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后现代教学过程观的大学教学思考

合集下载

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

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

从“后现代思想”看教学1、本文概述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中,后现代思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其对教学领域的启示和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本文旨在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探讨教学哲学与实践,分析后现代主义对教学领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解和重构教学。

我们将首先概述后现代思维的基本特征,然后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在教学领域得到体现,最后从后现代思维角度分析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希望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解读提供一个后现代的视角,为教学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后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后现代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文化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是对现代主义思想和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它强调多样性、相对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试图打破现代主义思想的绝对性和普遍性。

从后现代思维的角度来看,教学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后现代思维强调知识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它认为知识不再是客观真理,而是不同文化和个人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建构的产物。

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传递客观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交流、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后现代思维强调非线性和不确定性。

它认为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不能用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来解释。

教学不再是一个线性的、确定性的过程,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教师需要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引导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

后现代思维强调个性和多样性。

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生活经历。

教学需要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和独特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和支持。

后现代思维的基本特征对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现代主义思想的束缚和局限,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知识的多样性和相关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个性和差异性,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探讨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探讨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探讨薛清华山西大学【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的巨大影响,教师教学风格也不例外。

本文根据大学师生关系现状,在把握大学教学目的、规律和特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之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风格对大学教学的重要性,大学教师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大学教学教师教学风格一、研究背景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不管是从理论的层面,还是从实践的层面。

然而,在教学研究中,关于教学风格及艺术的研究成果已然不少,但基本围绕基础教育而展开,而学者们关于大学教师教学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大学教学目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专业性等,极少关注教学风格及艺术,因而这方面成果也极少。

所以,笔者认为不论是对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

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探讨大学教师教学风格都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内容1.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类型研究。

大学教师教学风格是大学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思维习惯、价值观,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经过检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且具有个人魅力的教学形式。

长期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了以下三种不同的教育理论体系,传统教育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后现代教育体系。

笔者依据这三种理论体系,认为大学教师教学风格基本分为以下三类:1.1“传统型”教学风格。

教学内容由教师决定,课堂教学气氛受到严格控制、安静、有秩序。

教学方式是标准化的课堂灌输,要求学生对知识熟练掌握。

师生关系比较冷漠,是规范的师生关系。

1.2“现代型”教学风格。

教学内容是由教师结合学生需求决定,在实施过程中再做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气氛给与学生绝对自由化的空间;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有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重视学生参与与合作;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相互尊重、互相沟通的师生关系。

1.3“后现代型”教学风格。

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协商、创造;课堂教学气氛松紧适度,以求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侧重于鼓励、诱导,开发。

后现代视野下的教学变革——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教学思维变革分析

后现代视野下的教学变革——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教学思维变革分析
A sr c: P s— d r im i n w h l s p y a d c lu a t n s f t o g t r i g i h w s, i h s a p f b ta t o t mo e s n s a e p i o h n ut r l r d o h u h sn n t e e t t a lt o o e i c t im t mo e n ai n l h n i g P riu a l t te o c p o d e n n w e g i p s - d e n s i r cs i o d r r t a t i kn . at l r o c y o h c n e t f mo r k o l d e n o t mo r im. I t p o i e S w t e c g i o u d t n f tt e ta h n h twe ae c r i g o t i o re o _ n  ̄n l r vd s U i t o n t n f n ai o e c i g t a r ar n u s c u s f l s Ts h r fr , h h i o h y r a o .T e eo e h s r s b s d o n l s h n wld e c n e t i o t mo r im.T i u s te e u a in t a h n eo m t i a t i a e n a ay i g t e k o e g o c p n p s - d e n s n o d s s d c t e c i g rf r c h o u d r p s- d r iin f m r e a p cs e c i g r b t n e c i g p o e s a d t a hn u p s . n e t mo e n vso r o o t e s e t:t a h n e ai ,ta h n r c s n e c i g p r o e h o Ke D d :P s- d r im,c n e t o n wld e e c i g t i k n y w r 8 o t mo e ns o c p f k o e g ,ta hn n i g h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摘要: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根底上产生。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褒贬不一,但其许多与传统的现代主义教育观截然不同观点都为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后现代主义观点和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根底上,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以及师生观等三个方面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试图为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开展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教育;启示一、后现代主义及其主要理论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产生并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最早是由英国画家查普曼于年提出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蔓延并形成了独特的思潮。

此时,后现代主义到达了顶峰,成为一时"显学"并向全世界蔓延。

但是,从其理论产生和开展的过程来看,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体系,流行至今,尚无一个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确实切定义。

但是可以概括它的主要理论特征,具体表现为:1、反思与批判现代性。

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

从哲学的角度讲,现代性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那么和科学精神,它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

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

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确实定性进行批判。

2、反对中心主义,抨击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思维。

工业革命以来,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

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试图对理性主义进行反驳、批判、解构,通过非理性的道路纠正理性的片面、偏执和确立全面人性的目标。

后现代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后现代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后现代教学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接触到后现代教学设计,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这一理念。

以下是我对后现代教学设计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后现代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后现代教学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氛围。

其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后现代教学设计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协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强调多元互动。

后现代教学设计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通过讨论、辩论、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3. 注重实践与反思。

后现代教学设计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 重视情境创设。

后现代教学设计认为,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后现代教学设计的实践心得1. 教师角色转变在后现代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以下几种角色转变:(1)倾听者:关注学生的心声,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困惑,为学生提供帮助。

(2)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2. 教学内容创新后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以下几种教学内容创新:(1)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在教学目的、课程、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了与现代教学理论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本文从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评价观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出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尤其是高质量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观;大学教学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views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curriculum,teaching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Then it points out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s college teaching.Key words: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s; college teaching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主要体现为教学目的观、课程观、过程观、师生观、方法观以及评价观,它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研究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找到其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及其启示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人性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现代“主体性”,实现人性解放,这种人性解放是通过为人性重新确立其自由本质展开的。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自由不再仅仅是杜威所描述的那种思想的自由,而是人性的本质,是人存在的本质[1]。

人,获得这种自由的前提是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能够充分表达和谐的生命本质[2]。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部分对当代教学观影响深远。

他们对现代教学观的神圣性提出了质疑,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对教学目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批判与解构,建构了与现代教学观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中借鉴、得出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思想政治课启示On 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ollege Theory Course Teaching//Wang Huai-yinAbstract Post-modernism is so broad and profound that it greatly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concept.Post-mode-rnism doubts modern teaching concepts,so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This paper construct a post-modernism teaching concep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goal,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Key words post-modernism;teaching concep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enlightenment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430079,Wuhan,Hubei,China20世纪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逐渐进入信息社会阶段。

后现代思维方式下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

后现代思维方式下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

后现代思维方式下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后现代思维方式强调个人主义、多元化和自由性,对传统的权威和规范进行质疑和批判。

在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后现代思维方式的一些核心观点,以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独特个性的音乐人才。

后现代思维方式强调个人主义。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人特色和风格,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育可能更注重技巧的培养和模仿传统大师的作品,但在后现代思维方式下,我们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个性,创作出符合自己特点和理念的音乐作品。

后现代思维方式强调多元化。

在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和尊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观点。

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比较注重西方古典音乐的传授,对其他音乐形式和文化缺乏了解和研究。

后现代思维方式提倡多元化和包容性,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中国传统音乐和其他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也应该鼓励学生探索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式,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广泛的音乐欣赏能力。

后现代思维方式强调自由性。

在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比较注重规范和纪律,学生需要按照既定的课程和要求进行学习和练习。

但在后现代思维方式下,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选择,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中,也需要注意后现代思维方式下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个人主义过分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权利,容易导致忽视集体和社会责任。

多元化过分追求新鲜和流行,忽视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自由性过分强调个人选择和权利,忽视规范和纪律的重要性。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后现代思维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 )教 学过 程 是 交 往 与 对 话 的 互 动 过 程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 ,教学 过程 是教 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 统一 的过 程 ; 后现代教学理念则将教学 过程 看作 是学生主动 学 习和建 构的过程 ,并将其分为两种互 动建 构的过程 : 个体 与环境 、个体 与 自身的互动建构 ( 人与文本 的对话 、师生之 间的对话 ) 。换 言之 ,在教 学过程 中 ,教学主 客体间 的作 用 和影 响并 非是 静态 、单 向的行为或过程 ,而是处 于不 断相互 作用 、影 响和适应 之 中的一个互动性过程 ,是充 满交 往与对 话 的过程 ,这 里的对话不仅指双方之 间的语 言对话 ,更 指双 方的 “ 敞开”和 “ 接纳” ,是对 双方的倾听 ,“ 是人对 人主体 间 的灵 肉交 流 活 动 ”。 ( 三) 教 学过 程 是 创 造性 生 成 的过 程 后现代 主义认 为 ,知识 的习得 既不 是强 加 的,也不 是 随机 的,而是教育 客体在选择性接受教育 主体 的施教信息后 , 内化 为认 知 、意志、情 感 ,并外化为行动 的过程 ,是在 系统 内部 的相互作 用 中 自发形成 的 ,具有一定 的创 生性 。同时, 内化 的过程或 自发 ,或 自觉 ,即使是在指导下形 成 ,也是 教 育客体在遭遇 干扰 或 自身 出现不平衡情况下 ,根据 自我的求 知需求 、 实现需求 、 证实需求 而不断进行的 自然 内在创生过程 。 ( 四 )适 量 干扰 为教 学过 程 所 必 需 后 现代主义认为 ,教学是开放 的 自组织 系统 ,在 这个 过 程 中教 师也需要 适量 干扰 ,特别是 来 自学 生的干扰 与挑战 , 在互动过程 中发挥作用 。在干扰下 ,当教学系统 比如学 习者 的 内部状态 出现 问题 ,处于混乱 、不确定状态时 ,自组织将 会发生作用。 三、基于后现 代教 学过程观的大学教学改革 后现代教 学过程观要求教育过程 以开放 、对话 、隐喻的 形式 出现 ,教师不再仅仅是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情境创 设者 ,学生也是教学过程 的主体 ,是实践者和改造者 ; 坚持 “ 差 异 的平 等 ”观 ,对待受 教育 者不 能用一个 尺度 、一个标 准来衡量 ,认 为不存在一个作为参照标准 的中心 。 ( 一 )从 “ 科 学”灌输到 “ 生命”对话 后现代教学过 程观反对教学 中的 “ 科学 ”灌输 ,认 为对 话 才是教学的应然状态 。在所有 教学过程 中,有着最广义 的 对话 ,教学原本就是各式各样 的对话过程。不论哪种教学方 式处 于支 配地 位 , 相互作 用的对话 是都优秀教学的本质标识 。 后 现代思想家倡导 的生命 型对话 中 ,学生不会被看作被塑造 的对象和 他者 ,教师 也不会被 看作 获取分数 或证书 的工具 , 师生 都把 彼此看作是与之精 神相 遇的生命个体 。师生之 间相 互尊 重、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把 自己和他人置于平等 的位 置 ,对师生关 系有着 深刻的道德关怀 。 ( 二 )坚持教 师方法 中心论和 学生价值 中心论
( 一 )教 学 过 程 从 传 统 的 线性 关 系走 向 混 沌 关 系 后现代教学过 程观与现代教学过程观 的差别之 一表 现在
模糊性 与确定性上 。事 实上 ,这是对线性和非线性 、因果关 联与 自组 织性观念 的差异所 导致的必然结果 。传统教学 观认 为教学 系统是线性 的,教学 与学生发展之 间是清 晰的因果 线 性关 系。因此课堂教学常常被设 计成线性 的一维过程 ,将 预 定 目标 和步骤顺序作为达到最终 目标的途径 ,导致 了教 学过 程 的僵化 。后 现代强调 的是不确定性 ,认 为教学是一个混沌 系统 ,这种混 沌的非预测性 和非 线性 嵌于简单秩序 的预测性 和线性之 中的秩 目标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塑造人格 ,教学 目的是要促使学生改变智能结构,接受既定价值观 ,获得确定 知识 ; 后现代主义教学过程观的教学 目的是促使学生获得 自我 解放 ,以增进 主体 I 生 人格 、批判意识及提高师生对话水平。基 于这些后现代的教育理论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过程观 。 二 、后现 代的教学过程观的 内容 后现代 主义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 自组 织的过程 ,是一种 动态过程 ,它通过 系统 内外部诸要素相互作用 ,在 看似混沌 无序 的状态下 自发形成 有序的结构 。在此过程 中 ,借助师生 之 间 、生生之 间及 与文本的互动 、对话 、交往 和干扰 ,不断 实现 意义的创生 ,进而产生新型师生关系 。
( 二 ) 后 现 代 教 学 过 程 观 的 产 生 后现代知识观 和教学 目标 与传统知识 观及教学 目标的不 同理解 ,导致 了不 同的教学过程观 。传统 教育理论认为知识 的 意 义 具 有 稳 定 性 和 唯 一 性 ,真 理 和谬 误 之 间 具 有 明 确 的界 限 。后现代 主义者则将知识与学 习者 的关 系理解为文本与读 者的关系 ,不同学习者都可以从 “ 前理解”或者 “ 偏见”出发 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 ,从而赋予课程知识不 同的意义。传统
青年与社会
2 0 1 5 年7 B上
第1 9 期 总第6 0 1 期
基于后现代教 学过程观 的大 学教 学思考
郭培 霞
( 荆楚理 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荆门 4 4 8 0 0 0 )
【 摘
要】 后现 代与现代 的教 育理论有 着重要 的 区别 ,从 而在教 学过程观上也 表现 出明显的差异。后现代教 学过程理论
强调过程 的 自组 织性 ,交往与对话 的互动性 ,创 生性 及适量干扰 ,并在这一过程 中建立新型 的师生关 系。后现代 主义教 学过
程理论有助 于改进 大学教 学,培 养发展 学生创 新能力。 【 关键 词 】 后 现代 ;教学过程 ;大 学教 学
后 现代主义 作为 2 0世纪后半 叶在西 方广泛 出现 的具 有


后现代教 育理 论的来源主要有 : 一是 以福柯 、利奥塔 和 德里 达为代 表的解榭 I 生后现代主义 ,主张理性 、真理 、体系 、 确定性 和意义等概念在对历史 和现实的嘲讽 中消失 。其根本 目的蕴存 于摧毁 、解构 、断 裂 、不确定 、非 中心化等一 系列 批判性 的概念之 中,是对传统教 育理论的批判与否定 ; 二是 以罗 蒂 、格里芬为代表 的建设性后 现代主义 ,它也对现代世 界做 了大量的否定性_ 丁作 ,但其 根本 目的不是否定 ,而是建 设 ,因此 ,它是对后现代教育理论 的展望和构建 ,是 以积极 的姿态构建推崇异 质 、多元 、重无序的开放教育理论 。
重 大 影 响 的社 会 文 化 思 潮 ,涉及 社 会 文 化 和 意 识 形 态 的诸 多
领域 。它主张对现代文 明发 展的根基 、传统等各个方 面进行 全方 位的批判性反思 ,在 文学 、哲学以及教育学等领域都掀
起 了 不小 的 波 澜 。 后 现 代 教 学过 程观 的产 生 ( 一 )后 现 代 教 育理 论 来 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