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从祁连山飘来的雪”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祁连雪》附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
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
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
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
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
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
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
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3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考点讲练(上海专用)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3——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解析版)(上海专用)【考点解析】1.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从三方面来说:其一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1)内涵丰富的词语体现文章的思想和感情。
(2)连接性词语(包括关联词、序数词)对文章内容和要点有提示作用。
(3)指代性词语能确定相关内容的位置和范围。
其二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1)作为文章的线索。
(2)提示写作手法。
其三在艺术效果上的作用:(1)记叙性文字中的动词、形容词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叠音词增强了音韵美。
(2)议论性、说明性文字中的副词、介词和关联词强化文章的逻辑性。
2、句子和段落的作用:散文中句子和段落的作用通常从内容、结构和效果三个方面作答(至少要考虑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如果有修辞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则要考试效果)。
内容方面,要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所写的内容能表现所写对象的什么特点,是表现景物的特点,还是表现人物的某方面,其中能不能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
结构方面,主要考虑该段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能总结上文,是否能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某处照应,是否是过渡段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开头: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写……作铺垫。
具体展开:A.如开篇点题,其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B.如开篇没有点题,其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C.如是景物描写,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内容上其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D.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即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即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2)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
高考语文(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5章专题2增分突破3演练反馈Word版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槐花约①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
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②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
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③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
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
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
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④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薰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⑤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
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
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
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⑥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
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
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
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
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⑦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贸然登临。
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
《祁连雪》阅读理解

第二个指向具体内容,这一点又包括两 个方向,一个指向中心话题祁连山,一 个指向抒情主题的情感“我”。
真题练习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 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5分)
此类试题提问方式为作者引用了一些著 名的诗句,其在文中有什么具体作用? 答题术语:
• 所以,游历也是一种学习。行走在中华大地上可以领略我们民 族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暑假寒假,“五一、十一,让我 们背起行囊,去昆仑山拜访西王母,去曲阜叩问孔子,去汩罗 江边祭拜屈原,去领略秦皇汉武封禅的壮观……于是,我们明白: 山不仅是山,它还是历史;水不仅是水,它还是人文。
解题技巧
• 无论诗歌阅读延伸题,还是现代文阅读延伸题, 都有以下三种类型:
祁连雪
王充阁
王充阁
结构分析
•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 主要写河西走廊的富庶之地的富饶源于 祁连雪的滋润。
• 第1层:(第1自然段)
• 用以古衬今,以虚衬实的手法,写今日 的河西走廊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
• 第2层:(第2自然段)
• 写河西走廊的良畴沃野主要指三个平原, 而其之所以成为膏腴之地,是因为有祁 连雪。
• “观山如读史”强调的是“山中有史”,每座名山 都有丰富的历史沉淀。“观山”让人感悟历史,思 索人生。
• 接下来就是搜索素材, • 一是阅读积累,如泰山、庐山等文化, • 二是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
• 如山的史学内蕴、文化价值、哲学启迪、人生意义 等。
• 写短文时,既要突出山的特点,更要表达独到的历 史感悟和人生思考。
结构分析
• 第四部分:(第6、7自然段)
• 写祁连雪山可以引发游人很多感受和联想 (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特别表达 了作者对于她深切的体验和亲切的感悟。
祁连雪阅读试题及答案祁连雪阅读答案

祁连雪阅读试题及答案祁连雪阅读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
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
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
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
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
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
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
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
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
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
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
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
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选择题1. D。
根据原文“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希望,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可知作者描述的是他的眼神充满了希望。
2. B。
根据原文“我明白了,他之所以选择放弃,是因为他知道,只有放弃,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可知作者认为他放弃的原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
3. C。
根据原文“虽然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可知作者认为他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从未放弃追求美好生活。
4. A。
根据原文“在困境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种乐观的心态使他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可知作者认为他的乐观心态帮助他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5. D。
根据原文“他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可知作者认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
(二)简答题1. ①他的眼神充满了希望;②他放弃的原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③他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从未放弃追求美好生活;④他的乐观心态帮助他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⑤他用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
2. 作者通过描写他的眼神、放弃的原因、生活态度、乐观心态和实际行动等方面,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古诗文阅读(一)选择题1. C。
根据《离骚》中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可知,帝高阳是伯庸的父亲。
2. A。
根据《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可知,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3. B。
根据《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4. D。
根据《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可知,这句话描绘了大鹏鸟翱翔天空的景象。
5. C。
根据《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知,这首诗描写了美丽的女子。
(二)简答题1. ①帝高阳是伯庸的父亲;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④描绘了大鹏鸟翱翔天空的景象;⑤描写了美丽的女子。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附近。
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
根据这一假说,鲁(法国细菌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
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三十五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
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射了如此大量的液体后居然没死。
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
确认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
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引出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贝尔纳根据神经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
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
贝尔纳没有意识到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是有联系的;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热。
他是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
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以后,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贝尔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他放弃原有推断、追踪新线索的能力。
他在叙述这次经过时写道:“我们对于正在研究的设想,绝不应过于全神贯注。
”在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西部某些地方出现一种羊群的神经性疾病,叫做缺铜病,原因多年不明。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手法四、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②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④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⑤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五、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
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
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阅读:“从祁连山飘来的雪”阅读答案
从祁连山飘来的雪
马国福
①天气预报往往是一个游子乡愁的晴雨表,是孤独情感的失乐园。
春天里小女子如梦初醒似的一阵风,夏雨里莽汉放开喉咙唱信天游一样的一声惊雷,秋寒里老奶奶脸孔一样枯黄的一片叶子,冬日里初恋情人般高洁的一段白雪,往往都能化为游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愁肠。
②古诗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句子,像炭火一样,瞬间就能将潜伏于胸腔中的情思煮沸。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当梧叶飘黄,烟水茫茫,故乡远去,帘卷西风,绿肥红瘦,海棠不再依旧。
秋风瘦去,大雁低头,云天之下,日薄西山,菊花无言,-炊烟淡定。
从茫茫长江源头的巍巍祁连山下,到黄海之滨长江由此入海的南通,我的乡愁总随着起伏的温度潮起潮落。
③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雪将安静的故乡盛装包裹,大雪眷恋巍巍祁连山的雄性壮美,西风雕刻漫漫山脉粗犷奔放的清晰轮廓。
女神一样的故乡在祁连山头高高在上,眺望云游远方的臣民,我从西北方向吹来的一股大风中接纳故乡的恩典。
④故乡,我站茌城市的楼顶,看不见你的炊烟,我只知道雪莲花孤独地清点身上的雪花。
风雪中的牛羊,满眼泪水,盛着一眼忧伤扣茫然。
瓦砾上的薄冰一滴一滴化为冰珠,如同一串晶莹项链上脱落的一颗颗珠子。
房屋内,火炉里缓慢燃烧的火焰,映红了母亲的脸庞。
一针一线都被烤火的母亲密密麻麻地纳进鞋底,如我曾经读过的书本里的一个个标点。
我从故乡出发,搜寻漫漫长路上不可预知的幸福。
我知道,母亲用针线收拾岁月,把一些凌乱的线头,整理成有序的步伐,让儿子沿着她的掌纹。
走出自己的天地。
⑤父母的青春,雪花一样化在了祁连山下的土地上。
他们的奔走和呼唤,我的远行和眷恋,都与祁连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父母的命运和我的谨违拳-场场风雪中改变。
他们仍在故乡,看着祁连山的风起风落;雪飘雪融。
我远离被祁连山抱在怀里的村庄,像一尾鱼,穿行于江海平原的河流,南方润软的水土一天天改变我的肤色。
我知道,这只是袁层的改变,因为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血脉和灵魂皈依在故乡的土地,并始终对故乡保持一种宗教情怀,那么,任何外昼的繁华和补偿都无法改变这种神性的情感。
⑥这几天天气预报里说西宁有雪,我立即打电话给父亲,父亲说已经下了好几场雪了。
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是豕是老天格外照顾经济相对落后的故乡,给他们恩赐一场又一场的雪花?
⑦此刻的故乡,西风敲响铿锵的鼓点,雪花跳起激情的舞蹈,敦厚的草木待续鼓掌,庆连山静坐如佛。
祁连山的雪不会输给南方的梅,她的雪骨肉柔韧,心肠慈悲,明镜高悬,把远方的我们照亮。
尽管我居住的城市没有雪,但我的世界下雪了。
一场又一场,密客实实苷我的心覆盖,从此住在雪晶莹的心窝里,不再醒来。
⑧祁连山,祁连山,今夜开始,从你袖子里飘来的雪镜子一样照亮我的泪水:祁连山,祁连山,从你眼眸中流淌的爱把我的孤单融化;祁连山,祁连山,从你的喉咙里吼出的方言将我的忧伤擦干。
云,只淡一个白天:虹,只架一个晴日,为你,所有的雪都愿意殉情,我就是其中的一片!
14.对“天气预报往往是一个游子乡愁的晴雨表,是孤独情感钓失乐园”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15.简析第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16.和第⑦段相比,第⑧段对祁连山的称呼有什么变化?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17.“雪”是本文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说说它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8.文中第⑤段末说“任何外界的繁华和补偿都无法改变这种神性的情感”,“这种神性的情感”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14.将天气预报比喻成晴雨表和失乐园,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天气预报触发游子的乡愁,让人倍感远离故乡的孤独。
15.承上启下。
“这几天天气预报里说西宁有雪,我立即打电话给父亲”照应了开头所说的“天气预报往往是一个游子乡愁的晴雨表”,也承接了上文对父母的叙述。
“恩赐一场又一场的雪花”过渡以引出下文对雪花的赞美。
16.对祁连山的称呼由第7自然段中的“她”变成了“你”。
这样的称呼更亲切,便于抒情,拉近了作者与祁连山之间的距离,好似面对面倾诉,使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深厚;这样的称呼运用了呼告和拟人的手法,把祁连山当作有丰富感情的人,让祁连山活跃起来,使作者的感情与故乡有了交流,有了归宿,深化了作者的眷恋之情。
17.①雪是线索,贯穿全文。
从题目到正文主体,再到结尾,雪串联起了作者的各种想像和感受。
②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雪触发了作者对祁连山对故乡的联想和思念,承载了作者浓烈的乡思,尤其结尾处作者愿化成雪回到故乡。
③雪是作者主要的写景对象。
雪赋予祁连山独特的景色,是作者回忆中的模样,充实了作者的想像。
④雪是感情沟通的桥梁。
雪有父母与祁连山与故乡密切关联,搭起“我”与这三者沟通酌桥梁。
18.“这种神性的情感”是指作者的血脉就灵魂皈依在故乡的土地,并始终对故乡保持着的一种宗教情怀。
第二问示例:作者的这种情感执著而坚定不移,令人感动。
作者的故乡有壮美的祁连山和血脉相连的父母,一片雪都能触动他的思念,这是一种感恩,一种关怀。
不只是作者,我们生活的家乡给予我们的远远超过我们给予它的,所以感恩和关怀也应是我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