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合集下载

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精读与泛读策略

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精读与泛读策略

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精读与泛读策略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文言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文字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言文,高中生需要采用一定的精读与泛读策略。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生可采用的精读和泛读策略,并展示其操作步骤和效果。

一、精读策略1. 详细理解词语意义。

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生僻的词汇,高中生需要注重词义的理解。

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语文教辅书籍等工具,逐个解析生字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还可以通过背诵经典文章、积累词汇量等方式,提高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2. 分析句子结构。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 often 较为复杂,因此高中生需要学会分析句子成分并判断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等。

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以及句子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

3. 阅读注释和翻译。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高中生可以借助注释和翻译来解决理解困难。

注释能够提供对生字词的解释和整个句子的理解,而翻译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不过要注意的是,翻译只是帮助理解的一种工具,学生在理解之后最好还是尝试用汉语表达句子的意思,而不是完全依赖翻译。

4. 设想场景,还原上下文。

在阅读文言文时,高中生可以设想古代的场景和环境,尝试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根据句子的上下文,还原句子的意思可以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篇章。

二、泛读策略1. 阅读全文。

泛读策略强调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和把握,高中生在泛读中应该避免只关注生字词和句子的表面意思,而是要关注全文的脉络和主题。

可以通过阅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然后阅读标题和副标题的方式,先了解全文的大体框架,然后再逐段阅读。

2. 阅读背景资料。

泛读时,高中生可以增加对作者、时代和作品背景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文言文导读等资料,加深对文言文字句的理解和把握。

3. 比较活用。

泛读时,可以结合不同的文言文文本进行比较,观察文章中相同的词语或句式结构,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怎么学文言文

怎么学文言文

怎么学文言文怎么学文言文怎样学文言文的方法(一)一、日积月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经验。

读文言文应该力求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

然而,文言文的运用环境已经与现实环境大相径庭,字、词、句式都已和现代文有了显著区别,因此,文言文与现实的差异性决定了识记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地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熟读多背学习文言文,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

流利地读通文句,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

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办法学好的。

多读多背,才会逐渐形成语感,才能渐进地领会文章内容。

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吟诵,背诵。

唐人白居易幼时读书致“口舌成疮”,曹植十岁记诵诗赋十万余言,我们在赞叹古人勤奋之余,应当把熟读背诵作为一条基本的方法。

文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

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记诵一些名家名篇,还能在文言文复习时,在阅读课外文言材料、分析字、词、句、判别语义时,有一个迁移的参照对象。

三、“以本为本”“本”就是课本教材,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熟悉了相当例句,知识积累便可转化为能力,就能举一反三。

我们文言文学习,往往有这样的误区:重课外资料,轻课文内容;重习题训练,轻课文整理;重死记硬背,轻迁移推断。

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中的文言文,经过专家选定,难易适中,有其经典性、示范性和系统性,是前人经验与智慧的集中体现。

学习文言文的立足点是从教材(课文)出发,根据教材(课文)的知识点安排循序渐进,把教材中的课文当作学习的根本。

那么为什么应试复习中还应该坚持以课本为根本呢?其理由有四。

其一,作为考纲的《考试说明》,它的考试内容的总要求与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

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正确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反复诵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二文言文的学习如同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练习,首先要打牢打实基础,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多的阅读浏览文言文相关课文或是阅读材料,做好事先的知识储备准备,已备日后考试中的不时之需。

另外要重视预习和复习,也要学会自己学习,语文文言文的学习中在保证不会的知识点向老师提问之外,剩下的基础掌握应该学会由自己自学完成,自学和他人传授所达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更何况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谷底的那个的字词释义之外剩下的翻译等内容也都是千人千色的,这时候反而自主理解自行翻译才可能更容易理解。

其次,学习文言文是学习诗词虚词居多,而两者相比较起来,古文中的虚词用法更是属不胜收,较文章中但是实词比起来,虚词反而成了重点内容,这时候就要求同学们在理解相应的字词释义的时候,尽量不要离开文章中的段落和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翻译结合着语境来看可能比自己干说硬背效果要好得多。

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1、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

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古文都很难懂,如何才能学好?

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古文都很难懂,如何才能学好?

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古文都很难懂,如何才能学好?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古文,怎么才能学好?高中语文课本中包含大量的古文,这些文言文年代久远、文风古奥,对学生来说难度颇高,经常会让人望而生畏。

如何才能学好这些古文,成为了困扰许多学生和家长的难题。

教育专家认为,学习古文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方面:一、夯实基础,打好根基1. 掌握基本文言知识:学古文需要清楚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

这就像学外语一样,要先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才能进行泛读和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背诵文言文常用词汇和语法总结,练习文言文翻译,来积累基础知识。

2. 重视课本基础学习: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篇目往往经过精挑细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学生应认真学习课本上的注释、翻译和讲解,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

同时,也要注意积累课本中反复出现的常见词语和语法现象,并适时拓展学习。

二、灵活运用,提升理解1. 注重文本解读:学习古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字句的表面表述,更要深入文本的深层解读。

学生可以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思想。

2. 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古文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例如:读诗法:反复阅读,加深对文章的印象,提高理解力和语感。

翻译法: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增强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比较法:将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特点。

联想法:联想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3. 注重联系实际:学习古文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古文中的思想和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才能真正以用促学。

三、坚持积累,循序渐进1. 循序渐进:学习古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不要过于急躁。

2. 持之以恒:学习古文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学生要坚持每天泛读一定量的古文,并不断地积累词汇量和语感。

3. 重视积累:学习古文的過程是积累知识的过程。

文言文学习四步法

文言文学习四步法
第三步
讲讲故事,翻译原文。找出文言文的内容线索,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整篇文言文翻译出来。
第四步
课堂练习
楚人有鬻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④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⑤曰:“以⑥子⑦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⑧?”其人弗能⑨应⑩也。
矛①与盾②
①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 ②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③誉: 赞誉,夸耀。 ④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⑤或: 有人。 ⑥以: 使用;用。 ⑦子:您,对人的尊称。 ⑧何如:怎么样。 ⑨弗能:不能。 ⑩应: 回答。
注释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译文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_________这个成语来概括,比喻_________________。“其人弗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用成语______和________来形容。
思考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2.寓言故事往往短小精悍,寓意深刻,《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寓意呢?
思考
谢谢!
思考
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
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
有人批评指责别人不爱护环境,说完他自己就随地吐痰;还有的人劝别人要守信,自己却不完成承诺别人的事。
2.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有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思考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④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往⑨视之,苗则槁⑩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⑪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⑫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⑬无益⑭,而又害之。

高二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建议

高二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建议

高二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建议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

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一、比较相关相似语句的异同来速记成诵。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语句,它们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用求异的方法来分别记住它们。

比如《邹》文第一段中有邹忌和妻妾客问美、回答的几句话,它们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方式上有所不同。

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很快找到它们的差异。

邹忌的三次问话,第一次和第二次用的都是“……孰与……”这种句式,区别在于第二句比第一句少了一个“城北”;第三句用的是“……与……孰……”这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

而三人的答话中,妻妾都用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种反问句式,只是妾言不由衷,少说了“君美甚”,而客人的答话纯属敷衍,所以用了一个语气较弱的一般否定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辨清了差别,记忆自然要方便得多。

另外,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句子,它们也有一些用语上的区别,对这些区别加以辨别,也将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二、利用比较整齐的句子来速记成诵。

文言文中有不少整齐的句子,它们结构相同或相近,用词大同小异(比如对偶句、排比句等),这些句子给人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一气贯通的感觉,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语音、节奏上的优势,专门来记忆它们,记忆的效果要比和其他的内容混在一起好得多。

比如《邹》文中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等几处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记忆。

高中怎样学好文言文

高中怎样学好文言文

高中怎样学好文言文高中怎样学好文言文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怎样学好文言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怎样学好文言文1第一、“预读法”。

高中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具体操作是: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结合预习提示和语文工具书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及作家作品、背景常识;给一些较长、难懂的句子试着划朗读节奏线,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多次,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第二、“抄读法”。

抄写语文文言文其主要目标是:熟悉文本内容,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初步明确学习的重点,提出自己的难点。

具体操作是: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标出生字难词、名言警句;勾画并抄写语文文言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记录在阅读时产生的疑难问题;阅读并摘抄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材料;结合课后的“理解;探究”确立自己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第三、“解读法”。

其主要目标是:对高中文言文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等。

具体操作是:结合语境以及上下文去理解疑难词句的意思;利用古汉语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等)去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口头或书面翻译精要片段,以便深入理解文章;思考解答课后的“理解;探究”题和相关教辅资料题,强化能力训练。

第四、“品读法”。

其主要目标是:对语文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等方面作鉴赏性阅读和评价。

具体操作是:从文体特征出发,整体把握文章的类型特征;领会、感悟文章内容所蕴含的东西,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揣摩赏析作者的写作技法和语言艺术;与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其异同点,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把文章放在具体时代和历史发展中去宏观分析,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对文章进行客观评价;指导学生写文艺评论,以加深对课文的审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对于学习文言文 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对于学习文言文 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一第一:多读,这里指的是不仅仅要读课本的文言文内容,还要读读本,如果有可能,尽量多阅读一些文言文作品,比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等,这些文言文不但能够帮助你扩大自己的视野还能增长自己的文言文词汇量。

在无形中感觉文言文是很好懂的。

第二,多背,一般课本上要求要背诵的内容,一定要能够很流利的背诵下来,只要你能够坚持,那么你就能轻松的掌握古人用语习惯和写*的方法。

顺其自然的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就提高了。

第三,多练,多做题目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

所以同学们不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要能自己找相关的字词句来进行分类训练,这样才能提高解题速度和效率。

第四,要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文言文不仅要会听课,还要学会预习复习,课前预习文言文可以先结合书本的注释并结合文言文语境,大致了解*大意,若是遇到不会的词语,要用笔勾画出来,还可以搜集相关资料来解答。

这样在课堂老师讲课时,你就能跟随老师的思路,和老师互动交流,加深理解。

课后复习要求培养自己的学习迁移能力,在弄懂*之后再仔细研读课本,找出同类型*以后该如何去解答,做到触类旁通。

第五,重视知识归纳和梳理语文文言文学习都是有通用性质的。

但是也有些特殊的字词,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重点词句等等这些,就需要同学们自己统计归纳出来,久而久之,积累的多了,记得多了,以后遇到这些就能够灵活运用。

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二第一步:大声诵读。

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的目的。

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一(15、16) 2018.09
文言基础知识总汇
一、文言实词与虚词 二、常见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文言实词
定义:在文言文中,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 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包括一词多义、通 假字、古今异义字、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其中,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和词类活用是重中之重, 考生需要重点掌握。
被动句:
定义: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 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 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 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 少。 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 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 所”和“见 于”及其相应 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 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 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 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 现象。 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 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 “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 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 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 于现代 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 “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 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 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实词: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 其意义毫不相干,知识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 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例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 兴愉快 对镜帖花黄。 “帖”(tiē) 通“贴”
实词:
三、古今异义字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 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古今异义字主要有一下几种现象: (一)、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仅指“长江”、“黄河”,在现代 汉语中则泛指一切河流。 (二)、词义缩小 如“臭”,在古代汉语中泛指一切气味,不分好坏,而在现 代汉语中则仅指不好的气味。 (三)、词义转移
(二)“见 , 于” 1.“见 ,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 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 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 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范围: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实词: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学习中最普遍也最重要的一项,掌握一词多义是于都 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一个词往往有多个含义,这 些意义一般由其本义和引申义构成。词的本义就像树的主干,而词的引 申义就是从主干上延伸的枝丫。所以,一般而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 着或近或远、或隐或显的关系。 举例:故:原因,缘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 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 ④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 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 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ຫໍສະໝຸດ 实词:五、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就是一个词本来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 是属于某一词类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 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概括起来,词类的活用主要有名 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或动词用做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为动用法等。
实词:
如“涕”在古代指“眼泪”,在现代汉语中则转移为“鼻涕” 的意思了。 (四)、词义弱化 如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是有区别的。小病为“疾”, 大病才为“病”;但在现代汉语中二者的意思相差无几。 (五)、词义强化 如“恨”,在古代史“遗憾、不满”,现在则强化为“仇恨、 怀恨”。 (六)、感情色彩变化 如 “爪牙”一词在古代表示得力助手,是褒义词;但在现代 汉语中则表示是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七)、名称说法的改变 “目”换成“眼睛”,“寡”换成“少”。“吾”换成“我”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 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 置现象。
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 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 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 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 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 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 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 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 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 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 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 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 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 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 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实词:
四、偏义复词
定义:文言文中一类由意义相对、相反或相近、相关语素构 成的双音字,其中只有一个语素代表这个双音字的词义,而 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按 照词的构成关系来分,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 (一)、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反 如“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中的“饥穰”只有“饥”的意 思:“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之有“入”意 思。 (二)、两个语素相近或相关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中的“园圃”本来是近义词,分别是 种树和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 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 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 南。(《鸿门宴》)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 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 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 置的现象。 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 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 般有:“谁”、“何”、“奚”、“曷”、“胡”、“恶”、 “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 削币说》)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 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 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 化十分灵活。 比如: 1.用“…者,…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用“…者, …”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 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 山记》) 3.用“… , …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 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 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 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 , …”表判断 刘备,天 下枭雄。(《赤壁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