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情况介绍
丹河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区植物配置调查分析

丹河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区植物配置调查分析吕婷雯,卢向峰(山西省泽州县林业局048012)摘要:采用路线踏查法、定点取样法和分片区法,调查并记录山西泽州丹河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区的植物种类、植物生活型、观赏特性等各方面因子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丹河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区植物共计52科95属,不同植物树形、花、叶、果和枝干极具观赏性,植物配置突出立体感和季相变化。
但也存在水生植物种类单一和冬季开花植物相对较少等不足之处,建议未来补栽更多水生植物,后期可开设植物展示区,有助于科普宣教。
关键词:湿地植物;观赏特性;调查分析m 2,一二年生草本11种,水生植物5种约5000m 2。
目前,公园已建成梦幻紫色马鞭草园、唯美浪漫樱花园和百花园等独具特色的小游园。
2调查分析方法采用路线踏查法、定点取样法和分片区法对丹河湿地公园建成区的植物种类进行全面调查,同时记录经纬度、海拔和坡位等生境因子。
实地调查中对植物进行观察、拍照记录,依据树木学等专业书籍对植物观赏特性、景观季节、环境监测功能各方面特征进行鉴定并汇总。
通过搜集丹河湿地植物相关资料,汇总调查数据用Excel 分析,结合湿地公园现状,拟对湿地公园建成区植物配置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进行优化。
3调查结果丹河湿地公园建成区植物种植共52科95属123种,根据植物特性主要分为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常绿灌木、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水生植物七大类。
其中,落叶乔木物种数量所占比例最大,为42.1%,其次是多年生草本和落叶灌木,分别占植物物种总数的19.5%、15.6%。
水生植物占比最小,为3.9%,且均为水葱、芦苇等挺水植物(图1)。
表明湿地公园植物种类丰富,形成上乔、中灌、下花草的配置模式,形成了立体搭配,常绿与落叶相伴生实现季相变化的景观效果。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素有“地球之肾”的称号,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人工湿地科普知识

人工湿地科普知识1. 人工湿地的定义和作用1.1 人工湿地的定义人工湿地是指人为建造或修复的湿地区域,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物、生态和水文过程,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去除水中污染物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1.2 人工湿地的作用1.水质净化: 人工湿地可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如悬浮物、营养物质和重金属,从而改善水质。
2.洪水防治: 人工湿地可以起到储水和缓冲洪峰的作用,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3.生物多样性保护: 人工湿地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可以吸引和滋养各种野生动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
4.改善生态环境: 人工湿地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吸收有害气体和减少噪音。
5.旅游休闲: 人工湿地是一个理想的观光和休闲场所,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和美丽景观。
2. 人工湿地的分类2.1 基于水文特征分类1.自由水面湿地: 如湖泊、池塘等,主要用于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
2.流态湿地: 如人工溪流、人工湿地等,主要用于水质净化和洪水防治。
3.浸润湿地: 如人工湿地过滤系统等,主要用于水质净化。
2.2 基于湿地植被分类1.浅水湿地: 如浅水湖泊和沼泽,植被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浅水植物组成。
2.河岸湿地: 如河流的沿岸湿地,植被主要由河岸植物组成。
3.漆黑湿地: 如氧化性漆黑湿地,植被主要为湿地种植物。
4.泥炭湿地: 如泥炭沼泽,植被主要由泥炭形成的乔木和灌木组成。
3. 人工湿地的建设和管理3.1 人工湿地的建设步骤1.选址和准备: 根据周围环境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地点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2.设计和建造: 根据水文特征和湿地类型,进行设计和建造工作。
3.植被的筛选和种植: 选择适宜的湿地植被,进行种植和养护。
4.水质监测和管理: 定期监测水质,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管理和调整。
3.2 人工湿地的管理和维护1.水位管理: 根据季节和需求,合理控制水位,保持湿地生态平衡。
2.植被管理: 定期修剪和更新湿地植被,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景观效果。
3.废物处理: 处理湿地中的废物,避免对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损害。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docx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一、项目基本概况河道现状先导区内河流主要有运粮河和丁村沟。
a)运粮河运粮河属于淮河流域,涡河水系,起源于中牟县万滩乡万庄村南,东南方向途径东漳南、秫米店北、大胖西、老饭店西、朱仙镇东、大李庄西,在开封县大李庄乡,四合庄西汇入涡河,全长 53.27km,总流域面积 214km2。
其中中牟县境内长,流域面积,规划区内河道长度,是先导区,乃至中牟县的一条主要防洪排涝河道。
运粮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在平面上基本保持了其自然河形,岸线有一定的蜿蜒,河道两侧滩地及堤防顶部有速生杨林,枯水期基本无基流,河流水质较差。
2005 年按三年一遇除涝,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治理长度,出境处设计排水流量 s。
它是狼城岗干渠和丁村支渠区域的主要排水河道,主要支流有丁村沟(沟长)和运粮河支沟(沟长 5km)。
设计排水能力 m3/s~m3/s,目前排水能力为设计能力的 70%。
b)丁村沟丁村沟属运粮河水系,位于丁村支渠与赵口总干渠 1 号沉砂池第Ⅰ条渠之间,发源于万滩镇关家村,流向东南,流经万滩镇、雁鸣湖两乡镇,经小朱村、岳庄、丁村南,再向东南,穿中东公路,至朱固村南入运粮河,全长,流域面积。
其中中牟县先导区内河道长度为。
现状来水主要为上游村庄的生活污水,以及雁鸣湖的侧渗水,现状水质较差,河道内局部有生活垃圾。
1998 年丁村沟进行了清淤,至今未再次治理过,它是示范区内的一条主要排水沟道。
设计排水能力 3 m3/s ~15 m3/s,目前排水能力仅为设计能力的 80%。
河渠均为季节性河流,现状河渠水系受周边工业污染相对较轻,主要受沿河村镇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和降雨径流污染影响,部分河渠河床内及两侧垃圾较多,旱季时基本成为排污沟,污染严重,水质均为劣 V 类,无法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河流生态所需要的水质标准,严重影响先导区环境质量。
项目意义项目的建设对改善运粮河与丁村沟的河滩生态环境,提高运粮河与丁村沟的河道水质,创造良好的滨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政府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工湿地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工湿地知识点总结大全人工湿地是指人类利用人工手段在特定地点构筑的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通常是为了处理污水、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水质和增加生物多样性而建立的。
本文将介绍人工湿地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定义、分类、功能、构建、维护、保护等方面。
一、人工湿地的定义人工湿地是指人类利用人工手段在特定地点构筑的湿地生态系统。
它可以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并实现类似的水文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人工湿地可以是生态工法的一种,主要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农业农村污水等,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
二、人工湿地的分类根据功能不同,人工湿地可以分为生态纯化湿地和景观湿地。
生态纯化湿地主要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农业农村污水,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
景观湿地则主要用于城市景观建设,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根据水流方式不同,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自然流湿地和人工流湿地。
自然流湿地是通过天然水流方式进行水质净化,而人工流湿地则是通过人工控制水流方式进行水质净化。
根据湿地类型不同,人工湿地可以分为湿地植被和非植被湿地。
湿地植被是指在湿地中种植各种水生植物,以促进水质净化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非植被湿地是指在湿地中通过人工构建物质材料进行水质净化。
三、人工湿地的功能1. 水质净化:人工湿地可以通过湿地植被和微生物的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减少重金属、细菌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 生态保护:人工湿地可以为鸟类、昆虫、鱼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3. 防洪排涝:人工湿地可以通过蓄水和吸水的作用,缓解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并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减少土地排涝。
4. 增加景观功能:景观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开阔的绿色空间,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5. 农田灌溉:人工湿地可用于灌溉农田,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人工湿地的构建1. 地点选择:人工湿地的建设地点应当选在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土壤适宜的地区,便于水的收集和处理。
人工湿地情况汇报

人工湿地情况汇报近年来,人工湿地建设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文将对我市人工湿地的建设情况进行汇报,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工湿地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的湿地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对人工湿地的建设规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
目前,我市共建成人工湿地20处,总面积达到了1000亩。
这些人工湿地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涵盖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各个类型,包括湿地森林、湿地草地、湿地沼泽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网络。
其次,我们对人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
经过多年的生态恢复,这些人工湿地已经成为了各类鸟类、昆虫、植物的栖息地。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湿地中已经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的踪迹,这充分说明了人工湿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另外,我们也对人工湿地的水质进行了监测。
通过多次取样检测,我们发现这些人工湿地的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一级湿地水质标准,水质清澈,富含氧气,适宜各类水生生物的生存。
这充分说明了人工湿地对于水环境的净化作用。
此外,我们也对人工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这些人工湿地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生态旅游、教育科普、防洪排涝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最后,我们对人工湿地的管理和维护情况进行了总结。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人工湿地管理制度,明确了管理责任和管理措施,确保了人工湿地的长期稳定运行。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人工湿地的巡查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确保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市人工湿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也要看到人工湿地建设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等问题,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人工湿地建设,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人工湿地在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人工湿地在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作用分析卢向峰(山西省泽州县林业局,山西泽州,048000)摘 要:文章分析了晋城市国家湿地公园中水北人工湿地的规划和建设,论述了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治理过程中人工湿地建设的必要性、主要技术措施及其重要作用,旨在为我国华北地区河流型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湿地;泽州丹河;国家湿地公园;效益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湿地公园是新兴的一种自然公园,集山、水、林、路、景于一身,且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是人们休闲游乐的好去处,深受人们喜爱。
文章以山西省泽州县丹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水北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充分分析了人工湿地在河流湿地中的主要表现和作用,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旨在为其他河流型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1 丹河流域的基本概况丹河是沁河的最大支流,属黄河流域。
丹河流经晋豫两省,流域面积3 137 km 2,全长168 km ,山西境内流域面积2 962.7 km 2,河长125 km ,泽州县境内流域面积1 093.6 km 2,河长87.25 km 。
丹河发源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丹朱岭,由北向南流经高平市、泽州县、晋城市城区和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汇入沁河,最后注入黄河,是晋城市境内的第二大河,被誉为晋城市、泽州县人民的母亲河。
丹河流域地形北高南低、四周高中间低,丹河沿线地形平坦开阔,有高原盆地、丘陵、峡谷等地貌,流域内最高点为东北部陵川县六泉乡的北板山,主峰海拔高程1 791.6 m ,最低点为丹河下游河谷出境处铁路桥,海拔仅290 m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690~1 000 m ,地貌形态以中山和中低山为主,次为低山及丘陵,有部分山间盆地、山间宽谷、中山和高山。
丹河流域石灰岩广布,有溶洞发育,断层较多,水量渗漏严重,致使小会泉以上河道无清水流量。
小会泉以下,由于河床被切割,泉水出露,主要有小会泉、白洋泉、郭壁泉、土坡泉、围滩泉和三姑泉等,由于岩溶泉水补给,使该河段清水长年不断。
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情况介绍

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情况介绍丹河属于潍坊市控重点河流,也是寿光市主要河流之一,由上游昌乐县经寿光市纪台镇入境,流经纪台、稻田、洛城、上口、侯镇等5处镇街后,在我市侯镇出境,境内全长56.8公里。
受自然条件限制,丹河水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上游昌乐县2个污水处理厂及我市3个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尾水,上游来水占比约70%左右。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丹河生态治理工作,积极打造流域“治用保”治污体系,先后投资近亿元多次对丹河进行了高标准的清淤治理和生态修复;于2013年封堵了丹河沿途全部污水直排口;又于2015年对全市污水处理厂提出了出水水质达到COD≤40mg/L,氨氮≤2mg/L的要求,目的就是改善丹河流域生态环境,确保水质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
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市干旱少雨,丹河上游无新鲜水源,主要是污水处理厂尾水且执行的是国家一级A标准,所以仅仅依靠水体自净能力,丹河水质不可能稳定达标。
基于此,我市转变流域治理思路,决定以丹河为试点,提出了在全河道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上游来水及我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进一步净化的设想,并形成了《寿光市丹河生态治理工作方案》立即组织实施。
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由山东省环科院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我市水利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于2015年12月份动工建设。
该工程总投资约750万元,采用溢流坝+河道走廊湿地多级串联组合工艺,在河底比较陡的河段,通过新建37座溢流坝抬高河道水位;通过清淤和土方调整,在40余公里的河道内栽植抗水性强、净化性能好的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约1000亩。
工程设计接纳水体水质COD≤50mg/L,氨氮≤2.5mg/L,通过溢流坝跌水曝气充氧、水生植物净化后出水水质达到COD≤40mg/L,氨氮≤2mg/L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
目前该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正在进行水生植物的培育养护,从近期监测数据看,丹河经过湿地后水质主要污染物COD降解约20%以上,氨氮降解约60%以上,这说明丹河湿地正逐步发挥积极的生态环境效益,并且随着水生植物的不断生长,湿地水质净化能力还将继续增强。
丹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煤(最新整(精)

目录1 概述 . (1)1.1 项目概况 . (1)1.2 项目背景 . (1)1.2.1 项目的提出 (1)1.2.2 任务由来 . (3)1.3 项目编制依据 (4)1.3.1 编制依据 . (4)1.3.2 基础资料 . (5)1.3.3 采用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6)1.4 编制范围 . (8)1.5 编制原则 . (8)1.6 主要研究结论 (10)1.6.1 工程主体方案 (10)1.6.2 工程建设目标 (11)1.6.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2)2 建设项目的必要性 (13)3 丹河流域概况及其污染现状 (20)3.1 丹河水系及其流域概况 (20)3.2 社会经济概况 (23)3.3 气候气象 . (24)3.4 丹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4)3.4.1 丹河流域污染现状 (24)3.4.2 丹河流域水污染发展趋势 (28)4 技术方案分析 (29)4.1 水体功能指标的确定 (29)4.1.1 水体功能指标依据 (29)4.1.2 各水体功能指标 (30)4.2 技术方案分析 (31)4.2.1 任庄水库人工强化自净生态工程技术方案分析 (31)4.2.2 污水处理厂回用工程技术方案分析 (32)4.2.3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分析 (41)4.3 结论 . (48)5 工程方案 . (48)5.1人工湿地处理工程 (48)5.1.1 工艺概况 . (48)5.1.2 处理水量 . (49)5.1.3 处理水质 . (49)5.1.4工程区位臵 (49)5.2 任庄水库人工强化自净生态工程 (50)5.3 污水处理厂回用工程 (51)5.3.1 高平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巴公工业污水处理厂回用工程 . (51)5.3.2 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 (57)5.4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61)5.4.1 许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61)5.4.2 巴公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68)5.4.3 北石店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75)6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87)6.1 投资估算 . (87)6.1.1 工程费用投资估算依据及说明 (87)6.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估算依据及说明 (87)6.1.4工程总投资估算 (95)6.1.4建设期利息 (96)6.1.5铺底流动资金估算 (96)6.1.6项目总投资 (96)6.2 资金筹措及投资使用情况 (96)6.3 资金使用情况 (96)7 工程实施进度与招投标 (97)7.1 建设工期 . (97)7.2 工程招投标 (97)7.3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 97 8 工程效益分析. (101)8.1 环境效益 . (102)8.2 经济效益 . (103)8.3 社会效益 . ......................................................................................... 104 9 环境保护 . .. (105)9.1 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05)9.2 工程运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 ......................................................... 106 10 劳动安全与卫生消防 ...................................................................... 108 10.1 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 108 10.1.1 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 108 10.1.2 自热危害因素分析 .................................................................... 109 10.1.3 生产危害因素分析 .................................................................... 110 10.2 安全卫生防范措施 ....................................................................... 110 10.2.1 抗震 . ............................................................................................ 110 10.2.2 防洪防涝. (111)10.2.4 防不良地质................................................................................. 111 10.2.5 防暑 . ............................................................................................ 111 10.2.6 减振减噪..................................................................................... 112 10.2.7 防灾防爆..................................................................................... 112 10.3 防火及消防措施 ........................................................................... 112 10.3.1总图运输...................................................................................... 112 10.3.2 建筑 . ............................................................................................ 113 10.3.3 电气 . ............................................................................................ 113 10.3.4 消防设施..................................................................................... 113 11 节能措施 . .......................................................................................... 114 11.1 工艺节能措施 . ............................................................................... 114 11.2 电气与设备节能 . ........................................................................... 114 12 结论与建议 . ...................................................................................... 115 12.1 结论 . ............................................................................................... 115 12.2 建议 . (116)1 概述1.1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丹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工程规模:河水处理量约10万立方米/天、工业污水回用工程3万立方米/天、生活污水回用工程13万立方米/天工程选址:各子工程具体选址见相关章节1.2 项目背景1.2.1 项目的提出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情
况介绍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情况介绍
丹河属于潍坊市控重点河流,也是寿光市主要河流之一,由上游昌乐县经寿光市纪台镇入境,流经纪台、稻田、洛城、上口、侯镇等5处镇街后,在我市侯镇出境,境内全长56.8公里。
受自然条件限制,丹河水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上游昌乐县2个污水处理厂及我市3个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尾水,上游来水占比约70%左右。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丹河生态治理工作,积极打造流域“治用保”治污体系,先后投资近亿元多次对丹河进行了高标准的清淤治理和生态修复;于2013年封堵了丹河沿途全部污水直排口;又于2015年对全市污水处理厂提出了出水水质达到
COD≤40mg/L,氨氮≤2mg/L的要求,目的就是改善丹河流域生态环境,确保水质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
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市干旱少雨,丹河上游无新鲜水源,主要是污水处理厂尾水且执行的是国家一级A标准,所以仅仅依靠水体自净能力,丹河水质不可能稳定达标。
基于此,我市转变流域治理思路,决定以丹河为试点,提出了在全河道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上游来水及我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进一步净化的设想,并形成了《寿光市丹河生态治理工作方案》立即组织实施。
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由山东省环科院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我市水利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于2015年12月份动工建设。
该工程总投资约750万元,采用溢流坝+河道走廊湿地多级串联组合工艺,在河底比较陡的河段,通过新建37座溢流坝抬高河道水位;通过清淤和土方调整,在40余公里的河道内栽植抗水性强、净化性能
好的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约1000亩。
工程设计接纳水体水质COD≤50mg/L,氨氮≤L,通过溢流坝跌水曝气充氧、水生植物净化后出水水质达到COD≤40mg/L,氨氮≤2mg/L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
目前该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正在进行水生植物的培育养护,从近期监测数据看,丹河经过湿地后水质主要污染物COD降解约20%以上,氨氮降解约60%以上,这说明丹河湿地正逐步发挥积极的生态环境效益,并且随着水生植物的不断生长,湿地水质净化能力还将继续增强。
丹河全河道湿地在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丹河水质得到深度净化处理。
污水处理厂符合一级A标准的外排水通过河道湿地生态净化成符合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的水体,不仅消除了二次污染,还满足了淡水资源匮乏的下游盐碱地农田灌溉需求。
二、节约土地。
如果在丹河下游建设生态湿地对丹河水质进行净化,则需要征用大量土地。
在丹河河道内建设生态湿地,可节约土地700余亩。
三、降低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
自2015年我市提出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COD≤40mg/L,氨氮≤2mg/L的要求,严于国家一级A标准的同时也增加了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
下一步,我市将借鉴丹河经验,境内其他河流也建设全河道人工生态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污水处理厂出水恢复一级A标准,初步测算,每年可节省污水处理费用约5100万。
四、增加了河道湿地景观功能。
通过建设河道生态湿地,提高了水位,净化了水质后,植物生长更加旺盛,有利于鱼类繁殖生长。
眼前的丹河水清岸绿,河内鱼类重现,河面野鸭不请自来,宛如一条水生态景观长廊,部分河段景观湿地已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