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共26张PPT)
▪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 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1853年,强盛时期 1859年,衰落时期
土地分配原则
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
和方法;
官吏由公众选举
产品分配原则
经济:发展工商业
内容 和方法;
文教:开设新式学堂
评价:进步性:革命性
安 庆 失 陷
天 京 陷 落
1851
1853





1856 18581859 1860 1861
资 政 新 篇
1864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 “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 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 主”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 ) ▪ A.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D、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特点:
思考:和以往的农民战 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 具有哪些时代特征?
①起义背景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起义形式新—— 利用外来基督教思想 ③治国方案新——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④担负任务新—— 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⑤失败原因新——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⑥所属范畴新—— 旧民主主义革命
地问位题3反领:和映这农水样民平的的革天命最国的高梦峰纲能否实现?为什么?
下列《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中,不利于调 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算其家人口 多寡。
▪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 C、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
斤,通天下皆一式
▪ D、凡当收成时……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 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理解升华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因为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封建专制和封建生产关系占支配地位。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
2.纲领
(1)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制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____________所有制的愿望。
二、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1)条件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__________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2)与民主革命的关系
民主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民主革命肩负着双重使命,即反抗列强的侵略和推翻本国的封建统治。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民起义不应归属民主革命的范畴。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40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之后,不可避免地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主题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史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如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无法保持内部团结,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思维拓展 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
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带有严重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江苏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江苏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丰富栏一: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1、阶级矛盾尖锐(根源)2、外国侵略加剧了矛盾3、自然灾害激化了矛盾(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1、前期: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建制—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2、后期:天京变乱—提拔青年将领,提出《资政新篇》—后期防御—天京陷落(三)太平天国的纲领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主要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来分,不论男女②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分配方法:每户只留口粮,其余归国库(2)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天国(3)评价:①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②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③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与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背,具有落后性。

2、后期:《资政新篇》(1)主要内容: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但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未能实行。

(四)太天平国失败的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启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五)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意义1、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2、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3、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4、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六)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1、时代背景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起义原因新: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加剧矛盾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4、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宗教发动农民反封建5、治国方案新: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三、教学设计①导入设计教师可以利用本课导言,通过历史人物导入。

中国近代史第五集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第五集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第五集内容概括
摘要: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兴起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和重要思想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挫折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中国近代史第五集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它的背景和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密切相关。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是一个贫困的乡村教师,他提出了“拜上帝教”和“平均地权”的口号,呼吁民众反对清朝的统治。

太平天国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迅速兴起,吸引了大量农民和贫苦人民的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初期,太平天国军队在洪秀全的指挥下,打败了清朝的军队,取得了若干胜利。

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受到了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分裂,运动陷入了停滞和挫折。

后期,太平天国军队在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的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不容忽视。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它表达了广大农民和贫苦人民对封建统治和剥削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高中历史必修1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1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单元第二课。

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又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索之一,故本课地位比较重要。

本课第一目“金田起义”,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发展。

第二目“天国兴衰”,概述了太平天国的鼎盛、《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姿政新篇》、太平天国的失败及其影响。

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兴衰的过程、运动的失败及其意义。

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这部分内容,再加上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了解较多,且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高中教材除了对基本史实的叙述外,增加了理性分析的力度,理论性较强,所以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深化和扩展,总结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历史功绩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课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而《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的思想结晶并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 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 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

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上承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

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

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

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 清廷注重提高地 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
11地维08的6人护0军,年清影政其后朝响大中,统:权有湘治短落7淮位入军;期旗湘取长来人淮代期看。势八同后有力旗年,助手、巡汉于中绿抚族镇。营共据兵地压2统成0方太人计为势平,,清力其天仅军中的国湘主8兴运系力位起动集,旗团各人,,,。 官出至现总内督轻、外巡生抚、、尚“书督、、侍抚郎专、政提督”者的即局有面数,十削人弱之多了; 官清至王道朝员的、中总央兵以集上权又。有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
课堂演练
(2016·江苏高考·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 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 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 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 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赵去章《〈劝世良言〉与洪秀全早期思想》
一、兴起原因
二、历史进程
北伐 西征 东征 1853 定都天京
1851 永安建制
1851 金田起义
全 盛 时 期 1856
1856 天京变乱
后期防御战
1864 天京陷落
天下田天下同耕 阅读下列有关《天朝田亩制度》按的人材口料平:分土地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
——摘编自《浅析洪仁轩的〈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认为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 用人之得其当”,所谓设法,就是制定法律制度; 主张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发展金融 事业;主张设学馆;(外国)谨守天规之人皆可 来访。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请思考:洪仁玕 的主张有哪些?具有怎样的新特点?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导学案: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导学案: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含解析

第11 课时太平天国运动学习目标1.掌握拜上帝教创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西征的有关史实;正确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并正确评价;掌握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等有关史实;理解《资政新篇》的内容并正确评价。

2.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

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预习检测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1.金田起义:(1)背景:金田起义是当时中国面临的①矛盾和②矛盾激化的结果。

(2)爆发: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2.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③,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4.北伐和西征:1853年太平天国先后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其中西征的重大胜利使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2.主要内容:在土地分配方面,其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其方法是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④;在产品分配方面,其原则是“⑤”,其方法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意义与局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献,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⑥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的⑦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天国悲剧1.天京变乱: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1856年秋发生了天京变乱。

2.重建领导核心:为重振国威,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又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3.军事防御斗争: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驻扎江北的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在进攻上海时,⑧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③自然灾害严重④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和发动民众起义(2)经过:
①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②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重点,见教材47页)
③1853-1856:北伐;西征;天京突围(东征)
④1856-1857年:天京事变,石达开率军出走。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⑤1859年: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重点,见教材48页)
⑥1860年:(二鸦后,太平军攻打上海时)外国侵略者开始勾结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⑦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第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