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理基础知识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长度测量。
- 测量工具:刻度尺(如直尺、三角尺等)。
- 正确使用刻度尺:-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 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 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 时间测量。
-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 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 测量工具: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
-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
-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符号v表示。
- 公式:v = (s)/(t),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 变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 km = 1000 m ;1 m = 10 dm ;1 dm = 10 cm ;1 cm = 10 mm ;1 mm = 1000 μm ;1 μm = 1000 nm2. 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 h = 60 min ;1 min = 60 s4. 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停表5. 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v = \frac{s}{t}\)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单位换算:1 m/s = 3.6 km/h2.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3. 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一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一章第一章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方向。
2. 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 = ma 表示。
(3)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3. 弹力弹力是一种特殊的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会使物体恢复原状。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与形变呈正比。
4.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5.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时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主要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6. 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力,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原力的矢量和。
在平面上,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原力相反但平行。
二、力学1.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量;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位移量;加速度指物体速度的变化率。
2.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匀速直线运动,垂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影响的运动。
水平速度不受重力影响,垂直方向上的速度会随时间变化。
3.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通过绘制力的图解来描述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及其相对大小和方向。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状态。
4. 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它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5.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物体在半径相等的圆轨道上运动的过程。
物理第一章

基础知识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 .其他长度单位还有和等.其中1 m= dm= mm= µm= nm2.学生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 . 在使用前,首先要观察它的、和;使用时,要把刻度尺放正,并使尺上有刻度的一面被测物体;看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要于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要由和两部分组成,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是、等.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 .时间单位还有、等其中1 h= min= s.4.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通常用、来测量时间;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来测量时间.1.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A.分度值为l cm的刻度尺B.零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C.量程只有10 cm的刻度尺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误差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D.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3.某学生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 )A.一支学生铅笔的直径是7.1B.喝水杯的高度是11.2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D.他自己的身高是l6.754.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 s的是( )A.眼睛迅速一眨B.人正常呼吸一次C.人打个哈欠D.人体心脏跳动一次5.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依次是74.4 cm、74.3 cm、74.5 cm、74.3 cm则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A 、74.38 cm B、74.4 cm C、74.5 cm D、74.375 cm6.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图所示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7.已知在温度升高相同的条件下,铜膨胀的程度比钢大,在20℃时用。
高一物理知识点第一章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第一章总结第一章:力的概念与测量物理学中,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它可以导致物体的运动、形状变化以及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力的定义与测量力可以通过测力计进行测量,测力计通过弹簧的变形或者液体压强的变化来测量力的大小。
常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N),1N等于1kg·m/s²。
二、力的分类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是一种质量的性质。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弹力:当物体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弹性体产生的恢复力称为弹力。
3. 摩擦力:物体表面接触并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力称为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 引力: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称为引力,是由质量产生的。
5. 推力:物体之间的推动或推动物体的力称为推力。
6. 阻力: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碍力称为阻力。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力的合成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进行计算。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通常分解为平行于坐标轴的两个分力。
四、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合力为零,则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不会发生运动或形状变化。
当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会发生加速度运动或形状变化。
五、摩擦力的性质与计算摩擦力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之分。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面积接触压力成正比,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无关,取决于物体的表面性质和相互间压力的大小。
摩擦力可以通过公式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都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F = μN其中,F表示摩擦力,μ表示摩擦系数,N表示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
六、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表明当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物体具有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当合力为零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物理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学的基本概念1.1 力学的起源和发展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就开始探讨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概念。
17世纪,伽利略和牛顿在力学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力学的基础。
1.2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力的大小用矢量表示,方向和大小都很重要。
力的单位是牛顿(N)。
1.3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包括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包括引力、电磁力等。
1.4 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服从特定的规律。
在曲线运动中,物体沿着曲线运动,其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都在不断变化。
1.5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包括三条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原来的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即物体上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即F=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且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6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物体运动的一种特性,它等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系统的总动量在相互作用力中保持不变。
1.7 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等于物体质量的一半乘以速度的平方。
动能定理指的是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所做的功。
即K=1/2mv^2。
1.8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是指若干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力。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几个力的合力。
1.9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在弹性碰撞中,物体在碰撞后动能守恒,而在非弹性碰撞中,碰撞后部分动能会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规律1.1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参考系:观察运动的参照物。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平均速度: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瞬间的速度,是在极短时间段内的瞬间位移与该时间段的极短时间的比值。
速度的方向:速度的正负号表示速度的方向。
1.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1.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 = ma1.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总有另一个物体对其施加的反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5 弹力和摩擦力弹力: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摩擦力:物体相互接触时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
1.6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两个向量相加得到一个合力向量。
力的分解:一个向量拆分成两个分力向量。
1.7 重力重力: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约为9.8m/s²,称为重力加速度。
1.8 牛顿定律在平面上的应用水平面上的运动:物体受水平方向的力,速度会发生变化。
倾斜平面上的运动:物体受摩擦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速度会发生变化。
垂直面上的运动:物体受重力的作用,速度会发生变化。
1.9 质量、重量和密度质量:物体所拥有的惯性的度量。
重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注:以上内容基于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具体知识点和公式可能更多,请参考教材学习。
高一物理第1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第1章知识点归纳高一物理第1章主要涵盖了力的基本概念和牛顿定律,这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后续章节的内容非常重要。
下面将对第1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速度、形状或方向)。
力的标准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分类:力可以根据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通过场的作用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3. 力的计算: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常用的测力仪有弹簧测力计和吊秤。
若若干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上,它们的合力可以通过力的矢量和来求解。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力平衡的情况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这一定律表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等效原理):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即 F = ma,其中 F 是合外力,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一定律表明力是相互作用的,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对象不同。
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同时发生,且互相独立。
三、匀速斜抛运动1. 斜抛运动:物体在初速度不为零的情况下,以一定的角度从斜面抛出,同时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而运动。
斜抛运动是一种复合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 斜抛运动的分解:将物体的初速度分解为水平分速度和垂直分速度,在水平方向上保持恒定,而在垂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化。
3. 斜抛运动的相关公式:斜抛运动的关键是求解物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位移、速度和时间。
相关公式有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和时间公式。
四、弹性力和弹簧1. 弹性力:当物体变形后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力称为弹性力。
弹性力是一种接触力,常见的形式有弹簧的拉力和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与压力的条件下, 当液面上的气体和溶解的气体达到动态 平衡时, 该气体在液体中的浓度称为溶 解度。
2.表示方式:用100ml液体中能溶解气体 体积的毫升数表示,写成vol%,记为C 例:在37oC,一个大气压下,100ml的血 中能溶解氧化亚氮0.468ml,即氧化亚氮的 溶解度为0.468vol%
五、 气体的弥散
4.吸入性麻醉药的弥散 在机体内,由于氧不断消耗,二氧
化碳不断产生,故不能达到静态平衡。 而不被代谢的吸入性麻醉药进入体内的 弥散过程与氧相同,不同的是可以趋向 静态平衡,平衡时,组织内的分压和吸 入气中的分压值相等,当麻醉气体的脑 内分压和吸入气中的分压值相等时,临 床上认为达到麻醉浓度。
麻醉设备学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第一章 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基础主要包括:
1.气体定律 2.物态变化 3.流体运动
第一节 气体定律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一)理想气体(ideal gas): 只考虑分子间相互碰撞,不考 虑其他相互作用,分子体积和 分子间的引力均可忽略不计的
气体,称之为理想气体。
(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对于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它的压 强( P ) 体积(V)和绝对温度
(T)存在下式关系:
M
PV=
RT
(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1.R=8.314J/(mol.k) 称为摩尔气体 常数
2. 表示1摩尔质量(Kg), 3.M为容器内气体的质量(Kg) 4.V为容器内气体的体积(m3) 5. T为温度(K开氏度或绝对度) 6. P为压强(Pa )
能再忽略不计。 (二)分子引力不可忽略的修正值 分子间引力的存在使器壁附近分子 受到向容器内部的引力,减弱气体
分子施与器壁的压力。
二 、 范德瓦尔斯方程
1.由于实际气体分子本身占有体 积,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范德瓦尔斯(Van der waals)考 虑到这两个因素,对理想气体状 态方程加以修正,这就是范德瓦 尔斯方程:
毛细血管动脉端(PO2=12.64kPa)
弥散
组织间液(PO2=5.32kPa)
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与供氧过程相 反。
五、 气体的弥散
3.主动脉血氧分压为什么低于 13.83kPA? 由于少量肺循环的静脉血未 与肺泡气进行交换而直接流入到 动脉中,降低了肺循环后流入大 动脉的血液的氧含量,是氧分压 由13.83kPa降至12.64kPa.
2.道尔顿(Dalton)分压定律:混 合气体的压强等于组成混合气体 的各成分的分压强之和。
P空气= PN2+PO2+PH2O+PCo2
四、 混合气体的压强
3.分压强=容积百分比 x 总压强 4.不均匀的分压强会带来什么结果? 气体流向:同种气体流向与该
种气体分 压强大小有关,气体总是 由分压强大的地方向分压小的地方 转移。 例 :O2 21kPa ⇛13.6 Kpa
三、 安德鲁斯试验
3.安德鲁斯画了二氧化碳实际等温线,发 现有四个区:气态区、汽态区、汽液共 存区、液态区。
4.气态区域分为两部分:在临界等温线以 下区域成为汽;在临界等温线以上区域 成为气。
5.单纯依靠压缩是不能使气体液化的,必 须在一定温度下。
四、 混合气体的压强
1.混合气体中,各种成分气体都 有自己的压强,称为分压强。
(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由于气体的密度= M/V,上式也可写 成
P= RT
注意:这两个方程在实际应用时,在 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高的条件下, 计算结果与实验数值有微小差别;但 温度越低、压强越大计算结果与实验 数值的偏差越大。这就促使了范德瓦
尔斯方程的出现。
二、 范德瓦尔斯方程
(一)分子大小不可忽略的修正值 压强很大时,气体的体积减少至很 小,气体分子本身所占的体积就不
二 、 范德瓦尔斯方程
a
(P+ V2)(V-b)=RT
a为压强修正值,b为体积修正值,ຫໍສະໝຸດ 这两者决定于气体的性质,可由
实验测定。例:Co2的 a=0.366J.m3/mol2, b=0.0428x10-
3m3/mol.
二、 范德瓦尔斯方程
2.由于分子间的引力而减少的气 体的压强通常称之为内压强,用 ΔP表示。
3.范德瓦尔斯方程比理想气体方 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但也不是 绝对准确的。
三、 安德鲁斯试验
1.安德鲁斯(Andrews)曾在不 同温度下对二氧化碳作了系统的 等温压缩试验。二氧化碳当温度 高于31.1度时,即使高压下也不 能液化。
三、 安德鲁斯试验
2.气体靠压缩液化有一最高温度 界限,称为临界温度(二氧化碳 的临界温度是31.1度),以Tc表 示,和临界温度相应的等温线称 为临界等温线。
七、 分配系数
实例:恩氟烷在37oC时的血/气分配 系数是1.9,即表示溶解在血中的浓 度是肺泡浓度的1.9倍。
五、 气体的弥散
1.弥散:当气体的密度不均匀时,气体的
分压强就会有差异,气体分子从分压大
的地方向分压小的地方移动,称之为弥
散。
肺泡 PO2=13.83kPa
(血管PO2=5.32kPa )
五、 气体的弥散
2.肺泡气(PO2=13.83kPa)
弥散
肺动脉血进入肺毛细血管时 (PO2=5.32 kPa)
六、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大小:通常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随压强增加而增加。
4.亨利定律:C=aP C表示溶解度,a是比例常数,称为气体
的溶解系数,其只相当于压强为一个单 位时的气体溶解度。P为压强。
实际应用: 用高压氧舱治疗缺氧性疾 病
六、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5.溶解度与麻醉诱导及清醒 速度的关系:溶解度小的麻 醉药(异氟醚),吸入后肺 泡内分压与脑内分压达到平 衡的时间短,诱导迅速;一 旦停止吸入,迅速从体内排 出并消失,因此清醒快。
七、 分配系数
1.分配系数(distribute coefficient):一 定温度下,某物质在两相中处于动态 平衡时,该物质在两相中浓度的比值, 是溶解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挥发性药经肺泡进入血液,可把肺泡 气和血液看成互相邻接的气、液两相, 当其在两相中处于动态平衡时,这两 相中麻醉药的浓度比值,就成为该药 的血/气分配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