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10-11-运动与心肺机能——心血管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

名词解释:1、兴奋—收缩偶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09、112、乳酸矛盾现象:高原服习后大肌肉群训练时最大血乳酸浓度减少的现象。
09、10、11、123、运动单位:一个人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094、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09、115、超量补偿:训练课后若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机体结构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等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做“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
07、09、10、116、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产生兴奋,通过中枢调节动脉血压,使心脏的活动不致于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
097、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即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汞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
098、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099、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09、10、1110、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精神低落,实在不想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09、10、11、1211、青春性高血压:儿童少年从青春期开始到性成熟时期,由于性腺与甲状腺分泌旺盛,同时血管发育落后于心脏,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07、10、1112、窦性心率:特殊传导原统中以窦房结的自律细胞且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博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率。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可出问答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重点章节1、3、10非重点章节6、8、9、12、13、16(9、12见论述题章节)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因其接头后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产生终板电位。
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2、肌丝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
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运动生理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生理的基本概念运动生理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生理功能的变化和调节机制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适应机制等。
通过对运动生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特点,为运动训练、康复和体育竞赛提供科学依据。
二、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①心率的增加和心排血量的增加,使心脏对运动的需氧量增加;②血管扩张和收缩,使血压和血流量得到适当的调节,以满足运动时各组织和器官的需氧量;③血液循环的调节,通过心血管系统对血压的调节,使血液在运动中向肌肉组织和皮肤等进行分配,以保证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供给。
2.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适应经常进行适度运动能促进心血管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在: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得到改善,心脏肌肉的收缩力和心肌耐力增强,动脉壁的弹性和内皮功能得到保护;②心脏和血管的形态发生改变,如心脏肌肉增厚、室壁扩张等改变,动脉壁增厚、血管内径扩大等;③心肺适应能力增强,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如心肌肉纤维数量增加,肺活量和呼吸频率得到提高。
三、运动与呼吸系统1.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以适应身体对氧气的需求;②吸入气量和排出气量增加,以提高肺功能的利用率;③肺泡通气量增加,以提高肺泡对气体的交换效率。
2.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经常进行适度运动能促进呼吸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在:①肺的功能得到改善,如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增大、肺泡通气比例增加等;②呼吸肌肉的功能得到改善,如肋间肌、横膈膜等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得到增加;③呼吸中枢和神经控制的适应性增强,使呼吸在运动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调节和控制。
四、运动与肌肉系统1. 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高,以适应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速度和不同动作模式的运动;②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协调性得到改善,以适应不同形式和不同负载的运动;③肌肉的代谢和适应得到改善,如糖原和脂肪的储备量增加、氧化酶和线粒体的活性增强等;④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如肌纤维的数量和直径增加、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增强等。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大一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大一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和适应能力的作用。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正确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运动表现和预防运动损伤都非常重要。
二、心血管系统的适应1. 心血管系统是指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分,以及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可以使心脏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包括心肌增厚、心脏容量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等,从而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
2. 运动也可以改善血管的功能和结构,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能力,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肌肉系统的适应1. 肌肉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也是能量的主要消耗者。
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肌肉可以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包括肌肉纤维类型的转变、肌肉截面积的增大、肌肉收缩力和耐力的提高等。
2. 运动还可以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维持肌肉组织的正常代谢平衡,预防肌肉损伤和肌肉萎缩。
四、呼吸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长期运动训练还可以增加肺泡表面积和弹性,改善气体交换,提高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能力。
2. 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减轻呼吸困难的感觉。
五、神经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表现。
长期运动训练还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突触的形成,增强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
2. 运动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增加神经递质的敏感性,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
六、内分泌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增加激素的分泌和敏感性,调节能量代谢和体液平衡。
2. 运动还可以降低胰岛素的抵抗性,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运动生理学》试题总结

《运动生理学》试题总结运动生理学是生物学和体育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
通过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身体的运动机能和健身锻炼的原理。
以下是我在学习《运动生理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试题总结。
一、基础知识题1、什么是运动生理学?答案:运动生理学是生物学和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
2、请列举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物质?答案: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物质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3、什么是基础代谢率?如何计算?答案: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静止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计算公式为:BMR(男) = 66.5 + 13.8x体重(kg) + 5.0x身高(cm) - 6.8x年龄(岁);BMR(女) = 665.1 + 9.6x体重(kg) + 1.8x 身高(cm) - 4.7x年龄(岁)。
二、运动与身体健康题1、长时间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什么身体反应?如何避免?答案:长时间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过度疲劳和肌肉酸痛。
避免方法包括合理安排运动量,适当休息和补充营养。
2、运动前为什么要进行热身运动?答案:热身运动可以增加身体温度,提高肌肉弹性,预防运动损伤。
3、请简述有氧运动对身体的好处?答案: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减少体脂,改善心理健康。
三、运动与疾病预防题1、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如何通过锻炼预防?答案: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表现为骨密度下降,易发生骨折。
通过锻炼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如何通过饮食预防心血管疾病?答案:合理安排饮食,控制总热量和脂肪摄入量,增加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糖类的摄入量,多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蛋白、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如鱼类、坚果、鳄梨等,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适量饮酒也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以上是我学习《运动生理学》时总结的一些常见试题。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笔记(1)

体育专业—我的笔记(1)运动生理学作者;体育人个人网站,一路小跑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五、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机能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知识点内容: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运动生理学文献综述

运动生理学文献综述运动生理学是一个涉及身体运动与生理学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1. 运动与肌肉功能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对肌肉性能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提高肌肉最大收缩速度,而短期训练则能提高肌肉耐力。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这些研究为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全民身体素质。
2. 运动与心肺功能该领域的研究关注运动对心肺系统的改善作用。
一项研究显示,长期有氧运动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如血压、血脂和血糖等。
另一项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和最大摄氧量,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爆发力。
这些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3. 运动与免疫系统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冒的发生率。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过度运动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这些研究为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4. 运动与骨骼健康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提高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促进骨骼生长和发育,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这些研究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5. 运动与心理压力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过度运动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研究为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6. 运动与衰老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对衰老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延缓衰老过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提高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导心电监测ST段的变化作为判定心肌 缺血程度的依据。 测定实验前及实验中每一级负荷最后1分 钟血压、RPE、血乳酸;每30秒记录一 次HR。 由整合代谢分析中提取每30秒时的 VO2 、VE、RQ; 测定运动前、运动负荷完成即刻心脏泵 功能指标。
2.运动试验时监测的指标
心率(HR) 血压(BP) 血乳酸(BL) RPE
⑷ 增加心肌电稳定性:
运动训练可减轻运动时心肌的局部缺血, 减少安静和运动时血浆儿茶酚胺的水平,从而增加室 颤阈值。
2.周围效应
⑴ 骨骼肌功能增强:
运动训练后骨骼肌内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加, 有氧代谢酶活性增加 同时肌动蛋白及肌组织糖原含量增加。
从而使氧的利用率增加,减轻心脏负担
⑵ 血管贮备力增强:
等容舒张期: 0.06秒, 快速充盈期: 0.11秒, 减慢充盈期: 0.20秒,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 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
时间(s)
舒张期 收缩期
60
120
180 心率(次/分)
(二)心率
成人心率60-100次/分 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和生理负荷量的最简单易行 指标之一。 最大心率=220-年龄(健康人) 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 靶心率=心率储备×心率储备%+安静心率
(五)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
(CI)=CO/BSA(BSA为体表面积)
[体表面积BSA(m2)=0.0061· 身长(cm) +0.0128· 体重(kg)-0.1529] 静息CI ,10岁左右最大:约4L/min/ m2 老年以后:约2L/min/ m2
比心输出量更具有个体化特性
在健康人,最大心率=220-年龄 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大心率=峰值心率 HRpk :峰值心率(极限或症状限制性运动) 靶心率=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储备60-85%
160 HRpk 140
HR(beats/m in)
85%HRpk 70%HRpk Optimal aerobic training zone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伴随血流重新分配
意义:
优先供重要器官: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散热的皮 肤 内脏血管收缩 可以从心输出量中省出大约3L/min的血液,分配至 运动的肌肉
如果,每ml/100ml血液的氧含量为20ml 则即使心输出量不增加,仅通过血流量的 重新分配;就可向运动的肌肉每分钟多提供 600ml的氧;
间接法测量最大摄氧量
Astrand 列线图 方法。
(三) 每搏量与射血分数
每搏量占左室舒张末期 容积的百分比。 EF=SV/Vd
耐力训练:
SV增加,EF基本不变 离心性肥大 SV增加,EF增大 向心性肥大
力量速度训练:
(四)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 每分钟从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
(长时间大运动量,肝肾缺血、损害。)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的运动疗法
一 运动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机制可归纳为 三方面,即中心效应,周围效应,及其他效 应。
1.中心效应
⑴ 维持或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延缓冠脉粥样硬化
增加冠脉侧枝循环,增加冠脉直径,
改善心肌的血液灌注和分布。
第八章 运动与心血管机能
第一节 运动与心脏泵功能
(一)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房
心室
心脏的泵血过程
房缩期: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0.1秒, 0.06秒, 0.11秒, 0.14秒,
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
⑵ 减少心肌工作的氧耗量:
运动降低安静和运动时的心率、收缩压和平均 动脉压,从而节省心脏的做功;
运动训练还可减少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水平, 从而使心脏的氧耗量下降。
⑶ 增进心肌的功能:
运动可致生理性心肌肥大,从而增加休息和运动时心 肌收缩力 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改变 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 2+的贮存、释放、摄取能力提高 心肌肌浆网对Ca 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度增加
总之,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 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实验
1. 改良Bruce递增负荷运动试验
级别 时间(min) 速度(km/h) 坡度(%)
1
3
2.7
0
2
3 4
3
3 3
2.7
2.7 4
5
10 12
5
6 7
3
3 3
5.5
6.8 8
14
16 18
8
9
3
3
8.9
9.7
20
有训练者 安静时 50 最大 195
SV
CO
80
5.6
110
21.5
110
5.5
160
31.2
心输出量的测定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摄氧量/动静脉血含氧量差
例如,每分摄氧量为 250ml,动脉血含氧量为 0.2ml/ml,静脉血含氧量为0.15ml/ml 每分钟心输出量=250/(0.2-0.15)=5000ml
通常运动时 由于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故收缩压升高 肌肉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大于其他不活动器官血 管收缩的代偿作用故总的外周阻力仍有降低;表现为动 脉舒张压变化不大或有降低
5. 静脉回流量
体循环充盈度:血容量,血管顺应性 心肌功能状态 体位变化 骨骼肌挤压 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内大静脉跨壁压加大,利 于回流
运动训练可致肌肉内毛细血管数增加; 运动训练后血管舒张功能增强,
血管内皮可产生内皮舒张因子(EDRF),参与心血 管功能的调节;
运动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 造成心脏负荷降低,心功能改善。
(3)肌肉泵功能
运动时肌肉对血管的挤压起到“肌肉泵”作用, 回心血量增加,每搏量增加,减少心肌氧耗量
安静时
一般人: 5000ml/min=70ml/beat×72beats/min
运动员: 5000ml/min=100ml/beat×50beats/min
最大运动时
一般人:22000ml/min=113ml/beat×195beats/min 运动员:35000ml/min=179ml/beat ×195beats/min
静息状态:男性4.5~6.0L/min 女性比男性低约10%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及运动对其影响
1. 心率和每搏量的匹配
适量运动时随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心输 出量反而减少。
CO
安静CO
安静HR
150
180
HR(b/min)
运动员安静时,HR很低,但SV很高,具有较高的心 率储备,可超过200次/分
变时性心功能不全
定义:人体运动时,在各种生理或病理 因素的作用下,心率不能随着机体代谢 需要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一定程度。 诊断标准:运动后的最高心率<最大预测 心率的80%。最大心率=220-年龄
三. 运动处方设计
(一)强度设计 取最大心率储备的60-85%为运动适宜心 率 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
CO与耐力训练: 优秀耐力运动员
安静时CO≈常人; 剧烈运动时, CO:平均25~35L/min,高达40L/min
提高机体摄取、运输、利用氧的能力是耐 力运动员最重要训练目的。
剧烈运动时通气/血流增加明显,(通气增加20 倍,CO增加8倍) CO是限制耐力素质的重要因素。
无训练者 安静时 HR 70 最大 195
比心输出量更具有个体化特性
(六) 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
心输出量可以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 的贮备,称为心脏的泵功能贮备,简称心力贮备。
心率贮备:最大HR-安静HR 每搏量储备:
收缩期贮备:心肌收缩力 舒张期贮备:舒张末期容积
(七)血液重新分配
(八)血液的分配
作业题
某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为160g/l,剧烈运动时 心率180次/min,摄氧量达到5L/min,肺通气 量为120L/min,心输出量为30l/min。剧烈运 动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 请计算该运动员剧烈运动时的氧通气当量、氧 脉搏、氧利用率、每搏量、静脉血氧饱和度。 (注:氧容量=血红蛋白浓度×1.34ml/g)
3. 其他效应
改善脂代谢, 改善糖的代谢,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少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纤溶酶活性(预 防血栓形成), 减轻肥胖,从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增 强。 另外,运动可消除情绪紧张和抑郁,增加 病人生活的信心和兴趣。
冠心病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都 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通过运动可预防和 治疗其他疾病。
RM值
1RM:肌肉尽最大努力收缩,某动作只能完成1 次就达到力竭。 n RM:肌肉尽最大努力收缩,某动作完成n次达 到力竭。 n值越大,力量练习的强度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