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我们受到启发: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原文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⑧。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渔父⑩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译文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注释①赵:国名,都城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
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国名,都城在现在的北京市。
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在现在河北省境内。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成语故事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前言】: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中国成语古今同用,百代甄选,留存者皆为精华,传承至今。
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成语故事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的成语、利的成语接龙【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故事】: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
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
将鹬的长嘴夹住了。
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结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故事讲完了,希望对您的学习或工作带来帮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传说古时发生过一件神奇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鹬和蚌相争,而渔夫从中受益的传说。
故事虽然并不确切,但是一直流传至今。
据说有一天,渔夫在河里打鱼。
他有一只小船,在他在水里游动的时候,鹬蚌也在他的船底下游动,对食物展开激烈的争斗。
他看到这一场奇妙的竞争,便很好奇地看着,期待着看看谁能够胜出。
很快,鹬和蚌的斗争便结束了,蚌凭借着比较强大的力量,赢得了胜利,鹬被推开了,不得不离开。
此时,渔夫正在小船上围观这场斗争,他瞪大眼睛,一动不动,他发现了一件神奇的事情:蚌虽然胜了鹬,但是因为斗争而形成的挤压,使得渔夫手中的小船被推动了几步,而他足不出船就可以拿到几条鱼,获得了一笔不小的收获。
渔夫很高兴,受益于鹬蚌的搏斗,他突然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他也羡慕自己的运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真是一句谚语!”
这个故事始终流传,也把它们的经验传给了今天的渔民。
渔民们也从中学到了一个教训:利用他人的矛盾,可以取得收获,从中获得成功。
就像这句谚语所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就是渔夫从中获得利益者,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真理。
当然,如果我们过度依靠他人的矛盾,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眼前的成功,偶尔得不到持久的稳定,幸福的境界很可能只是一时的。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个神话,但是它也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收益并不是幻想,但是要想取得长久之利,就必须勤耕种植,坚持不懈,
耐心等待,绝不能盲目地追求短期利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在古代有一则寓言故事,名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
时候争斗只会让第三者得利,而不会对争斗的双方有任何好处。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
一天,一只鹬在海滩上觅食,发现了一只蚌,便想要将它吃掉。
于是鹬对蚌说,“你为什么不让我吃掉你呢?我是一只鸟,我可以飞到更远的地方找到更多的食物,而你只能呆在这里。
”蚌听了以后,便回答说,“我虽然不能飞,但我有一副坚硬的外壳,可以保护自己不被别人伤害。
”鹬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便对蚌说,“我一定会找到办法让你露出软肉,然后把你吃掉!”说完,鹬便飞走了。
不久,一名渔翁路过这里,看到了鹬和蚌的争斗。
他知道蚌是一种很美味的食物,便用叉子将蚌的外壳打开,将蚌的肉取出来,然后把外壳扔掉。
渔翁得到了美味的蚌肉,而鹬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争斗只会让第三者得利。
如果鹬和蚌能够和平相处,也许
它们都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时候,两个人或者两个团体之间的争斗,只会让第三者得利。
如果大家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也许每个人都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争斗来解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共赢,让每个人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个寓言故事,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关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历史典故〕导语: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材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汉字】鹬蚌相争【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基本释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近义词】鱼死网破▲【成语故事】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
苏代对惠文王说:“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
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
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
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干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天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
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解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个有趣的成语,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个成语说的是呀,一只鹬鸟和一只河蚌在打架。
鹬鸟想啄河蚌的肉吃,河蚌就紧紧夹住鹬鸟的嘴不放。
它们谁也不让谁,打得可凶啦!这时候,来了一个渔翁。
渔翁看到它们这样,轻轻松松地就把鹬鸟和河蚌都抓住啦。
比如说,有两个小朋友为了争一个玩具,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让谁。
这时候另一个小朋友趁机把玩具拿走了,这就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小朋友们,可不能像鹬和蚌那样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解释》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讲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想象一下,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两只小猴子为了争一个大桃子,互相拉扯。
它们打得气喘吁吁,谁也没力气了。
这时候,一只狐狸跑过来,把桃子拿走了。
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还有啊,在学校里,两个小组为了争第一名,互相指责,不好好合作。
结果另一个小组团结努力,赢得了比赛。
这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小朋友们,遇到事情要学会互相谦让,不然便宜就被别人占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解释》小朋友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还有好多好玩的例子呢。
比如说,有两只小兔子在抢一块胡萝卜地,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候,一只狼跑过来,把两只小兔子都抓住了。
再比如,两个班级为了争操场的使用权,闹得不愉快。
结果别的班级在这段时间里好好锻炼,身体变得更强壮了。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为了争谁先玩滑梯,吵了起来。
这时候,另一个小伙伴趁机先去玩了其他好玩的。
小朋友们,咱们可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要学会友好相处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则寓⾔故事。
这篇寓⾔告诉⼈们,在错综复杂的⽭盾⽃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它的⾁。
蚌⼀下⼦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明天不下⾬,就会把你⼲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个打鱼的⽼⼈⾛过来,⼀下⼦把它们都捉⾛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 蚌⽅出曝,⽽鹬啄其⾁,蚌合⽽箝其喙。
鹬⽈:"今⽇不⾬,明⽇不⾬,既有死蚌。
"蚌亦谓鹬⽈:"今⽇不出,明⽇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启⽰ 分析评论 出⾃《战国策·燕策》的寓⾔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带来灭顶之灾。
选⽂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
⾯对雄⼼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对错,⽽是巧⽤寓⾔故事来说理,不仅展⽰了他过⼈的胆识,⽽且展⽰了他⾼超的语⾔艺术。
揭⽰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置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步海阔天空。
各种纷繁复杂的⽭盾⽃争中,如果对⽴的双⽅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释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释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则源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集中体现了“合作共赢”的智慧和策略。
在这则故事中,鹬和蚌为争夺食物而斗争,结果却被渔翁获利。
这个故事深刻阐述了人类社会中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告诉我们在某些情景下要保持合作和协调,才能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据史料记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则出自《左传》的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围着一颗大沙子发生了争执,两者不愿意让步,结果所有人都因为争吵而错失了食物。
正当鹬和蚌陷入僵局时,一个渔夫出现了,他巧妙地将鹬和蚌一起捉住,并成功地获利而作为渔翁。
这个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蕴含有许多的哲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合作共赢的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个体与他人以及世界意识之间的连结。
在这个意义上,合作的概念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当然,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竞争不仅将人们带到了人生的高峰,也刺激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
竞争培养了人的竞争意识,提高了人的能力和素质。
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必须记住,合作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这个故事中,鹬和蚌的争执并没有让任何一方获益,反而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和受到摧毁。
很明显,他们做错了事情,没有像渔翁那样从对方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优势和利益。
这说明,虽然竞争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但合作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更有可能双方皆大欢喜。
再去分析一下故事中的“渔翁得利”一角。
渔翁个人并没有任何优势,却因为他成功利用了鹬和蚌的争执,成功地获得了自己的利益。
这说明合作不一定是存在于两个或者多个人之间,一些只关注自己利益的人或者组织也能成功利用合作和协调,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鹬獲得的人類必须与生活每天模拟他们一样。
她不能对自己生命中的每个细节一无所知——因为她需要知道即将到来的雨水什么时候能够攫取到飞行果蝇;她需要知道有多少时间可以在码头附近寻找现成的食物残留物和腐烂的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
”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兔死狐悲
从前,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为对付共同的敌人――猎人,彼此联盟发誓,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
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不料一群猎人突然前来,一
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也险遭不测。
猎人走后,狐狸就跑到兔子身旁,哀泣悲悼。
有个长者经过,看见狐狸在兔子旁边哭泣,觉得奇怪,就问狐狸哭泣的原因。
狐狸悲哀的说:"我和兔子同样是微小的动物,是猎人捕猎的对象。
我们相约共同对敌,共生死,同患难。
现在我的同盟被猎人射死,他今日的死亡,意味着我明天的死亡。
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我哪能不伤心哭泣呢!" 长者听了,叹着气,说:"你为这样的同伴哀悼哭得有理!"
"兔死狐悲"这个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的。
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
现在多用于贬义。
杯弓蛇影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时,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身得重病。
”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
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乐广于是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老毛病顿时治好了。
本文既嘲笑了那个被杯中蛇影吓得病倒的人,同时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心病还须心药来医.乐广明白客人得的是心理疾病,所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客人,对症状下药。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
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