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东亚和日本》复习学案

第一节《东亚和日本》复习学案
第一节《东亚和日本》复习学案

第一节《东亚和日本》复习学案

一、东亚

1、地形

(1)看东亚地形图,描述东亚的地形分布差异、根据地势走向判断河流总体走向及河流特征?

(2)东亚有哪些高原、盆地、平原?那些海域?

(3)东亚河流的总体流向说明什么?(引申:推断亚洲的河流流向特点:)

(4)东亚的岛屿分布有何特点?结合板块知识说明形成的原因。

2、气候

(1)东部沿海是什么气候类型?成因是什么?冬夏季风有什么差异?中国东部沿海、朝鲜半岛、日本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

(2)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什么差异?

(3)东亚西部是什么气候类型?成因是什么?这种气候类型对土壤、植被、河流有什么影响?

3、经济

东亚东部和西部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什么差异?为什么?

二、日本

1、在图中找到日本海、朝鲜海峡、濑户内海、东京湾

2、在图中找到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3、读图描述:

(1)描述日本的半球位置。

(2)描述日本的经纬度位置。

(3)描述日本的海陆位置。

(4)描述日本的板块位置。

①日本群岛东侧的海沟是怎样形成的?

②有资料说日本海在缩小,你觉得可信吗?请说出理由。

4、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5、沿北纬36度做地形剖面线,描述沿线地形变化。

6、日本共有几种气候类型?成因分别是什么?

7、日本气候年降水量比我国同纬度的大陆东岸丰富,请思考其降水多的原因?

8、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甚至是暴雪,思考其形成原因?

9、日本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与哈尔滨的温带季风气候相比有什么不同?

10、日本的气候与英国的气候有什么差异?

11、日本的工业带有哪些?在分布上有何特点?试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12、试分析日本工业多集中在南部太平洋沿岸的主要原因。

13、日本哪种能源能丰富些?说明推断的理由。哪类矿产能丰富?说明推断的理由。

14、日本城市、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受灾程度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拓展: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和灾害程度严重的原因是否一样?预防措施一般从哪些方面考虑?)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光现象》精品学案 §2—1光的传播4A

第二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传播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光源。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宇宙间最快的,并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初步学会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难点:用恰当的语言分析具体事例。 三、学习过程。 (一)光源:阅读课本34页第一、二自然段,观察课本图2、1--1,2、1--2,小组内讨论下列问题:1、什么是光源?2、天然光源有:。在你所列举的光源中,其中属生物光源。3、人造光源有。 (二)光的传播。 1、通过演示实验1、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演示实验2、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由(1)(2)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传播的。 3、请小组讨论列举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事例。 如:电影机镜头射向银幕的光。 4、你能举例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如:射击要领,要“三点一线”。 讨论:如何将三枚大头针插在同一条直线上?(准备班上展示) 5、阅读35页图2、1----3下方,回答:(1)什么是光线?(2)如何表示光线?(3)用光线表示出小孔成像,并讨论回答像的倒正情况。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同,像的大小如何变化(对照图说明) (三)光速: 阅读36页,并在小组内展示如下内容。 1、宇宙间最快的速度是,其数值是。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 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均为真空中的 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阅读教材图2、1---6,想象光速有多快? (四)阅读课本37页《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回答以下问题。 1、“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2、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千米?(1光年约为1013千米) 3、仙女座大星云是北半球惟一可用肉眼看到的银河外星系,与我们的距离是225万光年。我们今天看到的仙女座的光,是它们什么时候发出的? 4、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浏阳市蕉溪中学彭波 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①大胆地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网页和开放的因特网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②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学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 ②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价值)。

③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模式 网络探究教学模式。 ●实验器材 激光笔一个、烧杯两个、淡黑色的水、自来水、玻璃板一块、蚊香、火柴。 ●主要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同桌的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大家在这节课里面是一个小集体,希望大家有集体荣誉感,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2、四位学生自己商量好,给每位同学分配一个合适的角色: 组长(平常物理学得好的同学一位):负责组织全组同学认真进行探究学习; 副组长(平常表现好的同学一位):负责本组探究学习的纪律,不得使本组同学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讨论需轻声; 电脑高手(平常电脑操作熟练的同学两位):负责将本组探究的结论或讨论的结果输入电脑以及将本组同学的疑问在“讨论区”与其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传播》学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传播》学案北师大版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哪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学习重点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自主学习:光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把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特别提醒: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是因为反射太阳光而亮的,它自身并不发光。)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像课本34页图 2、1-1的太阳、萤火虫、水母等它们都属于自然光源(也叫做天然光源)。为了使用方便,人们研究并制造了人造光源,它的发展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原始人用篝火照明,后来又出现了火把、油灯、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现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种电灯,人造光源还在发展和改进。 1、光是如何传播的: 活动1: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举例说明[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径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径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或者说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活动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填一填: 1、能够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月亮光源。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 人造光源:火把、电灯、蜡烛等。 2、光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光线是真实存在的吗? 2、光速:光的传播速度到底有多大呢?很早以前就有人感兴趣,让我们先来看一个自然现象: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实际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 这说明了什么?由于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所以测定光的转播速度是非常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精确,现在公认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常用字母c表示。(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也就是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活动3:阅读课本37页“科学世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光年”什么意思? 是什么的单位?1光年=3108m/s(365243600)s= 9、46081015m= 9、46081012km填一填:

光的传播学案教案

光的传播学案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一节光的传播 泗水子路中学朱凤芝 学习目标 1.知道光源和光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经历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学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3.能用光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 ⑴观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⑵深夜用手电筒照射远处的物体,光束是怎样传播的?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光源 阅读课本P50—P51上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光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的光源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是光源吗? 二、光的传播路径 活动1:利用激光灯、玻璃水槽、水、牛奶、墨水、 说明 为了使光路清晰,可以让学生采用

蚊香、粉笔沫、火柴等器材。观察光在空气 和水中传播的路径。 思考:为了让光路清晰你准备选择哪些器 材。 (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阅读课本P52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物理学中引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应用了光直线传播,例如: A 影子的形成 B 射击时用的“三点一线” C排队时只要排头挡住后面的人,队伍就整齐了。 小组内交流并解释以上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例,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光的传播速度 阅读课本P53并完成下列问题:多种方法显示光路,找出最佳方案。 多举一些生活实例,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填一填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师沿____________________ _传播的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 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光学开篇的第一节,涉及光的产生和传播,其中光的传播包括传播规律、直线传播的应用、传播速度等方面内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必备的基础知识。光线是一种理想模型,通过光线教学,可以初步培养、训练学生利用物理模型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光这个名词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光现象,但由于缺乏切身感受和直接经验,他们对光的传播规律的印象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性和片面的认识,认为光要么沿直线传播,要么发生反射,而对于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不容易理解。为此,教学中应设计好相关实验,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在实验事实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光的传播规律。考虑到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本节课在体验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为学生挑战难关,获得成功喜悦创造了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 (2)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一些现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在空气、水、果冻等介质中的传播,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演示“影子”“小孔成像”等实验,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光现象。 (2)有将光的传播规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如何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自主构建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 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小组反馈、动态评价相结合。

光的传播 导学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 第五章 光现象 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 成绩等次:____ 二、光的反射 [导学目标] 1.认识光的反射现象;2.了解光的反射规律;3.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光的反射种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5.会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光的反射光路;6.利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反射现象。 [课堂导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自学课本101—102页内容,完成 1.右图是光的反射现象,请在图上标出相应的字母或名称: (1)入射点O :入射光与反射面的交点 (2)法线ON :过入射点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法线,用虚线表示 (3)入射光线:AO (4)反射光线:OB (5)入射角:______光线与______的夹角,用i 表示 (6)反射角:______光线与______的夹角,用r 表示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做三次实验,将数据填入右表中: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反射角______入射角; (2)将纸板沿绕ON 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现象是_________,则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________; 3.综合可归纳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________,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______,反射角______入射角。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自学课本102—103页内容,完成 1.一束平行光射向光滑的平面,若反射光也是平行的, 这种反射叫____________。如右图____. 2.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上,若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 各个方向,这种现象叫_________。如右图____ 3.我们能看到身边的物体,是由于有光从这些物体射入了我们的眼睛.由于_________,才使得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些不发光的物体. [课堂导练] 1.如图所示,一束与镜面成30°角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请画出反射光 线。(注意:法线要画成虚线,标明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 2.有一束光垂直照射到一平面镜上,则此时的入射角是_____,反射角是 _____,入射光线如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 3.完成右图中反射光的光路图. 4.以35°入射角射到平面镜上同一点的光线共有_______条,若入射角改变15°,则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将改变________。 5.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5°角,试问: (1)你如何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线照亮竖直井内的水面(要求作图说明). (2)计算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这是因为 ( ) A.地上暗处是光发生镜面反射 B.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镜面反射 甲 乙

八年级物理上册 2.1_光的传播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2.1光的传播 学习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哪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学习重点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自主学习: 光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把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特别提醒:月. 亮不是光源 .....,月亮是因为反射太阳光而亮的,它自身并不发光。)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像课本34页图2.1-1的太阳、萤火虫、水母等它们都属于自然光源(也叫做天然光源)。为了使用方便,人们研究并制造了人造光源,它的发展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原始人用篝火照明,后来又出现了火把、油灯、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现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种电灯,人造光源还在发展和改进。 1.光是如何传播的: 活动1: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举例说明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径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径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或者说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活动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光速: 光的传播速度到底有多大呢?很早以前就有人感兴趣,让我们先来看一个自然现象: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实际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听到雷声还是先 看到闪电?这说明了什么?

由于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所以测定光的转播速度是非常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经过几代科学家 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精确,现在公认光在真空 ..中的传播速度是3×10 8 m/s,常用字母c表示。(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也就是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活动3:阅读课本37页“科学世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光年”什么意思?是什么的单 位? 1光年=3×108m/s×(365×24×3600)s=9.4608×1015m=9.4608×1012km 合作探究: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解释相关现象) 影子:在光的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进入的区域就产生了影子。 日食和月食: 小孔成像: 例1:如图,某人在路灯下,请画出它的在地面上形成影子的光路,并标出影子的位置 变型1:人走路经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长的变化情况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长 D、逐渐变短 变型2:在图中作出室内人在A点处观察到的窗户外的景物的范围 填一填: 3、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C= 。(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 光年是单位(也就是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图片展示:课本中图l—l下雨,图1-2木材燃烧,图1—3植物光合作用,图l—4瀑布下落 提出问题四幅图描述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1)图1-1中水汽遇冷凝结成小雨滴过程中发生的是水的__________变化,_______新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2)图1—2中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___________。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3)图l—3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__________和水制造有机物和_________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4)图l-4中水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_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是化学变化中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做一做: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蒸发 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砂纸擦去铁器上的铁锈B.木材燃烧 C.液态水沸腾变成蒸气D.氢气球升空后胀爆 展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提问:通过微观角度判断水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水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化。 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人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展示:课本中图1-6,图1—7,图1-8 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完成课本中填空。 (1)取l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l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参赛)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陈水云 广东云浮市罗定廷锴纪念中学 一、教学背景: 光的传播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但他们对光有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虽然他们整体实力不强,但是他们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的、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光学的基础,是在小学科学课学过的有关基础知识上的延续与补充,是学习光现象以及相关知识所必须的首先要知道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五、教学难点: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的能力 六、教具仪器: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 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牛奶)、果冻。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实验和演示实验、板书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光速。学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实现了教学目标介绍或启发学生如何让光在水中、空气中现形,水中加入少许牛奶或粉笔灰,空气中喷洒烟雾,观察光在水或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并且在课堂中除了丰富的探究实验以外,还增加了很多唯美的图片和视频,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的理解和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去解决相关的物理现象。 不足之处是,学生演示的实验效果不太好,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较弱,实验器材较为简陋,由于课堂容量较多,加上图片、视频有点过多,所以巩固练习练得较少。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 (测试时间:20 分钟)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是达尔文 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C.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D.古人类语言的完善是在直立行走之后 2.能够证明“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与类人猿不同的是古人类能够( ) A.站立 B.直立行走 C.制造简单工具 D.吃各种食物 3.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主要特征有 ( ) ①树栖生活②直立行走③制造工具④产生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特征是( ) A.发达的大脑 B.会使用天然工具 C.会用复杂的语言交流 D.会制造简单的工具 5.下列各项中,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行为的是( ) A.产生面部表情 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 C.用语言进行交流 D.在陆地上生活,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6.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 B.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 7.(2019 山西太原期中)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为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起源,查阅了相关资料, 并得到如下事实: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的结构大体上和人相似;骨格大体上和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相对的指握合;胚胎发育 8~9 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与人类一样有 ABO 血型;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C.黑猩猩将来有可能进化成人类 D.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8.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①地质考察②寻找古人类化石③寻找古人类遗物④拜访考古工作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从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的意义有( ) ①使前肢得到解放②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③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④显得更加高大,可以吓退猛兽,不再受到伤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C.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D.古人类的化石有利于研究人类起源问题 二、判断题 11.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宰者,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适应生物圈中的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讨论,请在正确观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观点后的括号内画“×”。 (1)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完成了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工具。( )

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2——1《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3、会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途径 4、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概括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 6、通过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成因的了解和分析,加深对的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进行 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课前预习学案 【自主预习】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光源:叫光源。 列举人造光源的例子: 列举天然光源的例子: 课内探究学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1、进行课本35页的实验探究 2、你认为如何形象简单地在一张纸上能将光的传播路径表示出来? 学习任务二:光直线传播应用 学生读课本63页的图后回答: 1、你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吗? 3、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请写出来 学习任务三光的传播速度 学习课本36页内容后回答: 1、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雷雨天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三、全班交流、精讲点拨 1.影的形成:手影游戏 太阳下的人影早晚长,中午短。 人走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

2.日食、月食的成因(用三球仪演示) 日食: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并且三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子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3.打靶喵准,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将你本节课的收获和反思记下来: 五、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声音都是 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2、解放军战士在练习瞄准射击的过程中,应用了光在物质中沿传播的道理 3、月亮、蜡烛火焰、萤火虫、电灯等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4、下列事件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挖掘隧道时,采用的“激光准直”技术 B、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 C、通过硬纸板上的小孔向外看时,眼睛离洞越近,看到的范围越大 D、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传播 5、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主要是因为 A、闪电发生的地点离我们近 B、闪电是用眼睛看到的,人的眼睛能看得很远;而雷电必须进入我们的耳朵,传播的路程 更远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速大于声速 D、因为人的眼睛比了耳朵反应更灵敏 6、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C、光速虽快,但光的传播也须用时间 D、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 课后延伸学案 阅读材料“科学世界”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2.牛郎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3.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光年,计算下它们之间相距多少千米?牛郎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一年按365天算)

光的传播导学案

光的传播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哪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学习重点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二.自主学习: 光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把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特别提醒: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是因为反射太阳光而亮的,它自身并不发光。)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像课本34页图2.1-1的太阳、萤火虫、水母等它们都属于自然光源(也叫做天然光源)。为了使用方便,人们研究并制造了人造光源,它的发展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原始人用篝火照明,后来又出现了火把、油灯、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现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种电灯,人造光源还在发展和改进。 1.光是如何传播的: 活动1: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举例说明: [探究]光的传播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 播?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径传播 的? 活动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 用? 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真实存在的吗? 2.光速: 光的传播速度到底有多大呢?很早以前就有人感兴趣,让我们先来看一个自然现象: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实际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这说明了什么? 由于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所以测定光的转播速度是非常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精确,现在公认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常用字母c表示。(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也就是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活动3:阅读课本37页“科学世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光年”什么意思? ,是什么的单位?(1光年=3×108m/s×(365×24×3600)s=9.4608×1015m= 9.4608×1012km)填一填:1、能够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光源。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人造光源:火把、电灯、蜡烛等。 2、光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3、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 。(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光年是单位(也就是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合作探究: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解释相关现象) 影子:在光的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进入的区域就产生了影子。 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 三.我疑惑我求解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疑惑的地方,请写在下面: 四.我探究我敢试 1.用步枪瞄准练习时,当眼睛看到步枪标尺缺口与枪前的准星和瞄准点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在同一直线上了,这是利用了_________道理,能证明这一道理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2.我们在上体育课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__来解释。 3.我们常见到的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A.萤火虫 B.月亮 C.平面镜 D.太阳 4.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中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晴天在有茂密树荫的地面上,常常会看到许多圆形的小亮斑,这些小亮斑是() A.太阳的影子 B树叶的影子 C.树叶间小孔的像 D.太阳的像 6.发生日食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上 B.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并且月球在中间C.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在中间D.月球不发光,它背着太阳的一面向着地球,所以地球上的人看不见它 五.我归纳我明了: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学案设计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和蒸发 学习目标 1.明确实验规则,培养实验安全意识。 2.初步了解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与技巧;巩固过滤、蒸发的基本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的探究与实施,初步形成简单实验的思路、方法。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药品取用的安全性 (1)三不原则:一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二不能将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三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2)药品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mL,固体试管底部。 (3)防止污染: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内壁上,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起来,让药品全部滑落到试管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夹取。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将瓶塞放在桌面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应对着)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引流。 2.药品存放的安全性 剧毒药品单独专柜存放,易燃易爆品单独存放,光敏性的药品要避光存放,有毒气体在通风橱中存放。 3.酒精灯使用的安全性 酒精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加热热源,使用时要注意: (1)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 (2)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不少于。 (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以免。 (4)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另一只酒精灯。 (5)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6)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扑盖。 4.试管使用的安全性 试管是用来盛放少量药品、常温或加热情况下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可用于制取或收集少量气体。使用时注意: (1)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处。 (2)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加热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不超过。 (3)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 (4)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倾斜。

八年级物理 4.1 光的传播学案 沪科版

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一节光的传播 一、课前知识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 (答案: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 m/s.) 二、名师解读点拨 知识点1:光源 物体叫做光源,在深海中的乌贼、平面镜、火把、月亮、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电灯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答案:能够自行发光的平面镜、月亮 【点拨】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光,不是自己发光。 【注意】人眼是不发光的,而是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人的眼中,人才能看到发光的物体或不发光的物体。 知识点2:光的直线传播 中沿直线传播,事例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可应用在。 答案:光在同一均匀介质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排队看齐、种树成一直线、激光准直、瞄准射击“三点一线”、针孔照相机等 【明确】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在同一种介质中;该介质均匀透明 【理解】如果介质不均匀,光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弯曲;在两种介质分界面处光的传播会发生偏折. 【想一想】【点拨】【比较】【辨析】【注意】【说明】【拓展】【易淆点】【易错点】 知识点3: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 .光在其它介质中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 .光年是的单位,其意义是,不是时间单位. 答案:3×108m/s 小长度光在一年时间内所走的路程 【比较】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 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为3×108m/s 1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光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光速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v固

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doc

芦台二中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课题:§4.1光的直线传播课型:新授课 主备:审核:时间: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_ 【使用说明】利用25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第69—72页,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进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光源及光源的分类。 ②知道光的传播规律并利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③会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 ④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重难点: 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难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限时10分钟) 【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你准备好了吗?阅读教材p69—p72的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以下内容,小组长课前检查) 1.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钻石、电灯、电视屏幕、萤火虫,上述物体中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在空气中能传播吗?________ 光在水中能传播吗?__________ 光在玻璃中能传播吗?________

3.光在____________介质中_____________传播。 4.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_______________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真实存在的吗?________(想想你现在眼前看到一条条线了吗?) 5._______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用字母____表示,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取为__________m/s=___________km/s。 预习等级评价___________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 二、新课引入,激发情趣 媒体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各色灯光和精彩的烟火表演。 三、探究新知: 板块一:光源 1. 设疑: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疑: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得出结论:人看到物体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 练一练:请将课前预习案中第1题的光源进行分类。 板块二:光的传播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学生实验: [实验1]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雾,观察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2]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奶),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2.能结合实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什么是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①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例如,以人或②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③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④生物界的环境。 2.环境的分类 (1)根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环境分为⑤天然环境和⑥人工环境两类。 (2)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⑦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3)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⑧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思维活动 1.天然环境是否完全不受人类影响? 答案在当今的地球环境中,保持天然特点的纯天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了。 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都可以称之为天然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⑨影响和互相⑩制约的。 2.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3.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思维活动 2.阅读教材P3案例1,说明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什么时候开始遭到破坏的,现在状况如何。你认为周口店应如何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