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的概念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自考2012版)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自考2012版)

名词解释题 • 1、家庭
简 述
• 1、简述家庭结构的类型。 • 2、简述家庭形态的变化。
论 述
• 1、联系实际阐述家庭的主要功能。
二、家庭的结构类型
• (一)核心家庭 • 核心家庭一般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 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规模小,人数少, 只有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 构成稳定的家庭三角,并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 两条纽带直接联结。因此,一般认为,这种家庭 形式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 • 在核心家庭这一类型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 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
• (一)性观念多元化 • (二)地位平等化 • (三)行为理性化
习 题
单 选
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 称为B B • 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 C.重组家庭 D.核心家庭 2、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 庭被称为 D • 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 C.重组家庭 D.核心家庭 3、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 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 家庭被称为 B • A.丁克家庭 B.留守家庭 • C.断代家庭 D.残缺家庭
第三节 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
• 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 (一)家庭规模小型化 • 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 口控制的结果;另一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 的生育观念的转变,自愿少生甚至不生育的年轻 夫妇不断增加。
• • • • • • •

(二)家庭离婚率上升 当前家庭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 2、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导致离婚人群的增多和大 量存在。 3、离婚手续的简化。 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 不能认可和接受忍让、郁闷过日子。 5、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 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来。 6、婚龄变小及互联网普及引发的网恋现象的出现。

家庭的社会学名词解释

家庭的社会学名词解释

家庭的社会学名词解释家庭,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扮演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家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增加我们对家庭的理解和认识。

1. 家庭的定义:家庭是一个由共同生活、共同经济和共同生育关系所组成的群体,由父母(或直系亲属)与子女组成。

它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情感与责任传递,促进个体的成长、社会化和心理发展。

2. 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功能: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和担负着特定的功能。

这些角色和功能的承担不仅构成了家庭成员身份的一部分,还对家庭内的秩序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父亲通常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提供者和决策者,母亲则承担主要的抚养和照顾职责。

子女作为家庭的一部分,他们的角色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3. 家庭类型:家庭类型是指家庭的组成形式。

传统上,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是最常见的家庭类型。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单亲家庭、同性伴侣家庭和重组家庭等非传统家庭类型也逐渐增多。

这些不同类型的家庭在构建家庭关系、传递价值观和满足成员需求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4. 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互动和依存关系。

这些关系通常涉及情感、经济和权力等方面。

例如,夫妻之间的情感和互助关系旨在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维持家庭稳定。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则强调照顾、教育和引导。

这些家庭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和整体家庭功能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5. 家庭社会化:家庭社会化是指家庭通过传递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学习方式来培养和塑造子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过程。

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子女逐渐习得家庭和社会习俗,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形成个人特质和价值观。

6. 家庭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家庭也在不断变迁和演进。

家庭变迁可以包括家庭结构的改变(如家庭成员的增加或减少)、角色分配的改变(如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以及家庭功能的改变(如家庭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作用)。

《社会学概论》 13章家庭制度

《社会学概论》 13章家庭制度
组成的家庭。 – 其他家庭。指除上述三种家庭类型以外的各种家庭。
• 在不同社会中,各种类型的家庭所占的比例会有不同。 • 目前中国的家庭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三、家庭生命周期
• 家庭生命周期:一个家庭从建立到消失的过程。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 根据选择结婚、生育和婚姻解体等事件将家庭生命周 期分为六个阶段:
三、家庭问题-婚姻问题
• 中国的离婚率虽然总体来说还较低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率迅速上升的趋势已引起世
人的广泛关注 • 未婚人口的性别比失衡越来越严重
三、家庭问题-子女教育问题
1、在校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 2、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3、青少年迷恋网络问题 4、“留守儿童”问题
二、家庭观念变迁
• 家庭观念:指人们对家庭,包括婚姻的意义、家庭的 功能、子女价值、家庭成员关系等诸方面的认知与理 解。
• 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家庭观念变化的 外在表现。
中国人家庭观念的变化
1、婚姻观念的变化 2、子女观念的变化 3.家庭中性别平等观念的变化
三、家庭问题-养老问题
1、城市家庭呈现的“四二一”代际结构问题 2、养老保险问题 3、老人照顾问题 4、老人婚姻问题等
一、姻缘关系
• 姻缘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而产生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 一对夫妇的姻缘关系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考察: – 角色关系 – 权力关系 – 感情关系
二、血缘关系
• 血缘关系:指具有共同血统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 系。如父母与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外)祖孙 关系等。
• 血缘关系以生理上的血缘联系为基础,具有天然不可 选择性。
• 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 – 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 – 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 母家) – 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 离开父母家) – 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 亡) – 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

教案:第一章绪论(《家庭社会学》课程)

教案:第一章绪论(《家庭社会学》课程)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一、认识家庭社会学的概念二、了解中国的婚姻家庭研究三、了解国外家庭社会学主要理论教学重点:一、家庭社会学的概念二、中国的婚姻家庭研究三、国外家庭社会学主要理论教学难点:重点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家庭社会学概述教学要点: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学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迫切性:三、家庭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关于家庭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四、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五、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它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借鉴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内部的基本关系,阐述家庭的结构、功能及演化的规律,揭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

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迫切性:(一)、从家庭与人的关系来看人的一生有大部分要在家庭中度过,人要在家庭里由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过程)。

(二)、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生活中与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组织形式。

同时,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细胞”。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家庭虽然历经演变,但并没有消失,依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之一,(三)、从当前社会现实看现实的家庭状况也迫切期待更多的家庭社会学研究成果。

我们知道,当代中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等都发生着迅速的转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细胞”,将对社会发展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值得关注的一个现实社会问题是,离婚率上升,家庭稳定性降低,离婚这一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急需家庭社会学工作者研究解决。

三、家庭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关于家庭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涉及家庭研究的学科有很多,如人类学、生物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学、宗教学、心理学、法律学等。

不同学科对家庭有不同的看法,对家庭研究有不同视角。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浅谈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浅谈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的浅谈张成博(上海交通大学电院5090309407)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个体关系和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从本人一学期的社会学通识课的理解上来看,就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现象的学科,社会是家庭的宏观体现,而家庭则是社会的微观本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促成了社会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一门在我看来意义重大的社会学分支。

下面就从家庭社会学的概况、热点研究课题和解决方向两个角度阐释我对该问题的初步理解。

家庭社会学的概况(一)家庭的本质关于家庭的本质理解,是在邓伟志所著的《家庭问题种种》一书中首先引起的,该书对家庭定义的表述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简而言之就是:血缘+经济=家庭。

他认为,在血缘和经济两大因素中,经济的关系更为重要。

在阶级社会中,不仅姻缘要服从经济,就是血缘关系的亲疏,也要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

因此,他认为,家庭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关系。

我对这种观点持部分肯定的态度。

首先,经济基础确实可以决定家庭中每个个体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乃至幸福指数,但血缘和亲情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我们可以在网上屡屡见到某位明星富翁因家庭问题产生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犯罪等,而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虽然贫穷却生活的很快乐很满足。

所以,对于家庭本质的理解我认为是结合了人口生产关系、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在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的要素下构成的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家庭职能的概念在《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中阐述道:家庭职能是指家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能发挥的作用。

一般来讲,这样的职能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生育职能,这个是自从存在家庭以来,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的职能;第二类是消费,这保证了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第三类就是派生职能,如宗教,这不是每个家庭必须具备的。

家庭社会学考点

家庭社会学考点

第一章绪论一、家庭社会学: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单位的家庭及在社会影响下自身演变的规律,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西方家庭社会学研究简述:(可能填空题)●两条路径:1.从哲学、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家庭的起源和发展;2.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家庭现状,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注重对家庭的实地调查,进行定量研究。

(考)●两大派别:(考)1.把家庭作为社会制度,侧重家庭功能及其变迁;2.把家庭看做社会组织,侧重家庭关系。

●奠基人:(考)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勒普累、德国社会学家W·H·里尔三、西方家庭社会学研究历程:(注意人物、里程碑式著作)1、1860—1890年的“社会达尔文”时期●研究领域:家庭演化理论(家庭史)●研究方法: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历史方法2、1890—1920年的“社会变革”时期●研究领域:家庭现状研究●关注议题: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研究方法:微观的经验研究3、1920—1950年的“科学研究”时期●研究领域:家庭行为研究●关注议题:社会变迁对家庭模式的影响,如何评价这种影响,主要关注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等。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引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1950—1970年的“关注家庭理论”时期●研究领域:多元化发展,注重解决本土问题●关注议题:建构家庭系统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5、1970年以来的家庭多样期●研究领域:从种族、阶级、社会性别和文化视角对家庭进行研究●议题:家庭的多样性与宏观的社会力量●研究方法:性别分析●特点:●从家庭内的微观互动、社会的宏观结构性力量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联中,质疑各种类型的男女不平等。

●将理论研究落实到行动上,对政府制定有关的家庭政策产生了影响。

四、中国家庭社会学研究历程:●早期的思潮和实践属于政治范畴1、20世纪上半叶(初始期)●强烈的批判色彩●学术研究日趋活跃2、20世纪50至80年代(停滞期)●对离婚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成为研究热点●进入50年代,随着社会学被取缔,婚姻家庭研究进入相对沉寂时期。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社会学简明辞典》、《中国大百科全 书· 社会学卷》: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 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 在通常情况下,这就是夫妻之间、父母和 子女之间的关系。”
家庭模式多元化对家庭概念的挑战 界定家庭概念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 现阶段的多元化家庭模式应该如何定位?
“以字义言,我国家之起源于农业定居, 从游牧到耕稼,筑屋以养家畜,从事生产 繁殖。” ——吴自甦
英文中的“family”来源于拉丁文“familia” , “familia”的基本意思为“家宅”,即包 括家仆、家奴在内的居住于同一房舍的全体 成员。
2、关于家庭的不同界定 有的学者将家庭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生理结 合 哈夫洛克· 霭理士《性心理学》:“婚姻,是 性的关系的一种。” 叔本华、弗洛伊德及其当代追随者们:婚姻 是“肉体的机能”,“家庭是肉体生活同社 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 有的侧重于从婚姻方面解释家 社会学家罗威:“家庭是以婚姻为依据的社 会单位。” 《中华大字典》中则说:“有夫有妇曰为家 。”

家庭演化的历史形态: 血缘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家庭 一夫一妻制家庭
血缘家庭 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式。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经过长期经 验的积累,认识到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差别, 在内部逐渐地选择了按辈份划分的婚姻,即 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姊妹相互通婚,排斥 了上下辈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姐妹是兄 弟的共同妻子;兄弟是姐妹的共同丈夫,夫 妻都有共同的血缘。血缘家庭既是一个独立 的生产单位,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
各门学科都可以研究家庭,但社会学的独特之 处是把家庭看成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因子,研 究的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单位的家庭及 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社会学家强调,没有不 受社会的发展、变迁影响的家庭。离开了社会, 也就无所谓家庭演化的客观规律。家庭演化和 变迁都是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因此, 家庭社会学重点研究的应是家庭与社会相互作 用的机制,即这种作用如何发生、经过哪些环 节而完成;同时研究在社会变迁背景之下家庭 演变的规律及家庭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 当前,主要是社会现代化过程对家庭的影响及 家庭演变的趋势对社会现代化的反作用。(杨 善华《家庭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

重点1,家庭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的家庭及其在社会影响下自身演变的规律,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家庭规律:一般将家庭关系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

(1),它是指现在的家庭中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就不包括原来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现已分出去的那些人,如已婚迁出的子女和分了家的兄弟。

(2),在一夫一妻制下,主要的家庭关系为婚姻关系与血缘关系,其余的家庭关系都可看作由这两种关系衍生而来的。

3,婚姻:婚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及婚姻这种两性关系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

4,婚姻和家庭关系:一,婚姻和家庭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范畴:1:从婚姻和家庭的发展史看,婚姻起源于家庭,始于性行为规范之时。

2:即使在一夫一妻制条件下,婚姻与家庭在结构、包含内容上的区别也有充分的表现,婚姻关系是线状关系而家庭关系是网状关系;包含内容也不相同。

因此,婚姻和家庭是不同的研究对象。

二,婚姻存亡关系着家庭的稳定,三,家庭制度对婚姻行为规范的严格约束,5,择偶及其特征:(1),择偶:以缔结婚姻,组织家庭为目的的男女两性互相选择的行为。

(2),特征:择偶是双方的互动,择偶要求具有功利性,择偶中有对“门当户对”的强调,择偶标准会随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主导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6,婚姻基础:(1),按狭义理解,婚姻基础是指在婚前确立的维系男女关系两性婚姻关系的纽带。

按广义理解,则在时间上还要延持续到婚后,一直到婚姻关系的终结。

(2)影响因素:双方缔结婚姻的动机,相互了解的程度,在理想、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同异程度,双方之间的爱情。

7,婚礼的功能:(1),向社会宣告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确立和新家庭的诞生,(2),借此取得社会和亲友的承认,(3),借此实现男女双方角色身份的转变,新郎新娘扮演新的角色(夫、妻、婿、媳等),并享受由此产生的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应有的义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社会学的概念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家庭和家庭演化的客观规律;研究家庭和社会的诸种关系;研究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The aim of Sociology of FamilyThere are great many issues concerning the family that we will consider. Our aim is to get an overall picture of what causes what. Why has the family taken particular forms in the past? What is happening to it today? What can we expect for families in the future? These issues are important, for men and women as groups, for the larger society as a whole, and for each of us as individuals.We all experience families. Virtually everyone has been brought up in one, and most of us will have a family of our own. The family has,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shaped what we are, and it will be a major part of our life experience in the future. The sociological theory of the family has personal and practical relevance that virtually no other part of sociology shares.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sociology is capable of drawing faultless guidelines on how to live a happy family life. Many of the issues are too powerfully embedded in the social world we live in for us to manipulate them easily. But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gives us some insight. If it cannot let us evade many of the conflicts, it can at least alert us to what they are and present some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m.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is also relevant from a third point of view. Increasingly, the family is a subject for 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s. Most of the work of psychiatrists and clinical psychologists as well as counselors and social workers deals with the family or its effects on individuals. Although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one witness are psychological, in the sense that we can see them in individuals, they are not necessarily psychological in their origins.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to see how many issues arise.For example, there was a time when women struggling for some autonomous roles in a male-dominated system were diagnosed as merely having psychiatric problems; today,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gives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causes of their situation and possible courses of action.The family also has a major effect on how children succeed in school, and indeed on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ir subsequent careers. Professional educators as well as career counselors and personnel managers thus would also benefit from some less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political issues around the family makes it of practical relevance for all of us to know what aspects of the surrounding world affect the inside of the family and vice versa.Purpose of the Sociology of Family1, One important set of topics in the book covers the concerns of a course on contemporary marriage. It is designed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what to expect in their own family life: what information is worth knowing, what problems may be expected, what practical techniques are available for dealing with issues that arise.2, A second kind of course focuses more on the family as an institution in society. Here weare concerned with what a family is in general, why it takes particular forms in particular societies, and what forces are responsible for changing and shaping it as the world moves into a new phase. What makes this area of study especially timely is the fact that we are living through a period of major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family.3, A third approach to the family is to see it as the locus of a series of practical issues that bear on the work of many different professions. Here we may dealing with a course that is taken by students preparing to become counselors, therapists, welfare workers, as well as educators, family law specialists, and law enforcement personal.The family is deeply implicated in the problems of poverty, crime and delinquency, school achievement and career success, and more specifically, in the controversies over child and spouse abuse, marital and extramarital sex, illegitimacy, abortion, divorce, child custody, remarriage, and aging. One might even argue that politic ians, political activists, and citizens in general need to be concerned with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in order to act insightfully on these issues as they intersect with public policy.The family is not just a practical problem to be solved, a theory to be mastered, or a social issue to deal with. It is also a center of the emotional, the beautiful, and the dramatic in life. Love, sex, childhood, the phases of life, and the struggles of human history are all part of the life dra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