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①地主阶级: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有的转化为资本家。

②农民阶级:有的失去土地,成为贫雇农;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③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

④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2.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理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①兴办近代企业。

(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洋务企业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方式。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了革命纲领。

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解

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解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 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 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 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 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 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胡锦涛在纪念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
陈延年 赵世炎 罗亦农 萧楚女
向警予 彭湃
恽代英
蔡和森等
一部分共产党 人脱党、退党 甚至叛党 向忠发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取代北洋军 阀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统治。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仍然需要一个反帝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 来充满生机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中国革命 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 题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 中的错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 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 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务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 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 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 红军的军事行动。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 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反“围剿” 20万 30万 40万 4万 3万 3万 12万 1930年12月1931年1月 1931年2月1931年5月
消灭国军人数 1.5万 3万 3万 4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打印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打印版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选择题:1、清朝唯一的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中日甲午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

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和背景
1.1 清朝末年的国家危机
1.2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
1.3 维新思潮和改良运动的兴起
1.4 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的诞生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1 辛亥革命和建立民国
2.2 红色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3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4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主要人物及他们的贡献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3.1 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3.2 经济制度的演进和变革
3.3 文化变革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3.4 科技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和重要事件
4.1 二战对中国的影响
4.2 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和对外政策
4.3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
4.4 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五、中国近现代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5.1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总体评价
5.2 中国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目标
5.3 中国近现代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5.4 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和思考
6.1 中国近现代史的经验和教训
6.2 中国近现代史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思考
6.3 中国近现代史的对外交流与学术研究
6.4 中国近现代史对全球化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组织学生讨论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晚清社会变革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起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和影响的理第六章: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4.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中国的近现代史纲要》电子版教材

《中国的近现代史纲要》电子版教材

中国的近现代史纲要电子版教材一、引言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教材将对中国的近现代史进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二、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清朝末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封建体制逐渐瓦解,外国势力入侵,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这些事件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近代政治运动的兴起中国的近现代史是充满政治运动的时期,这些运动起初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后来又转向争取民主和现代化的斗争。

这些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运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四、军阀混战与国共合作近现代中国是军阀混战的时期,各路军阀为了争夺权力,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同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也开始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的革命进程。

这个时期的中国充满了危机和希望,人们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文化人,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中国的近现代史给我们很多启示,首先是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的根本国策。

同时,我们也需要借鉴历史经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未来的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上是《中国的近现代史纲要》电子版教材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过去,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和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

一、农民群众的斗争Biblioteka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
2.《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
二、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兴起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
思想 3、洋务运动的失败及作用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维新运动的兴起

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的三 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道路 时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 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测试题
一、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
(1)原因
(2)康有为及其变法理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2、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
的终结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 1、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 2、武昌起义 二、资产阶级共和国纲领 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测试题
一、近代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其主要矛盾和基 本特点是什么? 二、试析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失败的原 因及其经验教训。

(2)教训:1)必须争夺领导权 2)坚持武装 斗争 3)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形势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2、土地革命的兴起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 (1)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其政 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 展的根本原因。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 (4)有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不错误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贫穷与落后和经济、政治与 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是近代中国的 基本国情。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 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 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求得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 同富裕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任务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1、社会性质 2、经济成份 3、主要矛盾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总路线的提出 2、总路线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gzchai@
中编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 革命任务 二、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 2、五四运动的特点及其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 动的 发展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意义 1)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的政党 2)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 3)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沿革和现状 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 东思想概论(1998年6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6 年) 四、学习这门课的态度、方法和意义 要了解今天,迎接明天,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 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必须以史为鉴、鉴古知今、 让历史告诉未来;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崇高的理 想。
一、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1、选择苏联模式的必然性 (1)苏联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 (2)西方国家的封锁及新中国的 “一边倒” (3)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2、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苏联模式的弊端 (2)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 结 1、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 心任务 3、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三、探索中的曲折 1、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2、大跃进和庐山会议 3、文化大革命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成就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2、林则徐等爱国官兵的斗争 3、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 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 1、清朝统治者的腐败 2、鸦片战争时期的卖国将领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即使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前,中国的社 会生产力水平仍不低于西方国家,生产总 量则远远超过之。 1820年中国占世界GDP总额32.9%,而英 国则占5.2%。可见国富未必力强,未必等 于民心归向。 2、经济技术落后
三、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1、国共和作的建立 2、大革命的兴起及意义 (1)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2)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 (3)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影响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1)原因 :1)反革命势力的强大 2)国民 党新老右派的分裂活动 3)陈独秀的右倾机会 主义错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革命新道路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为新中国而奋斗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 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朝野望之若时雨, 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 左宗堂挽林则徐



鸦片战争留给我们的几点思考:
1、在总体方面承认,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于中国的落后; 在具体叙述上又认定,落伍的一方只要坚持抵抗,就有可 能获得胜利。 2、在总体方面承认,清王朝昧于世界大势,无力挽回颓 势;在具体叙述上又认定,林则徐等人代表了正确的方向, 只要他们的主张得以实施中国就有救。 3、统治者的观念。“华夷之辩”,不认为中国是世界的 一部分,而中国就是一个世界。 4、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英 国人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 化,顺合世界之潮流。





上册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下册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第四章 中国近代文化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 现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九章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 化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其主要内容是什 么?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综述 辉煌的历程 一、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 1、国际形势 2、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3、经济形势 二、基本历史进程及主要问题 1、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三、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发展
1、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2、革命遭受挫折及长征的开始 3、遵义会议及长征的胜利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全面抗战的爆发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西安事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 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抗日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 一个重要阶段,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奠 定了基础。 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 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在高中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共99课时。编写体例:1、每章有引言。引言介 绍本章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当时中国所处的国 际地位,基本线索。2、课文分两种字体。宋体 字为正文是基本要求。楷体字为阅读文是正文的 说明补充、扩展和分析。3、专栏的文献资料。4、 地图、插图、表格。5、注释。包括扫清文言文 障碍、浅化课文、扩大知识面、介绍不同学术观 点、启发思考等作用。

第九章 折前进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以后,中国进 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此时 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 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发展极不平 衡的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现 成的道路可走,必须在实践中艰难探索。 其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2、“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这一理论的准确表述:无产阶级以农村革命根据 地为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 为形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土地革命 (2)武装斗争 (3)根据地建设 (4)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