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理论

合集下载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一)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二)坎农——巴德学说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

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Bard,1934,1950)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

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

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

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

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

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情绪的相关理论

情绪的相关理论

1.詹姆士(James)—兰格(bnge)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

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变化,由机体反应引起情绪体验。

因此,情绪只是对于一种生理状态的感觉,是对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2.坎农(connan)—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牛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铬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o3.巴甫洛夫(Pavlov)的动力定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按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厂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入学4、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

当客观事物符合我们的动力定型时,其刺激所引起的皮质神经过程就会按原来的轨道运行,产生满意的倩绪和情感。

如果客观事物不符合动人定型,就会使旧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人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有两个系统。

由具体事物的影响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一佰号系统,内语言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二倍号系统。

人们不仅通过第一信号系统产生情绪体验,也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例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自己的情绪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如果这时候有人用言语劝告几句,就可能平静下来,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4.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只是有机体对待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和一族反应,因此经常从反应模式和活动水平两方面去描述情绪。

行为主义的莫圣人华生认为,情绪是—种遗传的反应模式,它包括整个的身体机制,特别是内脏和腺体活动系统的深刻变化。

在他之后,操作条件反射论者斯金纳特别注意从动物在个体生活中的习得行为研究情绪,发展了用条件反射技术来引发倩绪的方法,并把挫折效应作为研究情绪的一个标难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该理论的中心是焦虑问题。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是研究人类情绪产生、发展及影响情绪的各种因素的理论体系。

情绪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情绪行为以及应对情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理学中,有多种情绪理论被提出,每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情绪的本质、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种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一、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卡尔·朗格提出了情绪的身体反应理论,被称为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产生的。

具体来说,当人类遇到外部刺激时,身体会自动产生生理反应,这些反应会被大脑感知,并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身体的生理变化引起的,情绪体验是对这些生理反应的感知和解释。

这一理论对于情绪的本质作出了较为简单直接的解释,揭示了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对于理解情绪的生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身体反应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它忽略了认知因素对情绪的影响。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情绪的产生不仅受到生理反应的影响,还受到认知加工、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只是情绪理论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全解释情绪的产生及发展。

二、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考克斯和约翰·班德拉奇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情绪记忆理论,被称为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是由认知评价和记忆引起的。

具体来说,当人类遇到外部刺激时,会对这些刺激进行认知评价,评价结果会触发特定的情感记忆,进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将情绪的产生与认知加工过程联系在一起,强调了认知评价对情绪的影响。

三、皮亚杰情绪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认知发展理论,被称为皮亚杰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情绪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情绪产生、表达和调节的理论体系。

它试图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以及情绪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以下是心理学中的几种主要情绪理论:1. James-Lange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卡尔·朗格于19世纪末提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身体对刺激产生的生理反应的意识体验。

换句话说,我们先感受到生理变化,然后才产生相应的情绪。

当我们看到一条恶狗时,身体就会出现心跳加速、手汗等生理反应,然后我们才会感到恐惧。

3. Schachter-Singer理论(也称为两因素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舍克特和杰里·辛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于生理反应和对刺激的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

也就是说,当我们经历一种生理反应时,我们会去寻找周围的环境和情境来解释这个生理反应,并根据解释的结果来产生相应的情绪。

当我们感到兴奋时,我们会寻找周围的环境来解释这种兴奋,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高风险的环境中,我们可能会产生恐惧的情绪。

4. Lazarus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对环境中潜在危险和需求的评估。

换句话说,情绪的产生是我们与环境的关系的结果。

当一个人在路上看到一辆飞驰而来的汽车时,如果他认为这辆车是危险的,他可能会感到恐惧;而如果他认为这辆车是一辆出租车,他可能会感到轻松。

情绪理论试图解释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的机制。

不同的情绪理论强调了不同的因素对情绪产生的影响,包括生理反应、刺激的认知和环境的评估等。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管理情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在心理学中,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情绪理论是关于情绪形成、表达、调节和影响的理论体系。

情绪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认知、行为和身体健康,还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情绪理论,其中包括生理学理论、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情绪理论,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1. 生理学理论生理学理论是指情绪是由生理机制产生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生理学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詹姆斯-朗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

詹姆斯-朗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刺激引起的身体生理反应所产生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到恐惧、愤怒等情绪时,是由于身体的生理反应引发了与这些情绪相关的认知过程。

当我们感到害怕的时候,我们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些生理反应会引发我们大脑中与恐惧相关的认知过程,使我们感到害怕。

从这个理论来看,情绪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由生理刺激引起的。

而坎农-巴德理论则认为,人们的情绪体验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和同时发生的认知过程共同决定的。

他们认为,情绪不仅由生理反应引发,还与个体的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密切相关。

一个人看到一只蛇,产生了恐惧的生理反应,但是如果他能够对这种情绪做出积极的行为反应,比如逃跑或者驱赶蛇,那么他可能并不会感到害怕,甚至可能会感到兴奋。

这两种生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但是它们并没有对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释。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情绪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认知加工而产生的。

认知理论主要包括两种代表性的理论,一种是施奈德-惠格莱夫心理理论,另一种是阿佛德-艾利森情绪理论。

施奈德-惠格莱夫心理理论认为,情绪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认知过程所导致的。

当个体面对某种情境时,他会对这种情境进行认知加工,然后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2情绪理论

2情绪理论





5 丘
4 脑
2
1 3
感 受 器
骨 骼 肌


(三)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焦虑的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1. 压抑
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念头、情感和冲动不让其达到意识水平。
2. 否认
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 3. 移情 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引起焦虑的投注 4. 自居作用 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 5. 升华作用
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不受 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 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目 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甜柠檬心理”。就 像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却找到一只酸柠檬,于是自我安慰道,“这柠 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吃酸的”。例如,联欢会上被人邀请跳舞,其 实很喜欢但不会跳,又不愿承认,就说自己喜欢安静,喜欢欣赏舞曲音乐; 对自我则安慰道:跳舞没什么好,出一身大汗,还要回去洗澡。再如,研 究生考试失利,就说早工作早挣钱,真上研究生经济上亏大了。
刺激情境
生理变化
情绪体验
认知因素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Lazarus, 1970,1993)
(1)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即情绪 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2)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即在 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 自身的关系;(3)情绪活动中存在3个层次的 评价:初评价(指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 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如15种情绪 及其“核心相关主题”)、次评价和再评价。

实验结果:控制组和告知组被试在室内安静地等待并 镇静地进行他们的工作,毫不理会同伴的古怪行为; 未告知组和误告知组被试则倾向于追随室内同伴的行 为,变得欣快或愤怒。 结果分析:控制组被试未经受生理唤醒,告知组被试 能正确解释自身的生理唤醒,他们都不被环境中同伴 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没有任何情绪反应;未告知组和 误告知组被试对自身的生理唤醒没有现成的解释,从 而受到环境中同伴行为的暗示,把生理唤醒与“欣快” 或“愤怒”情境联系起来并表现出相应的情绪行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情绪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情绪形成和运作的理论体系。

它解释了人类情绪的起源、发展和表达,以及情绪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绪理论。

1. James-Lange理论:于19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丹尼尔·兰格提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引起的。

即我们在感知到一种刺激后,身体会先产生生理变化,然后我们才会体验到与这种变化相对应的情绪。

当我们感到恐惧时,我们的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这些生理反应会引发我们感到害怕。

3. Schachter-Singer理论:该理论由心理学家斯坦利·舍克特和杰罗姆·辛格提出。

他们认为,情绪是通过两个因素决定的:生理激发和认知解释。

生理激发是指来自身体的生理反应,而认知解释是指我们对这些生理反应的解释和判断。

根据这个理论,当我们感到情绪时,我们先会感受到生理激发,然后我们会根据周围的情境和个人经验来解释这些生理激发,最终产生相应的情绪。

4. Lazarus理论:这个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提出。

他认为情绪是由评估刺激的个人主观意义所引起的。

他强调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我们对刺激的认知评估决定了我们的情绪。

根据这个理论,当我们面对某种刺激时,我们会对其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产生相应的情绪。

这些情绪理论在心理学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各有其优缺点。

虽然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差异,但它们都试图解释情绪形成的原因和情绪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和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帮助他人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赛普认为在中脑、边缘系统与基底神经节之间有四个调节情绪的回 路,这四个回路是根据它们在人类身上所调节的情绪体验的极端状态 而命名,分别是:期待、恐惧、愤怒与惊慌等四个回路。期待调节的 部位位于下丘脑侧部的中前脑神经束,它对动态平衡的失衡及其相似 的境况、环境刺激等非常敏感,引起动作唤起,为生存而进行探索。 对潜在伤害做出的反应即恐惧,受到躲避与逃离调节部位调节。愤怒 部位引发愤怒的情绪表现,并引起敌意与抑制行为。惊慌部位引起痛 苦的呼叫和爆发行为。
五、潘赛普的情绪理论 潘赛普(Panksepp,1981,1992) 理论建立在五个假设上: (1)不同的情绪过程反映在直接连接的脑部回路上 (2)人和动物共有一些原始的情绪过程 (3)虽然基本情绪回路数量有限,但这些回路的混合再加上社会学
习,就会形成更多回路 (4)情绪神经解剖学基础可以通过内省的方法进行思考 (5)通过对脑组织的研究,可以获得关于情绪科学的理解
试图证明不同情绪是否建立在相同或不同的神经基础上。
第二节 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生理学理论,主要关注了生理唤醒与神经系统活动在情绪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情绪在进化上的基础以及情绪在神经生理学 上的基础。情绪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生理过程,有着不同的神经生 理基础。情绪与神经生理活动这样的密不可分,没有对神经生理 的研究,是不能够深入理解情绪的。但情绪在本质上也不能够脱 离认知,许多情绪心理学家还是把情绪研究的中心放在了情绪的 认知特性上。情绪具有原发性的方面,但离开认知的情绪对于人 类来说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在心理方面,潘赛普强调学习与强化的作用,认为中性的刺激可以逐 渐影响情绪回路,高级脑回路完全可以同化低级回路的功能,这可以 帮助解释认知评价被认为在成人的情绪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潘赛 普推测各种精神障碍的基础可能是内脏-脑部情绪回路的失衡。例如, 精神分裂与抑郁症可能是出于期待维度的失衡,人格障碍与精神病可 能出于愤怒的维度失衡,焦虑症可能出于恐惧的维度失衡,自闭症与 强迫症可能出于惊慌的维度失衡。
坎农的同事菲利普.巴德也认为愤怒与其它情绪可能起源 于丘脑。巴德认为皮层通常控制并抑制丘脑,但当丘脑接 受刺激产生情绪信息时,皮层会放松控制,丘脑会将情绪 信息向两个方向传递:一个方向是大脑皮层,形成情绪体 验;另外一个方向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情绪相关的内脏 反应。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强调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强调了皮层解除丘脑抑制的机制,把詹姆斯-兰格的情绪 外周生理研究推向情绪的中枢机制研究。但坎农-巴德情 绪理论过分强调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完全否定外周 生理反应在情绪产生中作用,忽视了皮层对情绪的调节与 控制作用,则有失偏颇。
一、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阿诺德(Arnold, 1945, 1970)的情绪理论是第一个比较系 统的情绪认知理论。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 评价——情绪,阿诺德的情绪理论是以评价(appraisal)概念 为依据的。她认为个体立即、自动而几乎不知不觉的评价所遇到 的任何事情——关于它们与个体自身的关系。这会导致个体趋近 个体评价为“好”的事情,避开个体评价为“坏”的事情,忽略 那些无所谓的事情,除非个体对其做出别的评价。当然个体对于 个体已经做出评价的对象会进行重新评价。
麦克林(P.D.Maclean)在帕帕兹情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情绪的 发生系统可能是下丘脑,但整合情绪体验的是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麦克林认为,情绪过程是由皮层下结构调节的,而对情 绪性质的评价、认识过程则由大脑皮层完成。因此,只有当皮层下部 位输入的神经冲动经过边缘系统的整合,并同皮层活动联系起来时, 才是情绪产生的完整机制——大脑皮层促成情绪体验,下丘脑促成情 绪表现。
评价是一种知觉补充的过程,使得个体产生一种做某种事 情的倾向。如果这种倾向足够强烈,就被称为情绪,按照 阿诺德的观点,任何评价都具有情绪体验的地位。
在大部分新的体验中,记忆是个体评价的基础。任何新的事物依据过 去的经验受到评价,新的事物或情境引发跟以往经验联系在一起的情 感记忆,这样的情感记忆是个体过去评价的再度体验,这种体验不断 扭曲个体的判断。阿诺德认为在评价的连环上,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 在个体行动之前,情境加上相关的情感记忆使得个体对未来做出推测。 个体想象将要发生的事情对个体是“好”或者是“坏”。因此个体的 的评价就依靠记忆与预期。阿诺德认为评价的过程几乎在一瞬间完成。
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1885)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兰格认为, 情绪受到两个相反的系统,即欲望的/愉快的和厌恶的/不愉快的系 统的驱动。他说:“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 中血液量的改变,乃张的结果引起愉快,自主神经支配的减弱、血管收缩 与器官肌肉痉挛引起恐惧。他说:“假如把恐惧的人身体症状除掉, 让他的脉搏平稳,眼光坚定,动作迅速而稳定,语气强而有力,思维 清晰,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所以情绪就是对机体状态变 化的意识。
潘赛普提出:(1)对于具有生命威胁性的环境,存在具有遗传上直 接连接的无条件反应;(2)情绪相关的行动可以被分为适应性激活 和适应性抑制两大类;(3)情绪回路通过反馈而改变它们的敏感性; (4)神经活动比导致它发生的活动延续更久;(5)情绪回路活动 可以通过强化而受制于环境刺激;(6)情绪回路与意识的脑部机制 发生交互作用。
坎农认为情绪表达的神经生理皮层位于大脑皮质下的组织, 具体而言就是丘脑(thalamus)。所有的情绪都决定 于相似的事件连:首先外界情境刺激接受器,然后神经冲 动被传递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激活丘脑加工,以与特殊 的情绪表达相对应的模式进行反应(图)。坎农认为情绪 的产生中丘脑发生着重要的作用,他说:当丘脑加工被唤 醒时,情绪特有的性质就添加于单纯的感觉之上。当丘脑 兴奋时,几乎随着身体的变化,同时体验到情绪。
潘赛普的理论是以神经科学为依据的,却也强调内省的重要性。他认 为有意识的可以看作是次级皮层的动态系统。他认为可以从两种角度 来看待大脑在在情绪上的作用,一种是被视为一种普遍的唤醒状态, 通过社会学习促进了个体的情绪;另外一种是对每种情绪的细微差别
直接表征的系统。
六、谢尔的情绪理论
谢尔(Scherer,1993)提出的情绪一般成分过程理论 (component process theory),对于神经科学对于情绪理解 的重要性做出了说明。谢尔认为神经科学在理解情绪的六个方面具有 的重要意义:情绪的定义、情绪-认知的关系、评价、平行加工与序 列加工、模式和系统反馈间的切入点等。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强调情绪反应中内脏反应和面部 表情的重要性,两人都将情绪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外周生理 变化,所以他们的理论也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内脏 反应与其它生理反应的确影响着情绪,但认为情绪完全是 外周生理变化结果则是片面的。
二、坎农-巴德理论
坎农(Cannon,1927)关于情绪的观点最先开始于对于詹姆斯情 绪理论的批评。坎农对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提出五个方面的批评:(1) 人为造成的内脏变化似乎并不会导致情绪的产生。(2)没有证据显 示在情绪上存在内脏反应的模式。(3)内脏器官几乎没有感受性, 任何来自内脏反应的反馈无法用来区别情绪。(4)如果经由交感神 经切除手术和迷走神经切除手术使得内脏与神经系统分离,内脏反应 则无法传递。但在这种情况下,情绪行为仍然发生。(5)内脏反应 相当缓慢,但情绪在外界刺激后,只须1秒钟就可以发生。
在情绪成分过程理论中,谢尔界定情绪为当有机体所有次级功能系统 的五个组成成分,同步化地对某些个体关注的中心事件(外部的或内 部的)做出反应时而发生的状态。这五个成分即认知、生理调节、动 机、动作表情、监控/感受。他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情绪:一 是不同情绪反映在特定模式的脑活动与评价上,二是通过病理学可以 审视不同情绪成分与非情绪状态的分离。神经科学可能会发展出一定 技术,证明情绪唤醒的不同中枢系统,神经科学家的部分任务也在于
用处” (Duffy,1941)。但她还是对于情绪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达菲首先假定情绪状态必然涉及能量水平的变化,例如兴奋代表较高
的能量水平,抑郁则代表较低的能量水平。能量水平本身取决于外界 刺激,当我们遇到阻碍或阻碍被移除时,能量水平会提高。但当阻碍 如此强大而放弃行动时,表明能量水平下降。达菲认为所有行为都是 动机引发的,没有动机就不会有活动,情绪代表了动机或能量的一种 极端状态。
第二章 情绪理论
第一节 情绪的生理学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 论,他们强调情绪产生是内脏活动和肌肉活动的产物。后来的研究者 称之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一种躯体表达,是伴有明显的生理反应的心理过程。他 (W.James,1884)认为:“在对我们周围的现实知觉之后,躯体便发 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对这些躯体变化的感受就是情绪。”例如,一般人认 为当一个人面对陌生的场景演讲时,他首先紧张焦虑,然后才出现胃痉挛、 发抖或结巴等身体反应。但詹姆斯认为,当一个人面对陌生的场景演讲时, 他首先出现胃痉挛、发抖或结巴等身体反应,然后才变得紧张焦虑。不是因 为悲伤才哭泣,恐惧才发抖,而是因为哭泣才悲伤,发抖才恐惧。詹姆斯认 为对外界刺激的知觉首先引起躯体与内脏反应,随着我们知道或体验到这种 反应,就导致了我们的情绪。
三、帕帕兹与麦克林的情绪理论 继坎农之后,帕帕兹(Papez,1937)是第二位把情绪
理论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研究者,他认为情绪的生理基础 是大脑半球与下丘脑之间的联系。根据帕帕兹的观点,情 绪包含着行为(表情)与感受(体验)两个成分,表情依 赖于下丘脑,情绪体验依赖于皮层。而且对于人类来说, 情绪表情与情绪体验是可以分离的。
麦克林主要是以生理基础探讨情绪的,但他的大量的研究 却放在情绪的主观性或主观体验上。他认为主观现象不仅 可以研究,而且有必要加以研究,才能得到对情绪的适当 理解。他把六种行为方式与六种情绪联系起来,即寻求/ 期望、攻击/愤怒、保护/恐惧、消沉/沮丧、满足(胜利) /快乐、抚慰/友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