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 精神分析核心理论30讲之一:精神分析心智模型(听课笔记)
上海精总张海音探讨生命的意义智慧引领幸福学习教案

第九页,共23页。
二、面对挫折——如何(rúhé)战胜与调适
1、什么是挫折 (cuòzhé) 挫折(cuòzhé)是指 个体在实现既定目 标的过程中,遇到 了来自内外部无法 克服(或自以第9页为/共2是3页 无法克服)的干扰
第十页,共23页。
2012年全省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sǐwáng)50人
第4页/共23页
第五页,共23页。
张国荣是一个典型(diǎnxíng)的完美主义者
例如:张国荣在参加第二届音乐盛典 时,获得了“亚洲最杰出的艺人奖”。 在录播时,张国荣在台上绊了一下, 本来那个镜头可以轻松地处理掉,但 他坚持重走一遍,直至(zhízhì)满意为 止,这给制作人留下深刻印象。
完美主义人格者突出表现是:好胜、 自尊心强、易焦虑等,其最大烦恼是 不善于自我解脱,因做事追求尽善尽 美而不断苛求自我,此外,还时常伴 随敏感、易冲动、感情用事、易感受 伤害等行为特征。
第11页/共23页
第十二页,共23页。
2008年5月12日14:28分 ,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 大地震。在“生命救助生命 ”的日子(rìzi)里,人员伤亡 、财产破坏,让经受灾难的 人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危机。
第12页/共23页
第十三页,共23页。
女大学生的困惑(kùnhuò)——人为什么活着?
包括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公正克制超越自我种美德种品格力量智慧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勇气诚实勇敢坚持热情仁慈善良爱善于交际公正公平领导才能合作克制宽恕谦虚谨慎自我调节超越鉴赏感恩希望幽默笃信人的六种美德和
上海精总张海音探讨生命的意义智慧引领 (yǐnlǐng)幸福
会计学
1
第一页,共23页。
交流(jiāoliú)话题
张松老师《精神分析》讲课笔记1-2课

张松老师《精神分析讲座》听课笔记(1~2课)第一讲什么是精神分析Ⅰ本讲课内容提要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二、精神分析的两大魅力1、精神分析的魅力之一是这把刀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底层2、精神分析另外一个魅力是它的辩证性三、精分是什么?1、对精分的态度2、精神分析的本土化3、怎样学习精神分析?4、对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取向的简短评论四、精神分析的历史——驱力理论;客体;自体心理学Ⅱ具体授课内容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如果对这个词做自由联想会想到什么?头脑中的意象是什么?从学员反馈的情况来看,学员的理性反映比较多。
张老师的内容——中德培训、武汉中德医院、施其嘉的大烟斗、椅子、老外来培训的情景。
精神分析研究对象是潜意识。
潜意识对来访者来“内心深处”、“心劲”、“心理能量”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
潜意识内容有:情结和症结。
它们的关系是:情结:一般是比较美好的。
女生喜欢一类男孩,是因为喜欢父亲的情结的体现。
症结:一般是压抑的内心冲突。
一般是一堆、一大束。
对症结的比喻:放在地下室的包、长了一个包刺。
神经症的症结特点是:被打碎的结,弥散性的。
如何来理解症结:第一,不被觉察、被意识排斥第二,痛苦的经历,不想被知道,被压抑在内心深处。
如何来识别症结:一般的来说,来访者在谈话时,咨询要仔细观察,一般不要打断。
当来访者诉说过程中,发生了:语速的改变、表情的改变、流眼泪、突改话题,这些都是识别创伤和症结的标志。
一个比喻:症结有了,冒出了,杀毒软件就开始运行,机器运行速度就会缓慢。
个案:一女生,2~4岁父母为了要第二个小孩子,把她送到姑姑家。
在咨询前5、6次,只要谈到父亲,就会流眼泪。
精神分析就是研究我们不能意识到潜意识。
给来访者做精神分析,就是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觉察自己所不知道的潜意识。
二、精神分析是什么?第一,从临床来看,精神分析是观察学。
所谓的观察学,即把我们所观察的东西告诉知病人。
这种观察看我们内心的感受来实现的。
精神分析疗法

选择来访者的标准
患有神经症障碍 有心理学头脑 能够体察自已的感情 能够运用理解而使症状缓解 有环境支持 良好的医患配对
第二阶段开始治疗
治疗师的任务: 教来访者过去作为现在的模版 介绍和解释治疗师节制的作用
(安全的气氛、治疗师的节制和关心,使来访者 自由联想)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描
述
遵守原则
本我
自我 超我
人生中最原始、与生俱来,潜意识结构
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 至善原则
在与现实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 构
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
性本能理论:
生本能和死本能
口唇期(0-18个月):哺育,前期固着形成焦 虑(口腔依赖);后期固着形成攻击 肛门期(18个月-3岁):如厕训练,过严导致 强迫倾向,松则导致过于慷慨。 性器期(3-5岁):恋父恋母 潜伏期(6-11岁):对现实世界的兴趣 生殖期(12-):如果前正常,则异性恋
沙游第二阶段:体验或重建沙盘世界
体验:用心体验所建构的沙游,大约五分 钟。此时治疗师观察来访者的反应。 重建:如果来访者想修改可以。
沙游第三阶段:治疗
建构和体验本身就是治疗的过程。 游览沙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让来访者 作为向导,引导你领略他的沙世界,向 你介绍物件的意义和创作的精髓。治疗 师不仅注意他的话,而且注意身体语言 和面部表情,可以围绕“是什么”来问 来访者。
阻抗和防御的关系: 防御是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阻抗代表 来访者的企图,这种企图旨在保护自己免于因 分析所带来的心理失衡而产生的威胁。阻抗阻 碍分析过程,防御阻碍内省。 阻抗是人们用来防御因为意识到他们被压抑的 冲动与感情时而可能产生的难以忍受的焦虑和 痛苦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动力
精神分析心智模型

31
心智的模型总结
弗洛伊德从神经症患者的冲突,特别是情绪冲突 或驱力冲突中开启他的第一个理论。 随后,潜意识驱力冲突理论(地质学模型理论) 被 证明对于新类型的患者而言是不够的,所以弗洛 伊德发展了自我-本我-超我的结构理论,即自我 心理学。 随后的学者扩充了弗洛伊德对于自恋和客体关 系的理念,发展出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
19
结构模型 (1923)
此模型在自恋引论,哀伤和抑郁以及其他文章中, 开始构建一个新的模型,在有关自我和本我的文 章中有很好的总结. 结构模型与早前的所有重要发现都有关联. 关注于内在的心理结构,内在人际关系.这一内在 客体关系有着其对应的部分,于是就有了自我,本 我和超我.
20
结构模型 (1923)
21
结构模型 (1923)
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也可以看 到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意识潜意识层面的角色冲 突会导致神经症和人格障碍. 自我,超我,本我都是从内在客体关系中衍生而来, 童年时的经历会内化然后运用于对待自己和他人. 之前所有那些模型及其所提到的概念仍然都是有 价值的.弗洛伊德把这些合并起来形成三个主要 的概念:自我,本我和超我.
5
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目标
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冲突 并发展更完备的解决途径。 来访者受困于自身的人格发展,存在着发展缺 陷, 往往以儿童或少年时的行为和经验来反应, 帮助他们重新面对现实并延续其受阻的人格 发展历程,成长为一个成年人。
6
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
弗洛伊德试图系统规范他的发现并发展出一 套精神功能的心理学模型. 基于当时对神经科学的认识及其功能所知十 分有限,他在1895年放弃了在健康和精神疾病 中构建神经心理学精神功能模型的尝试,从那 时起,他开始勾勒精神功能的心理学理论轮廓.
精神分析技术基础笔记day8 个人图书馆

精神分析技术基础笔记day8 个人图书馆个人图书馆,不一样的精神分析技术基础笔记。
我的心理学笔记是从我入门后,逐渐自己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使用的方法,在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来说一下有关精神分析理论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内容,二、功能,三、结构,内容:指客体现实世界中包含着某种意义或事件的一切现象,或指包括原型的经验及其意义而存在于主观经验之中的某些情感倾向性;它反映了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通过解释病例时被应用于诊断。
因此相较于外显的心理表征(如行为)来说,内容具有更加抽象、笼统与模糊的特点,所以要正确地运用内容去研究某一特定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也并非易事。
其次,我将讲述有关内容的另两项重要理论——特质,类型(又称“人格维度”),以及功能与结构,首先特质理论最初由荣格提出,后来艾森克进一步发展完善,认为人格维度按照一般化程度和复杂程度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维度都代表了多种具体的情绪倾向,以便描绘和解释多种类似甚至迥然不同的行为表现,比如安全型焦虑和抑郁型焦虑,愤怒和敌意等等,并且每个维度之间还有交互作用,通过与他人接触时的交互作用,我们得到的信息往往无法得知某个维度的影响力,但却很难脱离整个人格。
其次,功能是指个体在其行为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在人格领域中,有许多变量可以预测人格的一些方面,如动机,冲突与竞争的倾向性,反应方式,自尊的高低,人际吸引,外貌,外号等等,我们在谈论心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侧重于探讨该人格因素本身的负性特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要关注积极方面,那么什么才算积极方面呢?以前我一直觉得它源自于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压力或者紧张,我在后来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并不尽然,往往是缺乏系统训练的个案或咨询师,忽视心理健康宣教和辅导所致。
根据人的需求及人格维度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我总结了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12种功能类型:(1)神经质;(2)强迫症;(3)焦虑症;(4)抑郁症;(5)恐怖症;(6)疑病症;(7)人际敏感;(8)冷漠;(9)敌对;(10)固执;(11)抑制;(12)开放。
《精神分析初级》笔记整理

《精神分析初级》笔记整理第一节:精神分析是什么精神分析的研究内容:1.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的关系中怎样形成人格,以及早年关系中形成的人格对他成年后的影响。
2.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另一个人教会的。
我们可以利用跟他在一起时的感受,即反移情,来了解这个人的人际交往模式。
3.每个人从出生到现在,都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机制。
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
弗洛伊德的主要贡献,就是从生物学角度定义了人为什么活着(仅仅是生物学)。
弗洛伊德认为,人活着的两个驱力分别是力比多与攻击性的满足。
新精神分析,是在反对两个驱力的基础上出现的。
经典精神分析与现代精神分析的分水岭是克莱因,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
第二节:核心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
在这个年龄,大脑基本发育成熟。
(6岁之前的孩子最好不吃皮蛋,因为皮蛋含铅,会影响中枢神经发育。
)科胡特认为核心人格在前语言期(两岁以前)就已经确定。
克莱因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的4-6个月,就已经完成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婴儿在出生一个月内,绝大多数时间在睡觉,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自恋状态,基本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下一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他人形成共生圈,就会导致病理性自闭,即临床上的孤独症。
人活着的四个基本驱动力: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
在精神分析师眼中,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类人:神经病,人格障碍,神经症(正常人)。
俄狄浦斯冲突包括:生与死,男与女,成功与惩罚。
关于俄狄浦斯冲突,主要研究的是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对成功之后可能受到惩罚的恐惧。
成长就是把与生俱来的两个驱动力——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化和向外投注的过程,象征化即不仅仅用原始方式满足快感。
让小孩学习好,就是让他们的攻击性更加象征化。
父母亲对孩子的唠叨,是他们的力比多表达还停留在口欲期。
所有艺术都是力比多的升华。
精神分析的东西

语言与精神分析作者:霍大同咨询流派来源: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点击数:741 更新时间:2009-9-29第一讲1999年3月1日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题目,我准备讲的课的题目是“语言与精神分析”,它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弗洛伊德理论与语言的关系;2.拉康的语言精神分析理论;3.对中国语言和文字的精神分析。
这个学期可能只讲第一个方面,这一讲也就主要是介绍弗洛伊德的生平和理论。
关于弗洛伊德生平,琼斯著有三卷本的《弗洛伊德的生活与工作》,张燕云译《梦的释义》(辽宁出版社,1987年),车文博主编五卷本的《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1998年)后有弗洛伊德年表。
对于他的成长过程和理论创造可以分成五个阶段,下面是他的一个简要的年表。
一、童年与少年父亲娶母亲时年事已高,两个哥哥与母亲年龄相仿。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讲述了原始的类群体的状况,在这个群体中,父亲占有一切女人、禁止别的男人与女人有性关系,这引起了其它男人们即该父亲的儿子们的不满,他们杀了父亲,在庆祝胜利时他们突然心生内疚,于是决定塑造父亲的形象、时时祭祀他。
这就构成了图腾的起源。
同时他们还决定不与自己群体中的女人发生性关系,只与其它群体的女人发生性关系。
这就构成了禁忌的起源。
图腾与禁忌的起源构成文明起源的基本内容。
有研究者认为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所描叙的原始群体的状况与他的早期的家庭结构类似:老父亲禁止儿子们(弗洛伊德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和他本人)与女人(弗洛伊德的母亲)有性关系。
同时,犹太家庭中信旧约、其《创世纪》说,上帝先造了亚当,然后再造了夏娃。
意味着父亲创造儿子或者男人,尔后再以男人的肋骨创造了女人,强调了父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作用。
而在《新约》中我们看到的则主要是圣母与圣子的故事,上帝(父亲)差不多是一个虚设的遥远的存在。
荣格属于新教,属于后一个宗教传统。
他与弗洛伊德的分裂的背景显然潜藏着《旧约》传统与《新约》传统的对立与冲突,是这两个不同的宗教的不同的表达。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3、阻抗的破除
阻抗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产生阻抗的原因——两级获益
第一级获益(内部获益):症状满足 了病人的无意识欲望,使无意识冲突 得到变相虚幻的满足。
第二级获益(外部获益):借助生病, 获得他人的支持、同情、安慰,从而 减轻应激压力。
意义:提示分析进入实质性阶段, 接近问题症结。
破除策略:
借助病人的两种积极的力量:康 复动机和理智。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及心理分析的 诞生 1881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1896年在维也纳开设了私人诊所 , 治疗神经症。
催眠——自由联想——心理分析
二、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意识——无意识理论
意识: 是人能直接感知的心理部分 。
无意识:
静态的:指潜藏的、无法被察觉的 思想或观念。
动态的:指潜在的、无法被察觉的 心理活动。
无意识的内容大多与人的本能欲 望、非道德的冲动相联系。
前意识:
存在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前意识的 内容可以通过仔细回忆、提醒进入到意识 中去。
在意识的入口处有个“监察官” , 由超我担任。
本我 2、人格结构理论 自我
超我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自我 超我
本我
弗洛伊德人格构成与意识划分示意图
本我(id) 来源:与生俱来
认知调整:
1、告知康复的关键 2、告知有能力处理问题
4、移情
即患者把对自己父母、亲人的 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具有性爱 的基本色彩。
类型:正移情、负移情
本质:是过去情感经历的重演,情 感的置换。
发展:移情神经症
意义:是原来神经症的翻版。治愈 了新的,等于治好了旧的。
治疗策略:
建立关系——引发移情—— 解决移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海音  精神分析核心理论30讲之一: 精神分析心智模型(听课笔记)'小编有话说晴空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这套课程啦,从张海音老师的地面课程到网络课程,都不放过。
晴空老师说,张老师也是个有趣的人,听他的课可以收获很多。
所以晴空老师也是花了心思,整理这套课程的听课笔记,关注我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以下是听课笔记心智模型是指从心理层面如何去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有什么规律。
精神分析起源于1892年或1893年左右,标志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
弗洛伊德时代对精神疾病的诊断非常粗糙……现在诊断非常精确,DSM-5、ICD-10、CCMD-3,它们大都是描述性的,有局限性,没有办法对症状有精神动力学的理解,但它有可强的操作性。
所以我们希望对一个人有精神动力学的理解,一个人心理症状有什么象征意义,它的功能是什么,精神分析往往有一个看问题的思路与视角。
一个来访者往往对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恐惧一无所知。
所以我们精神治疗师要去了解他们那些非语言的、高度象征化的心智语言表达,甚至要在他的幻想与梦中去寻找。
这样就有可能去帮助一个来访者了解自已和别人,而不是得病。
也就是一个人潜意识里的那些欲望、冲突,恐惧没有很好地得到处理,防御失败,有可能形成一个心理疾病,症状就是这么产生的。
我们不仅仅是去探索这些症状,还要理解一个人的潜在情绪意义功能。
一些熟悉的概念如驱力、性驱力、攻击驱力(报复、竞争),还有人的一些需要:爱的需要、关系的需要、自我主张的需要、独立的需要、自我感觉超级良好、崇拜他人的需要。
爱恨情仇、焦虑、恐惧、内疚、羞耻、骄傲自大等情绪,我们要去了解它的意义,更好的了解自已,才有更完备的处理方法,这就涉及一个人人格的发展,自我的水平,涉及到一个人的防御机制,是否有更成熟的防御机制。
人格的发展也有延迟、停滞等发展的缺限,一个人到了成年依然会用儿童的应对方式来处理问题。
所以精神动力学治疗就是协助来访者有面对现实的能力,延续他停滞的人格重新发展,发展为跟他的年龄相契合的成年人水平,因此我们也了解了精神动力心理治疗的目标。
弗洛伊德当年曾试图去系统地规范他的发现,并希望能够发展出一套精神工功能的的心理学模型,但由于当时对神经科学的知识和功能认识非常有限,所有他在1895年放弃了在健康和精神疾病中去构建健康神经心理学神经功能心智模型的尝试。
弗洛伊德有三个非常经典的分析模型,但由于后来实践的对象在不断变化,精神治疗师接触了不同的来访者,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所以促进了很多新的模型的研究和产生,但弗洛伊德的心智模型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他们的一些新的临床现象肯定要有新的心智模型来解释,用弗洛伊德的心智模型已不能解释新的临床心理现象,肯定要有新的心智模型的产生。
弗洛伊德的三种心智模型:第一种心智模型称为阻遏效应。
由此引出了治疗性的宣泄,这是由弗洛伊德和他的同事布洛伊尔发展而来的,弗洛伊德当时是一个临床的精神神经科医生,他的理论来源于他的实践,他在治疗一些具有解离症状,或者叫癔症这样的病人,发现他们受苦于早年的一些创伤,比如,遭遇到性虐待,或者遭遇到早年的父亲和母亲的丧失,才会导致他们后来才会出现癔症症状或者叫解离症状。
弗洛伊德一开始的时候,是用催眠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回忆,后来发现在催眠中病人更容易产生强烈的移情,后来改用自由联想的方式来替代催眠,希望通过一个人在自由联想状态中,能够呈现早年的各种各样被压抑在记忆深处的回忆。
在治疗中,当一个病人能够重新回忆起他被压抑的创伤,这些创伤事件会被重新生动、活化,把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不但感觉好多了,症状也会消失。
这样一个模型可以解释弗洛伊德当初大部分的女性癔症患者。
弗洛伊德在《癔症研究》的著作中使用了催眠或者说强迫联想的方法,发现病人的核心问题,往往都是一些受压迫的核心记忆,包括我们刚才谈到的性的虐待和早期失去最爱的亲人等等,或者一些秘密被激起、禁忌的爱,或者某种期待亲人死亡的冲动的念头,治疗成功地把这些人的秘密挖掘出来以后,帮助他承认并回忆过去在情感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治疗情景当中重新经历当年痛苦的情绪。
用图式的方式来看这个步骤,首先,患者被他早年的精神创伤或者无法忍受的激情体验控制,记忆被冻结在当时那一刻,没办法时刻在记忆层面当中、意识层面当中回忆。
这是防御在起作用,不让自己崩溃,太过痛苦了,因此这些创伤性的情感被阻断,然后被转换成功能性的躯体化的症状,就如弗洛伊德当年所看的那些病人的症状,手不能动了,脚不能动了,瘫痪了,胃难受,不舒服,又查不出身体的毛病来,或者眼睛看不见了,或者失去了发音,讲不出话来。
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在治疗中病人感觉足够安全,能够去除防御,病人可以去重新经历这个创伤性的事件。
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当年创伤事件应该体验的各种情绪痛苦,如果没有经历过,就是被压抑,被隔离了,就会变成症状。
治疗就是让他有机会去经历被回避压抑掉的情绪感受。
这个模型也会有局限,就是仅仅通过自由联想和催眠去宣泄还不足以让病人领悟他内心的冲突是哪里来的,这是他局限的地方,没有长期疗效,只有短期疗效,症状会复发。
但是这个模型现在还是很有价值,但是一个人要解决深层的问题,不仅仅是情绪宣泄就够了,只有借助长程的治疗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的处理,而后能够自发地呈现宣泄,这样治疗的程度就更深了。
现在有一些强烈表达性的心理治疗,大家可以发现,好像效果挺好,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中,某些创伤被强烈的激发出来,好像很释放,好像问题解决了,但是就像打一次鸡血一样,过一阵子又回到老样子。
所以要效果快,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个人心灵的成长,心理问题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我们要建立持续不断的长程治疗关系,给予来访者长期稳定情感上的安全感,这才能够让来访者持续不断地去宣泄,这个模型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就是要去处理潜意识中压抑的情绪感受,包括创伤体验,或者要去修复、修通这一部分。
其他流派的疗法中也会提到,我们要去关注内在的小孩,或者说,要跟我们的过去和解,这也都是这个意思,因为不能到我们意识层面、记忆层面的东西,它一直都还在那里。
弗洛伊德提出的第二个模型,叫地形学模型,就是来自于地理形态,就是指潜意识的理论,也就是冰山理论,水面以下是潜意识部分。
这个理论在神经症谱系当中得到了非常多的应用,包括弗洛伊德当年提到的焦虑型的抑郁症、恐怖症,还有一些转换障碍,也就是癔症,还有强迫症。
从1900年以后,弗洛伊德发现,某些患者的创伤是基于幻想或者梦境,并非来自现实,他就越来越重视潜意识的重要。
现在不仅是专业人员,连老百姓都知道潜意识,似乎是不足为奇。
但是在那个年代去重视潜意识却是有重大意义的,重视潜意识就把人从神坛上面打到地面上,人类自认为和动物不同,就是可以掌握自己的主观意识,掌控自己,受自己意志支配,但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理论,给人当头一棒,一个人忙了一辈子,折腾了一辈子,原来都是被他潜意识里不知道的欲望、冲突所支配的,甚至不断地在同一地方摔跟头,也就是创伤的强迫性重复,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
所以说人并不是万能的,能够自我掌控。
弗洛伊德在那个时代提出的理论是非常有冲突性的,争议性的,大家对他都非常质疑,弗洛伊德提到,一个人有神经症是他早年有创伤,甚至是遭遇了性侵,那当时很多人听了就非常愤怒,特别是癔症患者的父母,他们感到非常气愤,甚至认为是弗洛伊德误导了他们的孩子,诱导出了他们儿时曾经历过性创伤。
所以在实践中,弗洛伊德反复思考,得出人的心智是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的,特别是婴幼儿阶段,他们的幻想会被当做现实来处理,所以这不是事实上的真实,只是心理上的真实,这就是负性潜意识罪恶幻想。
成年人也有这样的经历,在路上突然碰见警察,会产生莫名的慌——慌什么慌,你又没干过坏事。
这就是潜意识的罪恶感和内疚感。
安娜·O在治疗当中,对布洛伊尔有强烈的情欲移情,真实地感受到她肚子里已经怀了布洛伊尔的孩子,布洛伊尔被吓坏了,断然结束治疗关系,落荒而逃,带着老婆去威尼斯,二度度蜜月,之后就远离了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却迎头而上,去面对这一部分。
梦是了解自己潜意识非常好的途径,潜意识的思考像梦一样,有很多原始的过程,如凝缩,置换的手法的使用,还有一些象征化,在梦当中,时间、空间和人物会完全混淆,但是通过凝缩、置换和象征化,我们可以去还原它,所以潜意识的思考,遵循快乐原则初级过程,而意识和前意识却发生于更高的层面,称它为次级过程,它遵循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废除了压抑的防御机制后,他发现了更多的防御机制,如癔症的戏剧化的防御机制,强迫症的置换防御机制。
虽然地形学没有涉及到临床治疗中患者由环境和重要他人的关系,但它现在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就像一个来访者他讲的事情看似很荒唐,但也代表了他的心理现实,治疗师不是做侦探,不是做检察官,去确认他说得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认为发生过一定是在他内心起过重要作用的,至于现实中有没有发生过,并不是很重要。
或者不是说一个心理咨询师索要去追究的,如果去追究的话,我们就很难对来访者共情,很难走进来访者的情感深处。
第三种心智模型是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不仅适用于神经症,还可以去理解抑郁症、自恋问题、受虐问题、自我挫败感,偏执问题等,这是弗洛伊德在后期逐步发展出来的一种模型,在1923年,《自恋的引论》、《哀伤与忧郁》中建构了这个模型,在《自我》、《本我》的文章中也都提到过这个模型。
但它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专注于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人际关系在人的内心的真实反应。
内在的客体关系与它对应的部分,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
结构模型认为人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当进行内心自我对话的时候,不同的组成部分在共同起作用。
本我要“即刻满足”,超我的道德要求不允许,自我进行协调,自我不仅要跟内部环境协调,还要跟外部环境协调。
在正常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自我认同的问题。
一个人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会导致一个人产生神经症,势必会产生一个人的人格障碍。
自我、本我、超我都是从内在客体关系中衍生出来的。
一个人在童年的客体关系中会逐步内化,然后应用于当下的自己和他人,也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已。
内化有一个过程,并行于人的心理成长的阶段,从最原始的吞噬,到“内射”,这也是一个缺少界限的表现,然后又通过模仿的方式来内化,最后通过“认同”的方式来内化,这就是内化的四个阶段。
本我就是本能深处的潜意识,是本能驱力和身体需要的来源。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他执行认知,包括自我防御机制,还有执行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功能。
一部分自我功能是来自于潜意识,比如说心理防御机制。
有一些是我们能意识到的,比如判断现实,和感知各种信息,帮助我们做各种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