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简介

合集下载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粤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粤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粤剧字号: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源自南戏,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至清朝末期,为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

2006年5月20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的起源与发展粤剧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中国齐言体民歌,在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文学体—唐诗。

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演讲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

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便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元代,杂剧是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

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

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等。

据《新会县志》记载,公元15世纪60年代中期当地的“乡俗子弟多不守本业,事戏剧度日”。

公元1561年《广东通志》记载: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并有“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的俗语,所以“江浙戏子至,必自谓村野,辄谢绝之”。

这证明其时粤剧已经形成并盛行。

为区别外来戏班和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是无人不懂的。

琼花会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

粤剧介绍

粤剧介绍
粤剧音乐基本上由声乐及器乐组成。 粤剧唱腔属于声乐范围;器乐则包括烘 托各类场面的管弦乐及锣鼓点子。粤剧的 器乐部份主要由锣鼓点子和器乐曲组成的。 锣鼓点子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场面节奏,以音 响烘托表演,发挥演员动作的感染力和特定 场面的气氛。粤剧音乐中的管弦乐曲,多是
在唱腔和唱腔之间的场面用作衬托演员 动作和渲染气氛之用。
一、粤剧的起源 二、粤剧的历史
五、粤剧的戏服 六、粤剧的音乐与唱
三、粤剧的行当 七、粤剧名伶与粤 剧欣赏
四、粤剧的化装
一、粤剧的起源
粤剧(又名广府大戏)是广东地区 主要戏曲种类,源流上溯明嘉靖年间, 明清两代已见传演,最初的演唱语言是 戏蓬官话,后来渐渐演变成粤语。粤剧 在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最常见 ,而且十分流行。粤剧融合了中国其他 戏曲,例如戈阳腔、昆腔等。清朝末年 ,粤剧开始出现广州方言,因为文化人 想利用粤剧作为宣传革命的途径,所以 为了令广州人更容易明白,于是加入了 大量广州话。粤剧早期多在戏蓬内演出 , 戏蓬内设置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
贱,褶、用子ຫໍສະໝຸດ 老途亦、甚称少广海
均 可 穿 。
;
文 、 武 、 贵 、
青 是 生 角 常 服
, 的不 褶大开
文 低能 子领氅
()
角 穿 官 衣 。
级 , 通 常 武 角 穿 开 氅
穿 用 , 但 身 份 比 穿 蟒
海 青 相 似 。 无 官 者
斜 襟 , 阔 袖 长 袍 , 和
皇 亲 大 宦 之 常 服 , 是
粤剧乐器的种类
吹管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敲击乐 器
器吹 管 乐
弹拨乐
拉弦乐 器
敲击乐
粤 大喉(男角高腔 剧) 的 平喉(男角平 唱 腔) 腔 子喉(女角专用

非遗系列之粤剧介绍

非遗系列之粤剧介绍
传统戏曲服装是类型化服装,依据演员的行当及角色类型而选用,向有“宁穿破莫穿错”的戏 谚。部份演员凭个人的感觉和观众喜好而选用戏服,曾经出现“宝玉装”“情侣装”“木兰扣” 等有个性色彩的戏服。随着戏曲舞台追求人物个性化的潮流,粤剧戏服也逐渐摆脱类型化的羁 绊,向类型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院团每创作新 剧目均专设“服装设计”,专为具体剧目、具体角色、具体场次而设置特型戏服粤剧戏服鲜明 的特色在于其“广绣”工艺。它构图饱满、花纹繁褥、图案生动,装饰性强,色彩浓艳,色块 对比强烈,与粤剧舞台所洋溢的热烈明快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相互协调
• 清咸丰年间,粤剧传入广西。
• 清光绪年间,粤剧的名称出现。 • 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改用广州方言 。 • 辛亥革命后,粤剧受文明戏、话剧的影响,20
年代以后又受西方现代电影艺术的影响,从而引 进了时代歌曲和西方爵士音乐,除使用民族乐器 演奏外,还使用了小提琴、电吉它、爵士鼓、小 号等,并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粤语 演唱 。 •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 艺人积极挖掘优秀剧目、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 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 • 1953年,广州粤剧团成立。 • 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称号。 • 1958年,广州地区9个粤剧大班合并成立了广东 粤剧院。 • 1960年,广东粤剧学校及其湛江分校成立
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 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 2006 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 36 [2]。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 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承粤剧文化感悟心得

传承粤剧文化感悟心得

传承粤剧文化感悟心得摘要:一、引言1.粤剧的简介与历史背景2.传承粤剧文化的意义二、粤剧的特色与魅力1.唱腔与音乐特点2.表演艺术与角色分工3.舞台美术与服饰风格三、感悟心得1.欣赏粤剧的体验2.学习粤剧的过程与收获3.传承粤剧文化的行动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粤剧观众群体的变迁2.传统与现代的碰撞3.创新与发展策略五、结语1.粤剧文化的价值认同2.传承与弘扬的责任正文:传承粤剧文化感悟心得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广东,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不仅是广东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传承粤剧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粤剧的简介、特色与魅力、感悟心得、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唤起人们对粤剧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一、引言1.粤剧的简介与历史背景粤剧,又称广东大戏,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

它融合了唱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广东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戏曲艺术。

2.传承粤剧文化的意义传承粤剧文化,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对历史、民族精神的传承。

它对于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粤剧的特色与魅力1.唱腔与音乐特点粤剧的唱腔独特,以腔调优美、感情细腻著称。

音乐方面,粤剧采用广东音乐为基调,旋律优美,富有地方特色。

2.表演艺术与角色分工粤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角色。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动作和表演技巧,共同呈现出一幅生动的舞台画卷。

3.舞台美术与服饰风格粤剧的舞台美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包括布景、道具、灯光等,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服饰风格则充分展现了广东地区的风俗民情,丰富多彩。

三、感悟心得1.欣赏粤剧的体验欣赏粤剧,让人陶醉在优美的唱腔和动人的故事中。

它不仅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2.学习粤剧的过程与收获学习粤剧,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锻炼了自己的表演技巧,更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粤剧文化知识

粤剧文化知识

粤剧文化知识
粤剧是中国的一种地方戏曲,起源于广东地区,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彩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粤剧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粤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包括唱、念、做、打和舞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

其中,唱腔是粤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十五种不同的唱腔,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调和表演方式。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情,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粤剧的剧本通常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涉及爱情、家庭、友情等主题,通过角色的对白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粤剧中的角色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从正面角度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丰富多样的情感。

粤剧的表演技巧非常高超,演员通过精湛的身段、语言和表情来展现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他们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实践,掌握了粤剧表演的要领和技巧,使观众在观看演出时能够感受到角色的真实和生动。

粤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对于广东地区和整个中国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播的方式。

粤剧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广东地区的传统文化。

粤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粤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剧本内容丰富,演员的表演技巧高超。

通过粤剧的表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广东地区的传统文化,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希望粤剧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保留下来。

粤剧简介——精选推荐

粤剧简介——精选推荐

粤剧简介粤剧简介【粤剧源流】⼀、百川汇海粤剧是由多种唱腔溶汇⽽成。

明清以来,流⼊⼴东的海盐、⼷阳、昆⼭、梆⼦等诸腔吸收珠江三⾓洲的民间⾳乐,逐渐演进成南⽅⼀⼤戏曲剧种。

明清以来,⼷阳腔、昆⼭腔由“外江班”传⼊⼴东,继⽽出现了⼴东“本地班”,所唱⼷腔是⼀唱众和,称为“⼴腔”。

清嘉庆、道光年间,⾼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为主要唱腔。

后徽班影响⽇益扩⼤,⼜以“梆簧”(即西⽪、⼆黄)作为基本唱腔,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腔、⼷腔,并吸收⼴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

现在保留的粤剧传统剧⽬⼤多数以唱梆⼦腔为主。

⼆、波汹浪涌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李⽂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领梨园弟⼦,编成⽂虎、猛虎、飞虎三军。

清政府残杀艺⼈,并禁“本地班”演出,长达15年之久。

在禁演期间,粤剧艺⼈为了⽣活,或“插掌⼦”(搭班)加⼊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或“借⾐乞⾷”,挂京、汉、徽、湘等⽪黄戏班招牌演出,因⽽促成梆⼦与⼆黄的合流。

随着徽汉各班的普遍流传,粤剧中⼆黄的⽐重超过了梆⼦。

三、掀起狂澜⾟亥⾰命前后,在民族民主⾰命浪潮的影响下,⼀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粤剧演员受“春柳社”新剧的影响,对粤剧进⾏改良⾰新运动,经⾦⼭炳、朱次伯等⼈的反复尝试和实践,在1920年前后完成了从“戏棚官话”到⼴州⽅⾔的重⼤变⾰,改⽤平喉(本嗓)唱⽅⾔,完全脱离了梆⼦腔⽤假嗓的⾼亢唱法,梆⼦和⼆黄⼀律唱低⼋度,使梆⼦、⽪黄在风格上和谐统⼀起来。

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营养,使表演更富于⽣活⽓息,同时由于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迎合资产阶级和⼩市民的荒诞剧也相应产⽣。

四、新潮逐浪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全⾯⾰新,演出了不少优秀剧⽬,⽽且培养了⼀批新⼈。

1958年,⼴东粤剧院成⽴,1960年和1962年先后成⽴⼴东粤剧学校和⼴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粤剧历史上第⼀次有了培养接班⼈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广东粤剧简介

广东粤剧简介

广东粤剧简介广东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花旦造型:广东粤剧: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

公元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

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

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电影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

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电影重新把粤剧带入电影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

当时著名的粤剧电影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

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三夕恩情廿载仇》《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

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

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三夕恩情廿载仇》小生花旦造型:广东粤剧很受群众欢迎,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

粤剧简介介绍

粤剧简介介绍

粤剧的特点
表演形式
粤剧以唱、做、念、打为基本 表演形式,其中唱腔是最重要
的部分。
角色划分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等行当,其中生和旦是最主要 的行当。
服饰与道具
粤剧的服饰和道具非常精美,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曲牌与唱腔
粤剧的曲牌和唱腔独具特色, 旋律优美动听。
粤剧的流派与传承
流派
粤剧有不同的流派,如广派、潮派和 海派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
道教色彩
道教在岭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粤剧中的一些神仙鬼怪题材也反 映了道教的信仰和文化。
民间神祇 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粤剧中。
粤剧的传承与发展
05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1 2 3
观众流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选择增多,粤剧观 众数量减少,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流失比较严重。
技艺特点
粤剧的技艺特点在于细腻入微的表 情和丰富多样的身段,演员需要具 备高超的演唱和舞蹈技巧。
唱腔与音乐
唱腔特点
粤剧的唱腔具有韵律优美、抑扬 顿挫的特点,每个角色都有独特 的唱腔设计,以表现角色的性格
和情感。
音乐元素
粤剧的音乐元素包括粤曲、粤乐 和广东音乐等,这些元素为粤剧 的音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
剧本结构与特点
严格的戏曲结构
01
粤剧剧本一般遵循严格的戏曲结构,包括唱、做、念
、打等表演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唱腔独特
02 粤剧的唱腔具有独特的特点,音韵和谐、旋律优美,
是粤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表演形式多样化
03
粤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单人表演、双人表
演、多人表演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剧简介【粤剧源流】一、百川汇海粤剧是由多种唱腔溶汇而成。

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逐渐演进成南方一大戏曲剧种。

明清以来,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弋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

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

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黄)作为基本唱腔,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腔、弋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

现在保留的粤剧传统剧目大多数以唱梆子腔为主。

二、波汹浪涌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

清政府残杀艺人,并禁“本地班”演出,长达15年之久。

在禁演期间,粤剧艺人为了生活,或“插掌子”(搭班)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或“借衣乞食”,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

随着徽汉各班的普遍流传,粤剧中二黄的比重超过了梆子。

三、掀起狂澜辛亥革命前后,在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粤剧演员受“春柳社”新剧的影响,对粤剧进行改良革新运动,经金山炳、朱次伯等人的反复尝试和实践,在1920年前后完成了从“戏棚官话”到广州方言的重大变革,改用平喉(本嗓)唱方言,完全脱离了梆子腔用假嗓的高亢唱法,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和谐统一起来。

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营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同时由于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荒诞剧也相应产生。

四、新潮逐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全面革新,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新人。

1958年,广东粤剧院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成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粤剧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像全国其他剧种一样备受摧残。

粉碎“四人帮”后,粤剧重新焕发生机,粤剧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如电吉他、萨克斯等;剧目上也有创新,并将话剧、电影优秀作品改编成不少新戏,像《关汉卿》、《牡丹亭》等。

随着广东籍同胞在世界各地定居,粤剧也被传播到海外,并越来越受到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地粤剧爱好者的欢迎。

【粤剧的艺术特点】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在农村活动的“过山班”保留着早期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

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颈有力的靶子、手挢、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角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

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

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

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舞台美术偏重写实,布景运用画幅为主的软景,又采用灯光和硬片真景,服装、化妆华美奇巧。

后来发展到用机关布景、胶片服装、头盔和道具安装电灯等。

【粤剧著名演员】〖粤剧“五大流派”〗马师曾(1900年~1964年),青年演小生、小武,在《苦凤莺怜》一剧中饰义丐,创造一种沙哑凄厉,表达在饥寒线上挣扎情境的“乞儿喉”。

中年以丑角享盛誉。

他的表演既师承了靓元亨手、眼、身、步分寸准确、节奏鲜明的特点,又善于把传统程式加以改造运用;并能够把各阶层人物带有特征性的手势、动作加以提炼、夸张,成为他自己的舞台动作,使他塑造的舞台形像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根据自己洪亮而稍欠圆润的嗓音,扬长避短,对其青年时创造的“乞儿喉”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一种旋律跳跃顿挫分明吐字短促而有力行腔活泼而滑稽的唱腔,被称为“马腔”。

马师曾除在音乐、服装、布景等多作改良外,还吸收话剧、电影的长处,对于运用戏曲程式,使用夸张手法表演“时装戏”尤多创造。

薛觉先(1904年~1956年),十九岁即在《三伯爵》一剧中担任主角而一举成名。

薛觉先技艺全面,戏路宽广。

早年学丑,后以文武生成名,又能反串旦角,兼演红生,但以扮演风流儒雅、潇洒俊逸的小生最享盛誉。

薛觉先主张“合南北剧为一家,综中西剧为全体”。

在艺术实践中,他善于吸收京剧、电影等艺术的长处,借鉴其他艺术品种的服装、化妆、布景和音乐伴奏,对于丰富粤剧表演艺术,提高唱、念、做、打水平以及净化舞台、改革剧场陋习都作出贡献。

他做功干净洒脱,唱腔精练优美,善于运用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善于突破曲调原来的板眼、句格而创作新腔,艺术自成一家,人称“薛派”。

白驹荣(1892年~1974年),工小生。

粤剧小生从假嗓改为真嗓,是经历了从金炳山、朱次伯到白驹荣才最后完成的。

他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转圆润,吞吐跌宕,自然流畅,尾音拖腔,一气呵成,回荡悦耳。

他吸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融入“二簧”声腔中,使唱腔更富有特色,自成流派,被称为“白腔”代表剧目有《金生挑盒》、《泣荆花》、《风流天子》等。

廖侠怀(1903年~1952年)工丑生,在《毒玫瑰》中扮演病院院长而声名大噪。

廖扮演各种人物均能刻画入微,形像传神,善于即兴发挥,针砭时弊。

用鼻音行腔使调,别具一格,尤以唱“中板”、“木鱼”等曲调最为出色,人称“廖腔”。

代表剧目有《花王之花》、《火烧阿房宫》等。

桂名扬(1909年~1958年)擅演小武戏,对马师曾、薛觉先的表演艺术均有所取法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人称“马形薛腔”。

他的表演顿挫鲜明,气势威猛,节奏紧醒,创造了一种名为“锣边滚花”,用高亢急骤的锣鼓音乐配合上场身段的程式,使人耳目一新,现已成为粤剧常用的出场程式。

演出《火烧阿房宫》等剧,曾获得很高的声誉。

〖粤剧女伶〗红线女(1927年),著名粤剧演员,工旦角。

1942年参加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内地演出,逐渐成名。

红线女艺术上勇于革新,结合本人音域宽广、清脆中见圆润、明亮中带醇厚的嗓音特点,在继承粤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剧种乃至曲艺、西洋声乐的演唱技巧,形成独树一帜的“女腔”。

粤剧唱腔多变,她能不用过门,而以装饰滑音过渡,不着痕迹,令人耳目一新。

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上海妹(?~1954年),著名粤剧演员,工旦角。

开始,叁加马师曾组织的太平剧团,后转入觉先声剧团与薛觉先长期合作,演出《前程万里》、《胡不归》、《西施》等剧,艺术上受薛觉先的影响很大。

男女合班后,成为第一批成名的女旦。

上海妹擅演温柔贤淑的悲剧人物,表现人物内心感情,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均细致入微,台风典雅、大方。

她的嗓音稍嫌柔弱,但善于扬长避短,悦耳动听,尤擅唱[反线梆子中板],露字咬线,行腔迂回委婉,人称“妹腔”。

谭兰卿(1910年~1981年),粤剧女演员,工花旦。

1933年在香港与上海妹同时加入马师曾组织的太平剧团,成为男女合班后的第一批女旦。

谭兰卿与马师曾长期合作,艺术受马的熏陶,舞台作风豪放泼辣,机巧中兼有谐趣,被称为“花旦杂”(花旦兼丑)。

她的歌喉甜润清脆,念白清晰,尤擅唱小曲,与马的配合极为默契。

【粤剧著名剧目】一、《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风流蕴藉,此关汉卿也.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同情一个含冤被斩的弱女子,挺身仗义执言,写下《窦娥冤》一剧,控诉黑暗残暴的反动统治,触怒了权臣阿合马。

阿合马命令关汉卿按照他的要求修改词曲,被关汉卿坚决拒绝,因而被下大狱。

演窦娥的歌妓朱帘秀也一同被押,演蔡婆婆的赛帘秀还被残忍地挖去眼睛。

此事使得群情激奋。

义士王着刺死恶贼阿合马,但关汉卿仍被统治者驱逐南下,朱帘秀在狱中许下与关汉卿双飞之愿,但为当时残酷的律法所不容,二人只得在卢沟挢畔悲歌话别。

著名演员马师曾饰关汉卿,红线女饰朱帘秀。

马师曾在剧中塑造了关汉卿风流潇洒、热情奔放、愤世嫉俗的光辉形像,并成为他一生最后的佳作。

红线女所扮朱帘秀在狱中高歌的《蝶双飞》,被称为“田词红腔,一曲难忘”。

二、《帝女花》天上人间如梦如烟,好一幅今生前世图。

岚烟渺渺,仙乐筝筝,一对金童玉女来到凡间,欲结人间连理。

玉女化身为明末帝王崇祯之女长平公主,金童投生为状元郎周世显。

明末大厦摇摇将倾,清兵包围皇门,前朝后廷乱作一团。

眼看大势已去,崇祯赐黄绫与老妻,又挥剑刃帝女。

长平公主未死,在老臣家疗养,后又转至庵堂避难,恰遇郎君世显,世显上前相认,长平有意躲避。

后在世显的真情诚意下,二人重续前缘。

在月明之夜,临风玉树之下,二人含情默默,对月相拜,谛结美好姻缘。

然后双双殉爱而去,在飘渺云烟中飞往天界。

此剧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虽属悲剧,但死后双双飞升仙界,淡化了它的悲剧色彩。

这与《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程度有了一定的差别。

著名女演员任剑辉串演男主角周世显,白雪仙饰演长平公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