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之 《水调歌头》精品课件(共23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之 《水调歌头》精品课件(共23张PPT)
• 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 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二.初读感知,疏理文意。 三.精读品味,欣赏佳句。 四. 熟读成诵,感悟诗情。
背诵练习
丙辰 ,欢饮
篇,

,大醉,作此
明月————?把酒————。 不 知————,今夕————。我欲——— —,又恐————,高处—————。起 舞————,何似———?

2.不 论 读 名 家 名篇 ,还是 自己创 作,你 会更清 楚地认 识到自 己,每 次学习 语文, 其实都 是对自 己的一 次审视 ,你不 仅仅懂 的更多 ,而且 文学素 养也随 之提高 。这便 是语文 ,需要 你与之 心灵相 通。

3.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 有声音 语言, 还有许 多无声 的语言 ,例如 美妙的 舞姿、 绚丽的 色彩和 芬芳的 气味, 研究这 些千奇 百怪的 语言对 人类有 特殊的 意义。

8.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新材料作文最 为常见 且最为 稳妥的 审题立 意方法 。写新 材料作 文时, 如果能 准确地 提炼出 材料的 中心, 并以其 作为文 章的主 旨,一 定会使 所写文 章既切 题又有 深度。 所以, 写新材 料作文 时这种 方法来 立意最 多。

9.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 料中心 的作用 。所以 ,有些 新材料 作文材 料中的 关键性 语句可 以作为 选择立 意角度 的突破 口。在 新材料 作文的 材料中 ,关键 句常常 是命题 者或材 料中的 人物的 评议性 语句。
3.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 子?说说你喜欢的 理由。(内容.修辞. 感情)
示例:我喜欢“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因为这句话写 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 的姿态和心情,用对 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 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 往。

2023-2024 部编版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

2023-2024 部编版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一句中“此事”指什么?
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合作探究
怎么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此事古难全”?
这几句富有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 然。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 遗憾;世上没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课堂检测
3、《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 寞,满腹疑问无人问询,乘着酒兴,质问青 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 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 话,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 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同样 表达出挥洒自如的气派。
作者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 藉,表现了旷达的胸怀。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思是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 美好月光。表பைடு நூலகம்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 愿和乐观的情怀。
这两句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成为中秋祝福的千古名句。
合作探究
主旨
这首词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 人,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 的怀念以及乐观旷达的胸襟。
课堂检测
1、填空。 (1)这首词中“_无__眠__”一词照应小序中的 “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 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_人__生__。
(2)词的上阙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 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 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 “_又__恐__”、一个是“_何__似__”。
比喻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 还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 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 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 13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 13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优质课件
• 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她不仅相貌出众, 而且文思敏捷。苏轼夜读忘词之时,偶有 遗忘,王弗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他书, 她都约略知道,这让苏轼对她刮目相看,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 爱有加。但很不幸,王弗27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 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景、情、理的 完美融合
三、文学之美
• 定风波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文章之美
1、背景 家庭原因
政治生涯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轼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 月夜,短松冈。
王弗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
水调歌头
苏轼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 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⑺,亲 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 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⑿,西 北望,射天狼。
四、文化之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14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14张PPT)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白话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 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 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 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 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 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 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 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 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 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
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PPT优质课件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
宫。
⑻不胜(旧读
⑼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
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 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 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 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 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 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 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 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 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Q1、你从小序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你从小序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 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品月明理
世上不会有永远,有团聚就有分离。 人世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 缺”,顿悟“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 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 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赏月留香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答舍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答美人·春花秋月 何时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回洲》
词人情感得以升华,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 的心愿,堪称千古奇绝。
浪花朵朵
释怀
水 调

“古
怅 问天 问月 难
歌 头
“偏”
问 问心
全”
祝愿“共”
梳理小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 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 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 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 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借背景悟诗魂美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遭受“文字 狱”的诗人,他因“乌台诗案”而入狱。 此案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当时正值当 权者推行变法之际,苏轼看到了变法对百 姓的不利影响,极力反对变法。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2
赏月析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而问心——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宇宙、人生难有十全十美的,既然如此, 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释怀,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 化,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结尾问候——结尾两句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 缺憾,但生活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安慰,表达 出普天下所有人的心愿,引起千万人的情感共鸣,流传至今,堪称千古奇绝。
离去的时候,着一“恐”徘徊犹豫之
情全出。毕竟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
间温暖的烟火气息。
21
赏月析美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再而问月——"转""低""照"三字写出明月似一个有情人,脉脉含情地注视着无眠的"我"。 "我"要问问月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思念亲人而 不能团聚的惆怅。
23
赏月析美
情感之美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诗人借月 抒怀。
上片把酒问月,表达了“归去”与直舞“人 间”、离欲与入世的困惑和矛盾,
下片望月怀人,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并抒发 了美好祝愿。
24
读月知味
意境之美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 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25
读月知味 哲理之美
水SHUI
调 DIAO 歌 GE 头 TOU
—— 。
何天 年 (不明 宋知月
天几 苏上时 轼宫有 )阙?
,把 今酒 夕问 是青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课件(共20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课件(共20张PPT)

创作背景
• 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 当时苏轼被贬至密州,政治上失意潦倒,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 与胞弟苏辙分别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 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初读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水调歌头(苏轼)
通达热烈 体会心路历程
写法探究
实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诗歌主旨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月饮酒,下阕写对 月怀人。反映了词人宦海失意的苦闷,也表 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旷达的胸 襟。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 别时圆?
品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
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
能团圆而难以人眠的情景。
通达热烈
表面上对月的怨恨,实际上写 出了与亲人不能团圆的惆怅。
赏句:既写月光,又写月下的人这样自然过渡到思念亲人的主题上来。
诗句详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初读感知
译文: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 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 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初读感知
译文: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 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 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们都能生活得 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责备、埋怨
乐观、豁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人终于以理遣情,只要人能平安幸福,生 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 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么?这是自我安慰,也是 对亲人的劝慰,同时也是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 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实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 朱阁、绮户
水调歌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对后代很有影响。 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这首词作于丙辰年中秋。1074年,苏轼因与王安石 政见不合,外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其弟苏 辙当时在河南,兄弟二人已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词 人望见明月,想起仕途不顺,妻子早逝,又不能与弟 弟相聚,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 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 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 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 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 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 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本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上阕 下阕
望月(写景) 借明月自喻清高
怀人(抒情) 用圆月衬托别离苦闷
情景交融 乐观 借景抒情 豁达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 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
写月诗词拓展: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chán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 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 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 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 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 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 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李白《月下独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明月松间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qu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zhuǎn

mián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 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文中有何作用?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 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承上启下:“转朱阁,低绮户” 是呈上, “照无眠”是启下。
作者心情的变化: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答:交待了时间(中秋),以及写词 的目的(兼怀子由)
结合上阕内容,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
苦闷 矛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积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向上
如何理解“高处不胜寒”?
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 因为朝廷中的排挤和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