以谗诛(被动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学习过程:一、课前铺垫。
问题设置:读过的书中,有没有一部经典作品对你的人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呢?产生了什么影响?能给大家谈谈吗?师生交流。
教师略谈:对老师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让老师懂得,努力追求,改变自我,改变命运。
二、导语。
富有永恒生命力的经典不仅能告诉我们真理,更能启迪我们思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苏洵的经典作品《六国论》(课件展示课题),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能让我们思索什么。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本。
㈠文言文贵在诵读,诵读时应注意以下要求(课件展示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和情感。
㈡感知、疏通(1-2段)文本。
2《六国论》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六国论》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6课教学设计第16课《六国论》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作者背景常识四、鉴赏活动五、文本研读六、文本联读第16课《六国论》一、素养目标1.梳理、积累两文中的重要文言基础知识;背诵两文。
2.把握两文的思想观点、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3.赏析两文不同的说理风格、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学习文中体现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以史为鉴、针砭现实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素养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要想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
宏伟瑰丽的阿房宫何以焚化为一片焦土,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杜牧、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三、作者背景常识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且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今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的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文名大振。
[名家评说]“其文言当世之要,颇喜言兵。
”“指事析理,引物托喻。
"“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曾巩北宋建国以后,统治者鉴于前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的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
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辽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侵略者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
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辽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
2《六国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六国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苏洵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苏洵撰写此文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借古讽今、反对求和的思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逐层论证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体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体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了解苏洵撰写此文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借古讽今、反对求和的思想。
情境导入:六国灭亡已成历史,当历史照进现实,新时代的我们能够从六国破灭的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六国论》穿越千年,光照万代。
今天,我们通过下面的四个活动来领略它的风采!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书,下笔顷刻数千言,著有《权书》《衡论》等,文集为《嘉佑集》。
为文擅长政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
写作背景:北宋建国之后,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有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法。
2、学习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学习难点】1、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2.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一、激趣导入,培养兴趣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
2《六国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六国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文章:《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其子苏轼、苏辙及清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
本文的艺术特点为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作为一篇议论文,其写法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引导学生认识文章内涵的基础上要尽量进行写法渗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教材:本篇文章选编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第十六课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为“倾听理性的声音",《六国论》作为一篇阐释论述观点的文章,其观点阐述的方法及其观点本身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借助于单元导语的提升,学习本篇文章要注意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理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找到矛盾点,使得学生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思维习惯。
学情:高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和议论文单类文体都不陌生,但是对于议论性的文言文不太熟悉,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翻译,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议论文相关知识,本文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在历史科目上学生已经有所学习,可以组织学生跨学科学习,从历史科目中开发资源,帮助学生养成思辨性思维,并得到议论文写作的相关借鉴。
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以任务群的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考虑文学阅读的文学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所以在教授本文时,要在学生自主合作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分析本篇文章具备的文学色彩,通过对文章结构观点及写作技法的分析,使得学生充分领会作者观点,同时了解本篇文章观点论证的精妙之处,在学习中质疑问难,分析文章内涵,在合作探究中培养思辨性思维能力,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思维习惯。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教学设计课文简介:本文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苏洵撰写此文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借古讽今、反对求和的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逐层展开论述的行文方式。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分析本文对比论证、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撰写文章的真正目的,及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
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
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
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
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
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有《嘉祐集》行世。
2、题解六国:即齐楚燕赵魏韩。
秦统一六国的经过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用了十年时间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
3、创作背景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学习目标】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法。
2、学习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学习难点】1、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 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2.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一、激趣导入,培养兴趣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
二、知人论世(一)学生眼中的作者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二)老师眼中的作者(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苏洵的名片)1.作者简介: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
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
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
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嘉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
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
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2、解题(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史论文)三、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句子,并说出句子的意思。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2、对掌握的文言知识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在ppt中展示3、质疑环节,鼓励学生找茬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四、整体把握(导、思、议、展、评)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补充讲解史实: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秦采取“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
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
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对于如此历史事实,苏洵有着怎样的见解,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那么苏洵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3、、文章是以怎样的论述结构这个中心论点的。
(各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汇总讨论结果。
)明确(2、3):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总结:(思考后回答,幻灯片)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点:。
第二段是以作为论据,论证。
第三段再从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提出的看法。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4、本文既是一篇有见地的史论,也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
请从文章的论证结构探究其典范性。
(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明确:论证结构:( 1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开宗明义)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3)本论——论证中心论点,从论证两个分论点来论述。
第2段: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论证方法:例证法(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引证法(以地事秦……火不灭)。
第3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论证方法:例证法(齐附于秦、燕赵用兵后亡),对比法(附于秦之非--用兵之效)(4-5)结论——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5、明确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学生结合注释回答,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告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补充:北宋与契丹、西夏地理位置图,补充讲解时代背景: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
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但这种做法却削弱了兵力。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并在此基础上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总结: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五、课外拓展我们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会总结、反思,《过秦论》、《六国论》都是史论文,试着比较的两者的异同讨论明确:归纳相同点:[板书:体裁、题材、创作目的、写作手法]① 体裁:两篇文章作者虽然所处年代有先后的差别,但表达思想都用了史论的方式。
② 题材:两篇文章都是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间的战争来议论的。
③ 创作目的:两篇文章都强调借过去的史实来讽喻当今的最高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④ 写作手法: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归纳区分相异点:[板书:主旨、结构、语言]① 主旨:《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
(补充: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
他曾向汉文帝反复宣讲仁义之道,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
他认为按照礼的规定,“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
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国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离开了民则国将不国,君将不君,官将不官,谁敢与民为仇,必将为民所埋葬。
因此,他极力向汉文帝宣讲仁政的道理。
)苏洵也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苏洵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② 结构:《过秦论》的结构第一步:秦孝公至庄襄王不断扩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架势。
秦始皇上台后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第二步:叙述秦王朝胜利后所实行的种种错误政策:一为“焚百家之言”,一为实行高压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记述陈涉发难,天下云集响应,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议论,表明作者的政治见解。
《六国论》的结构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