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归纳-图解
药理学笔记 图表式总结

第一篇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第二章药效学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
治疗指数(TI):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或 TI=TD50/ED50【LD50:半数致死量 ED50:半数有效量 TD50:半数中毒量】TI越大,越安全。
安全指数(SI):SI=LD1\ED99四个名词: 1、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较严重、可预知。
3、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受体与药物结合的两个条件: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2、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
受体药物类型:1、激动药 2、拮抗药 3、部分激动药(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弱)第三章药动学脂溶扩散(简单扩散):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的被动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的转运通过此种方式进行)膜孔扩散(滤过扩散、水溶扩散):指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莫空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的物质,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首关效应(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都要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
药物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肝脏内通过时,被某些酶灭活代谢,进入体内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这一过程称~(舌下含服或直肠给药时,直接吸收入体循环,不经过肝门静脉,因此无首过消除效应。
)药物的分布:药物随血液循环进入各器官、组织甚至细胞内的过程。
药物的转化(药物代谢):肝内进行药物的排泄:1、肾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肾小管主动分泌【当苯巴比妥、水杨酸等弱酸性药物中毒时,碱化尿液可使药物的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加而解读】 2、胆汁:【肝肠循环】:某些药物经肝脏转换为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也可自胆汁排泄,由胆汁排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出。
药理所有知识点结构图

4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的化学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A,分布D,代谢M及排泄E过程。
药理学研究内容:阐明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和机制、在临床上的主要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药物体内过程和相互作用等。
临床前药理学——分为主要药理学、一般药理学、药动学和毒理学等临床药理学——分为I、II、III、IV期临床实验副作用:药物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继发反应: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后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易降低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然残存的生物效应撤药效应: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重的效应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使少数特异质患者出现的特异性不良反应(先天缺陷疾病)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有些胚胎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
-部分激动剂和完全激动剂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非特异性药物-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通过改变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特异性药物-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最小中毒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也会相应增加,直到出现最大效应。
以后若在增加剂量效应不会进一步增加,反而会出现毒性反应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极量(是用药安全的最大限度)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值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药理学课件ppt(全)

药理学发展历史及现状
发展历史
经历了从经验药理学、实验药理学到现代药理学的演变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药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和 拓展。
现状
现代药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在新药研发、 临床用药指导、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药理 学正向着更精准、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靶向药物
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 设计,具有高选择性和低 毒性等特点。
心血管系统药物
抗心绞痛药物
通过增加心肌供氧、减少心肌耗 氧或扩张冠状动脉等方式,缓解
心绞痛症状。
抗高血压药物
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压,包括利尿、 扩血管、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影响心脏电生理过程,减少或 消除心律失常的发生。
药理学课件ppt全
目录
• 药理学概述 • 药物效应动力学 • 药物代谢动力学 • 常见药物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目录
• 临床合理用药原则与实践 • 药物不良反应与防治策略 • 新药研究与开发进展
01
药理学概述
药理学定义与任务
药理学定义
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 规律的学科,为临床合理用药提 供理论依据。
害成分。
07
新药研究与开发进展
新药研究方法和策略
1 2
基于靶点的新药研究
利用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等方法预测药物与 靶点的相互作用,指导新药设计和合成。
基于表型的新药研究
通过观察生物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表型变化,寻找 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而发现新药。
3
基于细胞的新药研究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药物对细胞生长、分化 和凋亡的影响,筛选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候选药 物。
药理学心血管药物思维导图

Ⅱ类: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Ⅲ类: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
普萘洛尔 胺碘酮
维拉帕米
奎尼丁 利多卡因 普罗帕酮
Antiarrhythmic drugs
抗心律衰竭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II受体( AT)阻断药:氯沙坦、缬沙坦等
钙增敏药及钙通道阻滞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酮系统抑制药
利尿药
氢氯噻嗪 、 呋塞米等
抗心律衰竭药
肼屈嗪、哌唑嗪等
扩血管药
(1)强心苷类药:地高辛等。 (2)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维司力农等
β肾上腺素受 体阻断药
正性肌力药
美托洛尔、 卡维地洛等。
Antiarrhythmic drugs
抗心律衰竭药
硝酸酯类: 硝酸干油
肾上腺素受体 阻断药: 美托洛尔
钙通道阻滞
药:硝苯地平 维拉帕米 地 尔硫卓
Blood lipids and anti – atherosclerosis
调节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Anti-inflammatory drugs 抗高血压药物
Diuretics and dehydrators
利尿药和脱水药
高效利尿药—呋塞米(furosemide呋喃苯胺 酸,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等
利尿药分类 (按作用强度分类如下)
中效利尿药—氯噻嗪、氢氯噻嗪 (hydrochlorothiazide,
Drugs that act on the blood and hematopoietic system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一、抗凝血药 二、抗血小板药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药理学图表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和作用于胆碱酯酶药二、胆碱受体阻断药三、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五、局部麻醉药六、全身麻醉药2.静脉氯胺酮作用快速但短暂。
用于复合麻醉、诱导麻醉。
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抑制。
七、镇静催眠药分类名称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症1.苯二氮2类※地西泮促进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使GABA能神经的抑制功能增强。
1.小剂量抗焦虑,为常用药。
2.镇静催眠,麻醉前给药。
3.抗惊厥、抗癫痫,为癫痫持续状态首选药。
4.中枢性肌松作用。
5.增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嗜睡、轻微头痛、乏力、运动失调,与剂量有关,长期应用可致耐受与依赖性,突然停药有戒断症状。
青光眼、重症肌无力等患者慎用。
新生儿、哺乳期妇女、孕妇(尤其妊娠开始3个月及分娩前3个月)忌用,粒细胞减少、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老年人剂量减半。
2.巴比妥类※苯巴比妥延长Cl‾开放时间,增强GABA介导的Cl‾内流;较高浓度时抑制Ca2+依赖性动作电位,抑制Ca2+依赖性递质释放。
1.镇静催眠2.抗惊厥、抗癫痫,用于癫痫大发作和持续状态。
3.麻醉前给药。
4.与解热镇痛药配伍应用,以增强其作用。
5.治疗新生儿核黄疸。
1.催眠剂量:后遗效应、过敏反应。
2.中等剂量:轻度抑制呼吸中枢。
3.大剂量:急性中毒,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4.长期应用停药反跳、依赖性。
5.短期反复用药产生耐受性。
3.其他类水合氯醛催眠作用强,醒后无头晕、乏力等副作用,且不致引起蓄积中毒。
1.催眠。
2.抗惊厥。
佐匹克隆速效镇静催眠药,对睡眠结构影响小。
各种失眠。
扎来普隆增强慢波深度睡眠起效更快,很少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和反弹性睡眠障碍。
各种失眠。
较少引起不良反应。
八、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九、抗精神失常药十、抗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药十一、中枢兴奋药十二、镇痛药十三、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十四、抗心律失常药十五、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十六、抗心绞痛及调脂药十七、抗高血压药十八、利尿药和脱水药十九、血液及造血系统药二十、消化系统药二十一、呼吸系统药二十二、抗组胺药二十三、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二十四、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二十五、性激素和避孕药二十六、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二十七、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二十八、影响其它代谢的药物二十九、※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三十、※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十一、※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它抗生素三十二、※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三十三、※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三十四、※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三十五、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三十六、抗疟药三十七、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三十八、抗血吸虫和抗丝虫病药三十九、抗肠道蠕虫病药四十、抗恶性肿瘤药。
药理学ppt课件全部

抗肿瘤药物
要点一
总结词
抗肿瘤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生长的药物。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抗肿瘤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化疗药物、生物反应调节 剂和分子靶向药物等。化疗药物主要通过干扰DNA合成、 阻止细胞分裂等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生物反应调节剂 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分子靶向药 物则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酶发挥抑制作用。常 见的抗肿瘤药物有顺铂、紫杉醇、曲妥珠单抗等。
06
药理学研究进展与新药 开发
药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进展
药理学研究方法
药理学研究主要采用动物实验、体外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以探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 效果。
技术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理学研究在技术手段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如高通量药物筛选 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药理学研究的效率
药理学的重要性
药理学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 重要学科,对于疾病的预防、诊 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 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研究内容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机 制、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 不良反应等方面,旨在揭示药物的作 用原理和使用规律。
研究目的
药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临床合理用药 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药物的研发和应 用,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和人类健康 水平。
药物的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药物相互作用
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由于相 互影响而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涉及药效学和药代动 力学方面的变化,如竞争代谢、影响排 泄等。
VS
配伍禁忌
指在药物配制或混合时,由于物理或化学 性质的不相容性而产生沉淀、变色、气体 产生等现象,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安全 性。配伍禁忌可能导致药物疗效降低、不 良反应增加或治疗失败。
最新最完整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