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有的人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课《有的人》名师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课《有的人》名师教案

《有的人》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不朽、情愿”等词语。

(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3)领会诗歌内涵,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懂得为人民服务将得到永生。

教学重点:
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同时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对比表达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诵法、补充资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鲁迅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了。

就是这样一位
民族的硬骨头,引领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可是,我们又怎能忘记这样一位民族的英雄呢?十三年后,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咱们一起去学习这首诗歌,认真体会作者所包含的感情。

(板书课题:20、有的人)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臧克家:(1905—2004),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

2002年10月,被世界
1 / 5。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有的人教案 新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有的人教案 新人教版

有的人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有的人》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其中,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及感情;(2)有感情地诵读。

3、学情分析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上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有的人同步解析】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有的人同步解析】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有的人同步解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小编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有的人》同步解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有的人》教材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

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

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三篇鲁迅的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一文本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有的人》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

1课时多媒体课件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1、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他来啦!〕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比照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2、生汇报发现:比照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

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比照,2、3、4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局部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比照朗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设计说明】《有的人》是一首经典的,能使大家经久难忘的现代诗,教学的重点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诵读,感受和体验诗人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因此本设计在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语言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朗读“细胞”,使学生能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识鲁迅,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知道这个文学家是谁吗?2、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些什么?3、师小结,揭示课题。

二、初读诗歌,引导学生读出节奏。

1、生自由读诗歌。

2、强调字音。

3、师范读,引导学生利用“重音符号,间隔符号”读出节奏。

4、生自读,并画出节奏。

5、指名生读。

6、齐读。

三、再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

1、学生自读、自悟,找出诗歌写作特点。

2、指名生答。

3、小结学生发言,引导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4、学生对比朗读,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

5、引导学习总分的写作结构。

四、细致品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一)、品读第一小节。

1、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同学们,是靠那些字统领全诗的?2、生说,(师板书:死活)3、那两个“死”两个“活”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指名生说)4、指导感情朗读,小结板书。

5、生齐读。

(二)、品读“虽生犹死”1、读得非常好,我感受到了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

下面大家再找找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虽生犹死”这类人的做法?生读出相关句子,师出示课件。

2、这几行诗中哪一个字集中代表了这一类人的形象?生说,师板书:骑3、读到这个骑,你看到一副怎样的嘴脸?(生答)那你就读出来吧!读到这几句你们还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生说)4、师引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部编版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篇四个方面深入解读文本,联系实际生活,感悟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品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通过学习《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使学生能够: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认识不够深入。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下次课上进行一次预热,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资料,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朗读练习环节,学生们的表现整体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节奏和韵律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决定在课后找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水平。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和朗读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审美情趣;
2.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及其在当代的价值,激发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强化文化意识: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悟其崇高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鲁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诗中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通过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感受鲁迅的伟大人格,进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 能够模仿诗歌的形式进行简单的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情感。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描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鲁迅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例如,诗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通过“活”与“死”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

活着的人如果没有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如同行尸走肉;而像鲁迅这样虽然已经逝世,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远被人们敬仰。

-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鲁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从诗中的“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等诗句,都能体现鲁迅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崇敬。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他们可能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比手法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⑶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⑵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2、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3、小结:
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芙蓉学校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执笔高海燕审核:教研组长签名:计划上课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三四
课题
20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材分析
重点
三、讨论、合作、交流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⑴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幻灯补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活死
教学后记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难点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审稿修订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2、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⑴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⑵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