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阻燃剂行业发展现状

阻燃剂行业发展现状
阻燃剂行业是化工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现状如下:
1.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建筑、电子、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阻燃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阻燃剂行业的发展。
2.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阻燃剂行业不断开发出新的阻燃材料和技术,提高了产品的阻燃性能和环保性能,满足了市场的不断升级需求。
3. 国际竞争加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阻燃剂的需求也在增加。
国内阻燃剂企业面临着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压力。
同时,国内阻燃剂企业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
4. 环保压力增加:阻燃剂行业受到环保法规和政策的影响,对产品的环保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5. 市场格局调整:行业竞争激烈,一些小型企业面临难以生存的困境,而一些大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逐渐形成行业的龙头企业。
总体来说,阻燃剂行业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环保压力的推动下,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
阻燃剂行业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环保性能,满足市场需求。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科学家和企业开始研发和应用这种技术,以提高纺织品的安全性能。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火车、飞机、建筑、家具、汽车和电子设备等行业,这些行业都需要使用阻燃纺织品,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是在原有的纺织品上增加一个阻燃材料层,或者将阻燃材料直接加入到纤维中,来达到阻燃的效果。
这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经进行了多年,新的阻燃材料也不断被研发出来,如卤素化合物、磷系化合物和氮系化合物等。
目前,常见的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有涂覆法、浸渍法、吹织法和共混法等。
涂覆法是指在纺织品表面加上一层阻燃涂层。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纺织品的原始手感和外观。
但是,涂层材料可能会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脱落,从而降低阻燃性能。
浸渍法是将纺织品浸入含有阻燃化合物的溶液中,然后干燥该纺织品。
这种方法的阻燃效果比涂层法更长久,但浸渍剂太多可能会影响纺织品的外观和手感。
吹织法是将阻燃化合物与聚合物混合,然后直接用于制造纤维或者纱线。
由于这种方法不需要在纺织品表面添加额外的材料,所以阻燃性能能够更加长久。
共混法是指在纺织品核心部分或表面添加已经混合好的聚合物和阻燃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确保阻燃材料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纺织品中,以达到更好的阻燃效果。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
近年来,可可粉阻燃材料、木质素衍生物、纳米材料和天然纤维化合物等新型阻燃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与传统阻燃材料相比,新型阻燃材料具有更好的环保性和更高的阻燃性能,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阻燃材料和技术会持续涌现,进一步改善纺织品的阻燃性能。
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加强对于纺织品防火安全知识的普及,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阻燃材料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阻燃材料的发展历程与趋势随着人们对火灾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阻燃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阻燃材料具有延缓火势蔓延、减少火灾损失的作用,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阻燃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阻燃材料的发展历程1.早期阻燃材料的应用早期的阻燃材料主要采用无机化合物,如铝盐、磷酸盐等,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阻燃效果,但是存在着重量大、易老化等缺点。
此外,这些无机阻燃材料的生产成本较高,应用范围有限。
在早期,阻燃材料主要应用于建筑行业、电气行业等需要高阻燃性能的领域。
2.有机阻燃材料的发展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阻燃材料开始逐渐取代无机材料。
有机阻燃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较高的阻燃效果以及较低的生产成本,因此在各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有机阻燃材料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改性聚合物、阻燃涂料等方面。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同时还能保持材料的力学性能,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3.新型阻燃材料的涌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阻燃材料不断涌现。
例如,纳米阻燃材料、生物基阻燃材料等。
纳米阻燃材料利用纳米技术改善了材料的阻燃性能,同时降低了材料的密度和成本。
生物基阻燃材料则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传统的有机阻燃剂,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
这些新型阻燃材料的出现促进了阻燃技术的发展,为各个领域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二、阻燃材料的发展趋势1.绿色环保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绿色环保将成为未来阻燃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生物基阻燃材料、可降解阻燃材料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的阻燃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同时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
2.功能多样化未来的阻燃材料将朝着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除了传统的阻燃功能外,阻燃材料还将具备抗菌、抗氧化、导热等功能。
这样的多功能材料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提供更加综合的防护效果。
3.智能化应用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阻燃材料将实现智能化应用。
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研究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研究摘要:纺织品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一些特殊行业中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其易燃性,纺织品在火灾事故中往往成为重要的火源之一。
因此,对纺织品的阻燃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综述阻燃纺织品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纺织品燃烧机理、阻燃机理以及阻燃剂的作用机制。
最后,本文对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纺织品、阻燃性能、燃烧机理、阻燃机理、阻燃剂1. 引言纺织品是一种由天然或合成纤维组成的产品,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然而,纺织品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研究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并提高其阻燃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纺织品燃烧机理纺织品燃烧的机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热失重阶段、烟雾产生阶段和炭化阶段。
燃烧前,纺织品中的可燃物质在高温下发生热失重,导致纺织品质量减少。
烟雾产生阶段是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的阶段。
炭化阶段是纺织品在高温下持续燃烧,形成残留物。
3. 纺织品的阻燃机理纺织品的阻燃机理可以分为化学干扰、物理隔离和吸热三种方式。
化学干扰是通过引入阻燃剂来干扰纺织品的燃烧过程,改变其燃烧特性。
物理隔离是通过增加纺织品的密度和厚度,阻止火焰的传播。
吸热是纺织品在燃烧过程中吸收热量,减缓火焰的扩展速度。
4. 阻燃剂的作用机制阻燃剂是一种可以抑制纺织品燃烧的化学物质。
阻燃剂主要通过引入稳定自由基的物质和增加炭化产物等方式发挥作用。
稳定自由基的物质可以延缓发生自由基链反应的速率,从而减缓燃烧速度。
炭化产物可以减少可燃物质的含量,降低纺织品的燃烧性能。
5. 阻燃纺织品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阻燃纺织品进行了广泛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阻燃材料的选择、阻燃机理的研究、阻燃性能的评价等方面。
其中,阻燃剂的研究是阻燃纺织品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良好阻燃性能的阻燃剂,并将其应用于纺织品中。
阻燃纤维行业报告

阻燃纤维行业报告阻燃纤维是一种具有阻燃性能的纤维材料,可以在遭受火灾或高温时减缓火势蔓延,起到保护人身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安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阻燃纤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报告将对阻燃纤维行业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行业发展现状。
阻燃纤维行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阻燃纤维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阻燃纤维主要应用于纺织品、建筑材料、车辆内饰等领域。
在纺织品领域,阻燃纤维被广泛用于制作防火服装、床上用品、家具面料等产品;在建筑材料领域,阻燃纤维被用于生产阻燃涂料、阻燃板材等产品;在车辆内饰领域,阻燃纤维被用于生产汽车座椅面料、车内装饰材料等产品。
二、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阻燃纤维的市场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纺织品领域,随着人们对居家安全的重视,防火服装、床上用品、家具面料等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在建筑材料领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建筑材料阻燃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车辆内饰领域,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对车内装饰材料阻燃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阻燃纤维行业的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三、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阻燃纤维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主要的阻燃纤维生产技术包括添加阻燃剂、改性纤维、无机阻燃纤维等。
未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无机阻燃纤维的研发和应用将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此外,随着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阻燃纤维的性能和品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行业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四、发展建议。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阻燃纤维行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阻燃性能和环保性能。
同时,行业企业需要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合作,开发多功能、高性能的阻燃纤维产品,拓展产品的应用领域。
另外,行业企业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
纺织品的功能性整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分析

纺织品的功能性整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分析在现代社会,纺织品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遮体和保暖需求,人们对其功能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功能性整理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纺织品赋予了更多独特的性能和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纺织品功能性整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一、功能性整理技术的分类1、防水防油整理这种整理技术使纺织品表面形成一层低表面能的薄膜,水滴和油滴难以在其表面润湿和渗透。
常见的防水防油整理剂有含氟化合物和有机硅等。
经过处理的纺织品,如户外运动服装、厨房用纺织品等,能够有效地抵御雨水和油污的侵袭,保持干爽和清洁。
2、抗菌防臭整理通过在纺织品中添加抗菌剂,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抗菌防臭的效果。
常用的抗菌剂有银离子、季铵盐类和壳聚糖等。
抗菌防臭纺织品在医疗、卫生、运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减少异味产生,降低感染风险。
3、抗紫外线整理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伤害作用,抗紫外线整理技术可以使纺织品有效地阻挡紫外线的穿透。
通常采用添加紫外线吸收剂或反射剂的方法,如二苯甲酮类、苯并三唑类化合物等。
此类纺织品如防晒服、遮阳伞等,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紫外线防护。
4、阻燃整理为了提高纺织品的防火性能,阻燃整理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在纤维或织物表面施加阻燃剂,改变其燃烧性能,延缓火焰蔓延,减少火灾危害。
常见的阻燃剂有无机阻燃剂(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和有机阻燃剂(如磷系、氮系化合物)。
5、吸湿排汗整理使纺织品具有良好的吸湿和排汗功能,能够快速吸收人体汗液并将其扩散到织物表面蒸发,保持皮肤干爽舒适。
常用的方法有对纤维进行改性处理或使用特殊的织物组织结构。
运动服装和内衣等常采用这种整理技术。
二、功能性整理技术的原理1、物理作用通过在纺织品表面形成物理屏障,如薄膜、涂层等,实现防水、防油、抗紫外线等功能。
物理作用通常不改变纺织品的化学结构,但可能会影响其手感和透气性。
2、化学作用整理剂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或离子键结合,从而赋予纺织品特定的功能。
纺织品整理应用技术现状及发展(I)

染整及纺织化学品
Dy n & Fi i hi ei g n s ng& T x i emi al e t e Ch l c s
应 用技 术
纺织品整 理应 用技术现状及发展 () I
Peet iai n ee p etfet is i cn l yI r nSt t n d vl m no xi F i n T ho g ( s u oa D o T l nhge e o )
外广 泛采用 的有以下方法 。
到 目前的纳 米技术 、 胶囊 技 术、 微 信息技 术等高 新技 术。
() 刀涂层 法 。 刀涂 层 法是 使用 各种 刮 刀在 底 布 1刮 刮
1 整理的应用方法
1 1 涂层 .
涂层是 在织 物表面 均 匀地涂 布一层或 多层高聚物 等 物
质, 赋予织 物以某种 功能的 一项表面 整理技 术 。 涂层整理 是
展到 目前的 一百 多种。 能 整理 则从 简单 的化 学整理 , 功 发展
湿法 涂层是利 用强极性 溶剂 二甲基 甲酰胺 ( MF 能 与水 无 D ) 限混 溶 的特 点, 将直链分 子的聚 氯酯溶解干二 甲基甲酰 胺 中
制成 涂布浆 。 湿法 涂层工 艺较 为 复杂 , 备较 为庞 大 , 设 但其 透 气性 及弹性 较干 法涂层为 好, 其是较 厚的涂 层。 尤 在生 产 多品种 的染整厂 中, 以干法涂 层为宜。 涂层 施加 化 学 药品 的方 式 也是 多种 多样 的 , 目前 国内
文I 曾林泉
_I 文对 纺织品整理应用 技术进行 了综述 ,介绍 了表面处理技 术 、化学功能整 理技术 、羊 - , r 毛功 能整理技术 、丝绸功 能整理技术 、复合功 能整理技术及 相关测试方法 ,分析探讨 了各种整理技术 的优点及局 限性 。 同时 ,对纳 米 、微波 、超声 波 、微胶 囊 、等离子体 等高 新技术在纺织工业 中的应用也做 了简 单的叙 述。文章最后预 测了整理技术的发展方 向。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蛋 白中含硫元 素 , 在碱性 条件 下水解 , 成无 机硫 生
化 物 和含硫 残 基 , 能是 造成 蛋 白臭 味 和变 质 的 主要 可
原因。 利用 动物蛋 白( 如蹄角 粒 ) 碱性 条件 下水解 , 在 控
者二 元 醇抗 寒 添 加 剂 , 是 乙二 醇 的 添加 量不 能超过 但
3 ( O/ 体积 比) 在 一l 9 6 , 5 C时 可保 持不 冻 。 此外 , 乙二醇
为 寻 找 新 型 阻燃 剂 、 定 阻 燃 方 法 、 高 阻燃 水 平 提 供 理 论 依 确 提
据 , 有 重要 的现 实 意 义 。 具
关键 词 : 燃机 理 ;阻燃 整 理 技 术 I纺 织 品 阻 中 图分 类 号 : S 9 , 2 T 1 5 X9 4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新技 术 , 我 国生 产 的蛋 白泡沫 液 在 除 臭 、 使 增效 、 减少 环境 污染 等方 面有 更 大 的提高 。 作 者 简介 : 冯 伟 , , 安部 天 津消 防研 究所 , 男 公 天 津 市南 开 区卫津 南 路 1 0号 ,0 3 1 1 30 8 。 收稿 日期 : O 5 9 5 2 O —0 —0
设 备落 后 , 研发 力 量不 强 , 脱硫 除臭 , 能 稳定 方 面 在 性 亟 待改进 。很 多企 业 只是 片面 的在 型号 上和 叫法上 推 出新产 品 , 其实 质 问题 没 有解决 。有 一定 规模 的企业 , 现 在研 发 利用 羊 毛作 为 原料 , 泽 和 味道 上 有一 定 的 色
验 至不 再 出现 黑色 为 止 。由此得 到 的泡沫液 可 以储存
改进 , 是还是 距 国外 同类水 平有很 大 的差距 , 但 并且 成
本 和原 料来源 不容 乐观 。而 国外蛋 白泡 沫产 品颜 色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朱平隋淑英安平林王炳中国纺织大学孙铠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不断增加。
我国这十几年来,平均每年发生的火灾次数为3—4万起,死亡人数2—3千人,火灾损失折款2—3亿人民币。
1985年,哈尔滨天鹅饭店大火死亡十人,受伤七人,直接经济损失24.9万元;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死伤300多人,都是因纺织品燃烧引起的。
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发展概况;我国纺织品阻燃技术始于50年代,以研究棉织物暂时性阻燃整理起步,但发展缓慢。
60年代才出现耐久性纯棉阻燃纺织品。
70年代开发了PyrovatexCP型阻燃剂,并开始了对合成纤维及混纺织物阻燃技术研究阶段。
80年代,我国阻燃织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许多单位开发了棉、涤及混纺织物的阻燃剂及整理技术和阻燃合成纤维。
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我国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起步于70年代;80年代至今,上海、吉林、山东、广东、天津、四川、北京、江苏等省市的一些科研单位、院校及工厂相继对阻燃纤维进行了小试研究,涤纶和丙纶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但总体说来,阻燃纤维产品仍处在研究和试阶段。
所用的阻燃剂大多是磷、卤素的有机物或有机物加无机物,个别的用高分子物,如环状芳香族磷酸酯、羟乙基四溴双酚A(涤纶);氯化聚两烯、六溴环癸烷、乙二酸(五溴苯 )酯、磷酸三溴苯酯-氯化石蜡、六氯环戊二烯的二聚物等(丙纶);含增效剂的卤化物体系、有机磷化物(锦纶);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五氧化二锑等(腈纶)及苯氧基磷腈、噻嗡磷酸酯(粘胶)等。
通过小试或中试鉴定的单位有:A.阻燃涤纶:吉林纺织设计院,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原山东纺织工学院)、上海化纤公司、天津化纤研究所、江苏纺研所等。
B.阻燃丙纶:南京化工设计研究院、北京化纤研究所、江苏纺研所、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山东化纤所、山海关化纤厂、广州化纤所等。
C.阻燃锦纶:成都科大、四川维纶厂等。
D.阻燃腈纶:上海合纤所、上海金山石化、山西煤化所、山东工业大学等。
E.阻燃粘胶:上海纺研院、丹东化纤厂、南京化纤厂、上海第三化纤厂、福建南平化纤厂等。
1.绵织物的阻燃整理;棉织物的阻燃整理发展很快,目前国内比较成熟,阻燃剂基本可以自给,可以工业化生产。
纯棉耐久性阻燃整理大体有下列三种方法:A.Proban/氨熏工艺,Proban法是英国Wilson公司首先用于工业化生产,传统的Proban法是阻燃剂THPC(四羟甲基氯化眆)浸轧后焙烘工艺,改良的方法是Proban/氨熏工艺,工艺流程为:浸轧阻燃整理→烘干→氨熏→氧化→水洗→烘干。
国内计有北京光华、江阴印染厂、鞍山棉纺印染厂等引进国外的助剂和设备进行生产。
这是目前公认的阻燃效果好、织物降强小、手感影响少的工艺。
但由于设备问题限制了其推广。
B.PyrovatexCP整理工艺。
国内已有上海农药厂、常州化工研究所、天津合材所、华东理工大学、青岛纺织服装学院等单位生产该助剂。
产品的阻燃性能较好,耐久性好,可耐家庭洗涤50次甚至200次以上,手感良好,但强力降低稍大。
国内使用该类阻燃剂的厂家二、三十家。
纯棉暂时性、半耐久性阻燃整理——电热毯、墙布、沙发布等织物的阻燃耐洗次数要求不是很高,这类产品做暂时性或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即可。
即能耐1—15次温和洗涤,但不耐皂洗。
主要有硼砂-硼酸工艺、磷酸氢二铵工艺、磷酰胺工艺、双氰胺工艺等。
上述工艺应用在纯棉织物上工业化生产的不多。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SFR-203属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剂。
2.毛织物的阻燃整理;羊毛具有较高的回潮率和含氨量,故有较好的天然阻燃性,但若要求更高的标准,则需进行阻燃整理。
最早的羊毛阻燃整理是采用硼砂、硼酸溶液浸渍法,产品用于飞机上的装饰用布。
这种方法阻燃效果良好,但不耐水洗。
60年代后采用THPC处理,耐洗性较好,但工序繁复,手感粗糙,失去了毛织物的品格。
国际羊毛局研究的方法是采用钛、锆和羟基酸的络合物对羊毛织物整理,获得满意的阻燃效果,且不影响羊毛的手感,故得到普遍采用。
主要有钛、锆、钨等金属络合整理剂。
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有几个单位研究开发毛用阻燃剂及整理工艺,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研制了复合型WFR-866系列阻燃剂,一种为WFR-866F(以氟的络合物为主要成份),一种为WFR-866B(以含溴羟基酸为主要成份)。
天津仁立毛纺厂、北京制呢厂、北京毛纺厂均采用庐阻燃剂处理精、粗纺产品。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研制了SFW系列毛用阻燃剂,与济宁毛纺厂、潍坊第二毛纺厂合作开发纯毛阻燃产品,产品阻燃性能达到和超过了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
目前,纯毛阻燃织物主要应用于飞机舱内、高级宾馆等地毯、窗帘、贴墙材料及军队校官以上军服。
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3.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适宜的理想阻燃剂。
三(2.3-二溴丙基)磷酸酯(TDBPP)对涤纶阻燃有一定效果,但有致癌作用。
美国莫倍尔公司(Mobilchemco)推出一种Antiblaze19T阻燃剂,适于100%涤纶织物,效果较好,毒性不大。
国内常州化工研究所制造的FRC-1即属同类产品,常州针织总厂、上海针织厂用该阻燃剂生产纯涤纶针织品。
此外对含溴、锑化合物的整理剂如十溴联苯醚、六溴环十二烷、三氧化二锑、五氧化二锑等都进行了研究,在工作液中添加粘合剂,将阻燃剂粘合于织物上。
但总的来说,整理织物阻燃性尚可,但手感硬,有白霜现象、色变等,整理液的稳定性也不好。
主要原因是阻燃剂粒度大,易聚沉,且对纤维吸附性差。
据国外介绍,粒子大小在15-20nm,则阻燃效果可提高3倍,手感柔软,耐洗性也好。
国内对涤纶织物进行研究的有:常州化工研究所、常州针织总厂、常熟纬编总厂、辽宁市经编厂、中国纺织大学、青大纺织服装学院、石家庄纺织经编厂等。
4.锦纶织物的阻燃整理;用于其它纤维的磷、卤阻燃剂作为尼龙阻燃剂,效果不理想。
河北大学用羟甲基脲树脂处理运输带用尼龙布,效果较好。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用含硫、溴、锑化合物对尼龙塔夫绸进行阻燃涂层整理,获得较好效果。
5.腈纶织物的阻燃整理;腈纶比涤纶、锦纶更易燃烧,氧指数仅18-18.5,是一种易燃烧纤维。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研究开发了腈纶剪绒装饰织物用系列阻燃剂,对绒面织物背面阻燃涂层,产品的氧佛数达29以上,炭长8厘米以下,基本无继然、阴燃,所研制的腈纶剪绒装饰布可用于汽车、飞机、宾馆及家庭的沙发布、装饰布等。
6.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
涤/棉混纺织物的用量很大,其阻燃产品的研究也就相当活跃。
涤纶和棉因是两种纤维,燃烧性能不同,同时混纺后使燃烧过程变得更为复杂。
棉纤维燃烧后炭化,而涤纶燃烧时熔融滴落,由于棉纤维成为支持体,能使熔融纤维集聚,并阻止它滴落,使溶融纤维燃烧更加剧烈,即所谓“支架效应”。
故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更加困难。
国内陕西纺科所,解放军总后勤部装备研究所、中国纺织大学、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天津纺院、济宁印染厂等单位均对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做过研究,基本思路即是通过采用溴-锑复合体系,用轧-烘-焙工艺,产品阻燃性能较好,但手感、色泽等受到影响,还不具备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今后阻燃纺织品的发展趋势将因近年的几场特大火灾而得到推动,方法不外是开发阻燃纤维及织物阻燃整理两个方面。
阻燃涤纶已在广车建成一厂,淄博也在筹建。
织物阻燃整理关键在于开发适用于棉/涤混纺,锦纶,腈纶织物的阻燃剂和加工方法这必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7.新型阻燃剂的开发应考虑织物的特点、现有的设备、耐久性及毒性等因素。
阻燃理论的研究。
阻燃理论的研究是整个阻燃技术的基础,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已开始重视。
一方面要研究各类纤维、织物的燃烧理论,还要研究阻燃剂在纤维上的阻燃机理。
随着测试技术手段的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已成为可能。
燃烧及阻燃理论研究可为寻找新型阻燃剂、确定阻燃方法、提高阻燃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阻燃纺织品立法工作;阻燃纺织品的法规包括测试方法的标准及产品法规。
阻燃织物的测试方法,我国已制定了以下测试方法的标准:1.GB5454-85—纺织织物燃烧性能氧指数法;2.GB5455-85—纺织织物燃烧性垂直燃烧法;3.GB5456-85纺织织物燃烧性测定—垂直向试样火焰蔓延性测定;4.GB8457-85纺织品及纺织制品燃烧性能—词汇表;5.GB8745纺织织物表面燃烧性能的测定;6 .GB8746纺织织物燃烧性能测定—垂直试样易点燃性测定;7.GB11094—纺织地板覆盖物燃烧性能测定—片剂法;8.GB11785—纺织地板覆盖物临界辐射通量的测定—热辐射源泉法。
参考文献:1.徐应麟等;〈高聚物材料的应用阻燃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2.薛恩钰等;《阻燃科学与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3.张济邦等;〈织物阻燃整理〉纺织出版社19874.眭伟民等;〈阻燃纤维及织物〉纺织出版社19905.于永忠等;〈阻燃材料手册〉群众出版社19906.LewinSelloFunctionalFinishes19847.朱平;〈功能整理〉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染整专业教材19898.杨栋梁等;我国阻燃纺织品的现状及开发前景〈印染〉19949.第一、二届北京国际阻燃学术研讨会资料、全国历届阻燃学术会议资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