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细菌》教案济南版
济南课标版初中生物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细菌教案

济南课标版初中生物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细菌教案——《细菌》教学设计内容简析《细菌》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细菌是一类人们熟悉而又生疏的微小生物,这节课以细菌的要紧特点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细菌的大小、形状、结构、营养、生殖以及细菌的发觉史,带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进一步掀开细菌在学生心目中的奇异面纱。
同时,让学生认同科学的进展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并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适应。
目标定位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刻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细菌关于学生而言既熟悉又生疏,即生活中食物腐败等现象处处可见,细菌引起的疾病也多种多样,但又从未看到过细菌的真面目,对细菌怀有一种奇异感。
因此,依照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要紧特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估量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觉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进展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
2.养成良好的生活适应。
方法阐释细菌的知识关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为学生预备大量图片、资料和生动的视频,并创设问题情境,以一系列活动“健康洗手一起做”、“欢乐动动手”、“技能训练”、“话说细菌”等为探究的载体,采纳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看、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进展和应用。
教学流程【课前预备】自制课件、细胞模型制作相关材料。
环节一创设情形,导入新课师:大伙儿明白吗,在刚刚过去的10月15日是一个节日,明白是什么节日吗?(图片展现世界洗手日主题——正确洗手,“手”筑健康)。
哪位同学能给大伙儿演示一下你平常是如何洗手的?(生:两手随便搓搓。
其他生笑)有科学数据说明正确的洗手方法能去除手上99%的细菌,那么,如何样的洗手方式才是正确的呢?(播放视频:健康洗手一起做。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2-3-2 细菌 教案设计

1、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的基础知识
2、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分析:本节从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生活方式、生殖方式、细菌的分类)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形象化。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出的“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的理念。
1、细菌个体十分微小
10亿个细菌=1粒小米
2、细菌形态
杆状、球状、螺旋状
3、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设计意图:
通过快速阅读课本,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活动目的:
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细菌的结构,对照课本明确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作用,并进一步与之前所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图进行对比,找出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
课题
细菌
备课标
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下的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
课标具体要求如下: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1、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
2、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极为重要
活动二:自主学习,
活动目的: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阅读课本上电镜下细菌的形态图,并能说出细菌形态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章 第二节《细菌》教案 济南版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能力目标:设计对照试验,对试验结果做出合理预测和分析;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项统一的观点;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2、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征与营养方式;细菌的繁殖;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三、教学难点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四、教学方法教法:谈话法、引导探究法、自学指导法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五、教学过程1、引入侯老师的疑问:干涸的池塘中下雨之后就会有鱼,这鱼是如何来的?是自发产生的吗?过渡:其实,人们对细菌的产生也有类似的疑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和细菌有关的知识。
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2、学习细菌的发现指导学生看书P82:思考:①、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了细菌?②、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对你有什么启发?过渡:虽说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细菌的存在,但是细菌究竟从何而来,人们并不清楚。
其实关于细菌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而且前几天还让我郁闷了一把。
3、实验探究:细菌究竟从何而来?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五我在家煮了一锅排骨汤,由于到朋友家去玩,到周日才回家。
结果不幸发生了,我发现放在空气中的肉汤就这样自然变坏了。
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肉汤变坏的呢?你们说说是什么原因?(学生:是细菌)肉汤中的细菌从何而来呢?(空气)我把锅盖盖的很好呢,细菌怎么会进去?!我觉得肉汤中的细菌是肉汤中的物质变来的,细菌是自己产生的。
您们觉得呢?(空气中的细菌跑到肉汤中的。
)过渡:现在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通过实验证明究竟谁正确。
你们准备怎么证明你的想法?现在讨论一下。
(一会之后,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
老师补充纠正。
估计学生会照着书本上的来讲解。
)补充问题:①、你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看书本的?——看书本的同学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的更清楚;自己想出来的记忆更牢固。
1. 1 细菌 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细菌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重点)②通过将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进行推测的科学能力。
(重点、难点)2.能力目标①由实验得出结论,学会分析,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从日寇侵华时曾对中国的平民百姓实施细菌战的历史事件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从小就要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课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主要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②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制作课件②学生:预习课本,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与细菌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观察一下细菌的形态?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显微镜的使用,然后课本的图片,学习细菌的结构。
1、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与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2、填表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大家学的很好。
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没有叶绿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形态1.个体十分微小2.类型—球菌、杆菌、螺旋菌二、细菌的结构都是单细胞个体1.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有些有鞭毛、纤毛、荚膜,有些能够形成芽孢。
2020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第2单元第3章第2节细菌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济南版

细菌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1)学会实验察看细菌的形态构造。
(2)学会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构造图,知道细菌的构造特色。
(要点、难点)(3)知道细菌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及细菌生命活动的特色。
(要点)2.能力目标(1)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培育学生着手能力、察看、剖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感情目标经过对细菌的学习,使其认识到讲究卫生、保护人体健康的必需性。
学情剖析:学生在此以前,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及结论,认识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研究方法,能论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构造,为学习细菌的形态、构造和生命活动确立了基础。
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必定的识图能力、办理信息的能力,为议论沟通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资料、图片、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细菌的发现、公布、形态构造方面的资料。
教课过程: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实时间安排(课件展现情境图片)生 1:巴斯德的实验告在生活中,同学们必定见过这些诉我们,肉汤腐败变创建情境现象:你患病拉肚子,医生告诉质是细菌惹起的。
经过实例,让学生体导入新课你要注意饮食卫生,吃饭前妈妈生 1:这些都与细菌有会到细菌其实不陌生,老是让你先洗洗手,吃剩的饭菜关系其实自己不时辰刻在3 分钟寄存久了就会腐败变质这些学生观看图片,经过与细菌打交道,激发都与什么生物有关系呢?教师的叙述对图片产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细菌终究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生极大的好奇心,快物?与我们的关系又是如何的?速直接的惹起学生的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细菌的世求知欲界,认识未知的神秘。
出示课题:细菌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构造1. 阅读下边小资料来认识一下细菌:从小资猜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认真阅读资料,从中自主学习【小资料】细菌是全部生物中数提炼信息。
合作研究量最多的一类,据预计,其总数增添这个小资料,让(一)约有 5 × 1030个。
细菌的个体特别生 1:细菌十分细小。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第二节细菌》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从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对自然界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讲述了有关细菌的基础知识。
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但细菌存在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使人又切实感觉到它的存在。
在借助显微镜和图片认识细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对比,知道细菌是与植物不同的一个生物类群。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动物,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课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记住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说出细菌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3、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2、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培养学生的推理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
2、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PPT展示资料:超级细菌有蔓延全球的趋势,我国也发现了三例感染病例。
这三个病例分别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福建省。
其中,两名宁夏病人目前已治疗痊愈,福建病人死亡。
提问:超级细菌是细菌吗?为什么称之为超级细菌?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病从口入,所以吃饭前要洗手,其目的是讲究卫生。
清除手上的病菌。
我们前面了解了病毒,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菌的有关内容,通过刚才的例子,这也说明我们手上有很多细菌。
你还知道我们周围哪里还有细菌吗?生:桌子上生:衣服上生:……师:看来细菌无处不在,分布是十分广泛的。
细菌一课的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细菌》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课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细菌》的细胞结构是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是微生物中的一员,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细菌》和一些腐生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中起到物质循环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懂得了讲究卫生的道理;细菌对人类的两面性,学生树立了能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的范畴,总结出了生物具有多样性;有些细菌有夹膜、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的环境,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本班大多数学生积极活跃,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顺畅。
2、细菌非常小看不见,教学内容抽象,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验,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设计思路从生活(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入手导入新课(板书:细菌)——细菌的分布与大小(我发放的资料介绍细菌分布的实验和细菌的大小,由学生阅读回答)——细菌的形态(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细菌的结构(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多媒体课件,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复习提问、播放多媒体课件,总结归纳生殖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总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阅读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组成甲乙两队进行辩论,教师补充)——反馈、总结与评价(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由其他同学解答或老师解答;老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包括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2.掌握细菌的分类方法,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
3.理解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分解、发酵、制药等;
4.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培养观察和描述细菌的能力;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分类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2.强调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细菌的探究兴趣。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5.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细菌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微生物世界的热情;
2.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细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通过学习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掌握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1.重点:细菌的基本特征、分类和作用;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细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能力目标:设计对照试验,对试验结果做出合理预测和分析;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项统一的观点;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2、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细菌的结构特征与营养方式;细菌的繁殖;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三、教学难点
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四、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法、引导探究法、自学指导法
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侯老师的疑问:干涸的池塘中下雨之后就会有鱼,这鱼是如何来的?是自发产生的吗?
过渡:其实,人们对细菌的产生也有类似的疑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和细菌有关的知识。
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
2、学习细菌的发现
指导学生看书P82:思考:
①、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了细菌?
②、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对你有什么启发?
过渡:虽说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细菌的存在,但是细菌究竟从何而来,人们并不清楚。
其实关于细菌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而且前几天还让我郁闷了一把。
3、实验探究:细菌究竟从何而来?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五我在家煮了一锅排骨汤,由于到朋友家去玩,到周日才回家。
结果不幸发生了,我发现放在空气中的肉汤就这样自然变坏了。
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肉汤变坏的呢?你们说说是什么原因?(学生:是细菌)肉汤中的细菌从何而来呢?(空气)我把锅盖盖的很好呢,细菌怎么会进去?!我觉得肉汤中的细菌是肉汤中的物质变来的,细菌是自己产生的。
您们觉得呢?(空气中的细菌跑到肉汤中的。
)过渡:现在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通过实验证明究竟谁正确。
你们准备怎么证明你的想法?现在讨论一下。
(一会之后,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
老师补充纠正。
估计学生会照着书本上的来讲解。
)
补充问题:
①、你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看书本的?——看书本的同学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的更清楚;自己想出来的记忆更牢固。
②、肉汤装好之后要不要对装置加热处理,为什么?——要加热处理,防止实验器具上面有细菌存在,排除干扰。
③、两个装置,你预计有几种可能的实验结果,它们分别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肉汤都变坏,则说明细菌是自发产生的;若只有敞口瓶变坏则说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吧。
(演示PPT)确实如大家所说,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细菌落入之后形成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细菌的产生,那么你知道哪些细菌呢?
学生表述。
4、学习细菌的形态、大小
教师:出示PPT,展示几种常见细菌,指导学生对细菌按照形态进行分类,细菌分几类?
学生回答。
教师再展示几种细菌,及时练习。
教师过渡:我们现在通过画面看的细菌都很大,其实这都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的图片,比实际放大了好多倍。
细菌个体本身很微小的。
学生依据PPT学习细菌的大小的知识。
教师:刚才了解了细菌的形态和大小,你还想了解关于细菌的哪些知识?
5、学生自学书本,完成自学知识导图
6、将学生完成的知识框架图进行展示、交流,学生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你所学到的关于细菌的知识。
要求:①、每讲一个关于细菌的知识点讲完之后再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②、一个学生讲完之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③、最后教师再辅助PPT展示,补充纠错,加深学生的理解。
7、盘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