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推荐作品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推荐作品

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动词,观看 (3)视秦 下视 人.视 其.辙 之, ,登 亦轼 不而 甚望 惜之动词 动, 词看 ,待 观、 察对 、待 考察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名词,眼力、视线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6.词类活用
(1)动词的活用
仇舆从.也( 动词作名词,随从的人 )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导学目标 《狱中杂记》: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 法,并认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2.通过课文认识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陶庵梦忆序》:1.积累文言字词,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2. 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5)余叩所.以. 古义: ……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5.一词多义 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动词,执行
(1)奉沛 谨使 公臣 奉.良卮奉 酒.为白寿璧一 动双词, 动恭 词敬 ,地 进捧 献着 、献 上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名词,侍奉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2)动词的活用
予我千金,吾生.若(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吏因以巧.法( 形容词作动词,利用……取巧 ) ②所全.活可数计哉(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7.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则治之如所言( 状语后置,即“则如所言治之” ) ②或叩以往事( 状语后置,即“或以往事叩” )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巩固文言词语、重要句式,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亡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以及对人生仕途的复杂情感,培养珍爱亲情的意识。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体会到韩愈失侄之哀笼罩下的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离与死别乃人生两大悲事。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离别多年的侄儿十二郎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来告慰十二郎之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品读这篇“祭文中千年绝调”。
2.初读入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例:感受到对十二郎之死的悲哀3.研读悟情,走进韩愈情感之河首段中有一个字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韩愈内心的感情,“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对亡侄深切哀悼与怀念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情感之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情感之河。
小组合作讨论:再次朗读文本,文中叙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悲家族衰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手足。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叔侄二人孤苦相依,嫂子的话充满了期待和悲伤,但至少当时还有十二郎与我相互扶持,而今再忆,倍感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振兴家族的愿望更难实现。
悔聚少离多十几年漫长的时间里,两人聚少离多,韩愈为了功名奔波在外,在宦海中沉浮,却始终不得志,两人相聚的愿望久久不得实现,但总是以为“吾与汝俱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有很多,我们总想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时光的易逝,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来不及报答的恩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教案1

通过工具书,排除预习的疑难
不能解决的合作解决,还不能解决的作上号
巡回,参与小组,交流
细致,落实,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课堂检测内容
学案“预习”用8分钟,发布
展示
发布
学生发布学习成果,BC同学翻译一二段
预习内容布置
完成“导学”部分,再读
教学资源选择
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预习
安排
1、熟读,读准读通,读出感觉
2、初步理解文字,将障碍标出来
一定要读出感觉,读出味道
朗读
比赛
朗读,读通,读准节奏
组织评比,技巧指导
体会
激情
导学
一篇传序竟能成为名篇,说明在写作上有独到之处,今天我们就探究学习,看能发现些什么
自学
科目:教师: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
单元(章节)课题
气脉中贯
本节课题
《伶官传序》
三维目标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
2、进一步理解和熟练掌握省略句式
3、能够独立阅读翻译,正确率达到8成;
4、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论证思路
提炼的课题
论证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目标前三,难点在于目标4的消化,形成能力
教学手段运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巩固文言词语、重要句式,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亡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以及对人生仕途的复杂情感,培养珍爱亲情的意识。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体会到韩愈失侄之哀笼罩下的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离与死别乃人生两大悲事。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离别多年的侄儿十二郎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来告慰十二郎之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品读这篇“祭文中千年绝调”。
2.初读入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例:感受到对十二郎之死的悲哀3.研读悟情,走进韩愈情感之河首段中有一个字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韩愈内心的感情,“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对亡侄深切哀悼与怀念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情感之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情感之河。
小组合作讨论:再次朗读文本,文中叙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悲家族衰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手足。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叔侄二人孤苦相依,嫂子的话充满了期待和悲伤,但至少当时还有十二郎与我相互扶持,而今再忆,倍感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振兴家族的愿望更难实现。
悔聚少离多十几年漫长的时间里,两人聚少离多,韩愈为了功名奔波在外,在宦海中沉浮,却始终不得志,两人相聚的愿望久久不得实现,但总是以为“吾与汝俱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有很多,我们总想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时光的易逝,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来不及报答的恩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书序;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典故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一、入痴境1.做梦是因为什么?《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告诉我们,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是在试图对现实的超越中,完成对现实苦难的消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名家的“梦言梦语”。
2.解题:这个标题会给大家带来哪些信息?⑴关于“序”。
序有书序和赠序,本文中的序是书序,是说明写作缘起或写作目的的。
比较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琵琶行并序》《归去来兮辞并序》)、诗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进而了解书序。
⑵关于“陶庵”。
陶庵是张岱的号。
张岱是什么样的人?且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这里的痴人指的就是张岱。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
他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清兵南下后,他的生活也发生巨变,强烈的民族意识,让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为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遁入山林,潜心著述,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
⑶关于“梦忆”。
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也就是说梦中的回忆,对梦的记忆,也就是说《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梦”的一种追忆,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梦而让作者魂牵梦萦,要用笔录来追忆呢?只能从文本中去解读了!⑷关于《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共八卷),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
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
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五单元作品陶庵梦忆序(3)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一、导入“人的一生太过短暂,所以一
定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如
果生活在晚明,我一定要和张
岱交为知己。
如今,我们相距
千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对他的爱恋源于这两句话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
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
以其无真气也”和《湖心亭看
雪》。
它们都出自《陶庵梦忆》,
与《西湖梦寻》《琅嬛文集》
一样,这是张岱的代表作,那
他会为《陶庵梦忆》写下什么
样的序言呢?我爱他敬他,也
希望带同学们了解他,让我们
走进《陶庵梦忆序》。
教师讲解并展示课件图片
1、“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
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
以其无真气也”
2、《湖心亭看雪》。
讲述老师自己对作者的喜爱,结合
生对已有知识的体会,激发学生学
兴趣。
1、重难点字句理解:
罄”“首阳二老,直头饿死,
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
也”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
当作如何消受”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
古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八:分层次作业
1.(全体)仿照古文阅读考试来出一份试题,断句题改为判断重点字词解释的正误。
2.(选做)搜集并阅读张岱的《西湖梦寻》等作品写作读书笔记。
九: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 教案

伶官传序【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五代”历史背景2、翻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永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三、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推荐作品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推荐作品一、作者简介(1)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康熙四十五年进士。
康熙五十年(1711)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
后官至礼部侍郎。
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
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
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2)张岱(1597—1689),又名维城,字宗子,号陶庵,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
二、背景展示(1)《狱中杂记》是方苞追述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2)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的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张岱“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
作为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课文名句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张岱《陶庵梦忆》杂记“杂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方苞的这篇《狱中杂记》是“杂记”中的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
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
狱中杂记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被关押在刑部监狱里,看见犯人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
去而从墙洞里拖出去的,每天有三四个人。
政府刑部所设的监狱。
刑部,明清两朝设六部,刑部掌刑律狱讼。
窦dòu:孔穴。
这里指监狱墙上打开的小洞。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狱中有个原洪洞县的知县杜君,神情激动地说道:“这是瘟疫作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导学目标《狱中杂记》: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认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2.通过课文认识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陶庵梦忆序》:1.积累文言字词,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2.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走近作者(1)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
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代表作品:《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
(2)张岱(1597~168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出身世宦人家,家学渊源。
素喜游历,通晓音乐戏剧,交游广泛。
南明时,曾被授以职方主事之职,不久即辞去,托病不出。
后家道中落,布衣蔬食,生活颇为艰苦,然笔耕不辍,著述甚丰。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有“文中乌获”“后来斗杓”之称。
代表作品:《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
2.背景解读狱中杂记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
《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
戴名世在《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
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被牵累定死罪者甚多。
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其名字而被捕入狱。
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
在狱中,目睹了监狱的阴森恶劣,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
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书房。
康熙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
后累官至礼部侍郎。
本文是方苞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在刑部狱中据所见所闻写的。
陶庵梦忆序本文是张岱为自己的文集《陶庵梦忆》所作的自序。
该文集中,多为回顾自己过去豪华生活之作,而作者写此书时,已穷困潦倒,两相对比,不由心生慨叹,如大梦方醒,犹忆梦中美境,眷眷不能舍,又自知其不可复得,于是故作潇洒幡悟貌,将一切归之因果,归之大梦。
3.古文知识积累(考点)节日与习俗(二)(1)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又名腊八节,俗称“腊八”。
在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2)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农历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3)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4)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古代指谷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
二古诗文基础狱中杂记1.字音识记①窦.(dòu) ②遘.者(ɡòu)③瘳.(chōu) ④迩.年(ěr)⑤绞缢.(yì) ⑥不羁晷.刻(ɡuǐ)⑦主谳.者(yàn) ⑧呿.(qū)⑨渫.(xiè) ⑩胥.(xū)⑪痼.疾(ɡù) ⑫挢.(jiǎo)2.通假字矢.溺皆闭其中(“矢”通“屎”,粪便)3.词语解释(1)迩年..狱讼迩年:近年(2)必多方钩致..钩致:钩取,即逮捕(3)或竟成痼疾..痼疾:不治之疾、残废(4)伤肤,兼旬..愈兼旬:二十天(5)遂缚以出,不羁晷刻....不羁晷刻:一刻也不停留4.古今异义(1)留者十六七...古义:表分数,十分之六七今义:表约数,十六或十七(2)吾辈无生理..古义:生存的可能今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功能 (3)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4)然后..得死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5)余叩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一词多义(1)奉⎩⎨⎧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动词,执行)沛公奉.卮酒为寿(动词,恭敬地捧着)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动词,进献、献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名词,侍奉)(2)作⎩⎪⎨⎪⎧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形容词,神情激动)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写作)舍瑟而作.(动词,站起)日出而作.(动词,劳作)此疫作.也(动词,发作)(3)薄⎩⎨⎧与饮食之气相薄.(动词,接近、迫近)薄.田十五顷(形容词,土地贫瘠)厚古薄.今(动词,轻视、看不起)(4)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yào ,形容词,重要)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yào ,动词,总结、概括)要.在安国家,利人民(yào ,名词,要点、关键)张良出,要.项伯(yāo ,动词,同“邀”,邀请)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yāo ,动词,同“约”,约定)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yāo ,动词,要挟)(5)质⎩⎨⎧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动词,以……作抵押)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名词,通“贽”,初次见面时送的礼物)狱中成法,质.明启钥(副词,刚刚)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①牖.其前以通明(名词作动词,开窗洞) ②必械.手足(名词作动词,拘系、拘束) ③主梏.扑者亦然(名词作动词,上刑具) ④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名词作动词,内外勾结) ⑤凡死刑狱上.(名词作动词,呈报) ⑥皆利.系者之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⑦贫则面.语之(名词作状语,当面) ⑧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2)动词的活用予我千金,吾生.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3)形容词的活用①吏因以巧.法(形容词作动词,利用……取巧) ②所全.活可数计哉(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7.特殊句式 (1)倒装句①则治之如所言(状语后置,即“则如所言治之”) ②或叩以往事(状语后置,即“或以往事叩”)③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定语后置句,即“大盗未杀人及同谋多人者他犯”)(2)判断句此疫作也(“……也”表判断)(3)省略句①众言同,(余)于是乎书②富者就其戚属(语之),贫则面语之③(胥)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④命下,遂缚(之)以出,不羁晷刻陶庵梦忆序1.字音识记①为野人(hài)②然瓶粟.屡罄.(sù_qìnɡ)③以蒉.报踵(kuì) ④以衲.报裘(nà)(zhù_chī)⑤以苎.报·2.通假字(1)为野人··(“”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2)政.如邯郸梦断(“政”通“正”,恰)3.词语解释(1)每欲引决..引决:自裁,自杀(2)不能举火..举火:生火做饭(3)以绳报枢.,以瓮报牖.枢:门轴牖:窗口(4)大梦将寤.寤:醒(5)尚视息..人间视息:观看和呼吸,指活着4.古今异义(1)当作..如何消受古义:应当用(什么事)今义:看作(2)以石报枕,仇温柔..也古义:温暖柔软 今义:温顺体贴 5.一词多义(1)名⎩⎨⎧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动词,喜好名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动词,命名、取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正确地指称、说明)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名词,名誉、名声)(2)与⎩⎪⎨⎪⎧愕窒不敢与.接(动词,交往)庶子不足与.谋(介词,和、同)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为、替)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语气助词,后作“欤”,用于句末,表示反诘)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动词,等待)(3)视⎩⎨⎧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动词,观看)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动词,看待、对待)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动词,观察、考察)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名词,眼力、视线)6.词类活用 (1)动词的活用仇舆从.也(动词作名词,随从的人) (2)形容词的活用①故旧..见之(形容词作名词,故交、旧友) ②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形容词作名词,繁华奢靡的生活) ③仇轻暖..也(形容词作名词,轻而且温暖的衣服) ④仇温柔..也(形容词作名词,温暖且柔软的床) ⑤仇爽垲..也(形容词作名词,明亮干燥的房子) ⑥仇香艳..也(形容词作名词,闻香睹艳的生活) (3)名词的活用仇.温柔也(名词作动词,报应) 7.文言句式(1)省略句①还是后人妆点(他们)语也②因思昔日生长王谢(之家)③故旧见之,如(见)毒药猛兽(2)倒装句①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状语后置、省略句,应为“(于)人世视息”]②鸡鸣枕上[状语后置、省略句,应为“(于)枕上(闻)鸡鸣”]③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状语后置、省略句,应为“(与)年谱异也”“(与)志林别也”]三古今对译狱中杂记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被关押)在刑部监狱里,看见犯人死而由窦①出者,日四三人。
有洪洞死去而从墙洞里拖出去的,每天有三四个人。
(狱中)有位原洪洞令杜君者,作②而言曰:“此疫作也。
今天时县的知县杜君,神情激动地说:“这是瘟疫发作了呀。
现在气候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十数人。
”余叩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这时候)多到每天十多人。
”我问造成所以。
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遘者③这种情况的原因。
杜君说:“这种疾病很容易传染,传染上的人,虽戚属不敢同卧起。
而狱中为老监者四,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同他一起居住。
而狱中有老监四座,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牖④其前每座老监有五间房子,看守们住在中央,在房前的墙上开有窗户,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旁四室则用来通光,屋顶也开有天窗,用来透气。
旁边的四间牢房却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
每薄暮⑤下没有开窗,可是关在里面的犯人经常有二百多人。
每到傍晚管键,矢溺⑥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⑦,便落了锁,犯人的屎尿也都封闭在牢房里,同食物的气味混在一起,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再加上严冬时节,贫穷的犯人在地上睡觉,等到春天地气上升,鲜不疫矣。
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很少有不生病的。
监狱里有个老规矩,天亮了才开锁,当深更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⑧顶而卧,无可旋避,半夜的时候,活人跟死人脚靠脚头靠头地躺着,没有办法避开,此所以染者众也。
又可怪者,大盗这就是传染上瘟疫的人多的原因。
更值得奇怪的是,那些大强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和犯案多次的贼,杀过人、案情重大的囚犯,精气特别旺盛,染上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⑨。
这种病症的十个当中没有一两个,有的即使染上了,随即也就好了。
其骈死⑩,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为罪轻被押以及被牵连的、被当作人所不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