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07词性活用50页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㈠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文言文词性活用

文言文词性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货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4.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犯孀酉隆罚》)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4.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5、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初中文言文的词类话用

初中文言文的词类话用
初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语法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类活用情况:
- 名词活用为动词:
-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名词“鞭”用作动词,意为“用鞭子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名词“策”用作动词,意为“登记”)
- 名词作状语:
-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口技》)(名词“洞”用作状语,意为“像洞一样”)
- 形容词用作名词: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形容词“故”“新”用作名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
-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形容词“异”用作意动词,译为“感到惊异”)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奇”用作意动词,译为“认为……奇特”)
- 动词用作名词:
- 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动词“名”用作名词,译为
“说出”)
词类活用的情况在初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理解和掌握这些用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言文。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课件

发展
南北朝:文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词类活用现象。
现代:对词类活用的研究更加深入,对其分类、功能和 使用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词类活用的分类与功能
分类:根据不同的标 准,可以对词类活用 进行不同的分类。常 见的分类包括名词用 作动词、形容词用作 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使动用法、意动用 法等。
语法功能变化:活用后的词性、句法功 能发生变化,例如“王”原为名词,活 用为动词后意为“称王”。
特点
词义变化:活用后的词义与原词义不同 ,例如“衣”原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后 意为“穿衣”。
词类活用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词类活用自古有之,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如《 诗经》、《左传》等文献中都有使用。随着语言的发展 ,词类活用的现象逐渐增多,使用范围也扩大。 汉代:词类活用逐渐普遍,成为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寤”是动词,表示“觉醒”, 但在句中与“生”结合,表示“ 出生”这一行为对姜氏产生了影
响,使姜氏感到惊讶。
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不是主语主动发出的,而是为了宾语所表达 的目的。
例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
“哂”是动词,表示“微笑、嘲笑”,但在句中与“之”结合,表示“嘲笑”这一 行为不是主语主动发出的,而是为了“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这一目的。
详细描述
• 使动用法:例如,在句子“一犬死之。”中,“一”为数词的使动 用法,表示“使犬死”。
• 意动用法:例如,在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一”为数 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生死看作一样”。
06
词类活用特殊现象
词义引申
总结词
指在一定的语境中,由于表达的需要,将一个词的本义引申到其他意义的现象。
古代汉语-第七讲词类的活用

▪ 3、 表示对人的态度。 ▪ ①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三》) ▪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 ③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史记.韩信破赵
之战》) ▪ ④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 4、 表示比喻。 ▪ ①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 ▪ ②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
▪ (三) 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
▪
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
▪ ①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
▪
“失期,法皆斩”
▪ ②此外,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
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 语的现象。例如: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使动 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动词和用作状语 的现象也很常见。
▪ 名词用作状语,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 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古今不同,所以也附 在这里加以介绍。
▪ 二、动词的活用
▪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 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 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例:
▪ 其特点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 状态。
▪
① “宣子说,乃轻币。”
▪
②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四)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其特点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 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 ①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 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
文言文词类活用资料课件

有较大差异。
03
举例说明
例如,“食之”在文言文中意为“给他吃的”,其中“食”为名词用作
动词;而在现代汉语中,“食之”则通常理解为“吃掉它”,其中“食
”为动词本身。
形成原因分析
语言发展演变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随 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形态、语法、词汇等方面都发生了 变化。
语言使用者的需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中的“穷 ”原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看尽”。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原为名词 ,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登记”。
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指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 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征。例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中 的“深”原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深入” 。
中的“亡”和“陪”都用作使动,意思分别 是“使……灭亡”、“使……增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中的“汗”用作使动,译为“使……出汗” 。
数词的意动用法
吾射不亦精乎
中的“精”用作意动,译为“认为……精”。
父异焉பைடு நூலகம்借旁近与之
中的“异”用作意动,译为“对……感到惊异”。
06
特殊词类活用现象
一词多类活用
例子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中的“水”表示“游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01 02 03 04
使动:即形容词用作使动词,表示使某一事物具有某种特征或属性。
例子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晋人欲与之一楚。”中的“一”表示“ 使……统一”。
《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中的“夭阏”表 示“使……夭折”。
古汉语词类活用

添加标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添加标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
添加标题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 以无忧客使。(《子 产坏晋馆垣》)
添加标题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 示天下无还心,以固 项王意?(《留侯世 家》)
添加标题
上求鱼,臣干谷。 (《淮南子·说山 训》)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钴 潭西小丘记》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路温舒上汉宣帝书》 )
0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也没
有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例如:
0
2
使动:“使宾语怎么样”,客观结果
0
3 【主语并不施行动作,而是使宾语施行这个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 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 》) 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包 括 出 现
使
兼 语
兼 语
式 ( 递
谓系
语式
.)
:
主
语
一
记
. 齐
孙使
子田
吴忌
起将
列而
传往
).
(
史
将
)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2. 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
○ 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例如: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藏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 “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相如廷斥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 “见”“闻” 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内外多置小门/使不上漏/雨泽下注/东犬西吠/前辟四窗(方位名词作状语)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二),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名词前的形容词,不作定语则活用作动词。例 如:
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淮南子·修务训)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吕氏春秋·知 度)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 子·尽心上)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
6.名词用为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能作状语,而古代 汉语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和普通名词,都可 以作状语,并能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有人视 名词作状语为名词用如副词,因为作状语在古 代汉语中是名词的常见用法,所以我们不采纳 其说。
名词的主要作用如下: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或处所。例如: 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
燕,中使韩魏。(韩非子 · 初见秦) 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淮南子 · 说山
训) 范雎至秦,王庭迎。(战国策 · 秦策) 舜勤民事而野死,冥勤其官而水死,稷勤百
谷而山死。(国语 · 鲁语)
2)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工具或方式。例 如: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弓) 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死矣,盆成括!(孟子·尽心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2.宾语前置及其条件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如“谁”、“孰”、“何”、“奚”、
“安”、“胡”、“曷”、“恶”和“焉”等作宾 语,在古汉语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子 · 修身)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
楚欲弱我也,先为之弱乎? (左传 · 僖公十 年)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 传)
3)“所”后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世人所高,莫若皇帝。 (庄子 · 盗跖)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左传 · 襄公三十一年)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
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温曰:“何姓?”宓曰:“姓刘”。(三国 志·蜀书·秦宓传)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 “将之齐。”(庄子·人间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吾敢谁怨乎?(史记·吴世家)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 策·赵策) 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下)
事若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左传·昭 公二十七年)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哀 公六年)
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3)指示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宾语是名词、代词或词组,用指示代词“是”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 · 项羽本 纪)
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史记 · 项羽本纪)
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 而马食之。 (史记 · 范雎蔡泽列传)
二 古代汉语的词序
□谓语前置 □宾语前置及其条件 □数量词的位置
1.谓语前置
为了加强语气或强调突出谓语,在古汉语中 可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例如:
或“之”复指,则可前置于动词之前。例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且吴社稷是卜,岂为一人?(左传·昭公五年) 夫对三公一言而三公可以无患,知下之谓也。
(韩非子·难三)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 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昭公十三年)
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 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左传·桓公 十三年)
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有时宾语前加“惟(唯)”,突出宾语,强 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例如: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从。(左传·宣公十五 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左传·襄 公二十八年)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
1)代词前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 (左传 · 昭公十
二年) 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
记·范雎列传) 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庄子·天运) 丞相岂少我哉?(史记·李斯列传)
2)能愿动词后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例如: 厌(压)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荀
晋楚不务德而兵争。(左传 · 宣公十一年) 江南火耕水耨。(史记 · 平淮书) 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韩非 子 · 难势)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史记 · 项羽本纪)
3)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例如: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
之。(史记 · 魏公子列传) 失期,法当斩。(史记 · 项羽本纪)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能俱生。(史记·项羽本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 记·项羽本纪)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宾语必须是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 词;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包括否定副词“不”、 “未”、毋(无)等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例如:
纪)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 中,义不为汉臣。(史记·留侯世家)
4)表示比喻。例如: 豕人立而啼。(左传 · 庄公八年) 嫂蛇行匍伏。(战国策 · 秦策一) 车雷震而风厉,马鹿超而龙骧。(张衡
《南都赋》) 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史记 · 公孙弘
列传)
5)表示对人态度。例如: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 · 鲍 宣传)
“何如”又作“如何”,与“若何”和“奈 何”同为凝固结构,意为“怎么”、“怎么 样”、“怎么办”;都可在中间插入其他成分, 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办”。例如: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 年)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左 传·襄公三十一年)
骊姬问焉,曰:“吾欲作大事,而难三公 子之徒,如何?”(国语·晋语一)