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小说》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小说》教学设计介绍本教学设计针对名著导读课程中的《莎士比亚小说》进行设计。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并培养阅读和文学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增强对他作品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文学分析能力,提高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思维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简介: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主要作品和他对戏剧的贡献。
2. 时代背景:讲解莎士比亚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包括政治、文学和社会情况。
3. 选读著作:选择莎士比亚的几部经典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和人生思考。
4. 文学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作品,并进行文学分析,包括主题、角色塑造、情节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
5. 论文写作:鼓励学生写作论文,探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一些重要议题或主题,加深对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理解和观察。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通过讲授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 阅读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莎士比亚作品的阅读和文学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加深理解。
-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和人物。
- 创作与表达: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比如写作论文、演讲和戏剧表演等。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 期中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莎士比亚研究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 文学分析作业:评估学生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3. 口头表达评估:通过学生的演讲和角色扮演来评估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力。
教学资源- 莎士比亚的原著文本和译本- 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 角色扮演和戏剧表演所需的道具和场地结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和背景,提高对戏剧艺术的鉴赏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初中一名著阅读教案

初中一名著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名著的热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2.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3. 故事情节概括4.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5. 艺术特色分析6. 阅读策略指导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故事情节,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二)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背景及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三)人物形象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祥子、虎妞、刘四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定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四)故事情节概括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 学生分组分享选定的故事情节,进行课堂讨论。
(五)作品主题思想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方面,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艺术特色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定一个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七)阅读策略指导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作品的开头、结尾、重要情节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课堂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基本内容掌握情况。
2. 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初中3年阅读名著教案

初中3年阅读名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 把握小说主题,提高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名著,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 了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1. 把握小说人物心理变化。
2. 学会欣赏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读过名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印象?2. 教师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二、情节梳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小说主要情节,提炼关键事件。
2. 学生分享自己梳理的情节,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人物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主人公祥子的形象特点,如勤劳、善良、坚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物分析,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主题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深入挖掘作品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主题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欣赏与借鉴(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文学素养,如写作技巧、人物塑造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与借鉴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拓展活动(5分钟)1.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欣赏名著。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阅读名著方面的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祥子》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探讨和理解。
4. 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让学生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并学会欣赏名著,提高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教案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名著,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掌握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质。
教学内容:1. 名著的选择: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2. 阅读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名著,如速读、精读、批注等。
3. 阅读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名著分享、讨论、写作等活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名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名著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名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名著选择与推荐(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水平,推荐适合的名著,并解释选择这些名著的原因。
三、阅读方法指导(10分钟)教师讲解如何有效地阅读名著,如速读、精读、批注等方法,并示范一些阅读技巧。
四、阅读活动设计(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阅读活动,如名著分享、讨论、写作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理解名著。
第二课时:一、名著阅读分享(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名著阅读分享,介绍自己阅读的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二、讨论与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名著。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名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如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进行评价。
四、创新与实践(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从名著中汲取智慧,将名著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个人品质。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测试或课堂讨论来评估。
2.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提问或写作来评估。
3. 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生的阅读记录和分享来评估。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名著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简爱》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简·爱》名著导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切体会人物命运。
2,通过分析语言描写,指导学生掌握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理解女性独立思想和对自由的追求难能可贵,并能够在生活中不断激发内心深处的自主、独立、平等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语言描写,指导学生掌握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切领会人物的命运。
三,课前准备准备名著《简·爱》(具体版本不做要求)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电影《简·爱》精彩片段,吸引学生兴趣。
2,了解作者。
通过作者命运简介,对比《简·爱》故事情节梳理,了解名著内容,把握自传体小说的特点。
(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检查分组阅读情况,每组给出5分钟讨论时间,5分钟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讲述故事情节。
明确:简爱父母早亡寄居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将她送到孤儿院,后来简爱来到桑恩费尔德,做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菲尔德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
在他们举行婚礼是,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彻斯特的妻子。
简爱不愿做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
简爱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一份乡村教师的工作。
在牧师向简爱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彻斯特先生。
当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简爱赶往罗彻斯特先生住的芬丁,扑到了罗彻斯特先生的怀里。
(三)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人生阶段对话描写人物性格【童年简爱】“我不会骗人,我要是会骗人,就会说我爱你了,可是我要说,我不爱你。
除了约翰·里德,世界上我最恨的就是你了,至于这本有关撒谎者的书,你还是拿去给你的女儿乔治安娜吧,因为爱撒谎的是她,不是我。
”耿直单纯,敢于反抗,刚强勇敢;【少年简爱】“不,我知道我应该看重自己,可这还不够。
要是别人不爱我,那我宁可死掉,这也比活着强——我受不了孤独和遭人憎恨,海伦。
初中名著阅读活动教案

初中名著阅读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者老舍及其作品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点。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体会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名著概况:介绍作者老舍、《骆驼祥子》的出版背景及作品特点。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的主人公祥子及其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如虎妞、刘四、小福子等。
3. 情节梳理:通过讨论和思考,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矛盾冲突。
4.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不公。
5. 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三、教学过程1. 名著概况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 人物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3. 情节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讨论和思考,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脉络。
4.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出发,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思想。
5. 阅读感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如阅读其他老舍的作品、查找相关资料等,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基本情况了解程度,包括作者、作品背景等。
2. 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把握程度。
3.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骆驼祥子》这部名著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名著阅读教学设计教案

名著阅读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名著阅读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和解释名著中的文学元素,包括主题、情节、人物和结构等;2.分析名著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个人观点并支持其立场;3.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和技巧,优化阅读过程,并获取更深入的理解;4.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分析、归纳、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等;5.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 确定要教授的名著,并精心准备教材和教辅资料;- 制定详细的课堂讲解和讨论计划;- 准备与名著相关的短文或文章,便于课堂练习;- 准备相关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学生准备- 学生需要提前阅读所选的名著,并做好相关的笔记;- 学生需要准备书面或口头的报告,以回答教师的问题或分享观点;- 学生需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解答。
三、教学活动1.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本堂课要讨论的名著,并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
例如:“你认为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鼓励学生思考,并简要分享他们的观点。
2.展示名著(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电子媒体展示名著的封面、作者简介和出版信息等内容。
简要介绍名著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
3.分析名著(20分钟)教师将名著的文学元素进行分析和解读,包括主题、情节、人物和结构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元素对整个故事和主题的影响,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反馈。
4.阅读交流(20分钟)教师会提供与名著相关的短文或文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理解,对文章中的观点发表意见、提出问题或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5.阅读策略引导(15分钟)教师介绍一些有助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和技巧,如预测、推理、归纳和总结等。
教师示范具体的应用方法,并鼓励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使用这些策略,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和人物。
6.学生报告(15分钟)学生分组准备好的报告,可以是关于名著某一章节或特定人物的分析和解读,或者是对整本书的主题和价值的总结。
初中详细名著阅读教案

初中详细名著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 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风俗民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4.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及其作品特点。
2.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 分析作品中的社会现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北京方言和口语化语言的理解。
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预习《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对作品的基本认识和感受。
二、作品情节梳理(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品的主要情节,总结故事大纲。
2. 学生分享自己认为有趣或感人的片段,并进行讨论。
三、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如诚实、勤劳、善良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其他主要人物的认识,如虎妞、刘四、小福子等。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和冲突中深入剖析人物性格。
四、作品主题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出发,思考作品反映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剥削、道德沦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次阅读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价值观念和品德素养。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名著进行阅读。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骆驼祥子》的艺术魅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名著阅读教学设计小说名著阅读教学设计一、了解《格列佛游记》的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的片段。
、学习这部小说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艺术。
、与《鲁滨逊漂流记》进行比较阅读,提高阅读名著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认识《格列佛游记》的现实意义,感受作者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的片段;、学习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
学习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
课前三分钟:请学生讲述自己读过的“游记”故事。
激情导入: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看出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
最近,你们又读了哪些书,或者正在读什么书呢?读了这么多的书,真好,让我们增长了许多见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今天,老师还要向你们特别推荐一本非常好看的书——A、它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幻想手法、离奇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开拓意义。
B、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这本书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它列入其中。
”C、它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也为世界文学史揭开了光辉的一页。
D、自出版以来,它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文学爱好者的常备书。
伏尔泰、拜伦、高尔基、鲁迅都非常推崇的讽刺作品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揭示:多么高的评价,一定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非常好看的书。
这本书就是世界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
让我们都来熟悉一下它吧。
整体感知小说基本内容。
1.小说是第几人称的?主人公是谁?2.格列佛的身份是怎样的?3.格列佛游历了哪些国家?——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勒皮他、慧骃国4.请学生分别讲讲格列佛在这几个国家的经历。
5.格列佛游历的那些国家那一个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教师展示精彩片段,调动学生兴趣。
片段一、初到小人国的事;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
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
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
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
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片段二、大人国事情概述。
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简介①时代背景本书成书于1726年左右,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的代表作。
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早年生活艰苦,在亲友的帮助下才勉强上完大学。
1688年,斯威夫特来到英国,曾先后做过乡村牧师以及贵族的私人秘书。
《桶的故事》是他的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格列佛游汜》的构思源于与朋友的一次聚会,斯威夫特谈到当时政界种种贪婪无耻的行径时激动万分嬉笑怒骂间,信笔开始了《格列佛游记》第一卷的创作。
成书后经过无数次的增删修改,终于1726年匿名发表,并立刻在英国社会引起了很大争议。
200多年来,它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
1872年被译作《谈瀛小录》登载于《申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甚至影响到后来《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作品的创作。
②作者生平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
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
他出生前数月父亲去世,由叔父抚养。
1686年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取得学士学位,1692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701年获三一学院神学博土学位。
1689年受聘于远房亲戚邓波尔爵士,任私人秘书。
邓波尔逝世后回到爱尔兰,任都柏林一教区长和爱尔兰伯克利伯爵一世的私人牧师。
不久,他返回伦敦,结交执政的辉格党的知名人士。
1704年他的《—只澡盆的故事》、《书战》和《圣灵的机械作用》等3篇讽刺文章汇集出版,批判宗教和学术领域中的腐败现象和非国教徒的礼拜与布道,模仿学究的迂腐文笔,讽刺尖锐辛辣。
1707年11月写了《鲍席斯和菲利蒙》叙事诗和政沦《对1708年的预言》与《比克斯塔夫先生第一个预言的应验》(1708),表现了他的远见、诙谐和机智。
1710年,他任托利党《考察报》主编。
当时英法因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而长期交战(1710—1713),人民蒙受苦难,统治集团却大发:国难横财,斯威夫特写了—系列反战文章,其中一篇《联盟军和前任内阁发动和进行这场战争的行为》(1711)揭露了骇人听闻的贪污行为,举国哗然。
对1713年英法签订和约产生了直接影响。
当时斯威夫特成为哈利首相的亲信,安妮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大小廷臣都想方设法巴结他,但他两袖清风,仍然是个穷人。
他在伦敦期间结识了一批文人如蒲柏、约翰·盖依等;他给定居在爱尔兰女友艾斯特写了大量情深意切的信札,后人《给艾斯特的信》发表,成为英国书札文学的珍品。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托利党内阁垮台,斯威夫特被赶出伦敦,回到爱尔兰任副主教,积极参加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
他先后发表了《关于普遍使用爱尔兰纺织品的建议》(1720)、《布高德莱比尔的信》(1724)、《格列佛游记》(1726)、《爱尔兰状况的浅见》(1727)等政沦,杂文和小说。
斯威夫特为爱尔兰自由独立所进行的斗争,赢得了爱尔兰人民的尊敬。
1737年11月,整个爱尔兰用钟声、营火和酒,庆贺他70寿辰。
斯威夫特死于精神病的瘫痪,葬礼极其简单。
他早在1735年写好墓志铭:“如今,狂想再也不能折磨他的心,去吧,过路人,如有可能,请你学习他的榜样,为保卫人类的自由而奋斗!”阅读方法指导1、讨论:请大家谈谈阅读小说名著,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明确:在内容上,一要弄清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背景;二要弄清故事情节,这是重点;三要揣摩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四要感受作家的情感。
在形式上,一要揣摩作品的艺术手法;二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读书三步走”①略读:就是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全书。
其目的是明确背景,抓住线索,了解梗概,把握主旨。
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②精读: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故事的方法。
精读的目的在于全面掌握书本内容,把握作者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
”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
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
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
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③悟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悟读”,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悟”能悟出文本的内涵,悟出文本的滋味,悟出心中的“哈姆雷特”,悟出人生意义。
课堂小结,完成读书卡片。
读书卡页码:001 书名:《》作者:______________精彩情节:______________妙语摘录:______________我的领悟:______________阅读收获:______________导入:检查小说的阅读情况,提出这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整体把握,交流读书心得。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复述《格列佛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并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实质目的。
明确:小人国——讽刺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和各个统治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
大人国——批判与抨击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不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
飞岛国——无情地嘲讽科学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
慧骃国——批判英国的统治集团的罪恶和社会恶习。
2、读了这部作品后,你对书中的哪一个情节有很深的印象?请谈谈你对这一情节的感悟和理解。
(任学生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肯定。
)3、你认为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可能的回答:想象奇特、荒诞不经、夸张有趣……4、了解小说的表现手法和主题。
明确:——反讽、影射、象征、寓言、运用反语进行讥讽。
例如作者本来对人类利用火药的威力来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残杀同类非常愤怒和鄙视,但他却在小说中用“对政治一无所知”等一系列反语来形容对火药嗤之以鼻的大人国国王;、以类似漫画的夸张技巧描写各种怪涎的事物,如耶胡、勒皮他人和长生不老的人等等;、他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小人国的生活和斗争,极为成功地影射出当时英国的现实;、作者善于用严肃认真的口吻叙述渺小无聊的事情,关于利立浦特的历史的叙述就是极好的例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矛盾关系,并且往往能指出其某些本质。
同时,斯威夫特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含沙射影地融合进书中各国的政治斗争当中,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英国政坛的黑暗和对外的残酷掠夺。
、结合书中所选小说章节,进一步认识作者对英国社会的讽刺,对人性的批判。
5、说说你最想与大家分享的妙语及理由。
例: ★盲目可以使你增加勇气,因为你看不到什么危险。
★我永远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
说明:这一环节是任学生发挥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肯定。
6、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
请你谈谈格列佛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给你的人生启示。
格列佛:是十八世纪英国的普通人,他热爱劳动,刚毅勇敢,心地善良。
他在游历之中,洞察到社会现实的日趋堕落,得出英国社会并不文明的结论。
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
作者将自己的种种美德赋予笔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对别人关怀备至。
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
他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
他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
他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的国王交谈。
他勇于帮助小人国抵抗外族入侵,但断然拒绝为小人国国王的侵略扩张政策效劳。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将这部小说和《鲁滨孙漂流记》进行比较阅读,会有什么发现?小说名著阅读教学设计二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小说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最近我们读了《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