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获奖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等奖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历史背景与文化知识拓展•思考探究与讨论交流•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训练•课堂互动环节设计课程介绍与目标《六国论》背景及作者简介《六国论》背景简要介绍《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和目的。
作者简介介绍苏洵的生平、成就和代表作品,突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引导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六国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理解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和文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六国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文本解读与赏析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写作意图和现实意义。
提出并论证“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主张。
第二部分分析六国灭亡的教训,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实质。
引言简述《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苏洵的相关情况,引出文章主题。
第一部分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文章结构梳理关键语句解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揭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事秦,导致国力日衰。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形象地比喻了赂秦行为的愚蠢和危害。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不要被强敌的积威所挟制。
03善于用典,富有文采文章多处运用典故和历史事实,既增强了论证力度,又使文章富有文采和内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洵及《六国论》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写作目的。
2、教学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
最终,秦国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那么,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看看他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 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而雄健。
2、写作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
但边患并未消除,辽和西夏屡屡侵扰。
为求苟安,北宋每年都要向辽和西夏纳币输绢,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针对这种情况,苏洵写了《六国论》,借六国赂秦而亡的史实,批评北宋对辽和西夏的赂贿求和政策,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点评。
(四)文言知识讲解1、重点实词(1)弊在赂秦:弊病。
(2)六国互丧:相继。
(3)率赂秦耶:都。
(4)思厥先祖父:其,他们的。
(5)暴霜露:暴露。
(6)洎牧以谗诛:等到。
(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8)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六国论公开课优秀完整教案

2024/1/25
31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5
32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对于课程内容的疑问,并及时给 予解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分组讨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或问题展开 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展示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作业、笔记、思维导图等,与其他 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和思路。
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突出 人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
人物形象的意义
分析人物形象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 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与社会 现实之间的联系。
22
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1
情感表达
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 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
2 3
2024/1/25
16
忠诚、信义等传统价值观念体现
忠诚观念
在六国论中,忠诚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分析各国之间的合作与背叛,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忠诚的内 涵和重要性。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历史上的忠臣义士,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忠诚的价值。
信义精神
信义是六国论中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通过分析各国之间的盟约和背信行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信 义在人际交往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同时,可以通过相关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让学生了解信义精 神的内涵和价值。
2024/1/25
18
当代社会应用价值思考
2024/1/25
国际关系处理
六国论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 六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原则、维护利益并寻求 共同发展。
2《六国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六国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文章:《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其子苏轼、苏辙及清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
本文的艺术特点为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作为一篇议论文,其写法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引导学生认识文章内涵的基础上要尽量进行写法渗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教材:本篇文章选编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第十六课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为“倾听理性的声音",《六国论》作为一篇阐释论述观点的文章,其观点阐述的方法及其观点本身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借助于单元导语的提升,学习本篇文章要注意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理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找到矛盾点,使得学生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思维习惯。
学情:高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和议论文单类文体都不陌生,但是对于议论性的文言文不太熟悉,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翻译,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议论文相关知识,本文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在历史科目上学生已经有所学习,可以组织学生跨学科学习,从历史科目中开发资源,帮助学生养成思辨性思维,并得到议论文写作的相关借鉴。
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以任务群的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考虑文学阅读的文学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所以在教授本文时,要在学生自主合作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分析本篇文章具备的文学色彩,通过对文章结构观点及写作技法的分析,使得学生充分领会作者观点,同时了解本篇文章观点论证的精妙之处,在学习中质疑问难,分析文章内涵,在合作探究中培养思辨性思维能力,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思维习惯。
六国论获奖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获奖公开课教案【篇一:六国论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教学步骤]三课时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章节背景/导入通过对《六国论》教学的开展,学生将有机会了解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该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目标:1. 理解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 分析六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策略。
3. 探讨六国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4. 理解六国论对中国古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
让学生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所代表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情况。
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分析和总结各国的国家利益和争霸策略。
2. 六国论主题演讲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关于六国的主题演讲。
演讲内容包括:a. 国家的政治和外交策略b. 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包括友好、争夺和联盟c. 在六国论中如何实现国家利益和争霸的方式3. 文献分析和讨论选取六国论中与某一国家相关的片段,让学生在小组内深入分析。
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他们的观点,并探讨这些证据所反映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策略。
4. 辩论及总结将学生分为两个辩论小组,一个小组支持六国争霸的正面影响,另一个小组反对六国争霸的负面影响。
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提出观点、辩护论据,并进行辩论。
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总结讨论的结果,并观察辩论对于他们个人观点的影响。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的参与度。
2. 六国论主题演讲的表现和内容的完整性。
3. 文献分析和讨论的参与度和分析能力。
4. 辩论的表现和辩论的质量。
5. 最后的总结和讨论的思考深度。
拓展活动: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六国论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租借相关电影或纪录片,观看与春秋战国相关的影视作品。
他们还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了解六国争霸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探讨六国论在中国古代外交与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结束语:通过六国论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外交和国际关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六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策略。
六国论一等奖教学设计10篇

六国论一等奖教学设计10篇《六国论一等奖教学设计10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六国论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现在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六国论优质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意味着持续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说说曾经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
(板书:六国论)(二)梳理积累互助讨论学习。
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
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
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省略句)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
(省略句)(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
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3、《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3.思厥先祖父。
他们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5.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6.始速祸焉。
招致7.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2.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凭、凭借(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3.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定语后置二、新课研讨:(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
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获奖公开课教案【篇一:六国论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教学步骤]三课时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3、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三、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
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
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四、学生齐读课文并正音:1、容易读错的字2、多音字四、把握文章论证结构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
“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
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五、研习课文(一)研习第一段:1、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2、落实重要词句: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前222年灭齐:前221年3、问题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研习第二段:1、小组朗读第二段。
2、重点词语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3、问题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小结: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所以追根结底:弊在赂秦。
七、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1.齐读第三段。
a.重要词句: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斯用兵之效(功效)也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始速(招致,动词)祸焉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b.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研习第四段,齐读。
a.重要词句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
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研习第五段。
a.重要词句: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大欲大患固不在战强弱胜负赂秦力亏奉之弥繁不战韩魏楚破灭之道侵之愈急已判以地事秦六国破灭抱薪救火非兵不利战不善齐人与嬴终继迁灭弊在赂秦不赂秦者不助五国势所不免以赂者丧燕谴刺客齐燕赵(盖失强援始速祸焉智力孤危不能独完)赵失良将战败而亡用武不终【篇二: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 自己预习,弄懂生僻字音、形、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
3. 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过程与方法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2.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 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论证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建议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积极抗战以维护国权。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六国破灭之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吸引人心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看来近几年穿越盛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