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汉字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掠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要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取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然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汉字形体演变规律

汉字形体演变规律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体演变规律是研究汉字起源、发展的重要内容。
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 1. 图形演变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面逐渐发展而来的。
在演变中,许多字形逐渐简化,如“马”字从“馬”到“马”,“鱼”字从“魚”到“鱼”,“云”字从“雲”到“云”等。
而有些字形则逐渐繁复,如“龙”字从“”到“龍”,“霸”字从“”到“霸”。
## 2. 造字方法
汉字的造字方法包括会意、形声、转注等。
在字的演变中,不同的造字方法互相影响,如“亲”字从“親”到“亲”,是从会意到形声的转变;而“航”字从“艎”到“航”,则是从注音到形声的转变。
## 3. 区别形体
汉字的区别形体是指在字形上进行区分,如“夕”字和“多”字,虽然音同字形不同,但“夕”字只有一点,而“多”字有两点,这是通过形体来区分的。
## 4. 化音形体
汉字的化音形体是指在字形上进行变化,以表示不同的音韵,如“玉”字可化为“豫”字,表示“预”的音韵。
化音形体为古代汉字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总之,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意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字的演变

此字为“众”。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拓片、摹写、漫画、照片图示。 字形为太阳下的三个人,到金文“日”讹变为“目”。
表示众多的意思;也表示某一种身份的人,如同现在的“群众”。 甲骨文中的“众”与“众人”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狩猎、做工等。 是商王朝的劳动者,其身份为奴隶还是平民,众说纷纭。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字占29.34%,
金文中形声字占45.76%。
B、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①异体字相对减少; ②偏旁逐渐趋于平直化; ③ 合文大大减少。 所謂合文是指將幾個字合寫成一體,形似一個字, 但認讀時仍當作幾個字對待。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數 出現在數目字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廟號中。例如:
最早传世之作:钟繇《墓田丙居帖》。行书第一: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图为最擅长写行书
图为《兰亭集序》
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的唐人摹本
行书第一 王羲之《兰亭序》
行书 颜真卿《祭侄稿》
行书 欧阳询《千字文》
兰 亭 集 序
汉 字 形 体 演 变 图
“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这个字是“男”。(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左为“田”,右为 “力”。“力”表示的是一种古代农具“耒”的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 职责,因此,用“男”来表示男人。
A、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和方块字形已基本定型。
楷书改隶书的波势挑法为横平竖直,方便易认,改隶书的 扁方字形为长方字形,端庄秀丽。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 个性特征比隶书鲜明。
B、楷书是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
楷书之祖钟繇(yáo)《宣示表》,书圣王羲之《乐毅论》
汉字起源及形体演变

第一節
幾種漢字起源說
一、倉頡造字
《呂氏春秋》:“奚仲作車, 蒼頡作書,後稷作稼,皋陶 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 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淮南子》:“昔者倉頡作 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二、結繩說
結繩是一種實物記事的方法。 用結繩輔助記憶,或計數、計 日,或記事。 許多民族使用,如秘魯印加人, 我國藏族、高山族、獨龍族、 傈僳族、瑤族、哈尼族等。
馬王堆帛書(局部) 居延漢簡(八分書)
東漢《史晨碑》(局部)
2.隸變的意義
隸變之前的漢字被稱為“古文字”,隸變之後的漢 字被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是古今文字的分水 嶺,是古漢字的徹底變革。它使漢字完全擺脫了原始 漢字的圖畫色彩,變成了表意的書寫符號,漢字從此 進入今文字時代。
楚
鄭
平
朝
王
右
阿
謌
孫
庫
右
右
漁
戈
戈
庫
之
工
用
師
戈
戈
二、戰國文字的特點 1.有地域色彩
戰國文字
秦系文字
采自詹鄞鑫《漢字說略》 字形保守,有西周文字的特點。
六國文字
思想解放,大膽創新。
2.有正俗之分
正體:官方使用的文字形體, 由古文字演變而來, 書寫端莊、形象、規 範。
采自詹鄞鑫《漢字說略》
俗體:用字大眾日常使用的文字形體,由正體省改而來, 書寫簡捷、抽象。
三、八卦說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犧 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 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類萬物之情。”
《易緯·幹·鑿度》:幹卦,天字 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 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 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 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 兌卦,澤字的古文。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规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字的发展规律,包括形体演变、字义演变和发音演变等方面。
一、形体演变汉字的形体演变是指汉字的外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汉字的形体演变可以分为古代汉字、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等不同阶段。
古代汉字的形体较为简单,形状直观,多以实物的形态为基础,例如“人”字就是用人体的形状来表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体逐渐复杂起来,浮现了更多的笔划和结构。
篆书是古代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汉字演变的一个分水岭。
篆书的字形较为繁复,笔划结构严谨,给人一种庄重而古朴的感觉。
隶书是篆书的衍生体,字形更加规整,笔划更加简化。
楷书是汉字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它是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
楷书的字形规范,笔划工整,易于识别和书写。
楷书成为了后来书法艺术的基础。
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字形更加潦草,笔划更加简化,但仍然保留了楷书的基本结构。
行书的字体流畅而有韵味,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字义演变汉字的字义演变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字义演变可以分为典型意义演变和引伸意义演变两种类型。
典型意义演变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原本的字义发生了变化。
例如,“车”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古代的交通工具,后来引伸为一种用于运输货物的工具。
引伸意义演变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原本的字义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例如,“人”字最初的意思是指人类,后来引伸为表示人的数量的单位。
字义演变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和语言的发展。
三、发音演变汉字的发音演变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读音发生了变化。
发音演变可以分为声母演变和韵母演变两种类型。
声母演变是指汉字在发音过程中,声母的发音发生了变化。
例如,“知”字在古代的发音是“di”,后来演变为现代的“zhi”。
韵母演变是指汉字在发音过程中,韵母的发音发生了变化。
例如,“夜”字在古代的发音是“ye”,后来演变为现代的“ye”。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一)汉字的产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
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始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
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一)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被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
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
狂草产生于唐代。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
汉字七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商)(周)(秦)(汉)(汉末)七种字体对照及演变过程示意图:(二)现行汉字的形体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殊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
根据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
软笔字指传统的毛笔字,硬笔字指钢笔字、铅笔字、圆珠笔字、中性笔字等。
汉字字体演变的原因

汉字字体演变的原因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被用来记录和传承中国人的思想和历史。
汉字字体的演变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
1. 受书法艺术影响: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书法艺术的影响。
自
古以来,中国历代的书法家通过创作和书写不同的字体,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字体风格和笔画结构。
这些书法家们的作品被广泛传承和模仿,对汉字字体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形象表意需要:汉字的字形最初是与其所代表的事物形象相对应的。
随着时
代的变化,一些形象特征逐渐丢失或简化,字形则随之改变。
比如,“木”字最初的字形是一个树木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样子。
这种演变是因为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事物的表达需要也在不断变化。
3. 社会文化的影响:字体演变还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汉字字体的演变
反映了历史上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理区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都对字体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古代,汉字的字体多样性较大,但随着统一文字标准的制定和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一些字体被规范化和固定化。
4. 印刷技术的进步: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汉字的字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早期的印刷技术对于复杂字体的印刷效果不好,于是一些繁体字被简化为简体字,以便印刷。
此外,印刷技术的改进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字体设计和创新。
总之,汉字字体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受到书法艺术、形象表意需求、社会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的影响,汉字字体出现了不同的变迁和演变。
这一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体现了人类认知和文化发展的历程。
汉字形态演变的原因

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汉字作为书面符号,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追求“简、明、快”是导致形体演变的主要原因,同时,汉字的使用频率、社会化程度以及书写材料、工具等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原因。
1.汉字书写方式
汉字书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记录和传递信息,汉字的社会应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个人变体和错别字等不规范现象。
2.汉字使用频率
古今汉字中使用频率高的字笔画数相对少,反之,不经常使用的字笔画数就多。
经常使用的汉字简化程度高。
3.汉字普及程度
记录常用词或者通用词汇的汉字普及程度高;普及度高的汉字规范化程度也高。
4.文字材料的改变
不同的材料,制约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和形体效果。
汉字历史上使用过各种材料。
造纸术发明以前,曾经使用过龟甲兽骨、钟鼎陶器:篆书、金文、碑石简牍、丝绸布帛,这些材料的成本、刻写的难易程度、需要的工具等也各不相同。
造纸术发明以后的一千多年里,除了特殊需要外,都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
现在进入信息划时代,使用计算机进行汉字处理,多数情况下通过键盘和屏幕、磁盘等作为载体材料实现汉字的“书写”。
5.文字工具的改变
同的工具,同样制约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和形体效果。
笔的演变经历了“刀笔----软笔----硬笔----机笔”几种类型。
现在,传统的工具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毛笔作为书法艺术的工具,仍然被许多人学习和使用;刀笔在许多地方仍是作为篆刻工具使用着;但是另外也应当看到,这些特殊工具也在逐渐被电脑技术所取代,例如现在的电脑刻字,可以小到名章、公章,大到碑文、壁画,各种材料包括大理石、铜铝板材,都可以顺利地刻写。
只要字库中有的字体就可以刻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现行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来的。
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
(一)甲骨文
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
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但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三)篆书
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只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
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
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
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小篆,对汉字有计划地进行整理、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隶书
隶书分为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
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
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五)楷书
“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
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六)草书
包括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
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
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狂草是唐代产生的。
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七)行书
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产生于东汉末,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面连绵,各自独立。
(八)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
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九)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
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来说,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一)繁化和简化。
1、繁化,是指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意义或读音,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再加上表意构件或表音构件。
如骨头的骨,本来写作冎,后来加肉,成为骨,表意就更清楚了。
又如采,本来从手从木,后来又加提手旁,表意也更明确了。
齿,甲骨文象口中有牙齿之形,后来又加声符止,成为一个形声字。
再如益,本来表示水从器皿里溢出来的意思。
后来被借作利益和副词的益之后,于是又加水旁,成为溢字。
尉字,根据许慎的解释就是熨的意思。
由于借为古代军队职官名用字,于是又加个火,成为熨字。
且字的结构类型也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形声字了。
繁化与简化一样,贯穿着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始终。
2、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
简化既包括字体形态方面,也包括字形结构两个方面,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
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
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
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
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鹿、象、鱼、风(凤)、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
又如更字,小篆的写法从攴丙声,本义"改也",简化以后就分析不出它的形体结构了;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
许慎说是从禾千声,恐非是。
二是删去一些装饰性的符号即羡文,或删去用来表示多数的相同的形体,只保留能体现文字本义的基本部分。
这种简化方式主要在古文字里常用。
例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车字,就象一辆车子的形状,结构很复杂,后来简省为只用一个车轮和辖来代表车。
再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都有个装饰性的部分,到西周中期以后就简省为于了。
又如小篆集字,上部本从三个隹,下从木,以表示群鸟积聚的意思,后来也简省为集。
金文雷字,下部本从三个,后来也简省为雷。
三是用一些形体简单的构件替换形体复杂的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
这种简化的方式主要用在隶变楷化以后的汉字简化中。
这种简化方式的结果,常会导致汉字形体结构的改变。
例如,小篆从辵的字,如造,隶变以后绝大部分简化为从辶;小篆左边从心的字,如快,隶变简化为从忄。
焦字上部本从龜,下从火,简化后用结构简单的隹代替龟。
巖,本来是形声字,简化作岩,是会意字。
淚,本从水戾声,是形声字,简化后从水目,是会意字。
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二)分化与同化。
普通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个新事物产生,就会有一个相应的新语词来表达它。
新词语不断产生,就要求文字作相应的增加。
汉字的增加,有时并不需要完全从新创造新字,往往是在原有相关字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表意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写法就可以了。
这就是汉字的分化现象。
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变得相同了。
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
就是说,本来不相同的部首,隶变以后变得写法相同了。
比如部首月,实际上是由月、肉、舟、动物的嘴如龙、熊、蠃(细腰蜂)等由同化而来;又如春、秦、舂、泰、奏、奉等字的上部,也是由不同部首经同化而写法一样了。
(三)讹变。
讹变是指汉字在流传过程中,尤其是隶变以后,某个字发生错写的现象。
例
如,射,本来从弓从矢,或从寸,寸是手。
由于古文字身和弓的写法相近,于是在隶变过程中就隶变为从身了,以后就一直错下来。
再如舜字,小篆从匚炎,从舛,本是一种开白花的蔓地草,隶变后讹作舜了。
以上就是汉字形体的演变情况。
汉字作为书面符号,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追求“简、明、快”是导致形体演变的主要原因,同时,汉字的使用频率、社会化程度以及书写材料、工具等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原因。
汉字形体的演变发展同书写工具的变化与改进是分不开的。
甲骨文基本上是用刀契刻在龟甲兽骨版上,刀硬版实,容易刻成线条,圆笔与方笔相间而以方笔为多,体态瘦长。
金文上的文字通常是先制成模子然后再浇铸而成,笔画布局齐整均匀,比甲骨文丰硕粗壮而又有肥瘦之别。
小篆笔画圆转,隶书变圆转为方折,变弧线为直线,楷书则有了撇捺等变化,这些都是因主要的使用毛笔并不断改进毛笔的缘故。
书写工具的革新,给汉字形体演变提供了条件。
不同的材料,制约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和形体效果。
汉字历史上使用过各种材料。
造纸术发明以前,曾经使用过龟甲兽骨、钟鼎陶器:篆书、金文、碑石简牍、丝绸布帛,这些材料的成本、刻写的难易程度、需要的工具等也各不相同。
造纸术发明以后的一千多年里,除了特殊需要外,都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
现在进入信息划时代,使用计算机进行汉字处理,多数情况下通过键盘和屏幕、磁盘等作为载体材料实现汉字的“书写”。
汉字形体演变跟提高汉字书写效率以便于应用分不开。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巨变,文字使用日益频繁,而诸侯割据,各国文字异形,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
由于小篆的笔画是圆转的,写起来比较麻烦,人们在省繁就简调整部首之时,把字的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笔画,写起来也就既快又便利了。
隶书便是在这一情况下产生的。
但隶书藏锋翻笔,讲究蚕头燕尾,运用起来仍不方便。
人们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切合实用,便加以扬弃而向楷书过度。
又为了加快书写速度以适应交际需要,就产生了行书与草书。
汉字形体的演变发展同其所使用的色料的变化与改进是分不开的。
汉字形体演变跟书写色料有很大的关系,用漆书写,因为漆腻,写出的字,头粗尾细,形似蝌蚪。
用墨书写,因为墨匀,写出的字,笔画粗细易控,形体匀称。
汉字普及的需要。
要想使更多人掌握汉字,就必须在不破坏汉字构形理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汉字的形体构造。
古今汉字中使用频率高的字往往笔画数相对少,便于人们掌握。
解放后,我国政府对汉字进行了比较合理的简化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普及和推广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