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对祖国的伟大贡献
浅论彝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

浅论彝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姓名:邓文汉语言文学一班20092108081内容摘要: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国土地广袤辽阔,人们在不同地域生活,产生了各民族。
以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为中心生活的人群成为汉族,以北方游牧文化与山地游耕文化为主的人群演化为少数民族,三种文化人群在早期因为食物的争夺,战争,迁徙而互相融合,汉民族对少数民族影响巨大,少数民族文化也影响了汉文化的发展,写该论文目的着重在于论述彝族与汉族的互相融合、互相影响。
关键词:彝族、多元、影响、融合一、彝族的历史1、彝族的由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今天西南各地彝族都普遍传说洪水泛滥之后,笃慕繁衍了彝族,大家都认为笃慕是民族的共祖。
彝文典籍中大量记载了笃慕的活动。
既然洪水泛滥之后的笃慕即“六祖”也成为了全民族认同的历史事件,那么,无可否认,这是古代部落分化或部落战争的折射和沉淀。
而且,在彝文古籍中记载了彝族最先的原始民族是哎氏民族。
在东汉司马迁的《西南彝志》卷三中有"哎哺九十代"的记载,具体叙述了19个哎氏族,2个哲米氏族共212代的父子联名世系。
哎哺氏族的后裔(希慕遮),汉文记作"孟哲",其31代才是笃慕。
此外,凉山彝族还传说彝族上古有12个王朝,其中11个王朝是母系王朝。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彝族各部的迁徙对流以及交融,作为民族共同体称谓--"夷"便出现了,以后的汉文文献均以此作为对西南地区彝族的称谓。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和地主制再到官僚资本主义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程。
公元8世纪,"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彝族历史上奴隶制的最高发展阶段。
但在彝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一直发展不平衡。
略说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略说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少数民族是指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居住的民族,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交流与融合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与汉族有着长期的接触和交流,通过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互动,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众多方面。
藏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使得藏传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使得中华文明的清真食品和建筑在中国广泛存在。
二、科技发明与传播少数民族在科技发明和传播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蒙古族人草原上的悠久历史和特殊环境,培养了他们的骑射技艺,对中国的军事科技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汉时期,蒙古族的骑射技艺帮助中国统一了北方,开展了边疆的开发和防御。
蒙古族还在建筑、医学、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书法艺术由于各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与艺术形式。
藏族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藏字艺术,其字形浑厚,墨迹流畅,融合了佛教和民族特色;蒙古族的古蒙古文书法也有独特的韵味,书写规范而潇洒。
这些独特的书法艺术为中华文明的书法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对提高中华文明的艺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文学与语言少数民族在文学与语言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
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样的民间传说、神话、史诗等,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内涵。
壮族的桂林山水诗歌、布依族的苗疆歌谣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诗词创作。
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系统,如苗文、彝文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
五、民族建筑与工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和工艺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藏族各地修建的寺庙、宫殿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雕饰艺术,为中华文明的建筑风格提供了新的元素和样式。
壮族的壮锦、蒙古族的蒙古地毯等传统工艺品也在中华文明的民族工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文明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少数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论少数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1. 引言1.1 少数民族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地位少数民族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们作为我国多民族和谐共处的一部分,承载着维护国家团结和民族团结的责任。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少数民族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作为少数民族的代表,承载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传人。
少数民族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还可以增加多元文化的视野,拓宽国家建设的思路,推动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少数民族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他们的参与和贡献对于弘扬国家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大局中去。
1.2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学生作为我国众多民族群体中的一部分,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少数民族学生常常面临着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挑战,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同自己所属的国家,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他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融合和和谐发展。
在多民族的社会环境中,少数民族学生需要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国家责任感,还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为构建多民族团结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的民族政策

高考热点1:中国古代历史各朝代的民族政策一、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
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秦灭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经营,秦朝疆域扩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郡,人口达2千万。
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正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
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经三国到西晋,人数已达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淡保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
唐朝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
回纥、粟末、南诏等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经济上与唐往来密切,文化上互相交流。
吐蕃与唐通婚,基本上保持了亲戚关系。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起了重大作用。
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分别实现局部统一。
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各少数民族在缔造伟大祖国中所作出的贡献

各少数民族在缔造伟大祖国中所作出的贡献:一些少数民族在开发边疆、统一边疆地区方面作出了贡献。
如匈奴这个民族在两汉时期已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重要的成员。
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在公元前209年即单于位,励精图治,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的统治进入了极盛时期。
课本的两段小字和《冒顿鸣镝射马图》具体叙述了冒顿励精图治的情况,这时匈奴的畜牧业和冶铸业都发展起来,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
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境的开发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松赞干布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青藏高原。
他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受唐文化的影响,他创造了吐蕃文字,制定了官制、兵制和法律,推动了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
同北宋并立的辽和西夏是契丹和党项族建立的国家。
这两个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任用汉族文人韩延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文化。
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辽极盛时的版图,北至色楞格河流域,南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西至阿尔泰山以西,东临大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
将北方如此辽阔的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权管辖之下,辽是第一次。
在辽代、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这对以后金、元、清各朝都有深远的影响。
金灭辽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来到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政权,史称西辽。
西辽疆域广阔,存在了80多年,它在开发我国新疆地区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
辽宋夏金时期,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回鹘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西州回鹘、黑汗王朝和白族在西南地区建立的大理。
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在西州回鹘统治下的高昌地区,畜牧业很发达,农业和手工业也在发展,与辽、北宋的贸易往来频繁。
黑汗王朝包括今新疆部分地区和中亚广大地区,他们自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西亚国家也承认他们的王朝是中国的王朝。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vb b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1、少数民族政治上的贡献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467—499)。
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元朝时期,在蒙古族发展史上有一位出类拔萃的伟大军事家和政治家,这位不得不提的民族英雄就是成吉思汗,亦即铁木真。
他对蒙古族的贡献尤大。
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36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和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
这种大统一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也为它以后五、六百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清朝时期,中华民族走向统一,汉人政权的功劳必须受到肯定,但中华民族的最终的大一统不是由汉人来完成,而是由满人来完成。
游牧文明富于“侵略”的主动性,恰恰是完成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最后一个必要因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开疆拓土的朝气和魄力。
2、少数民族对中华文艺的贡献史学方面, 在二十四史中, 宋、辽、金三部史书是在元朝蒙古族人脱脱等人的主持下编纂的, 是蒙占族史学家和许多维吾尔族、汉族史学家共同完成的, 这三部史书史料丰富, 为研究这三个朝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三部史书都把这三个朝代列为正统,各为一史, 各系年号, 独自成书, 在一定程度七突破了汉族为正统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而且, 蒙、汉、维三族学者共同编写三史, 也开创了各族史学家合作修史的先例。
在诗歌创作方面, 少数民族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北朝时代, 民歌是当时文学发展的主要特色, 这些民歌主要反映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 具有刚劲、质朴而又爽朗、活泼的特色, 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是祖国文化的一枝奇葩。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还创造了大量千姿百态、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
高考专题训练: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精彩的答题思路引导)

高考专题训练: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精彩的答题思路引导)核心观点: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同汉族一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平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一内容不仅是历年高考的考点,也是一个热点。
基本认识:1.要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各民族的文化和对祖国历史的贡献。
我国各族人民都创造了自己特殊的文化和历史,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都应得到肯定和尊重。
2.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战争。
这些战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3.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现象。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4.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5. 要高度重视和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它关系到国家治乱、社会进退、民族兴衰。
精典题解:1.(2000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以下材料材料1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材料2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材料3 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粬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回答:(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
(2)材料3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2.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则对匈奴进行反击,著名将领霍去病并表示“匈奴未灭,无以为家。
少数民族群众建设新中国的故事

少数民族群众建设新中国的故事一、引言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讲述几个少数民族群众在新中国建设中的故事,展示他们的奋斗和付出。
二、蒙古族勇士李井泉李井泉,蒙古族,是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
他出生于内蒙古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但他从小就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深入敌后执行任务,扰乱敌军的后方。
解放战争时期,他受命组建了一支游击队,坚持在蒙古族地区进行游击战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中国建立后,李井泉主动参与了国防建设工作。
他带领着一支蒙古族的特种部队,在国境线上执行任务,保卫祖国的安全。
他所在的部队多次被评为模范部队,他个人也多次受到嘉奖和表彰。
李井泉的故事是蒙古族群众在建设新中国中的典范,他们为保卫祖国的繁荣和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三、壮族女工黄文秀黄文秀,壮族,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位杰出的女工。
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贫困家庭出生,并从小就体验到了贫困带来的艰辛。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通过勤奋学习,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解放战争时期,黄文秀作为一名农村妇女,积极参加了农村妇女组织的活动,帮助壮族妇女争取平等权益,提倡社会进步。
在新中国建立后,她进入了一家当地工厂工作,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工人代表。
她积极参加工会活动,为工人争取福利和权益。
她还鼓励其他妇女积极参与工作,展现壮族妇女的力量和智慧。
黄文秀的故事是壮族群众在建设新中国中的缩影。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藏族医生才旺卓玛才旺卓玛,藏族,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位杰出的藏医师。
她对藏医药的热爱和执着使她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才旺卓玛从小就对藏族的医药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努力学习,深入研究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在新中国的支持下,她成为了一位知名的藏医师,并在医学界获得了卓越的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学生:
4126 马 俊
4128 白 斌 4129 沙彦珍 4130 寇洁云
1. 关向应,满族,辽 宁金县人。抗战爆发后, 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华北 分会委员,八路军120师 政治委员兼晋西北军区 政委、晋绥军区政委、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 1946年7月21日病逝于延 安。
粟裕,侗族,湖南会同 县人。抗战爆发后,任 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 后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副指挥,协同陈毅指挥 了著名的黄桥战役,开 辟和发展了苏南、苏中 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 后,调任新四军第一师 师长兼政委等职。
乌兰夫,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抗日战 争时期,策动了著名的“百灵庙起义”,打击了 日本帝国主义肢解、侵略中国的企图,后任蒙古 抗日部队新编第三师政治部代主任,延安民族学 院教育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பைடு நூலகம்
韦国清,壮族,广西东兰县人。 1940年后,任八路军山东纵 队陇海南进支队政委、新四军 第四师九旅旅长等职。1944 年9月,任新四军第四师副师 长,受命指挥西进战役。 1945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后, 率部指挥了宿南战役、睢宁战 役,连续收复宿迁、泗县等多 座县城
廖汉生,土家族,湖南桑 植县人。1937年,任八 路军120师358旅716团 副团长,与团长宋时轮率 部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战役。 1940年率部参加了晋西 反“扫荡”和著名的百团 大战。1942年率部参加 了著名的田家会战斗,打 了个漂亮的歼灭战。
尤素夫· 马本斋(1901~1944), 是抗日英雄马本斋的经名,原名 马守清,男,回族,共产党员, 河北沧州献县人。他率领回民支 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 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称其为 “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44 年随部队赴延安途中,马本斋带 状疱疹发作,又感染肺炎,病逝 于山东莘县。2009年9月,马本斋 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 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 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6.江华
江华,瑶族,湖南江华县 人。1938年12月,任八路 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 1939年9月,任八路军苏 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为 苏皖根据地的开辟打下了 基础。1941年11月至1942 年初,协同罗荣桓等指挥 山东地区的八路军粉碎了 日军残酷的“拉网合围” 式“扫荡”。
韦杰,壮族,广西东兰县 人。抗日战争时期,任中 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 队队长,八路军总部特务 团团长,八路军115师344 旅688团团长,八路军129 师新编第一旅旅长,太行 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