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演变

合集下载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
• 《说文解字》所收籀文字数,古文字学界的统 计有一些出入。如王国维《史籀篇疏证》认为 籀文字头共223个;祝敏申《<说文解字>与中 国古文字学》认为有213个;赵卫《<说文>籀 文研究》认为 有232个;潘玉坤《籀文字数考 索》认为有224个。
• 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因为有的字《说文 解字》没有明确列出籀文字形,各家理解、 取舍不同;二是因为有的字大徐本(徐铉 本)未列出籀文,而段玉裁注据小徐本 (徐锴本)或其他书补出,各家对此是否 采纳。
二、金文
• 2.1 金文概说 • 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很早,目前发现的
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 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商代青铜器发达,著名的如司母戊鼎、四 羊方尊。铸有铭文的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商 代晚期(帝乙、帝辛时期),少则几字、 十余字,多则四十余字。
• 西周时期,金文有了快速发展。由于宗法 礼制的完善,在礼器上铸刻的铭文急剧增
•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是逐渐演变为 小篆的,小篆跟统一前的秦国文字之间并 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我们可以把春秋 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为篆文。”
总的来看,籀文的形体特点是:笔画起止露锋, 均匀圆转,结构整齐,字形较为繁复。
此外,唐朝初年在今陕西凤翔县三畤原发现的 春秋中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的秦国石刻文字 (即“石鼓文”)也是大篆。石鼓共十枚,花 岗岩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各石镌 刻记叙秦国王公田猎游乐的四言诗一首(又称 “猎碣”),共约700余字,现存356字。现有 拓本传世。
都。”),其间字体也略有变化,总的趋
势是字形在逐渐简化,象形程度逐渐降低, 加注声符的现象在增加,字形逐渐稳定。
• 比如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 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7体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7体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七体汉字的七体是指汉字经过6000 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汉字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草书商)(周)(秦)(汉)(魏晋)(唐)整体趋向是简化,然则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在汉字的演变重要履历以下几个进程:甲骨文甲骨文首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前期(前14—前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期最早、系统较为完好的笔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现代文字,被以为是当代汉字的初期情势,有时刻也被以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 最古的一种成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主要 的古汉字资料。

尽大部门甲骨文发明于殷墟。

这些甲骨根基 上皆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载。

占卜所用的质料主如果黑 龟的背甲、背甲战牛的肩胛骨。

凡是先在筹办用来占卜的甲 骨的后背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类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 钻凿 " 。

占卜的时辰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概况发生裂汉字已开展成为可以或许完全及在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在已 收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呈现的单字数目已达 4000 摆布 中既有年夜量指事字、象形字、会心字,也有许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此刻利用的文字,在形状上有庞大的区分。

可是从构字办法来看,两者根本上是分歧的。

甲骨文献的内 容触及那时天文、历法、景象形象、天文、方国、世系、家 属、人物、职民、挞伐、刑狱、农业、畜牧、野猎、交通、 宗教、祭奠、徐病、生养、灾难等,是研讨中国古代出格是 商朝社会汗青、文明、说话文字的极为贵重的第一脚材料。

缝。

这类裂缝叫做 " 兆" 。

文里占卜的 "卜" 字,就像模样。

处置占卜的人就按兆的各类外形去判定休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其甲骨 兆的照卜 咎。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简答题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答题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答题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隶变: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习称隶变。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隶变彻底摆脱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完全革除象形性,成为由笔画写成的文字。

2、什么是隶变,简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隶变将篆文形体由长圆形改造成为扁方形。

、将篆文笔画由线条化改造成为笔画化。

同时许多形体由于省简、合并、讹变,以至于破坏了原来的结构。

如:“香”小篆从“黍”从“甘”,隶书变成从“禾”、“甘”也与“日”相混。

隶变也把篆书中的几个偏旁合并成了新的偏旁。

如:“肠”小篆从“肉”,“朗” 小篆从“月”、“服”小篆从“舟”、“胄”小篆从“ ”,隶书都变成了“月”。

隶变也将篆书中的偏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写成了不同的形体。

如:“手”旁作“扌”。

隶变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隶书奠定今天汉字的笔画系统和结构系统。

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被称作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3、什么是六书,它有哪些缺陷?六书是关于汉字构造法的传统理论。

具体指的是: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淖,日、月是也;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宜,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以声托字,会、长是也。

六书的缺陷:首先,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

如“高、大”和“日、月”一样,所用的符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它们所代表的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

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有人把它归为指事字,有人把它归为象形字。

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

关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缺陷。

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

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 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汉字发展过程中形体的主要变化

汉字发展过程中形体的主要变化

汉字发展过程中形体的主要变化
汉字的形体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
1. 图画阶段:最早的汉字形状是根据具体物体的图画来创造的,古人把物体的形状或者特征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2. 象形阶段:从图画阶段开始,人们在绘画物体图像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一些部分对于识别物体是必要的,而其他部分则是无关紧要的。

于是人们开始对图画进行简化,保留关键特征,被称为“象形”。

3. 指事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需要表达抽象的概念,这时就无法再通过图画形式来表达,于是人们开始将手指的位置、指向等动作与抽象的概念进行关联。

这些汉字形状简单,但意义抽象。

4. 形声阶段:随着汉字的发展,为了表达更多的词汇,人们开始采用“形声”方式,即使用一个“声旁”来表示一个词的发音,
再在声旁的旁边加入一个“形旁”表示词的意义。

这些形声字的形状复杂多样,常常由左右两个部分构成。

5. 异体字阶段: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域、时代、文字书写方式等原因,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可能会存在多种形态,这些不同形态的字称为“异体字”。

总的来说,汉字的形体变化主要经历了从图画到象形、再到指事、形声,最后还有异体字的阶段。

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反映了
人们对汉字书写方式和功能的不断探索和尝试。

汉字的形态变化丰富多样,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大学古代汉语课件:汉字形体的演变

大学古代汉语课件:汉字形体的演变

(先秦文字)(古文字) (秦以后文字)(今文字)
小篆是古文字的最终形式,隶
书是今文字的开端。
汉字两次重大形体演变:
小篆---隶书,隶书---楷书Biblioteka 甲骨文 (殷商时期)

殷周文字

金文 (两周时期)
秦以前文字

六国古文

战国文字
籀文

石鼓文

秦国文字 诅楚文

小篆

(秦统一后文字)
1、甲骨文(殷商时代的文字) 甲骨文是我国迄已经发现的、最早
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目前为止,我国最早的成系统 的汉字——甲骨文。
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大致可 以以秦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秦以前文字和秦以后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六国古文 籀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

秦以前文字
秦 秦以后文字
的成系统的汉字。
(1)全称 “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 文
(2)别名。 A、贞卜文字或贞骨卜辞。 B、殷虚文字或殷虚书契。 C、契文或契刻文字。
(3)甲骨文的特点。
A、具有浓重的象形性。许多甲骨文类似于 图画。
B、异体字繁多。如:“羊”有: 种形体
等多
C、有的字采用的偏旁不固定,也有的偏旁 相同,但位置不固定。如: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1、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2、金文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

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3、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最萌甲骨文
毛公鼎及其拓文
金文
大 盂 鼎 笔道肥粗,弯笔多,刚劲古朴,端 庄凝重,结构严谨,带图绘性质。 及 其 铭 文
金文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 用的字体,相传为夏伯益 所创。大篆,也称籀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
而得名。大篆的真迹,一
般认为是“石鼓文”。原 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 字。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右图:张旭
左图:怀素

欹侧取势,参差错落,疏密对比,迎让 穿插,变化多姿,同时又收敛有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 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
行书
一种字体,兼具实用与审
美价值,魏晋时开始流行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书”,图为《兰亭集序》
的唐人摹本。
行书 作品
行 书 大小相兼,收放结合,书写疏密得体, 作 浓淡相融。 品
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
波三折”,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隶书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
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 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是现 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 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楷 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
之感。
柳体
上图《兰亭序》 左图《神策军碑》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虎 人
楷书

虎 人


甲骨文是最 早的汉字, 具有早期汉 字的特点: 图画性强, 写法上没有 定型,大小 不一,随意 性大。












袁安碑拓文
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划一,圆劲均匀,排列齐整。
小篆
隶书
隶书,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 秦未,沿至三国。又称“汉隶”、 “佐书、“八分”等。 早期的隶书保留了一些小篆的 形迹;后来波磔的笔法增多,这成
为隶书字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隶书的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 定了基础,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由古文 图为秦隶竹简 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现代印刷体
中 国 汉 字 发 展 与 演 变
甲骨文
甲骨文,形体多变,不 易辨别,后世遗失,故多不 能辨。现今已出土的10万余 片甲骨中,全部单字约为 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
4500,其中未被考试辨认的
占了绝大多数。目前各类甲 骨文字典中收录,总计数约 为1500字。
欧体
上图《兰亭序》 左图《心经》
颜体
点画齐备,依字取势,因字立形,比 例协调,章法和谐。
上图《颜氏家庙碑》 右图《告身书》
草书
草书是一种书写迅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笔画之间接续相连的字体。
首先在民间出现并流行, 后经加工,有了想到规整、 严格的形体。始于汉初, 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 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 今草、狂草之分。
汉字的演变归纳
形成时代 代表性文字 主要载体
殷商
甲骨文
龟甲、兽骨

西周晚期 秦 西汉 汉魏 汉代
金文
大篆(籀文) 小篆 隶书 楷书(真书) 草书
青铜器
石器 石器 竹简,帛 纸 帛、纸
东汉晚期
行书
帛、纸
1.由繁到简。 2.由象形到抽象,象形性逐渐减弱。
汉字的演变:
汉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主要有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基本样貌:
大篆
王昌龄《出塞》
论语
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奠定了 方块字的基础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铸有小篆的秦虎符
右图为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
小篆,是秦朝通行的 文字,又称“秦篆”。战 国时期,中国各地文字异 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对文字加以整理和简化, 在“大篆”(又称“籀 文”,春秋战国间通行于 秦国)的基础上,规定了 一种标准字体,这就是 “小篆”。秦朝的这一统 一全国文字的重要措施, 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 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