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起源及形体演变

合集下载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原因现行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来的.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一)甲骨文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但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三)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只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

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

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

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小篆,对汉字有计划地进行整理、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隶书隶书分为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秦代篆、隶并用。

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五)楷书“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

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六)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

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

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狂草是唐代产生的。

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七)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面连绵,各自独立。

(八)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

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九)电脑字体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从“马”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 变的过程。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 (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 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2、甲骨文:
史海拾贝: 1899年,北京国子 监祭酒王懿(yì)荣在审视中药中, 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 刻有文字。他寻根问底,知道这 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 考察,发现这些带字龙骨出自殷 墟,这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 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 称“石鼓文”。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 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 性字体。“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奠定了方块 字的基础。
二、金文 (一).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 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 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 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 “彝,尊,爵”,洗器“盘”,兵器 “戈,戟”等。金文的内容,最初只 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 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 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 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 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 “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 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 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 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 程碑。金文,金文产生于西周,也叫 钟鼎文,铜器铭文。它与甲骨文差不 多同样古老,它的特点:笔形比甲骨 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变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熊(左上角):女方的图腾 泥鳅(左下角):男方的图腾 这两形是表明发信者与收信者的姓氏 曲线:应走的路 帐篷:聚会的地方 人(帐篷里):她在等候 旁有三个十字:周围住的是天主教徒 大小三个湖沼:帐篷的位置
左图是印第安人部落酋长墓碑上的图
画文字。他的图腾是鹿(倒画的鹿表
示死去),左边 7 条横线表示他出征过 7次,右边9 条横线表示经过 9 次战役, 两个半月形表示历时两个月,在白天 被人用斧子砍死。(大意是:这位首 领出征过七次,经过九次战役,在连
续两个月的征战中被人用斧子砍死。)
印第安人酋长墓碑上的图画文字
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纳西族的东巴经文。 1 表示拿蛋, 2 表示解开,这里有白的意思, 3 表示风, 4 表示蛋,5表示湖,6表示蛋破发光,7表示山崖。
据纳西经师解释,意思是:把这蛋抛在湖里头,左边吹 白风,右边吹黑风,风荡漾着湖水,湖水荡漾着蛋,蛋撞到 山崖上,便生出一个光华灿烂的东西来。
契刻——是在竹木等物体上刻画记号。其作 用主要是用来记数,其次是用来提示事件。


于省吾《商周金文録· 序言》(1957年版)中说: “原始社会劳动人民创造文字,极质朴,极简单, 也是符合于客观事物的真相,所以,一二三都是 积画,以□为方,以○为圆,都是最原始的文字, 还要早于其它象形文字,这对于考证文字的发生 的萌芽状态时具有重要关系的。”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1977年版) 中说:“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 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契刻当 是其主要渊源。
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甲骨文— 金文— 六国古文— 大篆—小篆
古 文 字
隶书——草书—— 楷书 —— 行书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汉字的发展规律是指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发展规律。

一、形体演变1.1 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最早的汉字形状简单,多为象形文字。

1.2 形体的规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规范化,形体变得更加简洁、规整,例如楷书的出现。

1.3 形体的变异:汉字的形体也会因为地域和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变异,例如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出现。

二、发音演变2.1 声母韵母的变化:汉字的发音在演变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古代的韵母较多,而现代汉字的韵母较少。

2.2 声调的变化:汉字的声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例如古代的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2.3 方言的影响:汉字的发音也受到方言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汉字发音可能存在差异。

三、意义演变3.1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事物和概念不断出现,汉字的义项也会增加或减少。

3.2 义项的扩展:汉字的义项有时会因为引申或比喻而扩展,例如“心”字除了表示心脏,还可以表示内心、情感等。

3.3 义项的变化:汉字的义项也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例如古代的“辞”字表示言辞,现代的“辞”字还可以表示辞职。

四、用法演变4.1 用字的规范化:随着文字的广泛应用,汉字的用法也逐渐规范化,例如规定用法和用字标准的出现。

4.2 用字的灵活性:汉字的用法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语境和需要进行变通。

4.3 用字的约定俗成:一些汉字的用法和搭配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例如成语和俗语的使用。

五、文化传承5.1 文字的重要性: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5.2 文字的演变与文化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汉字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

5.3 汉字的传播与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汉字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交流,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桥梁。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书写规范和语义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汉字的发展规律。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将其形状简化并刻划在兽皮、竹简等材料上,形成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指事文字和会意文字,其中指事文字是通过简化象形文字的形状来表示事物,会意文字则是通过组合不同的象形文字或者指事文字来表示抽象概念。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形体演变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体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早的汉字形体比较生动,具有较多的笔划和细节,但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和书写速度的要求,汉字的形体逐渐趋于简化。

例如,古代的“马”字形状比较复杂,有多个笔划,而现代的“马”字则简化为三个笔划。

这种形体演变的趋势使得汉字更易于书写和辨认。

三、汉字的书写规范汉字的书写规范是确保汉字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持汉字的书写一致性和规范性,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汉字书写规范,如《汉字笔划规范》和《通用规范汉字表》等。

这些规范对于每一个汉字的笔划顺序、结构和比例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确保汉字的书写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四、汉字的语义变化汉字的语义变化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汉字的语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些汉字的意义逐渐演变或者扩展,形成为了多种含义。

例如,古代的汉字“言”表示“说话”的意思,而在现代汉字中,“言”还可以表示“语言”、“言论”等概念。

此外,一些汉字的用法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鼠”在古代汉字中表示老鼠,而在现代汉字中也可以表示计算机的输入设备。

总结:汉字的发展规律涉及到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书写规范和语义变化等多个方面。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汉字的起源及结构

汉字的起源及结构
• 2、今天繁体字使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弄清楚繁简 字的对应关系。如:
• 皇后发廊——皇後發廊 古人云——古人雲 姓范— —姓範
•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 古今字
• 1、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是文字学上对同一个字
的初期字形和后起字形的称呼。先出现的为古字, 后出现的为今字,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
• 2、古字和今字的关系:

(1)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增加了意符或改换了意
符。如莫暮、孰熟、反返、说悦。

(2)古字和今字古音相同或相近。如:昏婚、
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 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 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 史文物。
2、西周 金 文
铜器 范铸
3、战国 大篆和六国古文 简牍、帛 毛笔写
4、秦 小篆
(二)过渡阶段:汉代:隶书 纸出现
• (三)今文字阶段:汉代:草书—— 楷书——行书
• [注意]:
• 1、甲骨文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汉字形体。 • 2、商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但用毛笔写
的字很少保存下来,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不容 易腐朽,所以保存下来的较多。 3、从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发展史上的一 次深刻变革。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4、汉字形体的演变,主要不是结构的变化, 而是笔势的变化。
益溢、县悬、知智。
• (3)今字仅有古字多个义项中的某一义项。如今
字“避、譬、僻、嬖、闢”分别具有古字“辟” 的一个意义。
• (二)异体字
• 1、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 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不同汉字形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篆對漢字的改革
A.制定標準字體,廢除異體字
B.規範漢字結構,對構字部件進行省改
C.改造漢字筆劃,用粗細一致彎曲有弧的線條寫字
變線
弧化
D.統一漢字形狀,將漢字統一為站立的長方形
五 漢字的“隸變”
隸變 是指古漢字在秦漢之際由小篆到隸書的演變, 也叫“隸定”、“隸古定”。
❖《說文·敘》:“四曰佐書,即秦隸書”“秦始皇帝 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
3.石刻文字
石鼓
采自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詛楚文 宋朝 陝西 巫鹹文 亞駝文 大沉厥湫文 秦惠王 楚懷王
4.盟書
諸侯國會盟時寫在石片玉片上的誓詞,也叫載書 、玉簡。
《說文》:“盟,殺牲歃血, 朱盤玉敦,以立牛耳。”

盟書文字與小篆的比較













5.璽印文字
指古人刻在印章上的文字。
❖ 蔡邕《聖皇篇》:“程邈刪古立隸文。” 隸書是從事文字抄寫工作的隸人創造的書體。
1.隸變的時間與原因
時間:戰國晚期至東漢
原因:大量用字 毛筆



秦代的隸書稱“秦隸”,
秦 簡
也叫“古隸”。

漢代的隸書稱“漢隸”,也叫“今隸”。
東漢(特別是漢順帝以後)的隸書,字形非常成熟,隸意極濃,完 全擺脫了小篆的影子,是典型的隸書,這種字體舊稱“八分體”,也 簡稱“分書”。
四、書畫同源說
英·斯賓塞提出,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也是先民 所採用的眾多記事方法的一種。舊石器時代晚期 已有圖畫記事法存在。
第二節
漢字形體演變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也是 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 “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 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 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 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 果。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 的文字形式。
三、八卦說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犧 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 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類萬物之情。”
《易緯·幹·鑿度》:幹卦,天字 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 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 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 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 兌卦,澤字的古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 1200多年。
主要青銅器簡介 1.烹飪器



2.盛食器

敦 簠

3.酒器


壶 尊
卣 彝

4.盛水器

匜 鉴
利夙武
金有王
,商征

用。商 作辛,
文 選
旜未唯 公,甲 宝王子

尊在朝 彝管,
。垖岁
,鼎
赐。
右克
史闻
金文的字形特點 1.仍有圖畫色彩
秦文字
正體 俗體
小篆 隸書
3.省改嚴重,草率怪異
戰國時期,文字日趨大眾化,俗體字普遍流行,而且 流行的俗體字,對正體的衝擊很大,致使整個戰國時期的 文字,明顯地體現出省改嚴重草率怪異的特點。
戰國文字
殷商古文
四 小 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 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 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 字書寫形式。
甲 骨 選 讀
甲骨文的字形特點
1.筆劃纖細,一般為瘦筆
午(杵)


2.字形原始,圖畫色彩濃
鹿

3.字形簡捷,多省略筆劃


4.字形未定,異體繁多





二、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 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 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 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孝舞
2.異體字仍較多


3.筆劃圓潤渾實
4.字形訛變嚴重


大盂鼎铭文(局部)

5.書寫逐漸整齊
线条变得匀称 线条趋于平直
颂壶(局部)
三 戰 國 古 文 字
一、戰國古文字材料介紹
1.簡牘文字
“簡牘文字”是指古人刻或寫在竹片、木片上的文字。
壁 中 書 漢武帝 魯恭王 孔鮒 孔安國


汲塚竹書 晉武帝 魏襄王 《穆天子傳》
汉字的起源及 形体演变
第一節
幾種漢字起源說
一、倉頡造字
《呂氏春秋》:“奚仲作車, 蒼頡作書,後稷作稼,皋陶 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 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淮南子》:“昔者倉頡作 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二、結繩說
結繩是一種實物記事的方法。 用結繩輔助記憶,或計數、計 日,或記事。 許多民族使用,如秘魯印加人, 我國藏族、高山族、獨龍族、 傈僳族、瑤族、哈尼族等。






















二、戰國文字的特點 1.有地域色彩
戰國文字
秦系文字
采自詹鄞鑫《漢字說略》 字形保守,有西周文字的特點。
六國文字
思想解放,大膽創新。
2.有正俗之分
正體:官方使用的文字形體, 由古文字演變而來, 書寫端莊、形象、規 範。
采自詹鄞鑫《漢字說略》
俗體:用字大眾日常使用的文字形體,由正體省改而來, 書寫簡捷、抽象。
戰 國 官
印 司馬之璽
軍計之璽

戰國私印
上 官 黑
王 間 信 璽
戰國箴言吉語印




6.貨幣文字 指古時鑄刻在金屬貨幣上的文字。
蟻鼻錢 鏟形幣(布)
刀 幣
圓 錢








7.兵器文字 指古人鑄刻在兵器上的文字。
古人用金、銀絲在兵器上鑲嵌的藝術色彩很濃的鳥形篆 字叫“鳥蟲書”,也叫“鳥書”、“蟲書”等。
馬王堆帛書(局部) 居延漢簡(八分書)
東漢《史晨碑》(局部)
2.隸變的意義
隸變之前的漢字被稱為“古文字”,隸變之後的漢 字被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是古今文字的分水 嶺,是古漢字的徹底變革。它使漢字完全擺脫了原始 漢字的圖畫色彩,變成了表意的書寫符號,漢字從此 進入今文字時代。

《竹書紀年》



雲夢木牘 前223年 項燕立昌平君為王
青川木牘 《為田律》 秦武帝 甘茂











包山楚簡


采自馬今洪《簡
帛發現與研究》
2.繒帛文字
指古人寫在絲織品上的文字,也叫“帛書”、“繒書”。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 1942年 蔡季襄 蔡修渙《晚周繒書考證》
采 自 馬 今 洪 《 簡 帛 發 現 與 研 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