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自身 的生理 特点 , 能够 长 时 间 的保 持 IR在 理 想 的 范 N 围 内 , 其是 对 于那些 特别 高 龄 的患 者 (> 5岁 ) 非 尤 8 仍 易 事 。因此 根本解 决 高龄 心 房颤 动 患 者抗 凝 治疗 与 出
血 风 险的矛 盾须 使用 导管 消融 。
广 东省 人 民 医院 、 东省 心血 管 病研 究所 , 广 薛玉梅 报 告
达龙 。
可 降低卒 中风 险 达 3 % , 个 降低 的数 字 在 患者 已经 4 这 接 受适 当的抗 栓 治疗 的基 础 上 取 得 的 , 伴 有 各 种 风 在 险 因素 的更 高 危 患者 结 果 同样 取 得 一 致 的结 果 , 之 而 前 尚未有 抗 心 律 失 常 治 疗 显 示 出 可 以减 少 卒 中 的发 生, 但在严 重 的心 衰 及左 心 室 功能 障碍 患 者 应 避 免 应
摘 要
患 者使用 阿 司匹林 。
Me t n l i 显示 华 法 林 的抗凝 作 用如 下 : a—aa s ys 国际
标 准化 比值 (N I R)2 0~ . . 3 0时 , 缺血 性 中风 与 颅 内出 血 风险 同时是 最 小 的 ,N . I R I6~2 5时 大 约 为 充 分 抗 .
动 患者 不仅 能 够 有 效 降低 血性 脑 卒 中 的发 生率 , 且 而
是 相对 安全 的 。鉴于华 法 林 药物 本 身 的特 点 和老 年 人
危— —年 龄 < 5岁 , 伴 有 中危 或 高危 因 素 。高 危 患 6 不
者 使用华 法林 , 中危 患者 使 用 阿 司 匹林 或华 法 林 , 危 低
往 中风 或短 暂 性 脑 缺血 发作 ( ) 个危 险 因 素 各 计 1 S每 分, 中风/ I TA计 2分 。低 危 : , 0分 中危 : ~2分 , 危 : 1 高 93分 。计 分每增 加 1 , 分 绝对 风 险, C . 。 e H15倍 a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如何选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如何选择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
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
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
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处理,即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Ⅰ类药进一步可分为3类,Ⅰa钠通道阻滞中等速度,复极时限延长,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双丙吡胺,Ⅰb钠通道阻滞快速,如利多卡因、美西律,Ⅰc钠通道阻滞速度缓慢,如氟卡因、普罗帕酮。
Ⅱ类药是β-受体阻滞剂,Ⅲ类药延长心脏复极过程,在动作电位2、3位相阻滞钾通道,从而延长心肌组织的不应期,如胺碘酮、索他洛尔,Ⅳ类药阻滞钙通道,抑制窦房结、房室结的慢反应组织,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上述分类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并未考虑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未将对心律失常有影响的地高辛、腺苷等纳入在内。
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2.1 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先考虑的三个方面①是否需要用药,即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②选用何种药物其危险/效益比最小。
③首选药物还是非药物治疗。
2.2 临床应用的适应证①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各种心律失常需要药物治疗,如心悸、活动后心律失常增加,伴有心绞痛、气短、呼吸困难的心律失常,出现头晕、头痛或暂时性意识丧失,一时性黑朦,伴突然出现栓塞症象的心律失常等。
②有明显症状的心律失常通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但少数也可见于所谓“正常心脏”,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心脏”,其定义不但是现在各项心脏检查结果均属正常,而且在长期观察中未见心脏的异常现象,因而其预后良好,判断是否是正常心脏需经严格的各项检查。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

药物治疗缓慢⼼律失常⼀般选⽤增强⼼肌⾃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等)、迷⾛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或碱化剂(克分⼦乳酸钠或碳酸氢钠)。
治疗快速⼼律失常则选⽤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神经兴奋剂(新斯的明、洋地黄制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神经(甲氧明、苯福林)或抗⼼律失常药物。
医学教|育搜集整理 ⽬前临床应⽤的抗⼼律失常药物已有50种以上,常按药物对⼼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作⽤来分类(VaughamWilliams法)。
第⼀类抗⼼律失常药物⼜称膜抑制剂。
有膜稳定作⽤,能阻滞钠通道。
抑制0相去极化速率,并延缓复极过程。
⼜根据其作⽤特点分为三组。
Ⅰa组对0相去极化与复极过程抑制均强。
Ⅰb组对0相去极化及复极的抑制作⽤均弱;Ⅰc组明显抑制0相去极化,对复极的抑制作⽤较弱。
1.奎尼丁(Ia): 是最早应⽤的抗⼼律失常药物,常⽤制剂为硫酸奎尼丁(0.2g/⽚)。
主要⽤于房颤与⼼房扑动(房扑)的复律、复律后窦律的维持和危及⽣命的室性⼼律失常。
因其不良反应,且有报道本药在维持窦律时死亡率增加,近年已少⽤。
应⽤奎尼丁转复颤或房扑,⾸先给0.1g试服剂量,观察2h如⽆不良反应,可以两种⽅式进⾏复律: (1)0.2g1次/8h,连服3d左右,其中有30%左右的患者可恢复窦律; (2)⾸⽇0.2g、1次/2h,共5次,次⽇0.3g、1次2h,共5次,第三⽇0.4g、1次/2h、共5次。
每次给药前测⾎压和QT间期,⼀旦复律成功,以有效单剂量作为维持量,每6~8h给药⼀次。
在奎尼丁复律前,先⽤地⾼⾟或β受体阻剂减缓房室结传导,给了奎尼丁后应停⽤地⾼⾟,不宜同⽤。
对新近发⽣的房颤,奎尼丁复律的成功率为70%~80%左右。
上述⽅法⽆效时改⽤电复律。
复律前纠正⼼⼒衰竭(⼼衰)低⾎钾和低⾎镁,且不得存在QT间期延长。
奎尼丁晕厥或诱发扭转型室速多发⽣在服药的最初3d内,因此复律在医院进⾏。
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使用指南

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使用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的心跳等情况。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使用指南。
一、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s)β受体阻滞剂是一类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上腺素对心脏β受体的作用,减慢心脏传导速度和减弱心脏收缩力,从而降低心脏的负荷和节奏异常。
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使用指南如下:1. 普萘洛尔- 适应症: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临床持续时间长的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
- 剂量:起始剂量为1.25mg,每日2-3次,逐渐增加至维持量20-40mg。
2. 美托洛尔- 适应症:治疗心房颤动、心室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 剂量:起始剂量为25mg,每日2-3次,逐渐增加至维持量100-200mg。
二、钙离子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阻断心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离子通道,减慢心脏节律异常的发生。
常见的钙离子拮抗剂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 - 剂量:起始剂量为120mg,每日2-3次,逐渐增加至维持量240-480mg。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医生咨询: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患者应咨询医生,并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2. 用药时间: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需要持续使用,根据医生的指导,患者需要按时服用药物,并且不可随意停药。
3. 剂量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4. 不良反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患者需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心悸、头晕、低血压等,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5. 药物相互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患者需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及补充剂,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石亚昕[中图分类号]R972+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26-7587(2007)06-0545-01药物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有近百年的历史,但迄今仍未找到一种既有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又不增加患者死亡率的理想药物。
因此,当前药物治疗的关键是要合理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尽可能发挥药物的治疗效能,降低不良反应。
1 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先考虑的三个方面(1)是否需要用药,即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证;(2)选用何种药物其危险/效益比最小;(3)首选药物还是非药物治疗。
2 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证(1)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各种心律失常需要药物治疗,如心悸、活动后心律失常增加,伴有心绞痛、气短、呼吸困难的心律失常,出现头晕、头痛或暂时性意识丧失,一时性黑矇,伴突然出现栓塞征象的心律失常等。
(2)有明显症状的心律失常通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但少数也可见于所谓“正常心脏”,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心脏”,其定义不但是现在各项心脏检查结果均属正常,而且在长期观察中未见心脏的异常现象,因而其预后良好,判断是否是正常心脏需经严格的各项检查,如:①必须进行的检查项目:12导体表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正侧位胸部X线片检查、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最好活动平板),必要的生化及血液检查。
②尽可能做的检查项目:心脏电生理检查,左右心室造影,核磁共振心脏检查,核素心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平均信号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必要的血内中毒物质测定。
③要考虑做的检查项目:心脏活体检查(心内膜心肌)。
上述检查有时还需要定期例如6~12个月的复查,因为不典型的早期扩张型心肌病,逐渐发展的伴心律失常的右室发育不全,以及缺血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都有早期误诊为“正常心脏”的可能。
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束支阻滞型室速、反复性发作性心动过速不在发作期,均可能漏诊而误为“正常心作者单位:071000河北保定,保定市第一医院脏”,但只要定期复查严密观察,都可以在认真随诊中发现而获确诊。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出现紊乱而导致的心脏排血不足或其他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通过改善离子流、调节心脏电信号传递等机制,控制和治疗心律失常的发生。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按照其作用机制分为如下四类:1. 钠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钠离子的流入,减少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从而达到稳定心律的作用。
药物代表品种为利多卡因、普罗卡因胺等。
2. 钾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抑制钾离子的流出,可延长心肌动作电位,延长细胞的复极时间,稳定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状态,常用药物为胺碘酮、多奈哌酮等。
3. 钙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钙离子的流入,减少细胞兴奋性和心肌收缩力,可用于控制心律失常和缓解心绞痛。
常用药物为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
4. β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β受体的作用,减慢心率、减轻心肌收缩力,从而起到治疗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的效果。
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阿罗洛尔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原则1. 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因为不同类别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对象,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 对于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以使用长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当患者的心律失常长期反复发作时,需要使用长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舒利迭、美托洛尔缓释等,以维持正常心律。
3. 对于治疗急性心律失常,需要使用快速起效的药物:治疗急性心律失常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如利多卡因等。
4. 对于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心脏结构异常等高风险患者,应谨慎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导致心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对于高风险患者应该特别谨慎使用。
5. 必须对剂量进行调整:由于不同患者身体状况和药物代谢能力不同,医生在使用药物时应该对剂量进行调整和监控。
心律失常患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与用药安全性分析

心律失常患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与用药安全性分析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跳不规则等。
心律失常患者通常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恢复正常心律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
然而,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考虑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以及药物的安全性。
本文将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与用药安全性进行分析。
首先,针对心律失常的类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房颤等。
对于室上性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药物可以用于治疗。
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应该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而对于房颤患者,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合并症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洛杉矶地明、普鲁卡因胺等。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心率过快引起的心律失常,可以选择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控制心率。
这类药物可以通过减慢心脏的传导速度和缩短传导路径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减弱心肌收缩力。
此外,对于房颤患者,如果症状严重或伴有其他合并症,可能需要选择更强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再次,我们需要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
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脏传导异常、血压下降、电解质紊乱等。
此外,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还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加或减弱。
因此,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我们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合并症以及已经服用的其他药物,以便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此外,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液指标也是安全性评估的重要手段。
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心律失常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和用药管理。
由于心律失常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患者教育体系,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用途、剂量和副作用,并鼓励患者定期复诊检查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症状。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将介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指南。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Class I药物主要是钠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的传导速度,分为Class IA、Class IB和Class IC三个亚类。
Class IA药物包括奎尼丁、普罗帕酮等,适用于持续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B药物包括利多卡因、美多卡因等,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C药物包括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适用于难治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I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窦房结的节律和传导速度,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Class III药物主要是钾通道阻滞剂,可以延长心室动作电位和心房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适用于顽固性和复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常用的药物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等。
Class IV药物主要是钙通道阻滞剂,可降低心房和心室肌收缩力,适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地尔硫{}妥、维拉帕米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指南1.窦性心动过速: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用体位性改变、情绪调节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频繁发作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钠通道阻滞剂进行药物治疗。
2.室上性心动过速:对于窦性心动过速合并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治疗;对于顽固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选择胺碘酮或其他Class III药物进行治疗。
3.室性心动过速: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首先应评估其危险度,如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考虑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Class IA 或Class IC药物用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Class IB药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来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作者:廖德宁杨志健单位:入站时间:2009-09-07 11:04:00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 drugs,AAD)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但近20年来以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ial,CAST)为代表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改变了人们对AAD的认识,使AAD的临床应用从以经验和推理为基础转为以证据为基础,使对AAD疗效的评价从以单纯使用早搏减少等临床替代终点转为以强调与重视总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等硬终点。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找到一个既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又能明显降低死亡率的理想药物,故有人提出负责任的心内科医生不只是会开AAD处方,而是要理解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选择使用AAD。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再认识1.1 I类AADI类AAD根据其对心脏传导和动作电位的影响分为IA、IB、IC 等3个亚类。
IA类AAD主要包括奎宁丁、普鲁卡因胺、双异丙吡胺等,对Na通道的阻滞作用随心率的增快而增强,具有明显的频率依赖性,可以有效终止房性和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但因其具有致心律失常和负性肌力作用,可引起心肌梗死后及心功能不全患者死亡率升高,故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已不作为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或其它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
然而近年发现,心室内、中、外膜复极电流中,快钾复极电流(Ikr)强度相似,而中膜慢钾复极电流(Iks)强度不及内、外膜的二分之一[1]。
由于小剂量奎尼丁(血药浓度3~5 μmol/L)只阻滞INa、Ikr,对Iks无明显阻滞作用,故对心中膜复极时间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内、外膜复极时间的影响,造成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而易致尖端扭转性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但大剂量奎尼丁可同时阻滞Iks,使三层心肌复极时间延长趋于一致,此时虽然QT间期延长,但跨壁复极离散却缩小,TdP发生率反而下降。
因此,奎尼丁诱发TdP 多出现在治疗初始3天内或小剂量时,加强用药初期的监测可以减少TdP的发生,这一特点使奎尼丁在治疗AF或某些难治性VT时仍有一定地位。
IB类AAD主要包括利多卡因、美西律等,对钠通道的阻滞作用较小,但在(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肌组织pH值下降、细胞外K增多、膜电位减低时阻滞作用明显增强,因此该药终止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VT效果明显,过去一直是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然而CAST试验后,其在防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地位受到质疑,迄今至少有20个随机试验、5个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在AMI中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虽然VT的发生率降低了,但死亡率却升高,因此,已不再推荐在AMI时常规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宽QRS心动过速在使用利多卡因之前,也应先试用胺碘酮或普鲁卡因胺;IC类主要包括氟卡尼、普罗帕酮等,可显著延缓心肌组织内传导,有效控制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AF/AFL,氟卡尼还被用来揭示Brugada右心室传导异常。
由于IC类AAD同样存在致心律失常和负性肌力作用,故不宜用于治疗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衰的房性或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也不宜用于Brugada综合征。
但用于转复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良好、无室内传导障碍的AF/AFL 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时,一般认为是安全和有效的。
应该注意的是I类AAD用于转复AFL时,由于其延缓心肌组织内传导速度,会降低AFL频率而减少对房室结的隐匿性激动,使药前2∶1或更高比例下传的AFL变为1∶1下传而加快心室率,有引起血流动力突然失稳的危险,因此在用药前应预先使用可以阻滞房室结传导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阻滞剂。
此外,许多并发于心肌梗死后或扩张性心肌病的VT,因其折返环的传导速度不匀、折返环首尾之间的可激动间隙狭窄,故折返环首的激动易于进入折返环尾的有效不应期而自行终止,在此类患者中应用I类AAD后,可引起折返环内传导速度减慢并趋均匀,可激动间隙扩大,最终导致药前非持续性的VT在用药后反而成为较为缓慢但却不易终止的持续性VT,故应为禁忌。
注:*:欧洲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射频消融术1.2 Ⅱ类AAD具有“标本兼顾”特点的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已成为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砥柱。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滞多种离子通道和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具有预防猝死、抑制交感风暴等“治标”效果,同时还可通过削减致心律失常高危因素如儿茶酚胺心脏毒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以及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抗高血压、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肌氧化应激等而发挥“治本”作用。
当机体受到外源性或内源性儿茶酚胺刺激时,体内的儿茶酚胺浓度可增加100~1 000倍,与β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酶促作用,导致Ca和Na离子内向流动、K离子外向流动,最终可加快4相自动化除极速率、增加自律性;缩短不应期、易化折返,降低室颤阈值等。
β受体阻滞剂竞争性与β受体结合后,能够逆转交感神经激活的Ca、Na离子内流和K离子外流,发挥以一当三的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多个心律失常治疗指南中I或Ⅱa类推荐药物(见上表),同时也是窦速[2]、围手术期心律失常、AF伴快速心室率、VT风暴[3]、高交感性心血管疾病伴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遗传性心律失常[4]等多种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药物。
判断交感活性增高的有效指标为心率的加快,因此,在心率上升的AMI和心衰患者中,VT/VF发生率也增加,心率加快是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指征, 而β受体阻滞剂应用有效的指标为心率下降,心率下降与存活率增加呈线性相关,因此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应尽可能滴定到患者能够耐受的限度。
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中有多种β受体阻滞剂可用,但常选用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者,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不论何种β受体阻滞剂,在使用中只要把剂量调整达到相近的心率,就可获得相似的抗心律失常效果。
1.3 Ⅲ类AAD折返是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生机制,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间(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和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能终止折返,进而终止心律失常。
Ⅲ类AAD 胺碘酮、索他洛尔、多非利特和伊布利特等可阻滞一种或多种在心肌复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外向K离子通道,从而延长APD和ERP,达到终止心律失常的作用。
口服d-索他洛尔生存研究(survival with dsotafol,SWORD)采用d-索他洛尔口服治疗有高危因素的心肌梗死后患者,但在入选3 121例后,由于d-索他洛尔组病死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5.7% VS 3.6%)而被提前停止,现知与d-索他洛尔选择性阻滞Ikr,对Iks阻滞作用小,从而使得缺如Iks的心中膜的复极时间长于内、外膜复极时间,造成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而诱发TdP等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胺碘酮是广谱有效的Ⅲ类AAD,能明显延长QT间期,对几乎全部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但致TdP发生率却很低(< 1%),这是因为该药是多通道阻滞剂,对Ikr和Iks具有相似的阻滞作用,故能均匀一致地延长三层心肌的复极时间和APD,延长QT间期同时却缩小跨壁复极离散度;并对L型钙通道具有轻度阻滞作用而减少早期后除极,同时该药还能非竞争性地阻滞α和β受体,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有利改善心功能等,故胺碘酮负性肌力作用小、致TdP发生率极低,长期服用对死亡率呈中性作用。
然而,胺碘酮具有许多心脏外副作用,因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长期服用时甲状腺毒性和肝毒性(转氨酶升高)最常见,年发生率分别为6%~15%和15%~30%;肺毒性最严重,年发生率1%~17%;此外还有神经毒性和皮肤毒性等,因此,有人认为胺碘酮是一个“肮脏”的药物,只能用于防治某些危及生命(如VT)或症状严重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如AF/AFL)的“肮脏”的心律失常。
为了减少胺碘酮类药物的心脏外副作用,近年来通过去除胺碘酮分子结构中的碘离子而得到了胺碘酮衍生物决奈达隆,该药具有与胺碘酮相似的抗心律失常作用[5] 而被认为是胺碘酮的替代物。
ATHENA研究[6]是一项观察决奈达隆对左室射血分数< 40%的中高危老年AF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平行双盲安慰剂对照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钙拮抗剂、地高辛、他汀类或抗凝剂比例相当的情况下,决奈达隆在2年内减少约24%心血管相关的住院率,长期的AF抑制率约50%,在次要转归方面,两组全原因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116 VS 139,风险比0.84,P = 0.176),但心血管死亡有显著减少,相对风险下降29%(p = 0.034),心血管病住院减少25%(P < 0.001)。
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风险也明显减少(45%,P = 0.01)。
ATHENA研究还评定了决奈达隆的副作用状况。
与安慰剂相比,决奈达隆胃肠道不良事件较多(26% VS 22%),还有皮肤病(10% VS 8%)及血肌酐升高(4.7% VS 1%),呼吸系统及甲状腺副作用与安慰剂组相似,促心律失常作用则较低。
然而,以中/重度心衰(左室射血分数< 35%)患者为对象的评价充血性心衰和心室功能不全高危患者对诀奈达隆耐受性研究(The antiarrhythmic trial with dronedarone in moderate to seve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Evaluating Morbidity Decrease,ANDROMEDA)[7],却在收入627名患者、仅随访了2个月后即因用药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 VS 3.8%,P = 0.03)而提前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