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全册共19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全册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全册共19页)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第3课古代印度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第8课西欧庄园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第12课阿拉伯帝国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第15课探寻新航路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第18课美国的独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 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 公元前3100 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1)统治: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提纲梳理期末复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提纲梳理期末复习

第1课古代埃及课标: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国家⑴产生:约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流域出现了若干个奴隶制小国家。

⑵统一:约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的兴盛时期。

古埃及国家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国王称为法老。

⑶衰亡:新王国之后,古埃及国力逐渐衰落,公元前526年被波斯所灭。

2•神奇的金字塔⑴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古埃及现存金字塔集中分布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和萨卡拉一带。

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

⑵地位: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3•象形文字、天文和历法⑴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

他们把象形文字写在纸草上,或铭刻在石碑或石柱上。

⑵天文:古埃及人已知道43个星座的位置,并绘制出星座分布图。

⑶历法: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课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⑴起源: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古代西亚文明的摇篮。

⑵产生: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两河流城南部出现了苏美尔人建立的为数众多的奴隶制国家。

⑶统一:阿卡德王国在两河流域建立了最早的统一国家。

⑷分裂:公元前2006年,两河流域陷入分裂之中。

2•古巴比伦王国⑴建立:约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巴比伦城建立起奴隶制国家一一古巴比伦王国,它是西亚文明的典型代表。

⑵统一: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时再度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⑶繁荣:汉谟拉比时代,两河流域的社会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⑷衰落: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走向衰落,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民族所灭。

3.《汉谟拉比法典》⑴制定:为加强对统一王国的专制统治,汉谟拉比编订了《汉谟拉比法典》。

⑵概况: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一个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序言宣扬国王的权力是神授予的,颂扬汉谟拉比的丰功伟绩。

结语昭告天下,表明法典奉神的旨意保护民众,立法公正,要传之久远。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精编)(word文档良心出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精编)(word文档良心出品)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人类的出现过程: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完全形成中的人(四种,其中现代人的特征出现在晚期智人时期)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

2、“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元谋人、北京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3、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形成的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血缘关系)1、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1)特点:母系——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2)特点:父系——婚姻关系相对固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社会占主导地位。

2、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3、国家的产生: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出现,阶级和国家产生。

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私有财产→私有制→奴隶制→军队,监狱、法庭→国家,奴隶社会逐渐取代原始社会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奴隶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期)1、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它们最先由原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3、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

4、印度的种姓制度(1)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国王处于第二等级。

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②被统治阶级:吠舍(雅利安平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印度人);(2)特点:等级森严★★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答: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九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0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一、文艺复兴——“人被发现”的时代1、时间:14—16世纪;2、进程: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3、根本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基础)4、性质(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资本主义思想6、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7、代表人物及其作品: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长诗《神曲》;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戏剧家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与朱丽叶》、《哈姆雷特》8、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社会原因: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和黄金的渴望;(3)客观原因:商路受阻、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实质:殖民掠夺、殖民扩张的侵略活动。

3、过程:(1)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2)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地居民称印第安人;(4)麦哲伦:首次实现环球航行。

4、影响:(1)积极影响: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大西洋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消极影响: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第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时间:1640年—1688年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人教教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上册课复习提纲

人教教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上册课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全册课复习提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资本主生产关系)庄园制的瓦解根本原因:11世纪欧洲农村开展垦殖运动(铁农具和重犁的出现)表现1新开发区仿效自治城市,开始独立。

庄园制开始瓦解。

2 农奴购买劳役豁免权或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3农民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4租地农场的出现。

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土地集中成为趋势。

部分领主出租直领地,富裕农民承租、购买领主和佃户土地,建立租地农场。

(英国最典型)租地农场的特点:①采用新的生产生产方式经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②雇佣农民(工人),③产品推向市场。

手工工场的变化①13世纪,手工业发展,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发展,农村出现手工工场。

商人统一提供原料、生产工具,集中劳动,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②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13世纪,贵族抵押地产,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集中土地,用新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掌握生产,控制行政,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第14课文艺复兴(发现人)(14---17世纪)一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原因:①14世纪,意大利工商业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②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时间地点:14世纪,意大利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形式:弘扬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性质(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影响:1、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2、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3、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意大利但丁神曲地狱炼狱天堂文艺复兴的先驱。

彼特拉克薄伽丘文学三杰意大利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美术三杰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第15课探寻新航路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原因:1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根本)。

九年级八上历史全册知识点

九年级八上历史全册知识点

九年级八上历史全册知识点九年级上学期,历史课程给我们带来了丰富而有趣的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全册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人物的伟大,同时也能对现代社会有所启发。

下面,我将为大家综述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秦朝的统一天下”。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和秦朝的建立。

秦始皇通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也了解到秦朝在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创新,如修筑万里长城,实行郡县制,颁布统一法律等。

这些都为后代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紧接着,我们学习了第二单元——“汉朝的兴亡”。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汉与东汉两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帝制时期,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执政四百余年,对汉朝创造了繁荣富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

我们也了解到汉朝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如刘邦、汉武帝、王莽等,他们的政治决策和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是“魏晋南北朝的变革”,这一单元让我们了解到东汉末年的政治混乱和北方民族的不断侵袭,导致中国分裂成魏晋南北朝的局面。

我们学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

这一单元中的重要人物有曹操、司马懿、王导等,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同时,南方吴、越等地区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政权,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格局。

第四单元是“唐朝的繁盛与变革”。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程碑式的王朝,也是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之一。

在唐朝的统治下,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繁盛,成为东亚乃至世界东方文明的中心。

我们在这一单元中学习了唐朝的政治制度、外交关系和科技发展。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历史上重要的唐朝文化与艺术成就,如唐诗、唐画等,这些都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我们学习了第五单元——“宋朝的政治与文化”。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梳理(1-21课)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梳理(1-21课)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非洲东北部)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尼罗河的赠礼:①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南北。

②尼罗河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摇篮。

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2、古埃及文明:①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②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

③强大的军事帝国时期: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

3、古埃及灭亡:①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

②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4、古埃及的成就:①天文学、数学、医学最为突出。

②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每年365天。

③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④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促进医学的产生。

二、金字塔1、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每个侧面形似汉字的“金”,所以中国人称“金字塔”。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1、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2、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3、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亚洲西部)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两河流域: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大体上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两河流域文明①文明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小国。

②初步统一: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二、古巴比伦王国①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②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还制定了阴历和发明了60进位制。

③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④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册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册知识点

★第1课俄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

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3.领导人:列宁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1.时间:1922年底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领导人:斯大林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1.四大文明古国比较简表3.种姓制度建立者:雅利安人4.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2)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同时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

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佛教往南经锡,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5.《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1.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小国寡民。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3.城邦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4.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原因: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为:扩大公民权力——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①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③文化上: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训练男人为军人,训练妇女为合格母亲。

7.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帝国,出兵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8.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公元前8世纪建立罗马城——公元前509年建立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四世纪末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欧洲奴隶社会结束)2.主要战争及人物: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汉尼拔3.主要法律:《十二铜表法》。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1.基督教的兴起:1世纪,基督教出现在阿勒斯坦地区。

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日尔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3.8世纪,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规定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建主服兵役。

11世纪,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4.改革后果: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即: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便是形容西欧森严的等级制度。

5.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国王,鼓励基督教发展,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教区人“什税一”给教会。

查理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6.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了以后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第8课西欧庄园1.形成:9世纪开始流行,11世纪时,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2.性质: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领主与佃户的关系: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4.庄园土地分类:领主的“直领地”和佃户的“份地”。

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

5.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6.庄园法庭:(1)特点: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无固定时间;无固定地点。

(2)惩罚手段-处以罚金,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

(3)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4)作用:维护庄园公共秩序,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背景: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2)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2.城市居民的身份(1)由来: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

(2)生产: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作坊,也是店铺。

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3)发展:市民阶级形成,随后又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3.大学的兴起(1)背景: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2)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发展: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了保证。

(4)课程:大学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大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527年,查上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2)《罗马民法大全》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背景: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为了抵御入侵,皇帝把行省改为军区。

9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

之后,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拜占庭(2)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土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3)影响: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保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第11课古代日本1.6世纪前的日本(1)建国: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海部”。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2.大化改新(1)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开始: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4)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武士和武士集团(1)背景: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2)武士团: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夺权: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4)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5)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道。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第12课阿拉伯帝国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1)背景: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2)创立: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3)传播: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传统教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阿拉伯帝国(1)版图: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2)影响: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3.阿拉伯文化(1)发展原因:阿拉伯帝国繁盛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

(2)表现: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代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3)影响: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