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籍院士名单

合集下载

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

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

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社会文化因素初步研究张橙华朱奚红苏州大学物理系苏州沧浪区委宣传部十梓街1号十梓街100号江苏省苏州市邮编215006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五代、两宋以降,特别到明清以至近现代,由苏、锡、常、沪、杭、嘉、湖、宁、绍这些吴方言地区构成的苏南、浙北成为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区,对我国的科技教育各领域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古代,这里是徐霞客、沈括、徐光启、王锡阐、叶天士……的故乡,这里诞生了吴门画派、吴门医派、昆曲……。

当列强入侵中国、民族危机来临之时,王韬、冯桂芬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科技以求自强超胜。

李善兰、王季烈、徐寿、赵元益等学者为把近代数理化生科学引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随后大批青年英才负笈海外,学成归来后为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奉献了杰出的成就,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王大珩……这些二弹一星功勋与“863”元老是我国科技界的耀眼泰斗,也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家乡青少年的楷模。

从吴地走向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朱棣文,光纤之父高锟与建筑大师贝聿铭等展示了辉煌的聪明才智,以他们对人类科技的贡献为华人争得了荣誉。

在研究历史名人与科学家的事迹时通常着眼于他们的治学经历、所遇困难及创造发明,统计名人的籍贯似有地方主义之嫌。

但我国各地人才分布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江浙人才辈出的现象必有某种原因。

早在80年前,丁文江曾研究过我国历史人物和地理的关系;10年前,缪进鸿统计了历代各省进士人数,并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主统计了历代至现代各学科著名学者的籍贯分布,重点分析浙江的人才状况。

本文引用缪先生部分统计资料及熊月之统计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数学家的籍贯,加上作者统计的明清状元的籍贯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士的籍贯,对苏锡常特别是苏州古代有最多的状元、到现代有最多的院士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作初步研究并初步探讨在苏州市委宣传都领导下宣传苏州籍院士事绩各项活动的重要意义。

由于资料有限,又囿于作者自身的水平,文中必有错误、遗漏,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不吝指正;并因篇幅关系,有些相关因素只能从简提及,敬请谅解。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10篇)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10篇)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10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篇1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

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在列。

91岁,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时在北平时,目睹日军轰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

自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

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

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

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

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

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篇2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

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

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

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名单(大气科学方面)

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名单(大气科学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1.巢纪平气象学家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气候学家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气象学家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气象学家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40年生于上海市。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大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

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

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

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相关领域)1.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

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原子能)-最新教学文档

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原子能)-最新教学文档

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原子能)何泽慧院士1914年出生于苏州,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6年大学毕业后,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出于抗日爱国热忱,她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

1940年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论文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她不得已在德国滞留下来。

为了更多地掌握对国家有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她于1940年进柏林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参加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

1943年,她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导下从事当时已初露应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曾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称之为“科学珍闻”。

1946年春天,何泽慧从德国到法国巴黎,和大学时期的同学钱三强结婚,开始共同的科学生涯。

他们一起在约里奥•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工作,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她首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径迹),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1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满怀爱国热忱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组建。

新中国成立后,她全身心地投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称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

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

1958年,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在相当长时间里领导当时的中子物理研究工作,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她还看准快中子谱学的国际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安排力量开展研究,使中国快中子实验工作很快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

何泽慧1964年起担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

1965年赴河南安阳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工程院院士名单全体院士名单(751人)

工程院院士名单全体院士名单(751人)
容柏生
陈志恺 冯叔瑜 黄卫 李玶 刘建航 罗绍基 欧进萍
沙庆林
程泰宁 傅熹年 黄熙龄 李猷嘉 刘经南 马国馨 潘家铮
沈世钊
沈祖炎 王景全 吴中如
杨永斌 张蔚榛 钟登华 朱伯芳
施仲衡 孙伟(女) 谭靖夷 王梦恕 王瑞珠 王小东 项海帆 谢鉴衡 谢礼立
叶可明 张祖勋 钟训正 邹德慈
曾庆元 赵国藩 周丰峻
秦伯益 沈渔邨 (女) 王红阳 (女)
王振义 吴咸中
杨宝峰 袁国勇 赵铠
陈冀胜
程京 樊代明 顾玉东 胡之璧
(女)
李连达
刘耀
邱贵兴
盛志勇 王琳芳 (女)
王忠诚 吴以岭
杨胜利 曾溢滔 甄永苏
陈君石
程莘农 范上达 郭应禄 黄翠芬
(女)
李瑞麟
刘玉清
邱蔚六
石学敏 王士雯
(女) 闻玉梅 (女) 夏家辉
姚新生 张伯礼 郑树森
(女) 俞梦孙 张金哲
曹雪涛 陈亚珠
(女) 池志强 高守一
侯惠民
李大鹏
刘Hale Waihona Puke 孝卢世璧 沈倍奋(女)
唐希灿
王永炎 吴阶平
肖培根 于维汉 张心湜
陈灏珠
陈肇隆 戴尅戎 葛宝丰
侯云德
黎介寿
刘德培
彭司勋
沈家祥
汤钊猷
王正国 吴天一
谢立信 俞永新 张运
陈洪铎
陈志南 丁健 顾健人 胡亚美 (女) 李兰娟 (女) 刘彤华 (女)
王浚 温俊峰 杨凤田
曾广商 张炳炎 张福泽 赵煦 钟掘(女) 钟群鹏 朱英浩
陈士橹 段正澄 顾诵芬 胡正寰 乐嘉陵 梁晋才 刘怡昕 马伟明 饶芳权 孙敬良 汪顺亭 吴有生 杨士莪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Who will be the next ?1 江苏省苏州市67人2 浙江省宁波市56人3 福建省福州市51人4 上海市 45人5 江苏省常州市41人6 江苏省无锡市40人7 浙江省绍兴市36人(含因经济原因除名1人)8 浙江省杭州市31人(含因政治原因除名1人)9 浙江省嘉兴市23人10江苏省南京市22人16-20人湖南省长沙市20 北京市 20广东省江门市19 江苏省扬州市17 浙江省温州市17 江苏省镇江市16 江苏省南通市16 浙江省湖州市16 福建省泉州市16 湖北省武汉市1611-15人河北省唐山市14 浙江省金华市14 浙江省台州市14 四川省成都市14 天津市 14河北省保定市13 广东省梅州市13 广东省广州市13重庆市 13江苏省泰州市12 广东省佛山市12 山东省烟台市118-10人安徽省安庆市10 广东省潮州市 9 福建省莆田市 8 福建省厦门市 87人安徽省宣城市7 安徽省黄山市7 安徽省合肥市7 江西省南昌市7 辽宁省沈阳市76人辽宁省锦州市6 河南省南阳市6 江西省抚州市6 湖北省黄冈市6 湖南省邵阳市6 湖南省常德市6 福建省龙岩市6 山东省青岛市65人江苏省徐州市5 江西省宜春市5 江西省上饶市5 广东省中山市5 山东省潍坊市5 河北石家庄市5 山东省济南市54人吉林省吉林市4 陕西省咸阳市4 陕西省渭南市4 河北张家口市4 河南省郑州市4 山东省临沂市4 山东省威海市4 安徽省六安市4 安徽省芜湖市3 江苏省盐城市4 江西省吉安市4 江西省萍乡市4 湖南省湘潭市4 湖南省衡阳市4 广西省桂林市43 人山西省晋中市3 山西省邢台市3 河北省衡水市3 河南省漯河市3 河南省新乡市3 河南省安阳市3 山东省淄博市3 山东省济宁市3 山东省泰安市3 湖北省荆州市3 湖北省孝感市3 安徽省滁州市3 安徽省巢湖市3 四川省内江市3 江苏省宿迁市3 江西省九江市3 贵州省贵阳市3 湖南省益阳市3 湖南省株洲市3 福建省漳州市3 广东省茂名市3广东省揭阳市3 广东省汕头市3 香港特别行政区32人吉林省长春市2 山西省忻州市2 山西省吕梁市2 河北秦皇岛市2 河北省沧州市2河北省廊坊市2 陕西省西安市2 河南省开封市2 河南省鹤壁市2 山东省日照市2 山东省德州市2 山东省菏泽市2 湖北省襄樊市2 湖北省咸宁市2 江苏省淮安市2江苏省连云港2 四川省达州市2 四川省自贡市2 四川省绵阳市2 湖南省湘西州2 湖南省娄底市2 湖南张家界市2 湖南省岳阳市2 浙江省衢州市2云南省昆明市2 福建省南平市2广东省惠州市21人黑龙江大庆市1黑龙江哈尔滨市1 内蒙古通辽市1 吉林省四平市1 辽宁省大连市1 辽宁省抚顺市1 辽宁省丹东市1 辽宁省辽阳市1 甘肃省金昌市1 甘肃省定西市1陕西省榆林市1 山西省太原市1 山西省大同市1 山西省阳泉市1 山西省晋城市1 山西省运城市1 山东省聊城市1 山东省滨州市1 河南省濮阳市1 河南省许昌市1 河南省信阳市1 河南平顶山市1 湖北省黄石市1湖北省十堰市1湖北省鄂州市1湖北省仙桃 1 (省直辖) 四川省广元市1四川省遂宁市1四川省乐山市1四川省广安市1四川省眉山市1四川省巴中市1四川省资阳市1安徽省蚌埠市1安徽马鞍山市1安徽省阜阳市1安徽省宿州市1安徽省亳州市1安徽省池州市1江西省赣州市1湖南省永州市1湖南省郴州市1贵州省安顺市1贵州黔东南州1浙江省舟山市1云南省保山市1云南省大理州1广西区钦州市1广西区玉林市1广东省肇庆市1广东省汕尾市1广东省阳江市1广东省东莞市1福建省三明市1福建省金门县1 (省直辖)台湾省台南县1 (省直辖)以上院士总数1137人,包含因非学术原因除名2人和31位外籍华裔院士.1 江苏省苏州市67人1955 周同庆——物理学家江苏昆山人1955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江苏常熟人1995 徐晓白——环境化学、无机化学家女江苏苏州人1955 张青莲——化学家江苏常熟人1995 汪集旸——地热学家江苏吴江人1955 王大珩——应用光学家籍贯江苏吴县生于日本1955 黄文熙——岩土工程与水工建筑专家籍贯江苏吴江生于上海1955 李强——无线电专家江苏常熟人1955 张光斗——水利水电专家江苏常熟人1955 戴松恩——遗传育种学家江苏常熟人1955 夏坚白——大地测量学、天文测量学家江苏常熟人1957 吴仲华——工程热物理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80 李敏华——固体力学专家女江苏吴县人1980 汪闻韶——地基抗震学家江苏苏州人1980 杨嘉墀——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江苏吴江人1980 王守武——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江苏苏州人1980 王守觉——半导体电子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80 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江苏吴江人1980 顾翼东——化学家江苏苏州人1980 沈善炯——遗传学家江苏吴江人1980 李竞雄——遗传育种学家江苏苏州人1980 郑国锠——植物细胞学家江苏常熟人1980 陈华癸——微生物学家籍贯江苏昆山生于北京1980 陆宝麟——昆虫学家江苏常熟人1980 姚錱——实验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家江苏常熟人1980 刘建康——鱼类学家、生态学家江苏吴江人1980 程民德——函数论学家江苏吴县人1980 程开甲——理论物理学家江苏吴江人1980 唐孝威——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籍贯江苏太仓生于江苏无锡1980 钱人元——化学家江苏张家港人1980 时钧——化学工程学家江苏常熟人1991 周干峙——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江苏苏州人1991 邹世昌——材料科学家籍贯江苏太仓生于上海1991 顾诵芬——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江苏苏州人1991 曹楚南——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江苏常熟人1991 谢毓元——化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北京1991 陆熙炎——有机化学家江苏苏州人1991 潘承洞——数学家江苏苏州人1991 苏肇冰——物理学家江苏苏州人1991 丁大钊——核物理学家江苏苏州1991 黄胜年——核物理学家江苏太仓人1991 姚开泰——病理生理学家籍贯江苏昆山生于四川1991 吴建屏——神经生理学家籍贯江苏太仓生于上海1991 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91 汪品先——海洋地质学家江苏苏州人1991 吴传钧——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家江苏苏州人1993 章申——化学地理学、环境地学家江苏常熟人1993 殷之文——材料科学家江苏吴县人1993 李依依——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女籍贯江苏苏州生于北京1994 李政道——物理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美国国籍1994 吴健雄——物理学家女籍贯江苏太仓生于上海美国国籍1995 何鸣元——石油化工专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95 徐国钧——生药学家江苏常熟人1995 程耿东——力学专家江苏苏州人1997 童秉纲——力学家江苏张家港人1998 朱棣文——物理学家籍贯江苏太仓生于美国美国国籍1999 陆汝钤——计算机科学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99 薛永祺——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江苏张家港人2001 郑兰荪——无机化学家籍贯江苏吴江生于福建厦门2001 王志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女籍贯江苏吴县生于上海2001 夏建白——半导体物理专家籍贯江苏苏州生于上海2001 秦国刚——半导体材料物理专家籍贯江苏昆山生于江苏南京2003 陆埮——天体物理学家江苏常熟人2003 洪家兴——数学家籍贯江苏吴县生于上海2005 王家骐——光学仪器专家江苏苏州人2005 吴培亨——超导电子学家籍贯江苏张家港生于上海3 福建省福州市51人1955 张钰哲——天文学家福建闽侯人1955 傅鹰——化学家福建福州人1955 侯德榜——化工专家籍贯福建闽侯生于福建福州1955 严恺——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福建福州人1955 虞宏正——化学家福建闽侯人1955 邓叔群——微生物学家福建福州人1955 刘崇乐——昆虫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上海1957 王善源——微生物学家福建福州人1957 傅承义——地球物理学家福建闽侯人1980 曾融生——地球物理学家籍贯福建平潭生于福建福清1980 高由禧——气象学家福建福清人1980 梁守槃——航空工程专家福建福州人1980 郭可信——物理冶金学、晶体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王绶琯——天文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陈景润——数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沈元——空气动力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陈彪——天文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林同骥——力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北京1980 陈茹玉——化学家女福建闽侯人1980 田昭武——化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王世真——核医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日本1980 郑作新——鸟类学家福建福州人1980 唐仲璋——生物学家福建福州人1991 陈建生——天体物理学家福建福州人1991 陈俊武——化学工程学家福建长乐人1991 吴孟超——医学家福建闽清人1991 陈可冀——医学家福建福州人1991 庄巧生——遗传育种学家福建闽侯人1991 唐崇惕——寄生虫学家女福建福州人1991 阙端麟——半导体材料专家福建福州人1991 卢肇钧——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家福建福州人1991 黄克智——力学家籍贯福州,生于江西南昌1993 梁敬魁——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1993 林群——数学家福建连江人1993 王乃彦——核物理学家福建福州人1994 林家翘——力学家、数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北京美国国籍1995 刘应明——数学家福建福州人1995 张钹——计算机专家福建福清人1996 林同炎——桥梁和结构工程学家福建福州人美国国籍1997 林学钰——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学家女福建福州人1997 侯虞钧——化学工程学家福建福州人1999 林惠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福建福州人2000 萨支唐——微电子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北京美国国籍2001 林国强——有机化学家福建福清人2003 侯建国——物理化学家籍贯福建福清生于福建平潭2003 陈霖——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四川成都2005 陈和生——粒子物理学家福建福州人2005 田中群——物理化学家籍贯福建福州生于福建厦门2005 陈懿——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2007 俞昌旋——等离子体物理学家籍贯福建福清生于印度尼西亚2007 胡海岩——力学家籍贯福建闽侯生于上海2 浙江省宁波市561955 纪育沣——化学家浙江鄞县人1955 童第周——实验胚胎学家浙江鄞县人1955 贝时璋——细胞学家浙江镇海人1955 李庆逵——土壤农业化学家浙江宁波人1955 章名涛——电机工程学家浙江鄞县人1980 郑哲敏——爆炸力学、应用力学和振动专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山东济南1980 黄量——有机化学家、药物化学家女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80 戴传曾——核物理学家浙江宁波人1980 陈中伟——骨科专家浙江宁波人1980 谈家桢——遗传学家浙江宁波人1980 鲍文奎——遣传育种学家浙江宁波人1980 朱祖祥——土壤化学家浙江宁波人1980 任美锷——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浙江宁波人1980 翁文波——地球物理学家浙江宁波人1991 石钟慈——数学家浙江宁波人1991 周毓麟——数学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91 杨福家——核物理学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91 白以龙——力学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云南祥云1991 刘元方——化学家浙江镇海人1991 杨雄里——神经生物学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91 陈子元——核农学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上海1991 杨福愉——生物化学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91 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91 李志坚——微电子学专家浙江镇海人1991 陈俊亮——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浙江宁波人1991 路甬祥——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浙江慈溪人1991 颜鸣皋——材料科学家籍贯浙江慈溪生于河北定兴1993 周兴铭——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家籍贯浙江余姚生于上海1993 殷鸿福——地层古生物学家籍贯浙江定海生于上海1993 应崇福——超声学家浙江宁波人1993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家浙江宁波人1993 吴祖泽——细胞生物学家浙江镇海人1993 朱兆良——土壤学家籍贯浙江奉化生于山东青岛1995 贺贤土——理论物理学家浙江镇海人1995 於崇文——地球化学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95 朱起鹤——物理化学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北京1995 陈宜张——神经生理学家浙江慈溪人1995 吴常信——动物遗传育种学、畜牧学家浙江嵊县人1995 王阳元——微电子学家浙江宁波1995 徐祖耀——材料科学家浙江宁波人1996 沈珠江——岩土工程学家浙江慈溪人1997 韩启德——病理生理学家浙江慈溪人生于上海1997 洪国藩——分子生物学家浙江宁波人1997 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学家浙江镇海人1997 戎嘉余——地层古生物学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上海1999 戚正武——生物化学家浙江宁波人1999 余梦伦——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籍贯浙江余姚生于上海2003 陈创天——材料科学专家浙江奉化人2003 章梓雄——流体力学、水动力学专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上海2003计亮年——生物无机化学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上海2004 包为民——制导与控制专家籍贯浙江镇海生于黑龙江哈尔滨2005 陈祖煜——水利水电、土木工程专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重庆2005 王正敏——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2005 童坦君——老年基础医学家浙江慈溪人2005 何积丰——计算机软件专家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2007 柴之芳——放射化学家籍贯浙江鄞县生于上海4 上海市 45人1955 叶企孙——物理学家上海市上海县人1955 施汝为——物理学家上海崇明人1955 王家楫——动物学家上海奉贤人1955 侯光炯——土壤学家上海金山人1955 张德庆——内燃机工程专家上海宝山人1955 谢家荣——地质学、矿床学家上海人1980 谢学锦——勘查地球化学家上海人1980 袁见齐——矿床地质学家上海奉贤人1980 周明镇——古脊椎动物学家上海南汇人1980 唐有祺——化学家上海南汇人1980 嵇汝运——化学家上海松江人1980 曹本熹——化学工程学家上海人1980 邹冈——神经药理学家籍贯上海生于江苏苏州1980 龚祖同——光学家上海川沙人1980 叶培大——微波通信及光纤通信专家上海南汇人1991 张恭庆——数学家上海人1991 黄葆同——化学家上海人1991 陆婉珍——化学家女籍贯上海生于天津1991 徐冠华——资源遥感学家上海人1991 朱显谟——土壤学家上海崇明人1993 周巢尘——计算机科学家上海南汇人1993 程国栋——冻土学家上海人1993 龚岳亭——生物化学家上海人1993 陈佳洱——核物理学家上海宝山人1995 沈韫芬——原生动物学家女上海人1995 沈之荃——高分子化学家女上海人1996 高锟——光纤技术专家上海金山人美国国籍1996 沈元壤——物理学家上海人美国国籍1997 丁伟岳——数学家上海人1997 施蕴渝——分子生物物理学家女上海崇明人1999 姚振兴——地球物理学家上海人1999 王世绩——物理学家上海人1999 沈文庆——实验核物理学家上海浦东人1999 姚守拙——分析化学家上海松江人2000 何毓琦——控制论专家上海人美国国籍2001 张永莲——分子内分泌学家女上海人2001 唐叔贤——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专家籍贯上海生于香港2002 黄煦涛——信息学家上海人美国国籍2003 李家春——力学家上海人2003 陶瑞宝——理论物理学家上海人2003 符淙斌——气候学家上海人2005 赵国屏——分子微生物学家上海人2005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上海人2005 黄民强——信息处理专家上海人2007 王恩哥——物理学家籍贯上海生于辽宁沈阳11 湖南省长沙市20人1955 雷天觉——机械学专家湖南浏阳人1955 张孝骞——医学家湖南长沙人1955 沈其震——医学家籍贯湖南长沙生于重庆1980 周光召——理论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80 黄祖洽——理论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80 肖健——实验核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80 曹建猷——铁道电气化专家湖南长沙人1991 陈耀祖——化学家湖南长沙人1991 俞汝勤——分析化学家湖南长沙人1991 杨弘远——植物学家籍贯湖南长沙生于湖北武汉1991 唐稚松——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湖南长沙人1991 沈志云——机车车辆专家湖南长沙人1993 丑纪范——大气科学家湖南长沙人1997 陈希孺——数理统计学家湖南望城人1999 周其凤——高分子化学家湖南浏阳人2001 曹镛——高分子化学家湖南长沙人2001 张友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湖南长沙人2001 陈文新——土壤微生物学家女湖南浏阳人2003 杨卫——固体力学专家籍贯湖南浏阳生于北京2007 张希——高分子化学家籍贯湖南长沙生于辽宁本溪。

院士张青莲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院士张青莲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院⼠张青莲及相对原⼦质量的测定张青莲,⽆机化学家、教育家。

长期从事⽆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作。

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和开拓者。

他对中国重⽔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产起过重要作⽤。

晚年从事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量的研究,1991年测得的铟原⼦量114.818±0.003,已被国际采⽤为新标准。

张青莲于1908年7⽉31⽇出⽣于江苏省常熟县⽀塘镇的⼀个⼩康家庭。

14岁时考⼊苏州桃坞中学,即圣约翰⼤学附中,曾在校内中、英⽂竞赛中名列榜⾸。

1926年⾼中毕业时因成绩优异,原可免费直升该⼤学,但由于1925年该校美籍校长侮辱我国国旗,爱国师⽣纷纷愤⽽离校并组建私⽴光华⼤学。

这⼀爱国⾏动得到张青莲的⽀持,他放弃圣约翰免费⼊学的机会⽽考⼊光华⼤学。

他考虑到化学系毕业后除可在中学谋职外,还可以搞⼩型化学⼯业,因⽽选择了化学。

在光华⼤学他只⽤三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所需的学分,毕业时以第⼀名获得银杯奖。

⼤学毕业后,张青莲曾在常熟孝友中学任教⼀年。

1931年考取清华⼤学研究⽣院。

当时,他看到我国⽆机化学⼈才缺乏,遂选择了⽆机化学专业,在⾼崇熙教授指导下完成了研究稀有元素领域的论⽂三篇,分别为⽆机合成、分析鉴定和物化测量三个⽅⾯。

最后以优异成绩获得庚款公费店铺。

鉴于美国早期的化学家中不少曾留学于德国,所以他决定到德国深造。

1934年秋进⼊柏林⼤学物理化学系。

由于他在国内⼤学已经读过13个学期的课程,按德国的规定只需注册学习3个学期。

他师从⽆机化学家李森菲尔特(E.H.Riesenfeld)。

当时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尤莱(H.C.Urey)因发现重氢并制得重⽔,引起国际化学界很⼤震动。

李森菲尔特根据张青莲已有的科研基础,建议他以重⽔的研究作为博⼠论⽂的题⽬。

他在购得挪威⽣产的第⼀批重⽔商品后,⽴即开始了重⽔临界温度的测定研究。

当时⽤的是微量法,⽯英玻璃⽑细管内径0.3毫⽶,恒温器温度要达645K,管内压⼒达20兆帕以上。

岩土工程有关院士

岩土工程有关院士
卢耀如在岩溶(喀斯特)研究方面的成就显著,被国内外学者赞称为“喀斯特卢”。
重要学术观点与贡献:
从事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工作40多年来,建立了岩溶发育系统理论,参与实践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许多大工程勘测研究;负责查明官厅水库渗漏塌陷,为大坝及京津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参加南津关坝区勘测研究;指导乌江渡水电站等大工程的勘测与基础处理;负责西南岩溶地质—生态环境研究,为国家民委向中央汇报石山脱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指导解决阿尔巴尼亚“费尔泽”和“毛泽东”两大水电站工程地质问题;应邀在英、加、美等国讲学,并在我港台地区讲学与指导研究大工程的地质问题。
在防护工程、系统工程及岩土工程等领域里,他出版了《民防学》等专著4部,论文50多篇。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工程兵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王梦恕
出生日期: 1938-12-24 00:00:00
学 科: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工作单位: 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工程院院士。
1931年5月生于福州。
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卢耀如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的勘测研究。
汪闻韶,1919年3月5日生于苏州市。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留美后获衣阿华大学力学和水力学硕士和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他不忘祖国人民对他的培育之恩,毅然于1954年冲破美国阻挠而回国。他重点研究饱和沙土的液化机理及其在振动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产生、扩散和消散的基本规律,建立了计算机模式的雏形。主要成就有探索和澄清了国外对土液化概念和机理中的一些较模糊的问题,以及土液化与极限平衡状态和破坏间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土坝和地基地震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震变形分析比地震稳定分析更为重要和抗震工程措施比计算分析更为有效的见解。著有《饱和沙土振动孔隙水压力扩散和消散问题》等论文,参加编写《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唐山大地震震害》等著作,主编了《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1961—1985》,保存了我国1961—1985年间15次地震中水利工程震害情况历史性第一手调查资料。1997年专著《土的动力强度和液化特性》出版。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自:/mingrenfengcai/yuanshi-list.asp 共有110名院士,具体如下:
王大珩王守武王守觉
王淦昌冯端朱能鸿
丁大钊蔡吉人吴建屏
汪闻韶宋湛谦冯新德
朱棣文张光斗李竞雄
吴仲华汪集旸钱人元
潘君骅薛鸣球刘建康
孙钧苏肇冰李强
李庆忠李依依徐晓白
陆熙炎姚鑫姚开泰
夏坚白李敏华李政道
李德生张青莲陆汝钤
杨嘉墀时钧时铭显
吴传钧宋鸿钊何鸣元
唐孝炎吴健雄何泽慧
邹世昌汪品先江闻韶
沈善炯唐孝威顾懋祥
赵铠姚熹秦国刚
周同庆张钟华陆宝麟
陈华癸范滇元周干峙
周邦新韦钰童秉纲
薛永祺刘守仁杨胜利
殷震沈倍奋贝聿铭
谢毓元潘承洞顾诵芬
顾健人顾翼东钱易
钱七虎王志珍徐国钧
殷之文殷瑞钰谈镐生
黄胜年黄崇祺曹楚南
冯康杨澄中黄文熙
章申郑国昌程民德
程耿东钱令希程开甲
戴松恩郑兰荪钦俊德
谈家桢阮长耿龚知本
程天民屈梁生陆佑楣
钱鸣高施敏胡宁
邹竞钱伟长戴念慈
钱钟韩吴浩青
但是较为遗憾的是,名单里包含了朱棣文、李政道、贝聿铭、吴健雄等外籍院士,也包含了谈家桢、吴浩青、钱钟韩、阮长耿等仅仅在苏州学习工作过的院士。

实际上,点开后面十几个院士的介绍,都会非常失望。

希望此名单对了解苏州院士情况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