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
(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认识运动 运动的描述 知识讲解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认识运动 运动的描述 知识讲解

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了解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4.知道速度的定义,及其单位的换算;5.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要点梳理】要点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最普遍的运动形式;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则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得到的,它不属于机械运动。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要点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是肉眼看不到的。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如:我们在教室前面喷香水,教室后面的同学也会闻到香味等。

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而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

要点诠释:(1)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

(2要点三、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要点诠释:(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对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4)如果处在运动的物体中,人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

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八年级物理一到六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一到六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一到六章知识点归纳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它研究物质的运动、变化和本质。

八年级物理学一到六章是中学物理学的基础,本文就这几章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运动的描写1.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2. 一维运动的公式:v = v0 + at,x = x0 + v0t + 1/2 at²,v² = v0²+ 2a(x-x0)。

3. 二、三维运动的描写:平抛运动、斜抛运动。

二、力的作用1.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种类: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状态的改变与施力的大小和方向成正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能量1. 能量的概念:动能、势能。

2. 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

3. 功和功率:功的定义、功率的定义、功率的计算。

四、压强1.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

2. 浮力: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浸没的深度有关。

五、静电场1. 电荷:电量和电荷性。

2. 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势差。

3. 高压电:带电物体的感应、电容器。

六、电路1. 电流:电流的定义、欧姆定律。

2. 电阻:电阻的定义、电阻与电材料有关。

3. 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串并联混合电路。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学一到六章的知识点归纳。

仅仅了解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需要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原理和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精析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参照物) 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取参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该物体不动。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车里的人或物品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以对方为参照物,他们是静止的(实际上,它们相对于路面是运动的),这叫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运动分类(根据运动路线):曲线运动、直线运动。

考点概览运动的描述是第一章机械运动主要知识点,也是中考考题中经常出现的类型,其主要考题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个大类。

物体运动描述的考题一般有一道题,主要考查运动的相对性,物体静止和运动的描述等知识点;考题所占分值一般在 1.5 分-2 分之间。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有:机械运动、参照物,此类考题出现频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1.机械运动: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是是重要知识点,要求考生理解。

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它的运动情况怎么样,与所选取的参照物有关,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在中考考题中,用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的考题出现频率很大,也是这部分考试的重点。

3.中考题型分析运动的描述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选择题出现更多,分值在 1.5 分 ~2 分之间。

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运动描述的理解和参照物的选取,填空题主要是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在解答此类考题时,一定要注意运动的相对性和参照物的选取,以及运动描述的正确性。

优品课件之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

优品课件之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必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概念:指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 位移的概念: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 速度的概念: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 速度的计算:速度 = 位移 / 时间。

- 平均速度的概念: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总位移除以总时间。

- 加速度的概念: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

- 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速度)/ 时间。

第二章:力和压力- 力的概念: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变形的原因。

- 力的单位:牛顿(N)。

- 合力的概念:多个力合成的结果。

- 力的合成:力的合力等于力的矢量和。

- 力的分解:力的分力等于力的矢量差。

- 弹力的概念:弹性物体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 弹力的特点:与伸长或压缩的物体相反方向,大小与伸长或压缩量成正比。

-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

- 压力的计算:压力 = 力 / 面积。

第三章:浮力和密度- 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被上升的力。

- 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等于排挤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 浮力的方向:向上。

- 浮力的决定因素:物体的体积。

- 密度的概念: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 密度的计算:密度 = 质量 / 体积。

第四章:机械运动和功率- 功的概念:力作用下物体移动的结果。

- 功的计算:功 = 力 ×位移 ×余弦θ。

- 功的单位:焦耳(J)。

- 机械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 机械功率的计算:机械功率 = 功 / 时间。

第五章:机械能和能量守恒定律- 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

- 动能的计算:动能 = 1/2 ×质量 ×速度的平方。

- 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在高度变化过程中具有的能力。

- 重力势能的计算:重力势能 = 质量 ×重力加速度 ×高度。

-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系统机械能保持不变。

-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计算:初机械能 = 末机械能。

八年级上物理-运动的描述

八年级上物理-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描述知识集结知识元机械运动的认识知识讲解一、机械运动1.1.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从广义来讲,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从狭义来说,运动是指机械运动。

2.2.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静止都是相对运动而言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

3.3.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通常简称为运动。

4.4.判断机械运动的方法: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没有位置变化。

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例题精讲机械运动的认识例1.下列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划破夜空的流星的运动B.铁锅生锈C.植物开花结果D.水的蒸发例2.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时间过得飞快B.乌云遮住月亮C.树木在不断生长D.气温上升例3.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小树长高了B.太阳落山了C.人的思维D.铁生锈了例4.下面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机器的运动才是机械运动B.参照物是绝对不动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整个宇宙都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参照物及其选择知识讲解•二、参照物及其选择1.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2.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注意:不要把地面当地球:以地球为参照物,实际上是以地心为参照物,以地心为参照物,就是假定地心足不动的,也可以想象观察者是在地心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状态- 运动的定义:是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

- 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是两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运动的描述和描述语言- 运动的描述:路径和速度描述法、图形描述法和公式描述法。

- 描述语言:你方向我位置、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第二单元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之一,是一个矢量量。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这种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和物体所受加速度的乘积,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

力的作用- 质量、重力、表面间的力、杠杆原理等。

第三单元机械能及其转化势能和动能- 势能: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外力场或内部结构的变化。

- 动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决定。

机械能转化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沿任意路径运动,所受的重力做功之和等于物体的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沿任意路径运动,所受的重力做功之和等于物体的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

第四单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 声波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是一种能在介质中传播的长波。

- 发声体:能够产生声音的物体- 声源:发声体激起空气振动时,周围介质就会向四周形成一圈圈的空气压缩疏波,这个范围就是一个声源。

声音的传播- 声传播必须有介质。

- 声源、介质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空气传声、固体传声、液体传声。

第五单元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 光线和法线的关系: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当入射角为90°时,光线垂直于平面,反射角也为90°。

- 镜面反射的特点:光照在物体表面以后,总是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反射出的光线有明显的方向性,是平行的。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线通过两种密度不同的介质分界面时,经折射后所遵守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比常远小于1,也就是说在由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的折射中,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归纳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计算公式:v=s/t。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

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
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②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 为路程。

④正确理解平均速度: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

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