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剧历史

合集下载

广东非遗文化

广东非遗文化

1.粤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

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一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售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

2009年9月30日,粤居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

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

2006年05月20日,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

技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

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丅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2008年“茶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粤曲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干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

源干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丅清唱而萌发。

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干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奉。

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

粤剧介绍

粤剧介绍
粤剧音乐基本上由声乐及器乐组成。 粤剧唱腔属于声乐范围;器乐则包括烘 托各类场面的管弦乐及锣鼓点子。粤剧的 器乐部份主要由锣鼓点子和器乐曲组成的。 锣鼓点子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场面节奏,以音 响烘托表演,发挥演员动作的感染力和特定 场面的气氛。粤剧音乐中的管弦乐曲,多是
在唱腔和唱腔之间的场面用作衬托演员 动作和渲染气氛之用。
一、粤剧的起源 二、粤剧的历史
五、粤剧的戏服 六、粤剧的音乐与唱
三、粤剧的行当 七、粤剧名伶与粤 剧欣赏
四、粤剧的化装
一、粤剧的起源
粤剧(又名广府大戏)是广东地区 主要戏曲种类,源流上溯明嘉靖年间, 明清两代已见传演,最初的演唱语言是 戏蓬官话,后来渐渐演变成粤语。粤剧 在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最常见 ,而且十分流行。粤剧融合了中国其他 戏曲,例如戈阳腔、昆腔等。清朝末年 ,粤剧开始出现广州方言,因为文化人 想利用粤剧作为宣传革命的途径,所以 为了令广州人更容易明白,于是加入了 大量广州话。粤剧早期多在戏蓬内演出 , 戏蓬内设置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
贱,褶、用子ຫໍສະໝຸດ 老途亦、甚称少广海
均 可 穿 。
;
文 、 武 、 贵 、
青 是 生 角 常 服
, 的不 褶大开
文 低能 子领氅
()
角 穿 官 衣 。
级 , 通 常 武 角 穿 开 氅
穿 用 , 但 身 份 比 穿 蟒
海 青 相 似 。 无 官 者
斜 襟 , 阔 袖 长 袍 , 和
皇 亲 大 宦 之 常 服 , 是
粤剧乐器的种类
吹管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敲击乐 器
器吹 管 乐
弹拨乐
拉弦乐 器
敲击乐
粤 大喉(男角高腔 剧) 的 平喉(男角平 唱 腔) 腔 子喉(女角专用

粤剧文化岭南艺术之力

粤剧文化岭南艺术之力

粤剧文化岭南艺术之力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深受岭南地区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曲艺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艺术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粤剧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对岭南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粤剧文化在岭南地区的艺术之力。

一、粤剧的历史渊源粤剧源于南音,起源于广东地区,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

它在韶州南音的基础上融合了汉调、曲调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初期的粤剧以民间戏为主,后来在官方的支持下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和传承,粤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曲艺体系,成为岭南地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粤剧的表演特点1. 独特的音乐表演:粤剧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曲调、节奏和音色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形象。

其中,击鼓和敲板是粤剧音乐的重要元素,能够令观众更好地体验剧情的变化和角色的心理活动。

2. 丰富的唱腔形式:粤剧的唱腔形式多样,包括高腔、中腔、低腔等不同音调,通过切换唱腔的方式来表现角色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

而“春怨”、“夜行船”等经典唱段更是粤剧独有的代表作品,以其悠扬动听的旋律和感人至深的歌词,使观众为之动容。

3. 精湛的表演技巧:粤剧演员擅长运用面朝观众的侧脸表演方式,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塑造角色。

同时,通过身段的灵活运动和舞蹈动作的展现,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三、粤剧对岭南文化的影响1. 传承传统价值观:粤剧以其悲欢离合的剧情,传递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友情和爱情的价值观。

观看粤剧不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能够让人深思家庭、友情和爱情的珍贵。

2. 宣扬岭南文化:粤剧作为岭南地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示了岭南地区的历史、民情,更是宣扬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剧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

3. 增强民族凝聚力:粤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清朝时期的粤剧发展与演变

清朝时期的粤剧发展与演变

清朝时期的粤剧发展与演变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也是广东省民间流行的一种唱腔剧种。

粤剧始于明末清初,经过数百年的演化传承,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清朝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粤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粤剧经历了从兴起到成熟的过程,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

开端和兴起:清初的崇禧年间到了清初崇祯年间,成名的粤剧演员已经开始出现。

但是,真正让粤剧声名鹊起的时期是清初的崇禧年间。

崇禧年间,经济得到发展,文化氛围也得到提高。

同时,广州街坊社会的强盛以及逐渐产生的文人对传统劳动人民文化的关注,也为粤剧的兴起提供了社会背景。

在这个时期,广州吉庆街的曹禺坊社的粤剧演员已经开始出现,逐渐形成了新派剧目的雏形。

而另一派则是福建人在广州创建的“茶花庵”,也开始演出福建的演剧,为粤剧的文化融合打下了基础。

成熟与壮大:光绪年间的定型到了光绪年间,粤剧已经完成了从雏形到成型的过程,逐渐在广东以及周边地区传扬开来,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在这个时期,广州的粤剧班子开始形成,成为了一个专业化的剧团,其演出的范围也逐渐扩展到周边省份。

同时,粤剧演出方面也开始进行规范化,剧目、唱腔、服装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粤剧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得益于文化交流和时代变化的影响。

文化交流方面,粤剧与京剧、黄梅戏等剧种进行了良好的交流,互相吸收、借鉴,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而时代变化,则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粤剧的发展也从侧面体现了这一点。

演变与多元化:民国时期的转型民国时期,是粤剧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时期。

这个时期,面临着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变化,粤剧经历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粤剧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题材以外,粤剧开始演绎现代题材,表达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思想。

而在表演艺术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表演形式,如手板、弹板等。

另外,民国时期的文化大革命也对粤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承粤剧文化感悟心得

传承粤剧文化感悟心得

传承粤剧文化感悟心得摘要:一、引言1.粤剧的简介与历史背景2.传承粤剧文化的意义二、粤剧的特色与魅力1.唱腔与音乐特点2.表演艺术与角色分工3.舞台美术与服饰风格三、感悟心得1.欣赏粤剧的体验2.学习粤剧的过程与收获3.传承粤剧文化的行动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粤剧观众群体的变迁2.传统与现代的碰撞3.创新与发展策略五、结语1.粤剧文化的价值认同2.传承与弘扬的责任正文:传承粤剧文化感悟心得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广东,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不仅是广东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传承粤剧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粤剧的简介、特色与魅力、感悟心得、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唤起人们对粤剧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一、引言1.粤剧的简介与历史背景粤剧,又称广东大戏,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

它融合了唱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广东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戏曲艺术。

2.传承粤剧文化的意义传承粤剧文化,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对历史、民族精神的传承。

它对于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粤剧的特色与魅力1.唱腔与音乐特点粤剧的唱腔独特,以腔调优美、感情细腻著称。

音乐方面,粤剧采用广东音乐为基调,旋律优美,富有地方特色。

2.表演艺术与角色分工粤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角色。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动作和表演技巧,共同呈现出一幅生动的舞台画卷。

3.舞台美术与服饰风格粤剧的舞台美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包括布景、道具、灯光等,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服饰风格则充分展现了广东地区的风俗民情,丰富多彩。

三、感悟心得1.欣赏粤剧的体验欣赏粤剧,让人陶醉在优美的唱腔和动人的故事中。

它不仅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2.学习粤剧的过程与收获学习粤剧,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锻炼了自己的表演技巧,更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粤剧简介——精选推荐

粤剧简介——精选推荐

粤剧简介粤剧简介【粤剧源流】⼀、百川汇海粤剧是由多种唱腔溶汇⽽成。

明清以来,流⼊⼴东的海盐、⼷阳、昆⼭、梆⼦等诸腔吸收珠江三⾓洲的民间⾳乐,逐渐演进成南⽅⼀⼤戏曲剧种。

明清以来,⼷阳腔、昆⼭腔由“外江班”传⼊⼴东,继⽽出现了⼴东“本地班”,所唱⼷腔是⼀唱众和,称为“⼴腔”。

清嘉庆、道光年间,⾼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为主要唱腔。

后徽班影响⽇益扩⼤,⼜以“梆簧”(即西⽪、⼆黄)作为基本唱腔,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腔、⼷腔,并吸收⼴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

现在保留的粤剧传统剧⽬⼤多数以唱梆⼦腔为主。

⼆、波汹浪涌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李⽂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领梨园弟⼦,编成⽂虎、猛虎、飞虎三军。

清政府残杀艺⼈,并禁“本地班”演出,长达15年之久。

在禁演期间,粤剧艺⼈为了⽣活,或“插掌⼦”(搭班)加⼊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或“借⾐乞⾷”,挂京、汉、徽、湘等⽪黄戏班招牌演出,因⽽促成梆⼦与⼆黄的合流。

随着徽汉各班的普遍流传,粤剧中⼆黄的⽐重超过了梆⼦。

三、掀起狂澜⾟亥⾰命前后,在民族民主⾰命浪潮的影响下,⼀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粤剧演员受“春柳社”新剧的影响,对粤剧进⾏改良⾰新运动,经⾦⼭炳、朱次伯等⼈的反复尝试和实践,在1920年前后完成了从“戏棚官话”到⼴州⽅⾔的重⼤变⾰,改⽤平喉(本嗓)唱⽅⾔,完全脱离了梆⼦腔⽤假嗓的⾼亢唱法,梆⼦和⼆黄⼀律唱低⼋度,使梆⼦、⽪黄在风格上和谐统⼀起来。

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营养,使表演更富于⽣活⽓息,同时由于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迎合资产阶级和⼩市民的荒诞剧也相应产⽣。

四、新潮逐浪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全⾯⾰新,演出了不少优秀剧⽬,⽽且培养了⼀批新⼈。

1958年,⼴东粤剧院成⽴,1960年和1962年先后成⽴⼴东粤剧学校和⼴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粤剧历史上第⼀次有了培养接班⼈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粤剧简介介绍

粤剧简介介绍

粤剧的特点
表演形式
粤剧以唱、做、念、打为基本 表演形式,其中唱腔是最重要
的部分。
角色划分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等行当,其中生和旦是最主要 的行当。
服饰与道具
粤剧的服饰和道具非常精美,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曲牌与唱腔
粤剧的曲牌和唱腔独具特色, 旋律优美动听。
粤剧的流派与传承
流派
粤剧有不同的流派,如广派、潮派和 海派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
道教色彩
道教在岭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粤剧中的一些神仙鬼怪题材也反 映了道教的信仰和文化。
民间神祇 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粤剧中。
粤剧的传承与发展
05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1 2 3
观众流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选择增多,粤剧观 众数量减少,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流失比较严重。
技艺特点
粤剧的技艺特点在于细腻入微的表 情和丰富多样的身段,演员需要具 备高超的演唱和舞蹈技巧。
唱腔与音乐
唱腔特点
粤剧的唱腔具有韵律优美、抑扬 顿挫的特点,每个角色都有独特 的唱腔设计,以表现角色的性格
和情感。
音乐元素
粤剧的音乐元素包括粤曲、粤乐 和广东音乐等,这些元素为粤剧 的音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
剧本结构与特点
严格的戏曲结构
01
粤剧剧本一般遵循严格的戏曲结构,包括唱、做、念
、打等表演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唱腔独特
02 粤剧的唱腔具有独特的特点,音韵和谐、旋律优美,
是粤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表演形式多样化
03
粤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单人表演、双人表
演、多人表演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粤剧文化知识

粤剧文化知识

粤剧文化知识
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广东省,深受广东人民的喜爱。

它以特有的语调、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粤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起源于唐朝,经过宋、元、明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粤剧的唱腔有“平儿”、“大韵”、“小韵”等不同的曲调,每种曲调都有其特定的音调和节奏,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粤剧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唱腔外,还包括说白、做功、打戏等。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表演,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不仅要唱、要演,还要展示各种技能,如武术、舞蹈等,使观众们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粤剧中的角色形象丰富多样,有男角、女角、老生、小生等等。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扮相,演员们通过精心的化妆和服装,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观众们在观看粤剧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演员们的精湛表演,还能够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粤剧中的剧情多样丰富,有历史传奇、宫廷故事、现实题材等等。

每个剧目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通过精心的编排和表演,将故事情节展示得生动有趣。

观众们在欣赏粤剧的过程中,不仅能
够陶冶情操,还能够了解到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

粤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广东的地方特色,还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欣赏粤剧,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粤剧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粤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剧发展历史
现代 : 目前,粤剧团纷纷在内地涌现,遍布广州、佛山 等地。同时间各地方省市的文化局亦相当重视粤剧, 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历史题材,打造出狠多的粤剧 新品牌。 虽然各地的粤剧发展不一,但面对外来的竞争, 粤剧或者戏剧艺人都尝试革新粤剧。
粤剧在海的发展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广 东籍华侨比较多,粤剧在清 代咸丰年间,已经建立基础, 所以有“粤剧第二故乡”的 称誉。到现在,香港的剧团 或演员都会应节日及神诞受 聘该地演出街头的「神功 戏」。
粤剧发展历史
元朝以前: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 上溯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的《诗经》,但这 是中 花旦常见造型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 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 起源。
粤剧发展历史
元朝: 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 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 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 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 《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 氏孤儿》等。
粤剧发展历史
明朝: 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年间)归有光所编写 的《庄渠遗书》卷九记录了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 16年)钦差魏校的《谕民文》,内有“倡优隶卒之家, 子弟不许妄送杜学。”“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 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等说话。这可以说是 广东有关戏剧最早的文字记录。
粤剧发展历史
由于广府认得先祖来 自不同地域,所以粤剧的 发展也受到戈阳腔、昆腔、 汉剧、微剧、秦腔等多个 剧种的滋润与影响,取各 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 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 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 色。 如今,粤剧剧目已多 达一万一千多个,堪称世 界之最。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有 “江湖十八本”。清同治年间, 又有《西河会》、《双结缘》、 《雪重冤》等所谓“新江湖十 八本”。清光绪中叶,则出现 了偏于唱功的“粤剧文静戏”, 如《仕林祭塔》、《黛玉葬 花》。建国后,经过整理改编 的剧目有《宝莲灯》、《平贵 别窑》和《赵子龙催归》等。
粤剧又称“广东梆黄”、 “广东梆子”、“广东大 戏”,是广东省地方代表戏 曲之一。它结合广东本地民 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 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 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 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 门等地。
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 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
传统与传承
——让粤曲唱响校园
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
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
粤剧历史
——粤剧知识建构(一)
坦洲镇林东小学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发 源于佛山,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 年间。 旧时,佛山的粤剧戏班有 一个惯例:每年六、七月份,在 外演出的各个戏班都会返回佛山, 解散旧班底,重组新班。而新班 的首场戏定要在祖庙万福台上演, 审阅通过之后,新班才可以乘着 红船下到广东四乡演出。
清朝: 广东本地戏班早期活动的中心在佛山。1658年在 灵应祠祖庙前建华封戏台,台上演戏鼓桌什物俱全。 公元1661年~1722年改名为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 华丽精巧、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戏台,见证粤剧 发展历史。戏台分前后两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为 布景,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整个万福台还采用拱 型结构,无论站何处,所能听到的音质基本相同。
粤剧发展历史
共和国建国初期: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 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 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公元1958年, 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 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在 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 业学校。
新加坡粤剧演出剧照
粤剧在海外的发展
粤剧在美洲大陆演出的历史 悠长,根据文字及图像资料显 示,至少有一百三十几年。目 前,美洲的华人社会,仍然有 很多华侨喜爱粤剧,所以香港 和广州的粤剧团经常前往当地 演出。 近年,华人移居美加的 数目增加,其中有不少热爱粤 剧,于是在当地成立曲社、剧 社,作为排练的地方,间中也 有粤剧的演出。
“雏 凤 鸣 粤 剧 团 ” 美加巡回演出的海报
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
谢 谢
粤剧发展历史
民国初期: 在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粤剧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 开始对粤剧进行革新运动。原因是公元1905年,广州继公 元1850年,第一间戏曲戏园出现后,再次兴建戏院,并称 之为“戏院”。戏院改变了粤曲的演唱方式,令到原来需 要满足野台演唱,需克服风急声弱的情况改变过来,令到 以平喉演唱成为可能,而戏院由于令到观众的流动情减低, 不像过往戏班坐红船到不同地方演出,观众的消费习惯也 随之改变,红伶需要争取观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