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我们受到启发: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原文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⑧。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渔父⑩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译文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注释①赵:国名,都城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
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国名,都城在现在的北京市。
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在现在河北省境内。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成语故事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前言】: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中国成语古今同用,百代甄选,留存者皆为精华,传承至今。
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成语故事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的成语、利的成语接龙【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故事】: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
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
将鹬的长嘴夹住了。
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结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故事讲完了,希望对您的学习或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关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历史典故〕导语: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材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汉字】鹬蚌相争【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基本释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近义词】鱼死网破▲【成语故事】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
苏代对惠文王说:“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
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
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
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干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天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
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则寓⾔故事。
这篇寓⾔告诉⼈们,在错综复杂的⽭盾⽃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它的⾁。
蚌⼀下⼦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明天不下⾬,就会把你⼲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个打鱼的⽼⼈⾛过来,⼀下⼦把它们都捉⾛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 蚌⽅出曝,⽽鹬啄其⾁,蚌合⽽箝其喙。
鹬⽈:"今⽇不⾬,明⽇不⾬,既有死蚌。
"蚌亦谓鹬⽈:"今⽇不出,明⽇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启⽰ 分析评论 出⾃《战国策·燕策》的寓⾔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带来灭顶之灾。
选⽂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
⾯对雄⼼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对错,⽽是巧⽤寓⾔故事来说理,不仅展⽰了他过⼈的胆识,⽽且展⽰了他⾼超的语⾔艺术。
揭⽰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置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步海阔天空。
各种纷繁复杂的⽭盾⽃争中,如果对⽴的双⽅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释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释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则源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集中体现了“合作共赢”的智慧和策略。
在这则故事中,鹬和蚌为争夺食物而斗争,结果却被渔翁获利。
这个故事深刻阐述了人类社会中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告诉我们在某些情景下要保持合作和协调,才能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据史料记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则出自《左传》的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围着一颗大沙子发生了争执,两者不愿意让步,结果所有人都因为争吵而错失了食物。
正当鹬和蚌陷入僵局时,一个渔夫出现了,他巧妙地将鹬和蚌一起捉住,并成功地获利而作为渔翁。
这个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蕴含有许多的哲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合作共赢的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个体与他人以及世界意识之间的连结。
在这个意义上,合作的概念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当然,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竞争不仅将人们带到了人生的高峰,也刺激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
竞争培养了人的竞争意识,提高了人的能力和素质。
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必须记住,合作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这个故事中,鹬和蚌的争执并没有让任何一方获益,反而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和受到摧毁。
很明显,他们做错了事情,没有像渔翁那样从对方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优势和利益。
这说明,虽然竞争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但合作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更有可能双方皆大欢喜。
再去分析一下故事中的“渔翁得利”一角。
渔翁个人并没有任何优势,却因为他成功利用了鹬和蚌的争执,成功地获得了自己的利益。
这说明合作不一定是存在于两个或者多个人之间,一些只关注自己利益的人或者组织也能成功利用合作和协调,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鹬獲得的人類必须与生活每天模拟他们一样。
她不能对自己生命中的每个细节一无所知——因为她需要知道即将到来的雨水什么时候能够攫取到飞行果蝇;她需要知道有多少时间可以在码头附近寻找现成的食物残留物和腐烂的生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个故事,讲述了鹬和蚌因为一场添石之争,渔夫却得到了好处,常常被用作人们提示效利的警示故事。
很久以前,鹬和蚌打起了场添石的游戏,鹬说:“不准你在我的石头上多添加一个!”而蚌则咬着他的嘴,不让容石头再往上多添加一个!于是,双方就继续这样的争执,一直到天黑的时候,这两只小生物依然没有停止自己的争吵。
这时,一个渔夫正巧走近了河边,面对这场河边的无尽争执,他细细思量了一番,而后他便拿出了他手上的钩子,将石头下面的浮萍一一捞起,放进了自己的篮子中,然后得意洋洋离去了。
解读:蚌和鹬之间因争添石头而起争执,其实是渔夫利用他们的争执而获得了萍贵之物,也打出了一种立竿见影的警示:争夺就会带来损失,而和安分知足的人才有可能受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_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成语繁体鷸蜯相爭,漁翁得利成语简拼YBXZWDL成语注音ㄩˋㄅㄤˋㄒ一ㄤㄨㄥㄉㄜˊㄌ一ˋ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字数八字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鹬,不能读作“jú”;相,不能读作“xiànɡ”。
成语辨形渔,不能写作“鱼”。
成语辨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语例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英语翻译When the snipe and ten clam grapple; it is the fisherman who profits.日语翻译漁夫(ぎょふ)の利(り)俄语翻译Кошкигрызуется-мышáмраздолье.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
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
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贬义词及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贬义词及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贬义词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造句:
(1)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倒是说不定可以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先哲明训,足资做惕。
(5)与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给其他人做了嫁衣,还不如静观其变的好。
(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小说:在大山深处。
(7)斗吧,斗吧,斗的越狠我越开心,鹬蚌相争,只能让我这渔翁得利。
(8)才不至于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9)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我还是知道的,不过你就不怕他们把boss给杀了?
(10)有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么?好徒儿下来吧!
(11)第四十二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从树上一跃而下,天辰横剑而走,缓步接近那淬心草所在。
(1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混沌钟第一章。
(1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更求月票。
(15)我们内部你争我夺,煮豆燃萁,结果让别人得了好处,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en the snipe and the clam grappled,it was the fisherman who stood to benefit
•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 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 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 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 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 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 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 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 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 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 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 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 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 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 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 部事务也是这样, 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 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 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 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 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 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 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 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 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 A clam swam to the bank and opened its shell in the sun. A snipe flew over and saw a piece of red meat on the ground, so it dived to the ground and pecked at the clam. • 一天,河里的蚌游到岸边,把蚌壳张开晒 一天,河里的蚌游到岸边, 太阳。这时候鹬飞过, 太阳。这时候鹬飞过,看到一块鲜美的肉 在地上,就想吃到嘴里。 在地上,就想吃到嘴里。
• The snipe said angrily, "Listen, you clam, it's not going to rain today, neither will it tomorrow. Then you'll die from thirst. So quick! Let me off!" • 鹬生气地说:"蚌你听着,今天不下雨,明 鹬生气地说: 蚌你听着 今天不下雨, 蚌你听着, 天也不下雨,就把你渴死了, 天也不下雨,就把你渴死了,你还不快松 开!"
• Before the snipe drew back its beak, it was gripped tightly inside because the clam suddenly felt a sharp pain and closed its shell quickly. The snipe shook its head violently to cast off the clam, but it failed no matter how hard it tried. • 鹬用嘴一啄,蚌突然感到一阵疼痛,立即 鹬用嘴一啄,蚌突然感到一阵疼痛, 把蚌壳合了起来。鹬的长嘴就被夹住了。 把蚌壳合了起来。鹬的长嘴就被夹住了。 鹬想把蚌甩掉,就拼命的用力甩头, 鹬想把蚌甩掉,就拼命的用力甩头,可是 蚌夹的非常紧,鹬怎么也甩不掉。 蚌夹的非常紧,鹬怎么也甩不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 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 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 今日不雨, 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 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 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 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 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 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 故愿王熟计之也。 也。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 乃止。 惠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 燕策二》 节选自《 燕策二》 节选自 战国策·燕策二
The End
Thank you
• The clam was angry too. "You listen, I won't let you off today, and I won't let you off tomorrow, either. Then you'll die of hunger. Do you still dare to eat me?" • 蚌也着急地说:"鹬你听着,今天我不放开 蚌也着急地说: 鹬你听着 鹬你听着, 明天不放开你,就会把你饿死。 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把你饿死。你还 敢吃我吗? 敢吃我吗?"
• The snipe and clam were locked in fight and quarreled, and neither of them liked to give in first. Just at that moment, an old fisherman came. He picked them up and took them home for dinner. • 鹬和蚌互不相让。这时候来了个打渔的老 鹬和蚌互不相让。 看到缠在一起的鹬和蚌, 人,看到缠在一起的鹬和蚌,就把它们一 起抓走了。 起抓走了。
• The story tells us that the third party will have an advantage fall into his lap when the other two parties are locked in combat for their own personal interests. • 这个故事是说,为了私利,各不相让,会 这个故事是说,为了私利,各不相让, 导致两败俱伤, 导致两败俱伤,反而会让第三个人得到好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