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

合集下载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5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5条

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发热,寒已成热也。

汗出不解,表和而里病也。

吐利,心腹濡软为里虚;呕吐而下利,心下痞硬者,是里实也,与大柴胡汤以下里热。

清·吴谦《医宗金鉴》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而以大柴胡汤下之之理乎?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表尚未已也;心中痞,大便不利,里病又急矣。

呕吐,少阳、阳明兼有之证也。

少阳、阳明两急,心中热结成痞,故以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发热未尽之表,内攻阳明成实痞之里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下利不呕吐者,此表里俱虚,桂枝人参汤证也。

若呕吐不利者,此表里俱实,大柴胡汤证也。

彼则脉微弱,此则脉必有力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汗出不解,蒸蒸发热者,是调胃承气证。

汗出解后,心下痞硬、下利者,是生姜泻心汤证。

此心下痞硬,协热而利,表里不解,似桂枝人参证。

然彼在妄下后而不呕,则此未经下而呕,则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矣。

然痞硬在心下而不在胁下,斯虚实补泻之所由分也。

故去参、甘之甘温益气,而加枳、芍之酸苦涌泄耳。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表证发热,汗出当解,乃汗出不解,是内有阳明里证。

热自内发,非关表寒,汗去津亡,则燥热愈增矣。

心下痞硬,是胆胃两家之郁塞也。

呕吐而下利者,是戊土迫于甲木,上下二脘不能容纳水谷也。

吐利心痞,自是太阴证,而见于发热汗出之后,则非太阴而阳明也。

大柴胡汤,柴、芩、芍药,清少阳之火,枳实、大黄,泻阳明之热,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者,病机已属阳明。

心脏本实,虽胃系脉道所属,为营气出纳之所,但容积甚隘,心中正不当有痞,可知所谓心中痞者,特虚气为胃中实热所迫,阻遏于心之部位而不能散,故转似心中痞硬,实即后文胸中痞耳。

成无己

成无己

p 25

如对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 桂二两。”成无己注释:“烧针发汗,则损阴血,而惊动心 气。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心气因惊而虚,肾气乘寒气而 动,发为奔豚。„„肾气欲上乘心,故其气从少腹上冲心 也。”认为奔豚的产生是由于心气虚,肾气乘虚上冲而导致。 而对“欲作奔豚”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成无己亦认为 此属“心气虚而肾气发动”。可以看出成无己对“奔豚”及 “欲作奔豚”是从心肾水火既济的生理功能失调角度进行解 释的。另外,成无己遵《内经》“汗为心之液”的观点,对 发汗后出现某些症状,认为乃心虚所致,如“汗者心之液, 汗家重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汗大出者,亡其阳。汗 者,心之液。亡阳则心气虚,心恶热,火邪内迫,则心神浮 越,故惊狂,起卧不安”等。可以看出心气虚常见的表现为 “心悸”、“惊狂”等。
(四)详析方剂,阐述入微 成无己论析《伤寒论》方,在制方分类上颇有 建树。他不仅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 “十剂”的概念,而且宗《内经》、《本草》 诸说,提出了“七方”之名, 称“制方之用, 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是 以制方之体,欲成七方之用者,必本于气味 生成,而制方成焉”,又认为“惟仲景方一 部,最为众方之祖”,而其“处方之制,无 逾是也”。成氏《药方论》择伤寒常用方2 0首,并为之说明。
p 26

成无己认为少阴病即是肾之病症。如对原文“少阴病,自利 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汤。”成无己注释:“少阴,肾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 青,为肝邪乘肾。„„以肾蕴实邪,必心下痛,口干燥也, 与大承气汤以下实邪。”认为少阴即肾,并讨论了肝与肾子 病犯母病症。另外还从“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角度讨论了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的原理;从“肾虚水燥,渴欲引水自救”角度解释少阴病之 自利而渴;从“肾为生气之源,呼吸之门”角度阐述“少阴 病,六七日,息高者,死”的机理乃“生气断绝也”;从 “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为水气”角度讨论真武汤 证;认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的 原因为“邪热已甚,肾水干也”,必须及时使用“大承气汤 下之,以全肾也。”可以看出成无己对少阴病诸症的讨论往 往是从肾的角度进行的。

成无己

成无己
另撰伤寒明理论4卷将经典著作与个人心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启迪后学产生了重要作成氏对伤寒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注解伤寒论之创始伤寒论的研究史可以追溯到晋唐时期王叔和首次全面整理并以法类证进行研究孙思邈则在千金翼方中以方类证并提出和著作
2
2
成无己,宋金聊城(今山东 阳谷县)人。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 庭,自幼攻读医学。他对《内经》、 《难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 皆有研究,尤其是对于《伤寒论》 最为推崇。他专力钻研该书数十年, 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 ,对该书进行了全面注释,撰成《注解伤寒论》10卷, 为现存最早全面注解《伤寒论》之作,对后世影响 极大。另撰《伤寒明理论》4卷,将经典著作与个 人心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启迪后学产生了重要作 用。
p 11
四、学术评议
12
12
(一)成无己的学术造诣殊深,经验丰富,使 第一个全面注解《伤寒论》的医家。 (二)成氏研究伤寒的特点:以经注论,以论 证经,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三)成氏的突出成就是辨证明理,对《伤寒 论》五十个症状的状态,疑似和机理,进行 了精辟的辨别和分析。 (四)成氏推动了伤寒学说的流传和发展。
p8
3.论四逆与厥 “伤寒四逆,何以明之?四逆者,四肢逆而不 温者是也。”这给四逆下了明确的定义 ,其 后更透彻地分析了由热而温,而四逆,而厥 的传变过程与发生机理。其对四逆与手足厥 冷的病机与辨别,是历代注家很少深究者, 往往混为一谈,致使少阴与厥阴无法在手足 冰凉上辨别。他指出四逆在少阴而轻、厥冷 在厥阴而重,堪称真情大白,独具卓识。
p5
(二)以经释论 成氏在注解《伤寒论》时大量引用《内经》 《难经》和相关经典著作的名言警句,逐条 注解力图反映仲景撰写的本意。这种以经释 论的方法,使《内》《难》和《伤寒论》一 脉相承,融会贯通,起到经论结合,以论证 经,相互印证的效果,使《内》《难》的理 论 与《伤寒论》的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成为《注解伤寒论》的重要特点。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条

【每⽇⼀诵】伤寒论第39条第38条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此伤寒见风脉也。

伤寒者⾝疼,此以风胜,故⾝不疼;中风者⾝重,此以兼风,故乍有轻时;不发(医统本作“久”)厥吐利,⽆少阴⾥证者,为风寒外甚也。

与⼤青龙汤,以发散表中风寒。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兼中风之脉也。

伤寒当⾝疼,今⾝不疼,是伤寒之病⽽兼中风之证也。

⾝轻,邪在阳也;⾝重,邪在阴也;乍有轻时,谓⾝重⽽有时轻也。

若但欲寐,⾝重⽆轻时,是少阴证也。

今⽆但欲寐,⾝虽重,乍有轻时,则⾮少阴证,乃荣卫兼病之太阳证也。

脉虽浮缓,证则⽆汗,属实邪也,故亦以⼤青龙汤发之。

前条以脉微汗出⽰禁,此条以⽆少阴证发明,盖详审慎重之⾄也。

此⼆条,承上篇⾸条、次条,中篇⾸条、次条,再揭太阳风寒两伤,以为下篇荣卫兼病之提纲。

后凡称太阳中风伤寒,涉于荣卫同病者,皆指此⼆条⽽⾔也。

⽅有执⽈:⼤青龙汤,⼀则⽈主之,⼀则⽈发之,何也?主之者,以烦躁之急疾,属动⽽⾔;发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属静⽽⾔也。

喻昌⽈:⽆少阴证,「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指明。

⾔但⾝重⽽⽆少阴之欲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兼风因可审,所以⼒驱其在表之风寒⽽⽆疑也。

若脉微弱,⾝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发之乎?⼜⽈:细玩⼆条⽂义,伤风脉本浮缓,反见浮紧;伤寒脉本浮紧,反见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两⽆疑矣。

⼜当辨⽆少阴证相杂,则⽤青龙,万举万当矣。

故脉见微弱,即不可⽤⼤青龙汤,以少阴病脉必微细也。

⽅⽒注:泥“弱”字牵⼊中风之脉,阳浮阴弱为解。

不思中风之脉,以及误汗等证,太阳上篇已悉,此处但归重分别少阴,以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合为表⾥,其在阴虚之⼈,表邪不俟传经,早从膀胱袭⼊肾藏者有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0条

【每⽇⼀诵】伤寒论第40条第40条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表不解,⼼下有⽔饮,则⽔寒相搏,肺寒⽓逆,故⼲呕发热⽽咳。

《针经》⽈∶形寒饮冷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逆⽽上⾏,此之谓也。

与⼩青龙汤发汗、散⽔。

⽔⽓内渍,则所传不⼀,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痛、发热、⽆汗、恶寒之证仍在也。

⼼下有⽔⽓,谓⼲呕⽽咳也。

然⽔之为病不⼀,故⽈: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皆有⽔⽓之证,故均以⼩青龙汤,如法加减主之也。

经⽈:三焦者决渎之官,⽔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化则能出矣。

太阳受邪,若⽆⽔⽓,病⾃在经,若有⽔⽓,病必犯府。

病府则膀胱之⽓化不⾏,三焦之⽔⽓失道,停上焦则或咳、或喘,或噎,停中焦则或渴、或⼲呕、或满,停下焦则或⼩便不利,少腹满,或下利,凡⽔所⾏之处,皆得⽽病之也。

⼩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亦汗法中之峻剂,与⼤青龙汤并得其名。

⼀以治太阳表实之热躁,⼀以治太阳表实之寒饮也。

程知⽈:此明伤寒表证未解,⽔积⼼下,散寒涤饮法也。

汪琥⽈:『明理论』云:青龙主风寒两伤之疾固已。

伤寒表不解,则⿇黄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可以散。

惟其表不解,⽽⼜加之⼼下有⽔⽓,则⾮⼆汤所能发散,必以⼩青龙汤,始可祛除表⾥之邪⽓尔。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热是表未解,⼲呕⽽咳,是⽔⽓为患。

⽔⽓者,太阳寒⽔之⽓也。

太阳之化,在天为寒,在地为⽔。

其伤⼈也,浅者⽪⾁筋⾻,重者害及五脏。

⼼下有⽔⽓,是伤藏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9条第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

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病也。

大渴欲饮水,肝气胜也。

《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浆,是知肝气胜也。

伤寒欲饮水者愈,若不愈而腹满者,此肝行乘肺,水不得行也。

经曰∶木行乘金,名横,刺期门,以泻肝之盛气,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伤寒发热,涩涩恶寒,无汗之表也。

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停饮之满也。

若自汗出,表可自解,小便利满可自除,故曰:其病欲解也。

若不汗出,小便闭,以小青龙汤先解其外,外解已,其满不除,十枣汤下之,亦可愈也。

此肝乘肺,名曰横,刺期门,亦与上文义不属,似有遗误。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热恶寒,寒为在表;渴欲饮水,热为在里。

其腹因饮多而满,非太阴之腹满,亦非厥阴之消渴矣。

此肝邪挟火而克金。

脾精不上归于肺,故大渴;肺气不能通调水道,故腹满。

是侮所不胜,寡于畏也,故名曰横,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得自汗,则恶寒发热自解;得小便利,则腹满自除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发热,蔷蔷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是肺病也,自汗出,小便利,见风木之疏泄,此肝乘肺金也,名曰横,亦当刺厥阴之期门,以泻肝热。

肺统卫气而性收敛,肝司营血而性疏泄,发热恶寒,大渴腹满,是金气敛闭而木不能泄也,汗出便利,是木气发泄而金不能收也。

营泄而卫宣,故其病欲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本条与108条同讲。

刺期门二节,有数疑窦,不特无刺期门之确证,即本文多不可通。

腹满谵语似阳明实证,脉应滑大而数,不应见浮紧之太阳脉,一可疑也。

科普中医知识:伤寒学派重要医家成无己

科普中医知识:伤寒学派重要医家成无己

科普中医知识:伤寒学派重要医家成无己
成无己,宋金时期(公元1063年~1156年)聊摄即今山东仕平县人,93高寿。

他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攻读医学,精于医理,擅长临床,历时40年研究伤寒,年近八十撰成《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伤寒明理药方论》一卷,成氏的著作,有注解,有论证,有论方,三书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注解伤寒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成无己是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

成无己的伤寒学术思想成就主要如下:
一、以经论著,以论正经。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始终运用《黄帝内经》《难经》注解论中条文方证,力图按照仲师写这部书原来的样子去研究,而他的注解也比较接近于仲师原意。

二、辨证明理,鉴别异同。

《伤寒明理论》50篇,对《伤寒论》中50个主要症状的状态、不同的表现形式、发生的机理、病性病位,以及辩证要点做出了精细的分析,可以说是《伤寒论》最早的一部症状鉴别诊断学。

成无己医学造诣极深,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是第一个全面注解《伤寒论》的医家。

他以经注论,以论证经,将经论结合,把《内经》《难经》学理与伤寒证治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既使《伤寒论》的条文方证,第一次获得理论上的解释,又展现出对《内经》《难经》的阐述,具有实在的内容。

他同时辩证明理,对《伤寒论》的主要形证状态和机理进行了精辟的辨别与分析,使后学者能明伤寒之理,知伤寒之用,从而推动了伤寒学术的流传与发展,在伤寒学研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伤寒学派产生很大影响。

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成无己

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成无己

以经释论:解析“四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制方法
❖ 甘草味甘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却阴 扶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
❖ 干姜味辛热。《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逐寒 正气,必凭大热,是以干姜为臣。
❖ 附子味辛大热。《内经》曰:‘辛以润之。’开发腠理, 致津液通气也。暖肌温经,必凭大热,是以附子为使。
成无己:以“经”释“论”中条文
❖ 例1:《注解伤寒论·卷一·辨脉法第一》:“阳脉浮, 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 阳为气,阴为血。阳脉浮者,卫气强也;阴脉弱者,荣血弱 也。《难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血虚则不能濡 养筋络,故筋急也。
❖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 《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 此其常也。脉沉者,知荣血内微也。
成无己
1
成无己
❖ 生平:宋金时山东聊摄人。
❖ 著作
《注解伤寒论》十卷 《伤寒明理论》三卷 《药方论》一卷
❖ 评价
“议论该博,术业精通”——严器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犹王太仆
之注《内经》,所难者惟创始耳”— —清·汪琥
成无己研究伤寒论的特点
《注解伤寒论》:首注、全注、 注解水平高
以经注论,以论证经
❖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 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 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 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以经释论:解析“麻黄汤”
❖ 麻黄味甘温,桂枝味辛热,甘草味甘平,杏仁味 辛温。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麻黄、 甘草,开肌发汗,桂枝、杏仁散寒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十二经络超链接图: (2)《注解伤寒论》序 (2)《伤寒论》序 (3)卷一辨脉法第一 (3)卷一平脉法第二 (8)卷二伤寒例第三 (13)卷二辨湿脉证第四 (18)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20)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23)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35)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42)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 (50)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50)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 (51)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 (56)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 (60)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 (61)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62)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63)卷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 (64)卷八辨不可吐第十八 (64)卷八辨可吐第十九 (64)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64)卷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 (66)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 (67)注解伤寒论作者:成无己朝代:金年份:公元1144年·《注解伤寒论》序·伤寒卒病论集·《伤寒论》序·卷一辨脉法第一·卷一平脉法第二·卷二伤寒例第三·卷二辨湿脉证第四·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卷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卷八辨不可吐第十八·卷八辨可吐第十九·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卷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十二经络超链接图: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共十二条经络,既单独存在,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注解伤寒论》序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

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

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秩。

(医统本作“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余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

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

后虽有学人,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

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余年矣,虽粗得其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

昨者,解后(医统本作“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

昔所谓慊然者,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序其略。

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

伤寒卒病论集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浅,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伤寒论》序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

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是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着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

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雠校。

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

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卷一辨脉法第一问曰∶脉有阴阳者,(赵本无“者”字)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始之有经,从五行生。

兹首论曰∶(医统本无“曰”字)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

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脉从五行生故也。

阳道常饶,大、浮、数、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

有余,故谓之阳。

阴道常乏,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脉也。

不及,故谓之阴。

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

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

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谵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

《金匮要略》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期十四日当剧。

结者,气偏结固,阴阳之气不得而杂之。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以为和,不相杂以为结。

浮数,阳脉也;能食而不大便,里实也。

为阳气结固,阴不得而杂之,是名阳结。

沉迟,阴脉也;不能食,身体重,阴病也;阴病见阴脉,则当下利,今大便硬者,为阴气结固,阳不得而杂之,是名阴结。

论其数者,伤寒之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

至六日为传经尽,七日当愈。

七日不愈者,谓之再传(医统本无“传”字)经。

言再传(医统本无“传”字)经者,再自太阳而传,至十二日再至厥阴为传经尽,十三日当愈。

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言再传(医统本无“传”字)过太阳之经,亦以次而传之也。

阳结为火,至十七日传少阴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则愈;阴结属水,至十四日传阳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则愈。

彼邪气结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故当剧。

《内经》曰∶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假令(赵本无“假令”二字)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

阴偏不足,则阳得而从之;阳偏不足,则阴得而乘之。

阳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为恶寒者,阴胜则寒矣;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为发热者,阳胜则热矣。

阳脉浮(赵本注∶“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

血虚则筋急也。

阳为气,阴为血。

阳脉浮者,卫气强也;阴脉弱者,荣血弱也。

《难经》曰∶气主之,血主濡之。

血虚,则不能濡润筋络,故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

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此其常也。

脉沉者,知荣血内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针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脉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开合不司,为卫气外衰也。

浮主候卫,沉主候荣,以浮沉别荣卫之衰微,理固然矣。

然而衰甚于微,所以于荣言微,而卫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为阳气外脱,所以卫病甚于荣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赵本作“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卫阳也,荣阴也。

烧针益阳而损阴。

荣气微者,谓阴虚也。

《内经》曰∶阴虚而(医统本作“生”)内热,方其内热,又加烧针以补阳,不惟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然而内躁烦也。

脉(赵本注∶“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蔼蔼如车盖者,大而厌厌聂聂也。

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脉(赵本注∶“一云夏脉”),(赵本作∶“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累累如循长竿者,连连而强直也。

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轻浮而阳(医统本作“主”)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赵本注∶“一云阴气”)衰也。

萦萦滞也,若萦萦惹惹之不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