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分析
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摘要:本论文内容包括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关键字:孔子仁学社会影响正文: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其思想核心就是“仁”。
要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就不得不提到《论语》。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在这部书中,孔子的语言中屡屡提及“仁”字,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得出对仁学内涵的理解。
以下为原文引用:1.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4.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5.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6.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8.(樊迟)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9.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0.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上述十句话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前五句孔子针对弟子的提问解释了什么是“仁“,后五句孔子则阐述了“仁者“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一.仁的思想内涵仁,不是现在所理解的仁慈、仁义或者某种单一的品德。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特别是当代的中国现在面临很对问题。
如果不去面对将来必然会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从文化上入手,只有文化复兴了,只有民族的根复兴了,其他的才能够进行。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这作为一个世界的准则,那么在中国,怎样把文化复兴和和平与发展结合起来呢?我认为我们需要从孔子的思想中获取答案。
下边我就以自己的认识来表达孔子的思想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社会和谐有序,这是我们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
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础,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不稳定的状态下,人心是散的,那即使是每个人的人均收入都是世界第一那依旧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要做到社会的和谐,我认为必须有三方面在大家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社会差别的客观性、人需要关爱、人需要尊重。
而这三种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贯穿始终的,所以要谈论孔子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是非常给力的。
社会差别的客观性。
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明白一个问题是,每个人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使拥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这些的取得是通过自己和这是家族长时间奋斗获得的。
多了不说,以家庭为例,既然有父就会有子,那么有了这种差别怎么会改变呢,所以这是一种秩序、一种准则,没有一种秩序的规范下世界必然会乱。
可是在当今的社会上充斥的另外一种规则,并且这种规则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意识,那就是金钱的对大家的改变,大量拜金主义的诞生,使原先的规则被抛到一边,被人给践踏,一种这样的社会就会变得不尊礼数,变成病态的社会。
社会有差别在一定意义上又是这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差别必然无法让别人有动力,但是怎样面对这个社会的差别性,必须客观的认识到,为人不老是一种病态,必须改变。
人是需要尊重的,尊重在孔子的思想中是占很大的比重的,没有尊重,人的本性中是有很多的攻击性的,所以不懂尊重,触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准则,就会被准则所收拾。
尊重是一种大义,人类之间怎样实现交流?我觉得没有尊重的话根本是无法实现交流的,在交流下不断地成长。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在政治方面和教育方面有影响。
1、政治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道德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
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
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思想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当今国际社会,强国侵略弱国的现象加剧,经济危机也频频发生,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整个世界孕育在隐藏的不安定中。
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2、教育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等。
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
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
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孔子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实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
时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解读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
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
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孔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应用

孔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应用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孔子的思想在一段时间里被视为过时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它对当代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孔子的思想,并认为它在当代社会中有很大的意义和应用。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
在当代社会中,这个道理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孔子所倡导的仁德之心可以起到调和矛盾的作用。
在家庭、社区、企业和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有仁爱的思想在其中。
只有通过彼此的尊重和爱护,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孔子思想最有名的传统就是天命观念。
孔子认为,天命是一种既无法抵抗又无法逃避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中,虽然我们不再相信天命,但是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也跟孔子的天命观念有许多相通之处。
比如,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和疫情、治安问题、社会不公等等,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力量。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像孔子一样,在面对挑战和不确定性时保持冷静和平衡,同时尽最大努力去应对和解决问题。
孔子强调的另一个思想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稳健的生活态度,不过分追求过多的喜怒哀乐和物质财富。
在当代社会里,很多人因为对金钱、名声和权力的追求而迷失了自我,这样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包括贪污、偏见、伪善等等。
因此,中庸之道的思想变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人们坚定自己的真正信念和价值观,并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稳定和平衡。
孔子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卓越,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社会组织、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也同样有启迪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是提高人才的有效方法,但教育必须追求真正的知识而非虚假的精致和表面的知识。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不仅涉及到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发展,也涉及到成年人的培训和再教育。
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培养优秀的人才,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成长和进步。
总之,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不可低估。
大学语文:谈谈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谈谈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其系统的社会支承点结构;也离不开社会本身各项条件的存在;另作为人与人所结成的社会必然要有重要的原则和主要的宗旨,而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体发展,另一方面又同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助,而这就需要明确人伦,使得各得其位,从而使得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孔子在他的《弟子规》中详述了如何孝敬父母,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益的。
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好人,待人接物诚实善良,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他的心是无私的。
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视为“大逆不道”。
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无论是在文学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样报怨父母的:“为什么生我?”其实,正如人们讲的“善恶轮报”,人的不幸都是因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后来遭遇不幸,以偿还以前做坏事时欠下的债。
以恶相报,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磨难。
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礼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会非常协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
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总之,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内核。
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必然杂有不正确的成份,也即后人所说的“愚忠”和“愚孝”。
浅谈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浅谈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西安工程大学思政部 王菁菁 张 敏【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而“仁”又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社会转型和改革的关键期,吸收和弘扬孔子“仁”的思想并把它应用到现代化建设中来是必要的。
传承孔子“仁”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 仁 现代价值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屈辱和劫难后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而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缕民族复兴的曙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地平线上慢慢地升起。
一头沉睡的雄狮正在觉醒,一条东方巨龙正在腾飞。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要实现“中国梦”必须以民富国强为前提。
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只有继承和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获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要认识孔子“仁”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引导意义。
1.引导我们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伦理。
许多学者认为,经济伦理不仅涉及到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宏观调控,而且涉及到企业在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道德认知和自我约束,以及个人在物质消费、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道德选择。
当今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它承认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利”的理性人,他们的目的是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努力,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市场经济,那么就必须承认“经济人”关系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是占主导地位的。
由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原因,我们不可能建立西方人的“新教伦理”,因而用以“仁”为核心的传统儒家伦理来替代西方的“新教伦理”就成了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从经济伦理的宏观方面来说,孔子“仁”的思想在引导我们建立新型经济伦理中有很大作用。
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伦理,儒家的经济伦理观认为财富的积累只是人们追求道德生活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普世意义上的主体精神信仰。
儒、释、道三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步杂糅、统一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它们共同作为传统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价值判断系统、礼仪系统、交流认同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
其中,儒家思想作为历时千年、土生土长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在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占据了主体性影响及支撑性作用。
尤其是孔子的“仁”思想,其将儒家的入世进取、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传统人格精神与现代人文思想及价值取向和谐地熔铸一体,从而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独特丰实的人性內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现代人的主体性审美思维,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和丰富的文化精髓。
从儒家主流价值观出发,结合内外部历史环境的变动及演绎,我们总结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性本善的生命理念;平等的、无差别的博爱思想;践行仁义、牺牲自我而又能追求自由、至情至性的入世态度;重义轻利、诚实敦信的价值取向。
这几方面的辩证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现代人自身以及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协同、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仁”思想强调人自身的全面修炼及协调发展。
孔子在传播“仁”思想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学生及信徒自我修炼的引导及教育。
要求他们进行深刻认识、全面修习,逐步达成“道”、“德”、“仁”、“艺”等四个方面,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与现代人的素质培养及自由发展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借鉴意义。
这就要求现代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身体素质的提升、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道德素养的修炼、理想人格及社会终极关怀的感悟。
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砥砺、不断修炼过程中成就现代人自身全面、健康的素质与人格,以为人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也是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起点及动力源泉。
其次,“仁”思想注重人与家庭及周围的交流、互动发展。
孔子的“仁”思想不仅仅是形而上的社会化哲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它会结合具体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教给人们在人与家庭及周围的互动发展中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做才算符合规范及标准。
最重要的是要在与血脉亲人、周围朋友的相处中学会“爱人”,“爱人”正是孔子“仁”思想的实质和第一要
义。
用现代社会价值体系来评判,“爱人”是人与人的平等,是合理的;“爱己”是人与人的不平等,是不合理的。
因此,现代人要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标准,不具有爱人的思想那就不可能实现。
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也提出:“泛爱众,而亲仁”。
其中“泛爱众”即广泛地爱大众,也就是前文说的博爱;“而亲仁”是指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就意味着现代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不能只爱自己的亲属,亲族,还必须广泛地去爱群众,爱朋友,爱他人,并且要注意与周围优秀、仁德的人加强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长处及闪光点,以弥补自身发展的缺失,从而促进人与家庭及周围的互动发展。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作为“仁”的两个方面,“爱众”与“亲仁”是互为因果的,也是要达到“仁”的高标准的前提。
“爱众”是必要基础,就是要用对待自己亲属、亲族的方式和情感去对待周围的其他人;“亲仁”是提炼与升华,是我们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尤要注意的。
再次,“仁”思想引导人与社会实现和谐、协同发展。
这集中体现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及对待生死大义的根本态度方面。
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物有本末,事有先后”,又尝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孟子讲得更透彻“生我所欲,义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看到:儒家的理想人格及社会化价值观念是“重生”思想,讲究的是入世弘道,成就伟业;人既不可以苟活,更不可以苟死,关键是要为了社会理想而活着,为了心中的“义”和“气节”而死。
所以千百年来,儒生并不以死为苦,而是以“德之未修,学之未讲”为憾,而更大的痛苦则来自于社会理想的灰飞烟灭。
儒家从来就是着眼于实实在在的东西,与形而下看齐,而从不企及形而上的宇宙本真、天道轮回的虚无缥缈,所以说儒家的理想人格及生死观念是一种仰视态度的社会化哲学。
这一点与道家“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的平视自然哲学以及佛家追求涅磐、普渡众生的俯视宗教哲学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也正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因此,我们现代人在自由全面发展中,不仅要脚踏实地,立足本职,践行“摩肩接踵,以利天下”,而且要高屋建瓴,追求社会终极关怀,实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现代社会中,人不是单个、孤立存在的,我们是一群社会化程度很高的智慧生物,每个人在现代社会大坐标中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就看我们能不能找到,并且积极朝着这个社会化目标及历史定位去奋进、追求。
我们现代人只有在社会化大潮中实现了人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协同发展,进而才能实现
自身深刻悠远的历史价值及社会意义。
早在两百多年前,西方哲人便发现了一个真理: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具有巨大的作用,它能将地狱变成天堂抑或使天堂变成地狱。
因此,我们现代人要深刻领会孔子的“仁”思想,积极面对复杂动态的现代社会环境,巧妙周旋,权变应对,在纷繁复杂中求取宁静,在社会夹缝中获得新生,以实现现代人持续、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将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生存素质和人生追求。
哈耶克在其著名著作《自由秩序原理》中曾说:“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自己既有的才能、知识、技术等等,而是取决于能否成功地将它们转换成对其他有能力做出回报的人有用的具体的服务,这正是自由社会的本质所在。
”我们认为这段论述非常精彩,虽然是站在自由主义的角度来说的,但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警醒意味。
我们人生命运的辉煌和社会理想的实现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个人才智与社会秩序的互动和融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